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琰钧
(崇信县水土保持局,甘肃 崇信 744200)
为了加快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农村产业发展后劲,水利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决定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管理办法》(国农办〔2011〕169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规范项目申报和评审工作的通知》(国农办〔2010〕4号)文件要求和项目区选取之规定,甘肃省水利厅和甘肃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将崇信县确定为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的县区之一,项目实施期为2014—2016年,分别在崇信县北部的散花沟、枣林沟和西沟3个小流域实施。
崇信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县域总面积852 km2,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地形地貌,温带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501.2 mm,年均气温10.0 ℃。辖6个乡镇,总人口1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25万人。2014—2016年连续3年的项目实施,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9.01 km2,其中:新修水平梯田338.93 hm2,营造水保林957.30 hm2、经济林53.00 hm2,种植饲草20.00 hm2,封禁治理1 528.70 hm2,修建生产道路21.11 km。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提高到了78.2%。
根据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保塬、护坡、固沟方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主体配置、全方位治理,合理布设治理措施,保塬、护坡、固沟三管齐下,形成了独特的治理模式。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建设,相对较小的塬面和梁峁顶部全整修成了水平条田,并配以坚实的地坎和田埂、合理的生产道路和道路林网,在塬边低洼处修筑涝池、沟头防护等工程,拦蓄降雨、径流,做到了降雨不出田、径流不下沟,有效遏制了沟头前进和沟岸扩张。项目实施期间对塬面条田配套措施进行优化,配置生产道路4 km,栽植行道树6 900余株,修筑涝池21口,沟头防护67处37 407 m。
梁坡地形坡度较缓,绝大部分集中在10°~25°。对这部分地类,采取坡改梯措施加以治理,并合理配置了生产道路。工程区田面平整,埂实块大,路面坡度平缓、宽度适中,保水、保土能力强,机械耕作方便。项目实施后,项目区梯田累计达到2 332.80 hm2,人均达到1.24 hm2。坡改梯项目的实施,改变了较大面积梁坡的地形地貌,使这部分跑水、跑土、跑肥严重的区域变成了拦泥蓄水能力较强的“三保田”,既有效解决了坡面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问题,又大幅增加了粮田面积,解决了塬面条田因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退耕还林项目的实施等显现出的人地矛盾突出问题。
残塬沟壑区,沟坡地形地貌占有相当比例。对坡度在25°~60°的地类,采取修筑水平阶、鱼鳞坑栽植人工林的治理措施,改变微地形,拦蓄径流、涵养水源,降低坡面雨水冲刷度,为人工林苗木成活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对一些地形地貌破碎的难利用地及陡坡,能治理的尽量人工治理,不便治理的采取封禁措施自然修复。农发项目实施后,项目区的群众形象地说,真是“为荒芜的沟坡覆上了一床绿色大被子”。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业要发展,必须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农民的农业科技水平。为此,在项目实施中,始终把农业科技培训作为项目实施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去抓去落实,把发展农业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和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确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以人为本的观念,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采取集中培训、现场培训、印发资料、办板报、科技下乡等方式先后对部分乡村干部及农民骨干进行了农业科技培训,培训内容有梯田测土配方施肥、作物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安全使用、双垄沟地膜覆盖、果园丰产标准化管理、舍饲养殖、沼气使用等,集中培训10次,现场培训15次,共培训农民技术员3 800人次。农民技术员队伍的不断壮大、新型农业科技措施的普及和推广,为有效提升项目区农业发展水平提供了保证。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对撂荒地或老弱病残户的耕地进行整合流转,实施大户承包经营,进一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在挖掘土地产出效益上做文章,实现了土地效益最大化。大户承包经营土地后,积极深入市场,与企业联合,签订供销合同,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气候、土壤特性,有针对性地规模种植农作物或经果林,发展订单农业,保证种有所需、物有所供。结合项目实施,发展土地流转连片种植区5个共837.3 hm2,使撂荒地等闲置土地得到了合理开发利用,在减轻留守群众营作土地负担的同时也使其有了土地租赁收入。
农发水保项目的实施有效地保证了农民的基本口粮田,促进了种植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在集中划定基本口粮田后,对远离村庄的耕地或部分山地及撂荒地整修成水平梯田后再整合、流转,实现了大户承包经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项目区土壤、气候条件,发展规模种植、特色种植,培育特色产业,先后发展培育高产玉米种植示范区116.7 hm2、经济林果业栽植区69.7 hm2、油用牡丹栽植示范区1 241.3 hm2、优质马铃薯种植示范区76.3 hm2。特色产业培育发展初具规模,短平快种植项目如玉米、马铃薯种植优势明显,效益丰厚。经济林果以优质红富士苹果为主,栽植管理规范,长势良好。油用牡丹开花季节犹如一片白色花海,赏花、拍照者络绎不绝。闲散地、撂荒地和机械耕作不便的陡坡地通过项目实施,实现了土地流转、大户承包经营,得到了充分利用,产生了良好的效益,有效激励了承包者经营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对群众来说,不便耕种或无力耕种的土地被流转后,物尽其用、地尽其利,并且有了租赁收入,切切实实得到了实惠。
随着农产品市场的逐步开拓,在大户规模种植影响下,项目区以村为单位联户组成了农村经济发展合作社,面向市场、面向深加工企业需求,联合连片发展规模种植,供应特色农副产品。至此,新型的供需链条基本形成,农产品供销渠道得以疏通,企业找不到农产品原料、农产品找不到销路的情形得以消除。企业直接和农村经济发展合作社签订农产品需求订单,合作社根据企业的要求、产品规格,用新的认识、新的思维、新的标准指导自己的成员农户从选种、施肥、劳作和采收等各个环节严格管理,生产出符合企业标准的农产品。目前全项目区共组建农村经济发展合作社21个,联村、联乡组建产业协会4个,上关下联,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群众。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以合作社形式为企业高质量、高标准供销农产品2 100 t、林果产品7 800 t,仅订单农业一项项目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就达4 687.5元。
崇信县2014—2016年在散花沟、枣林沟和西沟3个小流域实施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助推了农业由传统种植业向市场化转型,调动了群众改变观念开展土地流转、规模种植和发展订单农业的积极性,催生并发展壮大了农村经济发展合作社,夯实了农村经济基础,实现了“搞水保、调结构、兴产业、促增收”的目标,使干部群众真正认识到水土保持在改善农村经济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