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俄国文学的宏观特性

2018-02-03 18:54朱晓东
文教资料 2017年29期
关键词:世界文学

朱晓东

摘 要: 俄国文学对世界文学影响深远,在世界文学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本文通过对俄罗斯文学的研究,概括其本质特征,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俄国文学所具有的民族性,并为俄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宏观比较提供依据。

关键词: 俄国文学 世界文学 宏观特性 民族特性

一、忏悔意识与罪感心理

在欧洲文学的发展史上,俄国文学的起步时间相对较晚。尤其是在十七世纪之前,俄国文学除了一部分民间文学作品之外,基本不存在其他文学作品。在十七世纪末与十八世纪初期,受到彼得大帝向西方开放这一事件的影响,俄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开始出现转折,此时,俄国文学才逐步开始发展。而在十九世纪初期,拿破仑入侵俄国战争失败,俄国军队才有机会一直打到巴黎。俄国军队中部分出身贵族的军官受到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成了拿破仑事业的继承人。这也是俄国史上的十二月党人。这些人主张反对农奴制,虽然最后的结果是失败的,但是给俄国的农奴制带来一定的影响,也为后来普希金上台奠定了基础条件。普希金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俄国文学的发展,这一时期也是俄国文学的黄金时代。在当时沙皇专制的体制下,俄国知识分子难以参与国家政事,使知识分子的言论自由受到限制。在这一背景下,俄国知识分子便借助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表达言论。所以,俄国文学在十九世纪的快速发展,最重要的原因是知识分子的参与。

在世界的文学史上,俄国文学家遭受的苦难要远多于其他国家。此外,这一时期俄国长期对文学家进行流放、监禁和驱逐,甚至是封杀其作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俄国作家的作品中暴露社会的黑暗,并与专制政治制度抗争的“人民性”逐步消失,更多的是个人主义的文学作品,这种情况随着作家年龄的增加变得更加显著。俄国式独特的个人主义文学由此产生,这传达出文学家内心“我多余”的感觉。这种消极心理的产生是由于文学家受到政治制度和社会的排斥,但又无可奈何。

在社会学层面文学家所产生的“我多余”感受与体验,从宗教层面理解的话,就会产生一种罪感心理。这种受到社会排挤产生的边缘化感觉一定会使作家逐步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可以被理解为,文学作家受到社会排挤所产生的“我多余”心理将会转变为被宗教疏远的“我有罪”心理。为了消除“我有罪”这一消极心理因素的影响,“我忏悔”这一忏悔意识是唯一的解决途径。这也是俄国文学中出现忏悔意识与罪感心理现象的主要原因。

俄国文学中融入忏悔意识,突出表现在文学家的自我反应与批判意識,并深刻进行自我检讨与分析。俄国作家我多余——我有罪——我忏悔意识形态的转变,表现出他们在社会环境与政治制度下,通过宗教信仰维持一种难能可贵的道德意识与良知。

二、俄国文学中所体现出来的两大悖论——人民性与沙皇情结

俄国文学充分融合了民族性格中的极端性与矛盾性,导致俄国文学中出现各种悖论。“人民性”与“沙皇情结”是最根本的悖论,这一悖论中很好地体现出俄国作家文学作品的矛盾,既有“人民性”又有专制思想;既有对国家和人民的忧患意识又有极权专制的思想。

“人民性”最早出现于十九世纪,由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提出。现阶段,我国文学教材内还有“人民性”这一概念。俄国文学的研究者认为“人民性”是对俄国文学的高度概括。在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以前,其政治制度一直是封建农奴制,在法律上,农奴不具备自身人格,并且没有人身自由权利,他们只是社会生产的劳动工具。一部分知识分子受到西方资产阶级平等思想意识的影响,深刻地认识到这种政治制度的不合理。这也是俄国十八世界文学作品中呈现出反农奴封建制度思想的重要原因。大部分知识分子借用文学作品呼吁农奴的解放,表达人民内心真实的愿望与渴求,俄国文学的“人民性”由此产生。

