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对博物馆儿童教育的构建探讨
——《让孩子爱上博物馆》读后感

2018-02-04 16:37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博物馆儿童活动

常 娟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育学博士、资深儿童早期学习和博物馆教育专家莎伦·E. 谢弗的《让孩子爱上博物馆(EngagingYoungChildreninMuseums)》一书的中文版已由于雯、刘鑫翻译完成,译林出版社出版。谢弗是史密森尼早教中心的创始人,该中心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早期教育机构的典范。《让孩子爱上博物馆》一书以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儿童优秀教育案例为基础,对儿童早期学习历史、理论与实践展开的系统性研究,直指博物馆儿童教育的核心——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从而提出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教育活动策划方案,其中的教育实践与课程模块既重理论又重实操,对于全面指导博物馆儿童早期教育项目的设计与执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

一、建构主义理论在博物馆儿童教育中的应用

本书首先回顾了博物馆儿童观众的发展史,然后选择一系列的个案和具体的做法进行分析与介绍,从而引出理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最后的部分提出了博物馆儿童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其核心思想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出发,实现了尊重儿童、了解儿童、服务儿童的目的,是一本真正针对博物馆儿童教育的书籍。

谢弗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指出: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过程,但需要有理念的引导。[1]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就是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儿童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与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主动建构。受维果斯基的影响,建构主义突出了社会性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判断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或许应该看儿童在他人的支持下能做什么,而不是他们独立能做什么,这是因为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育者是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帮助儿童生成学习动机。“情境创设”“意义的构建”“会话协作”是建构主义的三个关键点,对于儿童教育有着重要启示。“情境创设”在一定的环境下更加有利于内容的建构;“意义的构建”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儿童作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该任务的主动承担者,逐步建构起有着外部世界的知识,最终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会话协作”是整个教育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共享,是实现意义构建的手段。[2]

儿童阶段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很多重要的能力与个性的品质都在这一时期形成的。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教育也必须要分阶段进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所有的儿童都会依次经历这四个阶段。虽然不同儿童的发展速度存在着差异,但历经的是四个相同的发展阶段。[3]美国心理学家杰明斯的研究指出,5岁以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好的时期,对于一个成人的智力水平来说,其50%的智力是4岁以前获得的,30%是4~8岁获得的,[4]由此可见幼儿大脑发展速度之快。在儿童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早期教育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智力与教育以及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在这一时期,若是对儿童进行正确的教育方法,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谢弗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对教育活动策划提出自己的观点:主动和感官的学习、玩耍和想象力、讲故事。首先要观察和学习那些成功的教育项目,理解基础的教育理论,并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采取适合的技巧和策略做设计;其次,积极参与研究和评估,得出最佳范例;最后,重视并珍惜儿童的好奇心,推动他们对环境进行探索和互动。[5]

儿童的成长发展是国家关注的重要课题,本书将儿童教育与博物馆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了博物馆在培养儿童兴趣、满足儿童发展需求、探索儿童教育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儿童为中心探讨了博物馆儿童教育的新理念与新方法,从而更好激发儿童的探索欲望,调动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成长与发展。

二、博物馆儿童观众的研究成果分析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强调6岁前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要的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6]可见学前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儿童在6岁以前的注意力不会持续得太久,只有尊重儿童的发展需求,不断地调动儿童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逐渐地激发出儿童的探索欲望,调动起他们的好奇心,才能为儿童建立一个能促进他们学习的场所。

“儿童博物馆”的概念起源于美国,有人形容美国孩子是在“汽车和博物馆里长大的”。纵观其儿童博物馆发展的百年历史,儿童教育已经成为博物馆服务的基石,儿童博物馆自诞生就带着它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对教育的革命。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过这样一个经典理论: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与环境互动所获取的直接经验十分重要。[7]在这一经典理论的引导下,儿童博物馆的倡导者信奉这样的教育理念:儿童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的,博物馆是早期教育活动的基石;帮助儿童建立性格习惯,引导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这是博物馆教育理论构建的基础和实现;儿童博物馆是一个透过相关展览和活动引发儿童好奇、探索和学习的兴趣,满足儿童成长教育需要的中心。[8]儿童博物馆应秉持一个理念,就是在玩的过程中,培养儿童终身学习的习惯,在小时候养成了学习习惯以后,成年之后才能有积极学习的态度。

