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点特质、旅游地感知价值与冲动性旅游

2018-02-03 00:35时朋飞熊元斌吕丹
商业研究 2018年1期

时朋飞+熊元斌+吕丹

内容提要:基于心理学的调节点理论,通过引入潜在旅游者个性特质因子“调节点特质”作为自变量,引入情感因子“旅游目的地感知价值”为中间变量,构建“潜在旅游者调节点特质-旅游目的地感知价值-冲动性旅游意愿-冲动性旅游行为”结构方程模型,对冲动性旅游行为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潜在旅游者促进调节点特质对旅游目的地感知价值较高,而防御型调节点特质与旅游目的地感知价值没有相关性;旅游目的地的感知价值在冲动性旅游中充当着重要的情感中介作用,即旅游目的地的感知价值越高,越能引起冲动性旅游意愿;冲动性旅游意愿是最终影响冲动性旅游行为的因素,即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产生感知价值并不能直接引起冲动性旅游行为。上述结论对于旅游企业通过外界刺激激发潜在旅游者的旅游冲动,提高其“个人冲动性指数”,开发 “冲动性旅游市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调节点特质;旅游地感知价值;冲动性旅游意愿;冲动性旅游行为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48X(2018)01-0169-08

一、引言

冲动性是指个体倾向于快速地、不计后果地对刺激做出反应的人格特质[1]。冲动性旅游是旅游者在接收外界刺激后所做出的立即、迅速的旅游决定,大量研究证明消费者的调节点特质作为前置变量对消费行为起着重要作用[2-3]。基于心理学的调节点理论,本文引入潜在旅游者个性特质因子“调节点特质”作为自变量,引入情感因子“旅游目的地感知价值”为中间变量,通过构建“潜在旅游者调节点特质-旅游目的地感知价值-冲动性旅游意愿-冲动性旅游行为”结构方程模型,对冲动性旅游行为形成机制展开分析。

冲动性旅游的概念源于冲动性购买,Laesser和Dolnicar认为冲动性旅游是旅游者的一种有计划地冲动性消费,在目的地预订之前至少有出游计划,并且在做出旅游决定与实际离开目的地之间持续时间少于一周的冲动性行为[4]。从消费者行为视角看,冲动性旅游是对旅游目的地非理性的消费方式;从心理学角度看,冲动性旅游是由个人冲动性特质引发的特殊的旅游决策和旅游行为;从旅游学领域看,冲动性旅游是在旅游活动发生前,旅游者对旅游刺激做出的快速的未经深思熟虑的离开常住地的旅游过程,其决策结果反映的是“说走就走的旅行”。

从冲动性旅游行为发生过程出发,本文将冲动性旅游定义为旅游者受到突如其来的、强烈执着的、不可抵制的出游动机地驱使,做出未经深思熟虑、未进行充分准备、立即离开其惯常居住地,前往异地他乡的旅行行为。冲动性旅游具有五个基本特征,即异地性、立即性、短暂性、享受性和非营利性。Dholakia综合所有冲动性购买的影响因素,提出冲动性购买行为的整合模型,模型中包含营销刺激因素、消费者个人特质、情景变量三种因素[5]。冲动性旅游是一个全新概念,产生冲动性旅游主要因素包括外部刺激因素、旅游者个体差异因素和情境因素,外部刺激因素又包括拉力因素(与旅游目的地相关的营销刺激)和推力因素(与旅游产品、服务无关的刺激因素)[6],冲动性旅游个体差异因素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价值观、个性特质、冲动性倾向、自我控制、消费时的情感、自我建构等[7]。冲动性旅游的产生受经济充裕度、时间充裕度、即刻旅游意愿充裕度以及社会规范、社会影响倾向、面子等情景因素的影响,本文将“冲动性旅游意愿”定义为旅游者经历的一种突如其来的、无法抵制的、强烈的、立即旅游的意愿和倾向,文中对冲动性旅游意愿、冲动性旅游倾向、冲动性旅游驱力及旅游冲动不作区分。

