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娣+董晓倩+王思宇+焦健翔
摘 要: 中国女作家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折桂第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这标志着中国科幻小说在走出去上进入了新阶段,同时反映了译者刘宇昆在中国科幻小说翻译上取得的成果。本文以许渊冲的三美原则为指导,从押韵表现、对仗安排、语句衔接三个方面,对刘宇昆《北京折叠》的英译本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国科幻小说翻译提供借鉴,让更多的中国科幻小说走向世界。
关键词: 三美原则 《北京折叠》 中国科幻小说
1.引言
2016年8月21日,中国女作家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折桂第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雨果奖是世界科幻协会所颁发的奖项,为纪念“科幻杂志之父”雨果·根斯巴克而得此名,其和星云奖堪称科幻艺术界的诺贝尔奖。2015年中国作家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郝景芳此次获奖,是继《三体》之后,中国作家再次获奖。
《三体》和《北京折叠》相继获奖,译者刘宇昆功不可没。《三体》作者刘慈欣在获奖致辞中表示“在中文与英文这两个遥远的文化星球之间,有一艘飞船将它们连接在了一起,那就是本书的译者刘宇昆。他对东西方文化都有深入的了解,而且为本书的翻译付出了不懈的努力,译文几近完美”。
刘宇昆是美国华裔科幻作家、翻译家,1976年出生于兰州,后移居美国。横跨东西文化的成长背景,让刘宇昆对东西方文化都有着较为深刻的了解,他的翻译作品总是能在东西方文化中找到平衡点,既能保留中文特色,又能让译文易于为国外读者所接受理解,引起共鸣。1997年,刘宇昆考入哈佛大学,选择英美文学专业,其毕业后先后从事过软件工程师、律师、诉讼顾问等职业。其深厚的文学积淀和广博的背景知识,为他的创作与翻译带来了活力。2012年,刘宇昆凭借短篇小说《手中纸,心中爱》获得世界科幻文学大奖星云奖和雨果奖,2013年,他的《物哀》蝉联雨果奖。
国内关于软科幻作品的研究凤毛麟角,《北京折叠》作为软科幻作品,在科幻的背景下描写社会、人文、伦理,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主要内容。本文将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意美、形美、音美出发,探究中国科幻小说翻译方法,为中国科幻小说翻译提供借鉴。
2.许渊冲的三美原则:意美,形美,音美
我国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家许渊冲教授提出了翻译的“三美”理论。“三美”一说源起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自文字至文章》:“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许渊冲则将鲁迅先生“三美”之观点引渡至翻译中,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诗词翻译的“三美论”。其中“意美”是指翻译工作中要再现原文的意境美与内容美。“音美”是指译作的节奏及韵律押韵、朗朗上口。“形美”主要针对句子与行数结构方面,其对仗是否工整,分节是否相当。不仅如此,许渊冲还进一步对“三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许渊冲认为:“在三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形美是更次要的,是第三位的。”
许渊冲“三美论”的首次提出是在《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英、法文格律体译本的序言中。“三美”论使得原作的格律、意境、音似之美在译作中得以展现并传递,极具美学价值。虽然“三美论”最初针对诗歌翻译,但其应用后随时间发展涉及更加广泛。
许渊冲在发挥优势竞赛论中说道:“因为两种文化的历史不同,发展不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翻译又可以说是两种文化之竞赛,在竞赛中,要争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北京折叠》的译者刘宇昆在英译中,不仅仅满足于对原作中内容的传递,在翻译中运用多种修辞技巧与翻译方法,使得国外读者可以领会其译作字里行間的深意,借由译本可领略原著语言、内容与思想之美,这与许渊冲“三美论”思想不谋而合。作为两部雨果奖作品《三体》、《北京折叠》的译者,刘宇昆独具匠心的翻译与创作使得原著语言思想之美得以传神流露,文学翻译不应只局限于内容的传达,其背后深层之美亦不可忽视与舍弃,小说所展现的往往并不只是其所描述的情节,凝聚在小说中的时代背景、民族文化特色也不容忽视。三美论的应用与实现为今后小说翻译提供了新方向,更利于中国文学的输出,彰显文化软实力。
