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予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中,自然而合理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增进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和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本文在分析了目前高中数学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简要阐述混合模式概念的基础之上,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在混合教学模式下如何通过有效性问题的提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混合模式;有效性问题;研究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方式单调
如今,大部分教师都存在教学方式不丰富的问题,其更偏向于使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习惯将知识不加修饰地直接传授给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教师也不与学生进行互动,导致课堂气氛较为沉闷,令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再加上数学知识本就较为抽象难懂,学生甚至会产生厌学心理.教师不考虑学生细微的情感变化,也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够接受知识.教师上述教学方式,直接影响了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二)课堂时间利用率较低
大部分数学教师对课堂时间的掌握往往不准确,认为课堂时间不足,所以频繁出现拖堂的问题.然而,拖堂时间的教学效率并不高,因为此时教师语速相应加快,思维跳跃,致使内容的衔接方面容易出现问题.而学生此时的注意力也并非集中于学习当中,而是急于下课.上述原因使得拖堂时间内的教学效率大大下降.
二、混合教学模式的提出
混合模式类似翻转课堂,它要求学生课前根据问题自学,课程中的前30-35分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进行生成性学习,最后十来分钟根据问题进行下一节预习,课后让学生进行思考的教学模式[1].在这种教学模式当中,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他们掌握着课程前进的大方向,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混合模式并不是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它只是在教学理论不断深入的前提下,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然后引导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对之进行整合而形成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数学学科中引入混合模式,应该是一个成功的教学实践.
三、有效性問题的提出在混合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教师在提出有效性问题之前,需先改变自身教学思想,提高学生地位,将学生视为课堂主体.教师最后十来分钟提出问题,让学生看书进行预习,之后让学生结合本节内容制订的视频在课后进行探索,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从而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问题的分析当中获得一定启发,获得知识,自信心也会有所提高,学习效率自然会提升.
高中数学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会使用一种方式解决问题,其知识的运用没有联系性,运用知识点的能力并不高.教师在教授学生新知识的同时,也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思考,使得新旧知识得以衔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高中立体几何证明问题是高考的必考题型,但针对该类型题型,大部分学生往往只能掌握一种证明方式,一旦学生掌握的解题方法不适用于题目,学生便无法解决问题.教师在讲授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证明问题的同时,也可通过有效问题的提出,帮助学生复习如何利用几何方式解决问题.
如题目:设ABCD-A1B1C1D1为正方体,点D1与点B1相连,点A与点B1相连,截取线段BB1的中点,设定为点E,将线段D1B1的中点设定为F(如图所示),请证明EF与平面B1AC的关系.
教师可通过微课介绍如何利用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对线面关系做出判断,引导学生利用空间向量法解决,之后提问学生:既然知道两者是垂直关系,如何通过几何方法进行证明?第二天邀请部分学生将答案写在黑板上,由教师以及学生共同判定该名学生解法的正确性.教师利用一道例题,借助问题的引导,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空间向量的知识,也复习了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节省了大量课堂时间,从而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四、结束语
美国著名科学家加波普尔说:“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而“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为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理论,深入钻研教材,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开拓进取的精神、开放的思维、创新的意识,才能做到“投出一粒石,激起千重浪”,从而真正达到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之目的,让提问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效用,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张亚娟.谈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建立[J].学周刊,2013(32):128.
[2]石端银,张晓鹏,李文宇,等.“翻转课堂”在数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1):176-178+2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