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雪
摘 要: 郑道传经历了高丽王朝和朝鲜王朝两个时期,是朝鲜朝建立的功勋人物,后人称他为“朝鲜王朝的设计者”。郑道传曾几次来中国,对中国文学有着很深的了解,他留有《三峯集》,全部收录其汉诗著作。本文以诗集中收录的汉诗为研究对象,研究郑道传在汉诗创作中是如何活用了中國的经典故事,以及这些经典故事在汉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关键词: 郑道传 汉诗 中国典故
一、郑道传汉诗创作概况
郑道传(1342—1398),朝鲜古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儒学家、改革家,在朝鲜王朝开国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字宗之,号三峰,本贯奉化,生于高丽荣州。自幼博览群书,入仕高丽王朝以后力主改革,作为新兴士大夫的代表人物而与守旧的世家大族对立。后投靠大将李成桂,并辅佐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建立朝鲜王朝,封奉化伯。郑道传主张实行科田法,加强中央集权,大力崇儒排佛,对明朝采取事大政策,并主导规划新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晚年卷入王位之争,终于在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乱”(戊寅靖社)中被李成桂五子李芳远(后来的朝鲜太宗)所杀,后世韩国史家称其为“朝鲜王朝的设计者”。
郑道传的文学著作有汉诗集《三峯集》,共264首汉诗,其中包括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绝句、六言绝、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郑道传作为儒学者和政治家,曾几次来中国,通过阅读了解其汉诗著作,其中出现了大量的中国文学元素,包括:中国人物、典故等,这些都是郑道传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了解的最好佐证。
汉诗,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汉语诗歌,这个概念主要是在汉语世界之外使用。中国的一些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越南因为使用汉字作为书写文字,自然也深受汉语诗歌的影响。高丽朝时期,汉诗在高丽逐渐普及。本文主要通过对郑道传汉诗中中国典故的查找和分析,研究郑道传如何活用这些典故为其创作的汉诗增光添彩。
二、郑道传汉诗中出现的中国典故
在分析郑道传的汉诗著作的过程中,可以找到大量与中国文学相关的元素,如中国人物、典故等。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现代汉语词典》对“典故”一词的解释为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在这一部分,主要找出郑道传汉诗中出现的中国古代故事和中国古代文学著作中的词语,并加以分析。
《古意》是1364年郑道传在开城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收录于《三峯集》卷1,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古意·又》,原文如下:
我有太古琴,非丝又非桐。
愁来方一弹,冷然满座风。
物固各有遇,时也独不同。
丰城两神剑,经年在匣中。
有气干牛斗,一朝遇雷公。
伯牙今何在,知音四海中。
这首诗是《古意》的第二首,诗句“丰城两神剑,经年在匣中”中出现的“神剑”指的是龙泉和太阿。三国时期,太守张华跟星象师雷焕在观天象的时候发现北斗星跟牛郎星有紫气,雷焕断定与两星对应的南昌丰城县附近可能有宝剑。张华便任雷焕为丰城县令,开始秘密地寻找宝剑。雷焕到任后挖开了一座监狱,在地下深处果然找到一个石匣子,匣盖一打开便有寒气逼来,匣里面放着两把剑,一把剑柄上刻着龙泉,另一把剑柄上刻着太阿。雷焕把宝剑随便擦了擦宝剑便焕然一新,明亮照人,这天晚上天上斗牛二星的紫气便消失了。雷焕派人给张华送了一把去,张华看了以后,他还写信给雷焕说:我看了剑上的文字,知道这把剑是龙泉,还有一把太阿在哪呢,这一对的神器不能分离呀。只可惜雷焕还没有送去太阿张华就被遇害了,龙泉也下落不明。雷焕死后他的儿子雷华担任州中佐吏,他带着太阿出去办事的时候,走到延平津时,腰上的宝剑一跃而出坠入河中。雷华派人到水中找剑时再也找不到了,只看到水里慢慢地腾出两条互相缠绕的龙,水面上泛起了波澜,雷华心里知道龙泉跟太阿遇到了一起化成了双龙。“丰城两神剑”在这里引用了张华的典故,属于用典故中的道理抒发内心想说的话。除此以外,“经年在匣中”一句中的“经年”则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作《慈鸟夜啼》中的诗句“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中。“经年”在此指的是经过了很多年。郑道传在这句诗中,通过用典和引用诗句词语的方法,把自己比喻成在剑匣中埋没多年的神剑,如果能遇到知晓自己才能的伯乐,自己就能够像神剑那样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也可以看到郑道传有着虽然现在还没能遇到自己的伯乐,但是相信一定会有一天有人赏识自己的才能。