3.三美原则在《北京折叠》英译中的体现
从《北京折叠》的英译中,笔者发现,译者刘宇昆具有极强的翻译美学意识,在《北京折叠》中对于景色描写的英译运用了大量修辞,主要体现为押韵、对仗和反复。以许渊冲的“三美”原则作为理论基础,在“音美”层面的尤以押韵较为突出,“形美”层面主要有对仗和反复。其在实现了音与形和谐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原文尤其是景色描写中的意境,从而实现了“三美”中的最高境界——“意美”。
在此,笔者结合《北京折叠》的英译文,讨论其中的押韵、反复及对仗现象。
3.1押韵之表现,显示音美。
押韵(rhyming),指相同或相近的音素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单词的同一位置上重复。通常,一谈到押韵,人们往往会想起诗歌、散文。事实上,押韵也是英语部分词语在构筑形式上的一个重要特点(rhyming term)。(张凤春,1997:25)
作为英汉语言中共有的一种词格,英汉的押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英语中押韵的好处有:使诗句富有音乐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字的位置一般有规律,使诗句充满节奏感;而利用相同元音周期性的间隔创造出起伏错落的乐感,更可以强烈冲击受众的感情和情绪,通过声音的表现力传达感情的张力,增强感染力,即寓情于声。
英语中的押韵大致有以下三种形式:头韵、元韵和尾韵。
头韵指相同的词首辅音在一组词、一句话或一行诗中重复出现。(卞瑞晨,2006:28)即词素起始音素重复。如chop and change(变化无常),cow college(农业大学)。从押韵特点上看, 押头韵的词语与汉语双声词十分相似。双声词也是重复词素起始音素,如“吩咐”(fen fu),“伶俐”(ling li)。(张凤春,1997:25)endprint
元韵,指词素中元音重复。如duck butt(身材矮小的人)。押元韵的词语多由单音节词素组成。元音发音时气流通畅,声带颤动,因此,同一元音有节律地重复再现,可以使其具有较强的音乐感和表现力。(张凤春,1997:25)
尾韵指相同的词尾辅音在一组词、一句话或一行诗中重复出现。(卞瑞晨,2006:28)即词素尾部音素重复,如a bag with a sag(体型难看的姑娘),near and dear(极亲密的)。(张凤春,1997:25)
下文将结合《北京折叠》中英译文进行举例说明:
例1:老刀的父亲靠强健的意志在汹涌的人流中抓住机会的细草,待人潮退去,留在干涸的沙滩上,抓住工作机会,低头俯身,艰难浸在人海和垃圾混合的酸朽气味中,一干就是二十年。他既是这座城市的建造者,又是城市的居住者和分解者。
Strong-willed, Lao Daos father had held fast onto the thin reed of opportunity as the tide of humanity surged and then receded around him, until he found himself a survivor on the dry beach.
本段是对老刀生存状态的描写,其中“强健的意志”,“抓住机会的细草”,“艰难浸在”等一系列的词,都暗示了老刀受到一系列外界环境的阻碍,生存艰难。“held”,“reed”,“tide”,“receded”,“around”,“found”這一连串的词形成相同韵脚,很大程度上增添了气势。且这些词均押/d/的尾韵,在此处另有深意。/d/为浊辅音,发音时气流受阻,因而此处的押韵恰好与本段中暗含的意义相合,从声音上与文字表达的意义产生共鸣,音美与形美相得益彰,令人叫绝。
例2:她的唇很软,他用手反复感受她腰和臀部的曲线。从那天开始,他就居住在思念中。她是他夜晚的梦境,是他抖动自己时看到的光芒。
Her lips had felt so soft, and his hands had caressed the curve of her waist and backside, again and again.
此处“caress”与”curve”押头韵/k/,此发音恰与摩擦的声音相似,即与原文“反复感受她的曲线”暗合,押韵巧妙,实现了“音美”与“意美”的完美结合。
例3:
a.小车停下,歪向前,依言踏上去,坐下,拢住裙子,让裙摆均匀覆盖膝盖,散到地上。
The cart stopped and dipped forward. Yi Yan stepped in, sat down, and arranged the skirt of the dress neatly around her knees.
b.老刀在原地来回踱着步子。他觉得有些东西非常憋闷,但又说不出来。
Lao Dao paced in place. He felt something was pushing at his throat, but he couldnt articulate it.
