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生长课堂的意义、特质及课堂样态

2018-02-03 21:58张军亮
文教资料 2017年29期
关键词:特质意义

张军亮

摘 要: 小学语文生长课堂顺应儿童的天性,呼应言语性的语文学科特质,回应教育的培养目的和终极指向,在课堂样态上由知识教育走向人的教育,由教课文走向教课程,由教走向“不教”,由课内走向课外,课堂散发着生长的气息。于课堂中欢歌,在言语中生长,儿童站在课堂的正中央。

关键词: 生长课堂 意义 特质 课堂样态

“教育即生长”。美国哲学家杜威一语道破教育的核心要义。生长是对充满蓬勃向上力量的儿童天性的顺应,是对指向人全面成长的教育初始目的及终极指向的回应,是对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性质的呼应。生长课堂的提出,恰逢其时,必要而紧迫。

一、小学语文生长课堂的意义追寻

(一)语文学习指向生长

语文的根指向人的全面成长、长远发展的素养提升而不再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知识的罗列和堆砌。以做题为主要手段的知识教学之于语文学习,从路径上说是缘木求鱼,从功效上说是南辕北辙,从作用上说是拔苗助长。题目做得越多,我们可能离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越远。

(二)生长本身即是目的

语文学习充盈着感动,弥漫着诗意,散发着温暖,饱含着哲思,生长本应是语文课程的应有之意。卢梭说得精辟:“生长本身即是目的。”小学语文生长课堂珍视童年的独特价值,把促进儿童积极、主动、自由的生长作为核心价值,厚待儿童的言语欲求,悉心呵护儿童的“缪斯性”言说,引领儿童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中成为他自己,为纷扰不断的语文教育校正了价值坐标。于言语中欢歌,在课堂中生长,儿童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站在了语文课堂教与学的中央地带。

二、小学语文生长课堂的教学特质及课堂样态

小学语文生长课堂以儿童活泼、自由、全面生长为核心价值和终极追求,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中让儿童拥有诗意、灵动的行走方式,让课堂进入写意、洒脱的教学境界,让师生进入自由、饱满的生存状态,这正是小学语文生长课堂不断追寻的教学特质与课堂样态。

(一)目标上:由知识教育走向人的教育

语文课堂急需由知识的教育转向人的教育,从知识传授走向素养养成。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怎样的语文课堂学习生活就有怎样的人生。让精神健硕的人站立起来,这是以全人教育为旨归的语文教育的内在规定和现实呼唤。

如《夹竹桃》一文写的是夹竹桃,说的却是具有夹竹桃一样品质的人。课文从“韧劲”和“幻想”两个方面写作者对夹竹桃的由衷的喜爱。课文的结尾这样写道:这样的韧劲,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教学如果仅仅在“夹竹桃有着怎样的韧劲”、“作者是怎样通过其他花的比较反衬夹竹桃的韧劲的”等方面发力,或者在“夹竹桃能引起我怎样的幻想”上打转,学生是无法真正体会到文本“托物言志”手法的奥秘的。语文教学必须目中有人,要指引学生由花的韧劲体会人的韧劲,由对花的热爱感受到季羡林先生对生活的热爱。这样的热爱从未消退和减弱,由花及人,托物言志,正是季羡林写作本文的目的所在,这正是《夹竹桃》这篇文本的核心价值所在。

(二)内容上:由教课文走向教课程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材不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例子”,语文教学要以语文教材为凭借,从中抽取出适切的教学内容,挖掘、开发出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课程资源,力争实现由教课文向教课程的转变、转化与转型。

如《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描写了作者游览颐和园时看到儿童的多,颐和園门口的“成千盈百”、知春亭畔的“座无隙地”,去玉澜堂路上转折地方的总是“撞个满怀”,都让人感受到儿童的多及无处不在。正如课文结尾所写的那样“‘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但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于对颐和园各景点中儿童多的发现和印证,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引导学生对春游中儿童多的体悟和品评,教学还是在文本的表层打转,是无法触及文本的内核的。

