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聪灵
素云的第份工作,是进了老家县城水利局的下属单位。赶上了大中专毕业生包分配的最后一年,她由县人事局直接开派遣单,属于县人事局分配的干部编制。为她这份工作,父母托人找关系,费了不少心。工作也很清闲,像她这样刚毕业的小姑娘,领导更不可能让她多么辛苦。
家人很开心,可素云对这种一眼望得到头的人生并不喜欢,觉得自己活得像个摆件。
没多久,自学考试中文大专的毕业证书拿到,素云就跟父母说“我要去南京。那里有个同学帮我找了个工作,在某大学出版社做打字员,包吃住,有工资。”
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工作等着她。揣着大专毕业证和800块钱,她借宿在同学的大学宿舍里,开始照着报纸上的招聘广告打电话找工作。人家 听是外地户口,没人担保,都不敢用。每晚同学去自习了,她独自在宿舍里,一边哭边安慰自己:未来会好的
看到报纸上有一家报社招聘记者,她果断报名参加笔试。第次考,她没通过。一周之后第二次招考,她又去了,反正不收报名费。
考完试回老家过年。春节后接到通知,说笔试过了,需要再来面试。
父母送她到长途车上,说“面试不过的话,赶紧回来啊”水利局的工作还保留着,如果她长久不回,可就真丢了那介“铁饭碗”。
报社的面试问题很刁钻。
——你在老家有工作,来这里也未必能考上,为什么要跑未尝试呢7
素云立刻说:“那种生活,就好像还没有活过已经死去。我不想要。”
——你以为怎样能做好个记者7
她的回答让考官意外“把人做好就行了吧 ”
是即兴发挥,也是青春的思索,素云通过了面试。
进入媒体工作后,素云透过各种各样的新闻事件增长见识,所谓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在媒体岗位这个“观照者”的角色上,她有了很大提升。
素云工作有自己的独特模式。她善于从平常处做起,去发现平凡人的光辉。不论采访多大的人物,她的视角都是平实而理性的。转岗副刊部做编辑,她也是尽心尽力为作者服务,在选稿之余,还帮投稿者评点,告诉他们如何创作出受众需要且符合报纸用稿特性的文章。
因为她做得太用心了,结果年底岗位调整时,其他同事接手工作,竞引发作者不满,联名要求单位再安排她回来。素云对接手工作的同事感到抱歉,但是内心也颇有点成就感。
媒体工作十多年,她接触到了个做临终关怀的义工团队,因为对探寻生命意义比较感兴趣,她参与了这个团队,每周六上午都去养老院里陪伴老人。有很多老人,这次见过,下次就不在了。虽然素云在多年媒体工作中,已经见证过很多生命的离去.但临终关怀工作激发她新的思索:如果所有的人,不论活着时拥有过什么,最后都得死去,那为什么还要活7
想到這,素云立即决定辞职。
为的是追求一种随性、随心的生活,尽管她这时候还不知道可以做什么。没想到义工团队恰要筹备成立机构,因为机构里很多人都了解素云,就推选她作为义工骨干成了筹建者。做着做着,竟成了机构法人。
全情投入,直至忘我,结果是,机构各项事务蒸蒸日上,收获满满,可是这时,素云又一次辞职了。
这一次辞职引起身边更多人的不解,但是她却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生活的平衡。因为公益机构的事务已经让她投入了全部精力,没有自己的生活了。无论是哪一种职业,她都不想因此失去自己。
现在的素云被邀约参与很多活动和项目,但她都只做项目,不入职。她认为如今对她最有意义的事,是在与这个世界的互动中,真实地做自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