以上两个例子均采取押尾韵的方式呈现原文的音、形和意美。
a句中“stop”和“dip”同押/p/的韵,对应原文中“停”和“歪”为两个动词,增加了音韵美,更营造出了画面感。
b句中“pace”和”place”同押/es/的尾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和韵律感,且在无形中渲染出压抑的气氛,使读者仿佛与“老刀”感同身受。
3.2重复之衔接,突出意美。
重复法是英汉翻译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翻译方法。重复法是指在译文中适当地重复某个词语,使其多次出现。一般情况下,英语忌重复,并且借助各种语言手段力避重复,以免累赘乏味。但是,重复法(Repetition)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不同层次、不同场合的交际中却是屡见不鲜的,其目的是使表达更加清晰,抑或强调所述事物的特点,加深印象;抑或达到某种修辞效果,使描写更生动诙谐,使音韵更悦耳和谐,从美学的角度增添感染力。重复法作为英语的一种修辞手段,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体现在词法、句法及音韵方面,包括音、形、义等不同层次的重复。(蔡型启,1997:1)
译者在翻译《北京折叠》的过程中,将重复法运用得游刃有余,实现音、形、义的完美统一,很好地传达了译文的深度。例如:
例1:形与义的重复
a.大气中正的布局,沿中轴线对称的城市设计,延伸到六环的青砖院落和大面积绿地花园。
The aerial shots revealed the magnificence of Beijings ancient symmetry; the modern expanse of brick courtyards and large green parks that had extended to the Sixth Ring Road.
b.然后是城市的全景,真正意义上的全景,包含转换的整个城市双面镜头。
And then there were shots of the city as a whole, shots that included both faces of the city during the Change.
c.只是没有老刀上班的地方。
But there were no shots of where Lao Dao worked.
“shot”连续出现在上述三段中。第一处的“shot”可理解为(俯瞰的)布局;第二处意为“镜头”;第三处意思为“地方”。前两处“shot”的意思近似相同,第三处中,“shot”是指城市中的一隅,范围较前两处有所缩小,但作者重复使用这个词显然是另有深意。如此大的城市竟没有老刀容纳上班的地方,令人不觉有些悲哀。此处译文用“shot”进行强调,达到了更高层次的意义上的呼应,形与义的重复兼具,令读者回味无穷。endprint
例2:音与形的重复
a.从那天开始,他就居住在思念中。她是他夜晚的梦境,是他抖动自己时看到的光芒。
From that day on, he had lived in the country of longing. She was his dream at night, and also the light he saw when he trembled in his own hand.
此处译者通过尾韵法进行重复。“light”和“night”兼有拼写和发音的重复。原文用了两个比喻,将“她”比作“梦境”与“光芒”,与上文的“居住在思念中”暗合,意在表明“她”对于“他”,既是遥远的幻想,又是甜蜜的希望。译文巧妙地进行重复,达到“音美”与“形美”的完美结合,更重要的是,传达出原文的深意,即实现了“意美”。
例3:音、形与义的重复
一个区一个区改造旧城市,像白蚁漫过木屋一样啃噬昔日的屋檐门槛,再把土地翻起,建筑全新的楼宇。他们埋头斧凿,用累累砖块将自己包围在中间,抬起头来也看不见天空,沙尘遮挡视线,他们不知晓自己建起的是怎样的恢宏。直到建成的日子高楼如活人一般站立而起,他们才像惊呆了一样四处奔逃,仿佛自己生下了一个怪胎。
District by district, they had transformed the old city. Like termites swarming over a wooden house, they had chewed up the wreckage of the past, overturned the earth, and constructed a brand new world. They had swung their hammers and wielded their adzes, keeping their heads down; brick by brick, they had walled themselves off until they could no longer see the sky. Dust had obscured their views, and they had not known the grandeur of their work. Finally, when the completed building stood up before them like a living person, they had scattered in terror, as though they had given birth to a monster.