课文中作者冰心笔下的儿童不仅是人数多,还像春天的花一样包含着旺盛的生命力,这正是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玉澜堂院落里那几棵大海棠树的目的所在。在冰心温润、清新的笔下,儿童、自然、祖国共同汇聚成了她博大精深的“爱的哲学”。教学时笔者通过对课文中描写海棠花部分的语言的品读引导学生感受春天和儿童的共通之处,体会那“密密层层“、“不留一点空隙”的海棠的饱满、烂漫,把握包蕴其中旺盛的生命力,切实领悟蕴藏在文本语言里的冰心爱儿童、爱自然、爱祖国的真挚情感与博爱思想。

(三)方式上:由教走向“不教”

作为母语的语文学习对每一个儿童而言都是熟悉且亲切的,应如牛吃草一般自然和自由。教师的任务是引领学生发现鲜美的草地,至于如何吃草,到了肥草地是无须操心和担心的。如果强行按住牛头让其吃,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如教学《黄鹤楼送别》一文时笔者围绕“送别”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品评体悟,感受包含在文本字里行间里的不舍、留恋和深情。有的学生从“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中读出了这是一场不想分别的“送别”。有的学生体会到了这是一场终须离别的“送别”,学生从“李白举起了酒杯”,从孟浩然的“一饮而尽”中体会到了“饯行”的丰富内涵,从他们举起酒杯时那番深情的对话中品悟到了人物间的惺惺相惜。有的学生从“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读懂了这是一场“依依惜别”的“送别”。不忍别,终须别,永世不绝的长江水见证了这样一场别样的离别。有的学生还从送别的地点黄鹤楼的“俯临长江,飞檐临空”上读懂了文化的意蕴,从“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中体会到这是一场弥散着诗情画意的“送别”。

学习终究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语文学习更强调学生的亲力亲为,字需自己看清楚、看明白,书要自己读懂、读会,教师的任务是组织与引领、点拨和提升,切切实实地指引学生在文本的语言中虚心涵泳,切己省察一番。小学语文生长课堂扎根母语学习这块肥沃的芳草地,从纷繁复杂的课堂教学中抽取“教”与“不教”这一具有哲学意味的主题展开研究,将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置于“不教”的视阈观照,立意高远,视野开阔,课堂指向儿童积极、能动发展。endprint

(四)路径上:由课内走向课外

语文学习不能囿于课堂这一狭小的空间,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意识,打通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实现生活与教材的对接。指引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由课堂出发,循序渐进,拾级而登,最终走向多姿多彩的语文学习生活。小学语文生长课堂以约驭博,由课内抵达课外,指引儿童由课堂出发走向更加广阔、丰富的课外世界。

如学习《三打白骨精》这一经典故事时,如果仅仅在教材文本上发力,那么教学仅仅满足于记住故事的情节,或满足于揭示人物的形象,或在阐明文本的主旨上发力,是窄化、弱化文本的教学价值。告诉的会忘却,记住的会淡化,阐明的也会逐渐模糊,唯有根植于言语沃土之中的大阅读、广吸纳、厚积淀才是语文学习的正道,所谓厚积而薄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实从《西游记》中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描写的是神魔鬼怪,映射的却是自己身上的方方面面,是芸芸众生中的各色人等,是对人性真、善、美的深度感受与触摸,是对世界假、恶、丑的明晰分辨和把握。

在《三打白骨精》的学习基础上笔者再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西游记》原著作品,有效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促进课内与课外的链接和打通,最终实现课内学习向课外阅读的迁移和深化。从《三打白骨精》到《西游记》的深度阅读使语文学习有了情节而不空洞,有了情感而不生硬,連我们梦寐以求的涵泳和浸染也因情境的依托而成为可能。经典作品的价值正在于此,课外阅读的魅力也在于此。

语文学习充溢着诗意,而儿童本身就饱含着诗的特质,是课堂中最美的诗情。当儿童与语文在课堂上邂逅、碰撞激荡的时候,语文学习本身便成了最美的歌谣,无时、无处不散发着生长的气息。

参考文献:

[1]胡凡中,刘效莉.追寻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J].教学与管理,2008(32).

[2]邱新颖,赵风雨.生命课堂的基本理念及实践样态[J].教学与管理,2007(06).

[3]夏晋祥.构建“生命课堂”的策略[J].江西教育,2008(Z2).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专项重点课题“基于‘教是为了不教思想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研究”,课题编号:YZ-b/2016/22、连云港市教育科学“十三五”中长期立项课题,课题编号:lygJK11-L071阶段研究成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特质意义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有意义和无意义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岭南设计特质初探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