作者谢弗在思想上明确了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策划原因,认为良好的策划不仅可以能够使儿童教育活动顺利地完成产生预期的效果,还可以提高教师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推动着儿童教育活动的进一步完善,参加活动的儿童在活动中也可以获得较大的满足。[9]博物馆应充分地调动儿童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策划出吸引儿童进行深度学习的教育活动。在策划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各个活动因素的设计应以儿童的兴趣、已有经验以及其他生理和心理特点为重要的考虑因素。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语言、行为、感兴趣的事物、观察的视角是不同的,所以在策划过程中,需要明确儿童活动的适龄范围,让儿童能够容易发现有趣的展品,获得有益的经验,儿童活动时多提供可以让其感知操作的材料,调动儿童的多感官体验,从而大大提高儿童的好奇心与兴趣度。可以说,想要真正改变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现状,关键是正确认识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

谢弗指出:了解儿童的行为特点,就可以帮助我们在博物馆策划有关儿童类的展览。在展览策划中,理解社交、环境、儿童三者之间的互动,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我们要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作为博物馆的儿童教育者有责任从儿童好奇心的角度出发,通过和物品的联系将儿童的感官世界建立起来,并进行适当的引导,激发儿童的思维活力和求知欲望。[10]谢弗指出,现在博物馆的展品一般不让游客触摸,但是可以专门做一个可以触摸的展品区,孩子会特别愿意去触碰。6岁以前是儿童形成永久性概念的关键期,展品反复出现失而复得的游戏对于此阶段儿童的智能发展极其有益,他们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儿童的前运算阶段,博物馆可以为儿童准备一个感性空间,刺激儿童的认知,这一阶段的儿童有思维能力,但是常常不合逻辑,所以产生多种结果的游戏有助于智能的开发,从而推动其逻辑思维能力初期的发展。在具体运算阶段,这一时期儿童受限于熟悉的经验和见到的具体情境,其思维运算须有具体的实物协助,此时儿童具备了可逆、守恒的概念和分类的能力,通过创造具体的情境将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计算能力。儿童到了形式运算阶段,博物馆的展品和活动不能局限于具体经验,还要注意逻辑思维,可利用语言文字等抽象概念让儿童在头脑中想象、思维并解决问题。[11]

21世纪是中国博物馆儿童教育发展的契机,随着人们对儿童学习能力认知的了解,呈现出了更具科学性地帮助儿童开阔视野,体验更加丰富的学习与活动愈加成为儿童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书中展现出的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学校,它们一方面为我们展现了博物馆早期学习体验应有的样子,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吸引博物馆儿童参与的具体策略,这本书中对于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和优秀实践,实现博物馆的教育价值有着推动意义。

三、本书的现实意义

本书对于西方博物馆的介绍,尤其是美国博物馆服务学龄前儿童的背景知识及其优秀的实践对于读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学习价值。美国的儿童博物馆是一个属于孩子的世界,倡导“触摸”,触摸与亲身体验都是在儿童博物馆中参观时需要遵守的“规则”。儿童在这里不必像在其他娱乐场所那样被动地在机械的操作下玩耍,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主动地探索每一个项目或活动,让自己收获知识与快乐。同时,儿童博物馆还是教育者进行专业学习的场所之一,儿童博物馆里面的专家并不是藏在博物馆中,而是走出来去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进行专业的指导。美国的儿童博物馆倡导文化多样性、游戏、“渗透式”的艺术教育、自然教育,更是蒙台棱利、皮亚杰、杜威、加德纳等教育家教育思想的“试验场”。