本段是對同“老刀(原文主人公)父亲”一样千千万万的建筑工人的职业生存命运的描述,描写细腻生动,颇具画面感,读来气势异常“恢宏”。译者通过运用大量重复,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传递出了强烈的感情效果。具体分析来看,原文中未出现重复性的词语。相比较原文的“形散”,译者此处连用了六个“they had”加动词,连续呈现建筑工人们所做的具体工作,译者巧妙运用了音、形、义的重复修辞,使译文显得极其紧凑连贯且富有气势,非常夺人眼球,引起了读者的情感共鸣,甚至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原文所传递的效果。
3.3对仗之安排,构造形美。
对仗,是对于汉语中律诗在格律方面的一个要求,“所谓对仗,就是两句中的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互相成对,像古代的仪仗队一样,两两成对”。(毛华奋,2005:27)
对仗的特点包括句法相同,词性相同,以及词数相同等。在内容上,其具有凝练集中、概括力强之特点;在形式上,具有整齐匀称、音韵和谐、节奏铿锵之美。(毛华奋,2005:27)
在此译文中也有体现对仗手法的运用,例子如下:
例1:见3.2例3
“一个区一个区”,“埋头斧凿”,作者分别将其译为“District by district”, “brick by brick”,对仗工整,颇有排比的气势。译文的改造,无疑使句子更加朗朗上口。“一个区一个区改造”与“埋头斧凿”在内涵上实有关联,均为“建造房子”的不同说法,且“埋头斧凿”是对“一个区一个区改造”的更贴切的表述。译文不仅实现了形美,更达到了意美,读者由此深切体会到了建筑工人们的艰辛。
例2:命运在前方逼人不已。命运直抵胸膛。
Fate loomed before his eyes. Fate now pressed into his chest.
原文在形式上并不完全对仗,但传递的意义基本相同,值得精炼的是“逼”和“抵”二字,非常传神地表达出形势的紧迫。译者用动词“loom”和“press”来传达,并巧妙地使两个分句形成对仗,即“before his eyes”,“into his chest”,形象地传达出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使读者感同身受。如若不采用这种对仗的结构而只是平铺直叙,则会使译文不仅在气势上颇欠火候,更远达不到原文所要传达的效果。
例3:湿气从领口和袖口透入他的身体,让他觉得清醒,却又忍不住战栗。
The damp air seeped through collar and cuffs, keeping him alert and making him shiver.
原文中“忍不住战栗”和“觉得清醒”都是对老刀内心状态的描写,译文“keeping him alert”与“making him shiver”对仗工整,短小精悍,很容易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4.结语
刘宇昆作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翻译的领头人物,为中国优质科幻小说的对外输出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其译文的代表作《北京折叠》英译本则尤具研究价值。本文以许渊冲的“三美原则”为指导,对刘宇昆《北京折叠》英译本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刘宇昆在译文中灵活运用押韵、对仗与重复,使音美、形美、意美三者相辅相成、完美结合,达到译文在某些方面更甚于原文的效果,且很好地保留了小说的内涵与文化底蕴,这对于日后中国科幻小说译介的发展和进一步走向世界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本文对于刘宇昆在《北京折叠》中翻译修辞手法和美学原则的探索仅限于一部分,还有更多有价值的部分可深入探索。
总而言之,对文学翻译的研究可以有效促进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认知,推动中国思想走向世界,与外国思潮融会贯通、互相促进。刘宇昆作为其中的优秀代表,正是佼佼者。对其翻译的探索可以有效扩宽业内译者的翻译道路,寻找出更加行之有效的策略,为中国文化的翻译输出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卞瑞晨.广告英语中的押韵修辞及其翻译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12).
[2]蔡型启.英语的重复法及其应用[J].现代外语,1997(01).
[3]冯婧.刘慈欣获奖感言:科幻小说使人类聚合成整体[EB/OL].http://share.iclient.ifeng.com/news/shareNews?aid=100760923&mid=H25UC
[4]刘明信.商业广告中押韵、反复修辞及其翻译[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
[5]刘萍萍.英语重复法的表现形式及其应用[J].2000(12).
[6]毛华奋.律诗中的对仗及其英译[J].台州学院学报,2005(10).
[7]熊俊.许渊冲“三美”原则在影视片名汉译中的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2009(12).
[8]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1).
[9]张凤春.英语押韵词的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1997(11).
项目主题:从《北京折叠》看刘宇昆与中国科幻小说译介,项目编号:20103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