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洋 段崇政
就在两年前,也许还没人能想象济钢——这个拥有60年历史的大型国企能够实现华丽转身。
2017年7月8日,济钢3号高炉顺利出完最后一炉铁水,生产线上的炉火、钢花全部熄灭,这标志济钢集团在济南的钢铁生产线全面停产。历经33天,济钢安全有序关停在济南的钢铁产能,平稳分流近2万名职工,创造了国内钢铁行业关停规模最大、安置人数最多、安置期最短的纪录。
济钢关停,却不代表它的谢幕。作为全国首家整体退出的千万吨级城市钢厂,济钢为山东发展先进钢铁产业提供了产能空间。同时,济钢在一系列转场转岗中也迎来转机。2017年9月12日,济钢整合现有资源开展的多式联运物流项目运营,标志着济钢转型发展进入新阶段。目前,济钢“四新”产业园已列入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首批优选项目。腾笼换鸟的动力正在这片旧厂房中展现,不远的将来,一个“更加高端、更加绿色、更具特色、更有活力”的全新济钢将强势崛起。
谁说大象不能“转身”?
时光回溯到1958年7月1日,济南版图的东北部鲍山脚下,济钢诞生了。彼时,济钢所处的位置一度与济南市区存在空间的鸿沟。然而,偏居东北一角的“钢铁王国”,肩负起一座城市重工业兴起的莫大期望,给济南人民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和记忆。
济钢的曾经太过辉煌。曾几何时,机床、汽车、钢铁是支撑着济南的三个支柱产业。济钢人,将鲍山由昔日的荒山建设成了一座郁郁葱葱的“宝山”。职工众多、产能巨大,全国排名第六的济钢在山东版图上盘踞了半个多世纪之久,几代济钢人见证了它的兴衰。
正是如此,对济钢而言,新旧动能转换的探索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过程。“除旧布新”,对一个60年形成的传统产业的国企来说,好比一次重大而又危险的“手术”。
历史上,济钢是山东最大的钢厂,产能规模最大达1200多万吨,销售收入400多亿元,在职和离退休职工合计5万余人。2008年以前,济钢是济南效益最好、工资最高的工业企业,多少人托关系想挤入钢厂。
2008年经济危机后,伴随国家钢铁产业政策的变化,山东省成了全国唯一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省份。山东省酝酿在日照市建设两千万吨级的精品钢铁基地,产业重心从内陆向沿海倾斜,产品结构在产业迁徙中同步升级。
伴随着济南市城市面积不断扩张,人口数量增加,济钢与城市空气、用水、用地等方面的冲突日渐加剧。为了腾出产能,山东先将济钢、莱钢资产置入新组建的山东钢铁集团,此后位于省会城市的济钢变更为山钢济南分公司,产能也从2007年1200多万吨降至2015年600多万吨。
从2017年6月29日到7月31日,济钢安全有序关停在济南的钢铁产能,平稳分流近2万名职工,创造了国内钢铁行业关停规模最大、安置人数最多、安置期最短的纪录。济钢作为全国首家整体退出的千万吨级城市钢厂,为山东发展先进钢铁产业提供了产能空间。
山东曾因大企业林立被形象地描述为“群象经济”,推动“大象”转身,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在今年2月发布的《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中,济南成为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
济钢的转型是否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先行区”的带头作用。对济钢而言,背水一战,不进则退,这是一场不能输掉的战争。正如今年2月,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在新旧动能转换动员大会上所说:“加快缩小与先进省份差距,产业结构调整是必须要翻过的一座高山,是必须要打赢的一场硬仗。如果我们的发展方式涛声依旧,产业结构还是那张旧船票,就永远登不上高质量发展的巨轮。”
如今,在济钢展开的这场新旧动能转换实验中,转型升级的第一步已然跃出。
工业遗存下的济钢精神
12月19日,记者来到济钢旧厂区,空旷偌大的厂区中封存了济钢人60年的奋斗历程。巨大的黑色管道、斑驳厚重的铁门、点点锈迹的机器,透出历史沧桑,也展现出工业遗产传承的符号特征。
济钢关停之后,很多人都在思考:一个辉煌一时的庞大国企的厂区如何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价值?是将它建成产业园区?改造成工业文化基地?还是仅仅把它变成一片具有城市功能的地产项目?在济钢集团商业贸易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高海港看来:“济钢60载,这是一段有影像数据记录的历史,是钢铁企业的精神文化载体,是济钢人饱含情感的寄托。從这个意义上来讲,物理空间若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失去了其原本的形态特征,济钢精神便无从谈起。”
对于济钢片区的开发利用,老济钢人都希望能留存一部分城市记忆。济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薄涛曾对媒体表示,未来济钢将梳理济钢文化脉络,紧密结合济钢片区的城市规划,利用部分厂房及设施打造钢铁工业主题城市公园、国家4A级矿山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留存城市工业记忆,进行可持续性开发。