美国博物馆协会是成立于1962年的国际性组织,其对儿童博物馆的定义是:儿童博物馆是一个为儿童的需要和兴趣服务的机构,它通过提供能够激发儿童好奇心的展览和活动促进儿童学习。美国儿童博物馆已有了110多年的历史。在美国,每年有近30000万人次参观儿童博物馆,很多儿童在博物馆都会感受到快乐成长的氛围。尤其是近年来,儿童博物馆更是成为了美国增长最快的文化机构,并在美国儿童教育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2]本书是一本对博物馆儿童教育历史、理论与实践富于研究的著作,书中所展现的美国专家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国的博物馆教育有非凡意义,堪称一本全面的指导用书。

与美国儿童博物馆的发展与研究相比,我国儿童博物馆不仅数量少很多,而且规模较小,发展也较为缓慢。儿童博物馆在国内一直没有走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更没有被儿童教育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所重视。上海儿童博物馆是国内第一所面向3~10岁儿童开设的博物馆,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后2001年,中国科技馆将一期展厅的二、三层改建为专门以3~10岁儿童为对象的“儿童科学乐园”,2009年开放的中国科技馆新馆也设有科学乐园展厅,让孩子们手脑并用,寓教于乐,培养对科学的兴趣。2010年1月16日,位于北京市朝阳公园路7号的豆豆家科技馆开业,这是国内首家针对0~8岁儿童设计的儿童科技馆,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成为美国儿童博物馆会员的儿童博物馆。[13]2015年6月,设在北京中国儿童中心的老牛儿童探索馆开馆,该馆被认为是中国第一家融合了国际先进儿童博物教育理念与运作模式的公益性美式儿童博物馆,博物馆面向0~7岁儿童开放,遵循玩中学的教育理论,倡导互动和同伴互协,为儿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调动全部感官学习的环境与机会,通过触摸实物和情景游戏去认知世界,注重儿童的感官体验。2017年6月30日,呼和浩特市老牛儿童探索博物馆开始试营业,这座被称为是亚洲第一大儿童博物馆的综合体,结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中国儿童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最终建立了集创新型、互动式、示范性于一身的儿童博物馆——它强调儿童亲自动手的能力,通过亲身体验,在玩耍中学习,所倡导的“儿童博物馆的存在不是为了传递成人对知识的理解,而是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这一理念。尽管如此,国内儿童博物馆在人们心目中依旧保持着传统博物馆所带来的“刻板印象”,加上国内长期的应试教育大背景,使得儿童博物馆不论如何精彩,也难以获得许多观众的关注与青睐。而谢弗所倡导的最佳实践的关键理念弥补了我国博物馆教育活动的不足,更为我国的儿童博物馆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借鉴经验。

我国博物馆儿童教育也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被动到主动、从单一到多元等发展阶段,虽然我国博物馆出现得较早,但是博物馆专门针对儿童群体的教育一直很少,且多为临时设备,缺乏长期规划,教育手段一般是以讲解为主,教育内容缺乏新意。促进我国博物馆儿童教育功能发展必须主动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加快发展的步伐。学前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一直被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所忽视。我国很多博物馆对学前儿童观众的调查与研究都非常匮乏,更缺乏完善的策划,由于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更使得儿童教育活动的目标难以实现。

鉴于我国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发展还处在探索阶段,积极地借鉴和学习国外博物馆儿童教育方面的有益经验和先进理念,可以更好地推动我国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发展。谢弗有着多年为国内外的博物馆与学校担任顾问的经验,被公认为这方面的专家。她在书中就博物馆的使命、教育在博物馆中的角色、博物馆为社会正规教育提供了什么、在博物馆中如何学习、如何策划不同种类的教育活动等一系列问题有着丰富的见解与体会,可以帮助读者加深对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学习与理解。