俄国文学中除了“人民性”外,还包括“沙皇情结”的悖论,这一概念可以理解为俄国人民对国家极权和任务的崇尚。“沙皇”就是俄国1547年的伊凡四世,沙皇专制制度是从1547年到1917年。在沙皇专制制度的影响下,俄国长期实行农奴制度,更好地维护地主阶级的地位,保证他们可以实现对农民的奴役,在这种条件下,沙皇的政权才能得以更好的维持。这一政治制度的存在,深化人们的权利崇拜和君主专制的意识观念。俄国人民的思想意识中出现个人崇拜,体现为对强权人物的崇尚。在1917年的十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这也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以后,苏维埃政权建立,但是这并没有消除俄国文学中存在的“沙皇情结”,反而变得更加严重。但是人民所崇尚的对象发生改变,成为苏维埃政权的最高领导人。此时的苏联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是对领导人物和党政的崇拜与歌颂,还有一部分作品利用宗教对当权者阿谀奉承。俄国人民对领导人的崇尚情结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变化,虽然对象会发生变化,但是没有改变崇尚的实质。在21世纪,俄国人民的“沙皇情结”表现为对国家总统的崇拜。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大部分是对总统和政府领导人的批判与讽刺,但是俄国文学中出现的这种情况与西方各国出现强烈的对比。

三、东西方的两面性格

俄罗斯人民所体现出的两面性格,可以从宗教、地理和种族三个角度解释。第一,宗教,我国的宗教信仰包括两种,即基督教和民间的神教。第二,地理,俄国地跨欧洲和亚洲两大洲,处于中间位置,属于欧洲国家,又属于亚洲国家。第三,种族,与地理无差异,既是欧洲民族又是亚洲民族。

东西方的两面性格所表现出的内外双面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俄国人对东方与西方文化的看法。还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俄国政治经济的变化中,既崇尚民主,又想要实现专制集权体制。即使知道市场经济的优势,但是仍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从俄国文化中可以看到欧洲文化,但又不完全是欧洲文明。其二,俄国属于亚洲国家是因为其土地更多地在东方,在与西方出现对抗的局面时,就会强调自身的东方身份。俄国既不完全属于西方,又不完全属于东方,俄国人民虽然保持着东方人的内敛与保守,但是缺少亚洲人民特有的中庸与平和。虽然有着和东方一样的专制,但是沙皇崇拜下的野蛮使俄国人民不具有东方人民特有的仁慈。

在东方与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下,俄国的社会体制和思想意识出现各种矛盾与冲突。而且在各个历史时期,俄国人都不愿向亚洲人一样,遵从中庸妥协的道路。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体现出摇摆性和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非此即彼的处事原则,这是极端化民族性格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俄国人民思维意识中的两重性使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出现双重标准,这是俄国人民两极思维模式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对俄国历史的研究中不难看出,俄罗斯精神中表现出要么拥有一切,要么一无所有,这是一个绝对主导与整体奴役的国家。政府有绝对的控制权利和无限君主专制。俄国是一个情感冲动的民族,其对问题的思考往往取决于自身的情绪,完全凭借自身的情感选择冒险,为了实现目标,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这一思想具体在精神和思维领域内主要表现为虚无主义。这种非理性的想法会使领导人员出现激进的行为和思想,这一点在对俄国历史的研究中不难看出。

四、结语

俄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对俄国文学的创作方法等产生极大的影响,文章通过对俄国文学特征的概述,能够更好地掌握俄罗斯文学所具备的民族特点,以期能够为俄国文学与其他文学的对比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胡牧,彭文青.俄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与接受——《俄国文学汉译:三个案例研究》评介[J].中国翻译,2013,34(05):59-61.

[2]於孝申,熊新.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探源[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6(02):20-22.

[3]王康名.从俄国文学作品看俄国贵族家庭的结构与生活[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6,28(02):112-116.

[4]王银萍.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流变[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5,31(06):67-71.

[5]赵惠惠.19世纪俄国文学中闯入者形象的谱系研究[J].山西档案,2017(04):174-176.

[6]王康名.从俄国文学作品看俄国贵族家庭的结构与生活[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6,28(02):112-116.endprint

猜你喜欢
世界文学
汉语新文学的世界文学品格
当代文学史中的“世界文学”
浅谈克里斯托弗·普伦德加斯特“共通的世界协商”的文学观
论1992—2015年间“世界文学”概念的界定
论世界文学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