诗句“伯牙今何在,知音四海中”中出现的伯牙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知音”一词来源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这世上再也不会有知音了,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挑断琴弦,终生不再弹琴。在这句诗中,郑道传借用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感叹这个世界上没人能赏识自己的才能的悲惨境地,同时也借用中国的典故表达无论有再远大的政治抱负,却无法施展的现实。
这首诗是郑道传出世后所作,他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拥有远大抱负。在诗作中,他把自己比喻为埋没多年的神剑,如果能够被人赏识就定有大作为。同时,又通过伯牙绝弦的故事,抒发自己知音难觅的现实境地。郑道传利用中国的典故,表述内心想说的话,同时可见郑道传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
郑道传在会津地区流放期间创作了五言古诗《次韻寄郑达可梦周》,收录于《三峯集》卷1,这首诗是为好朋友郑梦周(郑梦周(1337年-1392年),草名梦兰,9岁改名梦龙,字达可,号圃隐,谥号文史,朝鲜高丽王朝末期时政治家、外交家、哲学家、文学家,被誉为朝鲜理学之祖)创作的,从幼年开始一起学习儒学的郑道传和郑梦周,不仅是学习上的好伙伴,而且是彼此心意相通的好朋友。在创作这首诗时,不仅郑道传在经历流放,他的好朋友郑梦周也在彦阳流放。endprint
夫何同心友,各在天一方。
时时念至此,不觉令人伤。
凤凰翔千仞,徘徊下朝阳。
伊人昧出处,一动触刑章。
芝兰焚愈馨,良金淬愈光。
共保坚贞操,永矢莫相忘。
从“夫何同心友,各在天一方。时时念至此,不觉令人伤”这两句中可以看到郑道传对远在他乡的好友郑梦周的思念之情及自己油然而生的孤独感。“凤凰翔千仞,徘徊下朝阳”这句话中出现的“凤凰”和“朝阳”是引用《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中的语句。《诗经·大雅·卷阿》中有語句“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人在这里用凤凰和鸣,歌声飘飞山岗;梧桐疯长,身披灿烂朝阳来象征品格的高洁美好。郑道传引用《诗经》中的词语,暗喻自己和好友郑梦周都是具有高洁品格的人。“芝兰焚愈馨,良金淬愈光。”中出现的“芝兰”出自《孔子家语·在厄》(《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儒家类著作),原句为“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意思是芝兰生长在幽深的林间,不会因为没有人来欣赏就不散发芳香,孔子用这段话表明自己要像深林里的芝兰一样,不因为穷困而改变节操的君子气概。当时正处于流放生涯的郑道传借用了孔子的这个词表达自己一样不会因为眼前的困境而改变君子气概,对自己和好友郑梦周都是一种精神上的鼓励。“良金”出自《国语·越语》(《国语·越语》是我国第一部记言体国别史《国语》的第二十卷和第二十一卷,主要记述战国时期越国史事,有浓厚的黄老道家色彩。),“王命工以良金写范蠡之状而朝礼之”在这里指优质的金属,郑道传活用“良金”这个词意在比喻自己和好友郑梦周具有犹如金属一般的优秀品质。郑道传和郑梦周师出同门,又是要好的朋友,却都因为对立派的迫害而被迫流放,一个身在会津,另一个身在彦阳。虽然仕途不得志,但郑道传创作此诗送给郑梦周,希望彼此都不会因为身处落魄的境地而失去高洁的品质。最后一句“永矢莫相忘”中的“永矢”出自《诗经·卫风·考槃》中的诗句“独寐寤言,永矢弗谖”,意思是即使独身孤零零地度日,也誓不违背隐居的高洁理想。郑道传通过这个词语的活用,也为了表达虽然身处困境,但绝对不会忘记和违背自己的高洁理想的思想境界。
从这首诗的创作中,郑道传引用大量中国典故。我们可以看到郑道传对中国古典著作不仅非常了解,而且能够灵活使用,通过恰当的引经据典抒发自己要表达的思想,不仅形象易懂,更为其汉诗增添了活力和文学色彩。
三、郑道传汉诗典故运用的意义
纵观郑道传所有的汉诗创作,中国文学和郑道传汉诗的关系表现在诸多方面。由于时间的关系,本文仅从中国典故引用这个侧面对郑道传汉诗做粗略的考察,通过细致分析,可以看到郑道传汉诗中引用了大量的中国古代故事和中国古书中有来历出处的词语。作为一名朝鲜人,能够灵活使用中国典故,可见郑道传一定阅读过大量的中国古典书籍,并对中国文学有着很深的造诣。郑道传作为一名儒学者,心中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但无奈他的政治才能不被人赏识,仕途不畅,甚至经历了流放的艰难岁月。但即使身处困境,郑道传仍旧坚守自己的高贵品格,可见其高尚的气节。郑道传的汉诗通过引用典故,抒发了真实想法,形象生动,让冰冷的文字拥有活力,渲染力更强。
参考文献:
[1]郑道传.国译三峯集[M].北京:民族文化推进社,1997.
[2]中华典故全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
[3]苏缨.诗经讲评之人风深致致[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0.
[4]周荫同.古诗文典故[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