调节点理论是指个体在追求个人目标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学习方式和不同的社会价值标准,会出现自我调节的差异,由此产生两种自我调节系统,即促进调节点导向和防御调节点导向。促进调节点导向的人们重视现实中的进步与成就的获得,努力追求正面结果,强调正面结果最大化;防御调节点导向的人们则倾向于安全和责任,在追求自身提升的基礎上,尽力避免负面影响的出现[8]。在追求目标策略方面,具有促进调节点特质的个体喜欢采取“渴望-接近”策略追求目标,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得与未得;防御调节点特质的个体更喜欢采取“警惕-规避”策略,更多地考虑失与未失[9]。Wang和Lee认为消费者的调节导向可能是长期的、稳定的,也可能是受情境刺激而产生的,可将调节导向分为长期调节导向和临时调节导向,后者又称情境性调节导向[10]。个体接触到的不同信息类型可以随时诱发不同的调节点特质[11],临时调节导向会随着情景刺激变化而不同,且较难测量,本文将长期调节点特质作为研究对象(文中调节点特质均指长期调节点特质,特殊强调除外)。

由于调节点导向属于个体特质方面的差异,相关研究多将调节点特质作为内生变量,即把调节点特质作为前置变量,分析不同的调节点特质对情感、认知及行为的影响,大量研究证明消费者调节点特质作为前置变量对消费行为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具有独立自我意识的个体更容易受促进导向信息的影响[12](争取目标),消费者的调节点特质与信息陈述方式产生交互作用,共同影响了冲动性消费[13],不同调节点特质的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也不同[14]。因此,本文尝试分析不同调节点特质的潜在旅游者如何对旅游目的地感知价值进行评估,并进一步对冲动性旅游意愿和行为产生影响等问题。

二、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一)旅游者调节点特质与目的地感知价值

旅游目的地感知价值的概念来源于顾客感知价值,顾客感知价值是“消费者在得到与付出的基础上,对所消费产品效用的总体评价”[15],旅游目的地感知价值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属性满足其需要、达到其目标和意图的使用结果的感知偏好和评价[16]。在借鉴顾客感知价值基础上,本文提出旅游目的地感知价值是旅游者在开始旅游活动之前,对整个旅游消费过程所感知的产品属性及其表现与其投入,在契合其欲望和期望的程度方面的综合评价,旅游目的地感知包括质量价值、情感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促进调节点特质的旅游者属于理想主义者,他们更多关注的是理想目标,如愿望、抱负及成就等方面,他们对旅游目的地会保持一定的激情或冲动性,并且更加强调积极结果以及与积极结果相关的福利。因此,他们对旅游地情感价值、社会价值、质量价值的总体感知和评价会偏高。防御调节点特质的旅游者与此不同,他们关注较多的是应该目标,如安全、需要和责任等方面,强调避免失败,在行为方式上更谨慎。对于防御调节点特质的旅游者而言,旅游地感知价值较低,冲动特质会使消费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17]。所以,本文提出如下假设:endprint

H1:潜在旅游者的促进型调节点特质与旅游目的地感知价值正相关。

H2:潜在旅游者的防御型调节点特质与旅游目的地感知价值负相关。

(二)旅游目的地感知价值与冲动性旅游意愿

消费者感知价值与消费者偏好、选择直接相关,也就是说消费者感知价值越大,所表达出来的购买意愿和喜好程度就越大[18],消费者感知的社会价值、情感价值、功能价值、经济价值都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产生显著影响[19]。由于购买倾向缘于消费者对产品的感知价值,当购买者获得某种感知价值并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购买意愿[20],旅游者感知的功利价值对旅游者购买行为意愿的影响最高[21]。因此,游客感知的目的地价值越大越容易产生冲动性旅游意愿。所以,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旅游目的地感知价值与冲动性旅游意愿呈正相关性。

(三)冲动性旅游意愿与冲动性购买行为

诸多社会认知理论都假设行为意图是行为的直接决定因素,行为意愿是最重要的与实际行为最相关的一个前因变量[22]。相关研究还表明冲动性意愿是决定冲动消费行为的重要前置变量,消费者冲动性消费行为发生的前置变量是消费者感受到的一种难以抵制的消费欲望[3],如果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和冲动越大,发生冲动性消费行为的可能性就越高[23] 。所以,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冲动性意愿正向影响冲动性旅游行为。

(四)旅游者调节点特质与冲动性旅游意愿

有关消费者行为领域对调节点特质与冲动购买意愿关系的研究,大部分学者倾向于自我控制对冲动性购买意愿的调节作用。促进型调节点特质的旅游者受情感支配,更多地关注旅游目的地积极正面信息,其好奇心理和求新求异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自我控制系统,相应地在相同的外部(旅游目的地营销)刺激条件下,更有冲动性旅游意愿。防御型调节点特质的旅游者倾向于购买基本旅行服务,以克服潜在的风险(避免痛苦),而促进型调节点特质的旅游者更倾向于购买全套旅行服务,以满足感官需求[24](最大限度的快乐)。促进型调节点特质的个体具有更加积极的情绪和态度,对来自旅游目的地的正面信息较为敏感,相对于防御调节点特质的个体更有进行说走就走的旅行冲动[25]。此外,长期促进调节导向会对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欲望产生影响,冲动性购买倾向只能反映消费者面对诱惑时的欲望与自我控制斗争的结果,而基于调节导向更能找出真正的高欲望者,进一步佐证了调节导向对冲动性意愿的影响[26]。所以,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5:促进型调节点特质正向影响旅游者的冲动性旅游意愿。