谢弗对儿童博物馆的研究深入细致,从游戏、设计、展览等角度提出了对儿童教育具有借鉴价值的建议。她提出:学前教育是博物馆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博物馆儿童教育首先需要明确目标,然后再分年龄段,思考不同年龄儿童适宜的内容和方式,在博物馆的儿童展览方式上需要探索多样化的展览方式,应结合自己的展览内容,具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教育活动项目,以更好地提高儿童的兴趣,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来帮助儿童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世界。[14]

四、让孩子爱上博物馆是一个系统工程

《让孩子爱上博物馆》是一本搭建博物馆与儿童之间桥梁的书籍。儿童博物馆作为一种硬件设施,所呈现的教育是一种社会教育,它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博物馆自身改变的共同合力才能得以实现。

笔者认为:“让孩子爱上博物馆”首先是让教师爱上博物馆。谢弗通过总结认为:博物馆的核心教育团队就是由教育人员、观众服务人员和志愿者所构成。其中教育人员是博物馆的核心教育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15]书中很多故事都表明,博物馆体验对儿童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谢弗看来,博物馆能够提供强烈的、全新的学习体验,其中一些体验是学校课堂所无法复制的,在支持和丰富现有课程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那些经过精心策划的博物馆游览活动能够带领孩子们走出课堂,享受到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16]这种收获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谢弗作为史密森尼早教中心的主任,她用自己的实践与经验证明,博物馆对儿童观众的理解经历过转变:逐步意识到博物馆体验对儿童早期学习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些积极的变化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儿童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教师有责任对儿童进行教育与引导。让孩子爱上博物馆与开展活动的教师及其教育理念、素质等有着重要的关系。但国内博物馆的教育人员在开展学前儿童教育时都是经过教师事先预设的,教师一般都把注意力放在活动具体怎么开展、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很少考虑到活动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更是忽视了博物馆教育也是学前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在发达国家的各类博物馆中,很多儿童都是在教师或家长的带领下,接受着科技和历史文化的熏陶,可以说博物馆是儿童学习最好的第二课堂。教师要充分发挥出这一第二课堂的作用,让儿童有更多机会走进博物馆。未来更重要的是,博物馆要充分理解儿童观众通过与藏品互动来学习和成长的能力,同时也要认清潜在机会。当儿童进入博物馆后,等于就开启了自主学习的过程,他们会凭借自己积累的知识去理解展品的形态、用途与意义,会发现很多自己不了解的线索,会试着去推断与猜测,向辅导员进行咨询与了解。

博物馆教育与幼儿园学习形式完全不同,博物馆就是一个立体的、内容丰富的教科书,适合儿童的学习特点,可以帮助儿童更加客观与科学地了解到不同的知识,可以更加主动地学习,更容易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以及持续探索事物的欲望,让儿童享受到博物馆玩中学、学中玩的乐趣。在学前教育中,需要教师通过适宜的活动形式培养儿童建立起博物馆情结。教师可以借助博物馆的儿童教育功能,根据幼儿园教材、课程目的与教育目标,从儿童的角度出发,针对课堂教学进度和儿童年龄的特点,根据博物馆所拥有的资源对活动的主题、内容的呈现与选择的方式等进行策划、制定一些有针对性、广泛的、详细的教育计划,通过创新的讲解与文字设计出适宜儿童的活动模式,力求教育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让孩子爱上博物馆”,第二方面是让家长爱上博物馆。谢弗在书中指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从业人员都表现出了对家庭观众学习的兴趣。书中的一项六家场馆合作开展的项目调查结果显示:当场馆活动有明确的任务或目标时,家长会更从容自在,他们会在探索与游戏之间寻找平衡。该项目最终的建议包括:为家庭观众提供资源,让他们能够主动参与研究,通过游戏来探索,或进行艺术创作,这类活动在近些年表现出了显著增长的趋势。[17]儿童教育的效果与家长知识、认知程度、接受与认可程度有着密切关系。想要让儿童养成去博物馆的习惯,首先需要的是家长要有意识地带儿童去博物馆看各种展览。很多家长自身并没有带领儿童去博物馆的意识,调查发现在很多家长的心中,对于博物馆的认知还停留在传统博物馆哪里也不能动、哪里也不能摸的印象中,静态的展示是其主要的特征,人们走进博物馆就是对陈列的展品进行观看和欣赏的。这种博物馆长期的、乏味的展览方式严重地影响了家长对博物馆的主观意识,认为儿童正是好玩、好动的年龄,博物馆只能看不能摸的环境,儿童并不会感兴趣。