根据济南城市总体规划,作为新东站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济钢片区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新东站片区是泉城济南的五个城市次中心之一,承担着重要的城市功能,这里将结合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发展创新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并进行生态环境治理,打造产城融合、功能复合的综合化片区。
济钢集团《关于济钢工业遗存保护及济钢厂区开发利用的建议》提到:在工业遗存保护过程中,一是保持完整性,把代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生产流程、不同技术成果的遗存都保护下来,以韩仓河为界,以西厂区为遗存保护区;二是保持特色性,厂区尽量保持原汁原味的工业风貌,让人看到真实的历史,不要切割分散,不要过度开发,不要夹杂太多新建筑,失去本来面目;三是保持环境协调性,周边地块规划时,要充分考虑与工业遗存的风貌相统一,不能规划过多高楼和商业设施,造成环境氛围上的冲突。
济钢正在探索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铭记历史”。“济钢1957”项目位于原济钢集团钢城矿业厂区,是济钢历史的起点。生产区占地面积约237亩,厂房、管线、地上地下设施齐全,完整保留了工业风貌。地下矿山深度-80m~-360m,井下巷道长度达35km、空间40多万m3。照明、通风、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具备即建即用的先天开发条件。山东省委省政府主推的“山东黄河基金小镇”项目现已确定选址于“济钢1957”项目地,力图打造集金融产业、总部经济、康养产业、文旅产业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济钢地区改造将结合工业遗产的保护及利用,尽可能地保护有价值的工业建筑和设施遗迹,并进行活化利用,将留存的城市工业记忆融入城市设计中去。如今,济钢主厂区已经封闭管理,那座著名的济钢“凯旋门”上“济南钢铁总厂”六个大字已经斑驳,而它却像一座时空之门,连接着济钢的过去与未来。
二次创业,打造产业高地
“二次创业,重塑济钢”,这是济钢人的崭新蓝图。
今年年初,济钢已梳理并实施第一批10个转型发展项目,包括四新产业园、现代物流、出租车、文化产业、创智谷产业孵化、联合钢铁项目、环保新材料园、渣土车运输、汽车拆解、混凝土项目等。其中,四新产业园在年初就已完成一期项目申报;环保新材料园项目获省政府批复;渣土车运输项目今年一季度投入运行;创智谷孵化项目1000万元政府扶持资金指标已获批,联合钢铁项目已形成合作方案上报审批。
“真正的创新项目在四新产业园,有了四新产业园,新济钢就有了梧桐树,何愁引不来金凤凰?”济钢党委书记、董事长薄涛说,四新产业园是一个承接高新项目的平台,“唱戏的可以是别人,也可以是济钢,平台搭建好,再一步步把高新技术项目引进来。”
今年6月16日,在济钢多式联运基地,伴随一声响亮的“‘济钢号班列发车”,一列披红戴彩的火车头牵引着20个车厢缓缓驶出站场。这标志着历城—黄岛港集装箱班列“济钢号”正式开行,也标志着济钢转型发展现代物流业迈出重要步伐。
济钢多式联运项目既是济钢转型发展十大项目之一,也是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专列目前发车频次为一周3列,主要是从济钢往青岛港运输货物,正申请从青岛向济南通过铁路运输货物的项目政策。”青岛保税区济钢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相关人士介绍,济钢物流计划尽快实现“天天班”运输,集装箱年吞吐量将达4万标箱,可有效缓解济南及周边地区铁路运力不足问题,实现港口向内陆港的功能延伸。
在济钢未来规划的十大产业中,还有两项落在了城市矿产科技公司的头上。一个是汽车拆解,一个是渣土运输。截至今年8月份,济钢十大转型发展项目中,顺行出租车公司正式营运,已安全行驶225万公里;绿色渣土车项目投运首月即盈利36万元,被樹为济南市行业标杆;多式联运项目、有色金属交割业务有序进行,集装箱铁路运输班列已开通运行……这一系列成果说明济钢的转型发展一直“在路上”。
“在逆境中成长,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是钢铁人最重要的心力。济钢在产业转型中没有消逝,启动二次创业,这是济钢留下的精神动力。”薄涛说。济钢厂区的每一个角落都留有济钢人艰苦创业的印记,未来济钢将梳理济钢文化脉络,创新文化理念,紧密结合济钢片区的城市规划,以独有的济钢情怀和济钢精神,掀起新一轮济钢产能调整热潮。
除此之外,新济钢还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是盘活既有优质资源,改造升级、异地嫁接、品种异地调整,利用现有产能指标、产线装备等固定资产、品牌资质等无形资产、人员技术等资源整合重组,搞跨界融合。
正值济钢建厂60周年,在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中,济钢成功开启“二次创业,重塑济钢”的全新征程。未来,济钢人站在新的历史舞台上,仍奋斗在打造全新产业高地的一线,讲述新的“济钢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