三、研究设计、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说明

在校期间是人生旅游的黄金季节,本文的调查对象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新生代年轻潜在旅游群体。一方面,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生代年轻群体在学校环境地熏陶下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喜欢求新求异;另一方面,新生代消费群体有时间、有心情、有体力,也是未来旅游市场的主力军,他们的需求决定着未来旅游市场的导向。鉴于此,本次问卷以武汉某综合性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在图书馆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共计500份,剔除随意填答及信息不完整的无效问卷后,共收回有效问卷470份,有效率为94%。由于选取的是学生样本,人口统计特征无很大差别,其中男生占548%,女生占452%;年龄大致集中在20-27岁;文化程度以本科居多(697%),研究生及以上为303%。

(二)测量量表

本文主要涉及測量促进调节点特质、防御调节点特质、旅游目的地感知价值、冲动性旅游意愿、冲动性旅游行为5个变量,所有量表均来自以往经典文献。为了确保西方量表在中国情境下测量的普适性,对某些题项进行删减、修改。对潜在旅游者调节点特质的测量采用Lockwood等的特质性调节点量表,共有6个题项,其中促进型调节点特质和防御型调节点特质均包括3个题项[27]。旅游目的地感知价值的测量题项,由Sweeney和Soutar[28]的感知价值模型提炼而来。冲动性旅游意愿测度借助Jone等的量表[29],经双盲和改编,共有3个题项。冲动性旅游行为的测量借鉴Weun等的量表,包括2个题项[30]。预调研主要采用线上调研方式,在问卷星网上发放调查问卷,初步回收66份。根据预调研问卷的填答情况对量表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所有问题均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1表示非常不同意,4表示中立,7表示非常同意。

(三)样本的信度检验

本文采用统计软件SPSS 220中Reliability Analysis的方法测度量表的总体信度,数据显示调查问卷量表的24个题项总体信度为0884,高于总体克隆巴赫系数值大于06的标准,说明测量指标的可靠性很高、一致性很强,调查使用的问卷具有良好而稳定的同质信度。

(四)主成份分析法检验效度

对量表进行巴特立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63,检验结果显示量表在p=0000的水平上显著,即设计的量表适合进行主成份分析。在SPSS 220 中采用 Kaiser标准化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进行正交旋转,旋转在5次迭代后已经收敛,旋转后的结果显示见表1。结果显示5个因子的指标负载都在05以上,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其次,其他指标在其他非归属的因子上负载都较低,说明量表具有与较好的区分效度。此外,问卷中设计的5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在78%,表明5个因子保留了原始数据中较多信息量。因此,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接受。

(五)验证性因子分析

为了检验促进调节点、防御调节点、旅游目的地感知价值、冲动性旅游意愿、冲动性旅游行为等潜变量的各指标测量效度及它们之间的区分度,现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本文运用 AMOS21统计软件中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对模型进行结构方程估计,各种指标见下表。endprint

1.模型拟合优度检验。从模型拟合指数(表2)可知CMIN/DF的值为1614,小于2的标准,检验合格;RMSEA(近似误差均方根)的值为0057,较接近0,表明误差较小;GFI、CFI、NFI、IFI、TLI的值大于09,AGFI也达到0885,接近09,检验合格。因此,本模型拟合很好,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模型。

2.信度检验。一般认为组合信度大于07时,说明各题项对其构念测量的信度较高。从表3可知 促进型调节点特质、防御型调节点特质、冲动性旅游行为、冲动性旅游意愿、旅游目的地感知价值,这五个变量相应测量题项的克隆巴赫系数值在0763-0900之间,组合信度在08071-09155之间,均大于07的标准,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信度较高。

3.区分效度检验。各变量之间的区分度是由“区分效度”来显示的,一般认为当平均提取方差大于05,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的平方小于提取方差时,区分效度被视为合格。经计算,模型中各潜变量的提取方差(AVE)在05118-07833之间,且均大于各潜变量间相关系数的平方,区分效度被检验为达标。

