兰桂云
摘 要:本文阐述了影响2017年吉林省水稻产量和出米率的因素和应对措施,以指导生产实践。
关键词:产量;出米率;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1132047
1 影响2017年吉林省水稻产量和出米率因素
1.1 阶段性低温
水稻是喜温作物,高温和充足的光照是水稻高产的首要条件,优良品种、水肥条件、栽培技术等是水稻高产必要条件。
5月下旬—6月上旬低温,影响水稻缓苗和分蘖。2017年吉林省气温非常异常,5月下旬比历年低1.5℃,6月上旬比历年低3.4℃。插秧后低温,对水稻的扎根缓苗和分蘖始期影响极大,缓苗时间一般推迟10~15d,分蘖始期推迟10d左右。低温影响水稻营养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分蘖期延后,导致低位节(1~3节)分蘖少。6月中下旬气温回升高于常年,水稻开始快速分蘖,高位节(4~8节)分蘖增多,导致有效分蘖成穗率低,后期分蘖穗小、穗粒数少。7月下旬—8月上旬,气温比常年偏低0.9~0.6℃,造成水稻孕穗期延缓,抽穗期拉长,晚熟品种齐穗期偏晚。据调查,今年吉林省内水稻齐穗期:中熟品种在8月5日前后,中晚熟品种在8月8—10日,晚熟品种在8月10—15日,个别地块8月20日才出齐穗。一般水稻从出穗至成熟需要45~50d,东部山区水稻安全齐穗期在8月5日,中西部地区8月10日前齐穗的基本都能安全成熟,8月10日以后陆续出穗的水稻,一般表现空瘪粒率高。8月中旬—9月下旬水稻灌浆成熟期,9月18—24日平均气温15.5℃,比常年日平均气温13.9℃偏高1.6℃,其他时间日平均气温都比常年平均气温偏低0.9~2.1℃。长时间低温,对8月5日前齐穗的早熟、中熟品种的灌浆成熟没有影响,产量、出米率都正常;虽然今年各地初霜期较晚(9月27—29日),对水稻后熟有利,但对8月10日前齐穗的中晚熟品种的灌浆成熟也有影响,产量、出米率不如常年;对8月10—20日陆续齐穗的晚熟品种以及受药害、水淹、氮肥过大贪青晚熟水稻的灌浆成熟影响很大,空瘪粒率高、成熟度差、千粒重小,产量、出米率远不如常年。
1.2 品种因素
优质品种面积大。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吉林省优质米品种栽培面积在60%左右,其中清香型长粒香、稻花香等优质、产量不高的品种面积在8%左右。一般优质米品种大多數表现产量不高,特别是长粒香、稻花香系列品种,虽然口感好、好销售、价格高,但是蜡熟期后易倒伏、产量低、出米率差。选育、筛选和推广适宜吉林省不同稻作区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优质米品种,是提高吉林省水稻产量和效益的发展方向。晚熟品种高产潜力差。2017年超级稻等晚熟品种在无霜期长、积温高的中西部地区表现基本正常,其他地区部分市县常年能种植晚熟品种稻区,2017年种植的晚熟品种表现为出穗晚、空瘪粒率高、成熟度差、千粒重小、出米率不低。
1.3 栽培因素
秧苗素质差,影响水稻产量。部分农户育苗播种晚,播种量大,是导致秧苗素质差的主要原因。据试验,同一品种、同一地块、同一水肥条件、同一田间管理,壮苗比弱苗增产10%以上。施肥水平低,影响水稻产量。水稻施肥要做到氮磷钾配比,底、蘖、穗、粒肥分次按比例施入,水稻才能高产。部分农户只注重氮肥、分蘖肥,忽视磷钾肥和穗、粒肥,往往氮肥过量使用,导致水稻徒长、倒伏、稻瘟病难以防治、空瘪粒率高、贪青晚熟、米质下降。药害和草荒,影响水稻产量。部分农户由于缺乏除草剂使用技术,盲目施药,导致药害和草荒 。据调查,水稻一旦产生药害,将减产10%以上。病虫害防治不及时,影响水稻产量。要及时防治水稻纹枯病、稻瘟病、潜叶蝇、稻水象甲、二化螟等,确保水稻健壮生长,水稻才能高产。
2 提高水稻产量和出米率应对措施
品种选择方面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土壤、气候条件种植的优质主导品种,防止盲目引种,跨区种植。应选择能在当地安全成熟的品种。适时播种,播种期根据移栽时叶龄确定,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后播种。3.5~4.5叶龄秧苗为宜,3.5叶、4.5叶机插盘育苗播芽种分别为80g/盘和60g/盘。培育壮苗,播种到出苗棚内温度不超过30℃;出苗至3叶期,控制温度25℃左右;3叶期以后,控制温度20~25℃左右。“三看”浇水,一次浇足。采用全生育期平衡施肥技术,即纯氮 100~110kg/hm?。氮肥按底肥:蘖肥:补肥:穗肥:粒肥=3.5:1:2.5:2:1的比例施入;蘖肥以硫铵形式为主。纯磷 50~70kg作底肥;氧化钾 60~80kg分两次施用,即底肥 60%,孕穗期结合穗肥施 40%。在水稻破口期、抽穗期或齐穗后结合病虫防治增施2~3次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提质增收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