另外一些家长虽然有意识地带儿童来到博物馆,但是不知道如何地指导儿童参观博物馆。中国家长把孩子带到博物馆之后便“放羊”的大有人在。虽说是带孩子来博物馆,但很多的家长大撒手、自己忙着玩手机;有的家长带着孩子走马观花,虽然看的展品不少,但是对于展品的原理、故事、与意义却知之甚少;还有些家长一遇到展品,就像是上课一样地给孩子耐心地讲解,虽然准备得很充足,但对于孩子来说,只能是瞪大眼睛听,实际并没有记下多少。

儿童博物馆的初衷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尽情玩耍的空间,所有的设施、玩具、材料都是按照儿童的尺寸进行设计的,在这里儿童不必像在正规博物馆里一样,可以自由地动起来。儿童博物馆的不同之处需要通过加大教育活动的范围和展览推广的力度加以介绍,并以新颖、活泼、生动的教育内容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让家长们获知儿童博物馆主要是为家庭观众、儿童观众提供服务,并以儿童作为服务的中心对象,这里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禁止触摸只可观看的规定,儿童可以通过动手或者互动在这里学习,可以更好促进与激发儿童的探索、想象与创造的能力。笔者认为“让孩子爱上博物馆”的前提条件是要让孩子走进博物馆,培养孩子走进博物馆习惯更是需要家长的配合,只有跟家长讲解那些适合儿童的探索性展览的目的,举办一些培训,帮助家长了解到一些相关的教育理念,让其更多地了解儿童博物馆,才能让家长更加安心把儿童带进博物馆。

“让孩子爱上博物馆”,最后是博物馆自身要加强对儿童的教育服务意识。博物馆的教育活动要与儿童所在学习机构的课程接轨,增强儿童展览的娱乐性和互动性,在展品的故事性与游戏性上进行挖掘,调动儿童的好奇心,满足儿童可以自己选择开展活动的需求,让儿童可以通过展览和教育活动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世界,在好奇中学习的需要。教育的目的不是把知识硬塞进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让他们学会并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谢弗在书中指出:教育不应该基于某一种固定的方法,而应该在清楚的理念框架内不断发展,体现出新的视角。最佳的实践会不断地变化,以体现出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新知识以及不断发展的社会和学习者需求的新理解。随着世界的改变,学习环境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在反思现有做法的基础上,要调整自己的观念,以满足新环境下的新需求。因此,儿童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内容要适应儿童好游戏、好奇、好模仿、喜欢户外活动的特点,能够激起儿童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需要采取多渠道、多层次的活动形式,加强学前教育机构对博物馆的了解。[18]游戏是儿童最快乐的一种学习方式,会让儿童产生出愉悦、自由与满足的情绪,尤其是互动游戏或是动手操作,安排一些专属于儿童的自由游戏、角色扮演游戏、规则游戏等,相信在博物馆展品与游戏活动伴随中长大的儿童,将来一定会成为博物馆最忠实的观众。笔者认为,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放开,儿童和家庭作为博物馆的潜在观众群,数量会不断增长,因此博物馆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与手段,推动博物馆儿童教育的良性发展。

“让孩子爱上博物馆”当然还需要进行整个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整合,同时借助具有专业教育背景和丰富教育经验的人员共同组织和策划出适合儿童群体、具有博物馆教育特色的活动项目,建立起与正规教育优势互补的博物馆儿童教育体系,才能实现让孩子爱上博物馆这一终极目标。

猜你喜欢
博物馆儿童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博物馆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