4.聚合效度检验。各题项对其所在的潜变量的解释程度是由“聚合效度”来衡量的,一般认为载荷大于04,且T检验值较大,在P值为001的水平下显著,平均提取方差(AVE)大于05时,聚合信度较好。从表4可知题项的载荷在0671-0910之间,远大于04的标准, T值在0255-5004之间,在P<0001的水平下均显著,提取方差(AVE)均大于05的標准,说明本研究的各变量具有充分的聚合效度。

(六)假设检验

结构方程模型的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在“假设1:潜在旅游者的促进型调节点特质与旅游目的地感知价值正相关”中,潜在旅游者的促进型调节点特质到旅游目的地感知价值的路径系数为0398,并在p<005的水平上达到显著,假设成立。这表明潜在旅游者个人促进型调节特质对情感反应会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即具备促进型调节点特质的潜在旅游者发生旅游活动前对目的地感知的质量价值、情感价值与社会价值较高。

在“假设2:潜在旅游者的防御型调节点特质与旅游目的地感知价值负相关”中,潜在旅游者的防御型特质到旅游目的地感知价值的路径系数为0057,没有形成显著性,假设不成立。这表明潜在旅游者的防御型特质与旅游目的地感知价值没有负相关关系,即具备防御型调节点特质的潜在旅游者在情感反应中并不会产生较低的旅游目的地感知价值。

在“假设3:旅游目的地感知价值与冲动性旅游意愿呈正相关关系”中,旅游目的地感知价值到冲动性旅游意愿的路径系数为0657,并在p<001的水平上达到显著,假设成立。这表明对目的地具有较高感知价值的潜在旅游者产生的“说走就走的旅行”的意愿更加强烈。具体来说,潜在旅游者对目的地感知价值中的三个方面都对冲动性旅游意愿有所影响,其中旅游者感知价值中的情感价值维度对冲动性旅游倾向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旅游者感知价值中的社会价值维度,三个维度中对冲动性意愿影响最小的是质量维度。结合假设1和假设2的结论,也可以证实促进调节点特质的潜在旅游者在面对相同情景或刺激下,表现出较强的冲动性旅游旅游意愿,即促进调节点特质是冲动性消费行为重要的内在决定因素。

在“假设4:冲动性旅游意愿正向影响冲动性旅游行为”中,冲动性旅游意愿到冲动性旅游行为的路径系数为0650,并在p<001的水平上达到显著,假设成立。这表明潜在旅游者的冲动性旅游意愿与冲动性旅游行为正相关,即潜在旅游者的冲动性旅游意愿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冲动性旅游行为。这证实了消费者行为学中由意愿到行为的普遍规律。

在“假设5:促进型调节点特质正向影响旅游者的冲动性旅游意愿”中,促进型调节点特质到旅游者的冲动性旅游意愿的路径系数为0023,没有形成显著性,假设不成立。这表明具备促进型调节点特质的潜在旅游者并一定会直接产生“说走就走的旅行”的冲动。即促进型调节点特质的旅游者需要通过旅游目的地感知价值这一情感变量的中介作用,对冲动性旅游意愿产生影响。也验证了在模型中,感知价值这一情感变量的重要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结果证实了促进调节点特质对感知价值的正向影响,故H1得到支持。此外,感知价值与冲动性旅游意愿呈现正相关关系,即假设H3成立。冲动性旅游意愿对冲动性旅游行为也有显著影响,H4得到验证。与此相反,防御调节点特质对感知价值的负向影响不显著,促进调节点特质对冲动性旅游意愿的影响不显著,即假设H2、H5没有通过统计检验。以上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在5条路径关系中共有3条路径关系成立,它们证实了在旅游情景之下潜在旅游者的个人调节点特质与冲动性旅游行为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四、研究结论及实践意义

(一)研究结论

本文引入心理学中的调节点理论,基于潜在旅游者的个性特质探讨冲动性旅游行为形成的内在机制,分析了促进调节点和防御调节点在冲动性旅游方面的差异;通过引入旅游地感知价值这一中间变量,探讨了旅游地感知价值在旅游者调节点特质与冲动性旅游意愿之间的中介作用,得出如下结论:

1.具有促进调节点特质的潜在旅游者对目的地的感知价值更高。尽管促进调节点特质与感知价值之间关系的心理机制较为复杂,但旅游者个人促进型调节特质会对情感反应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旅游者的促进调节点特质既是产生冲动性旅游行为的前置变量,也是激发冲动性旅游的内因。因此,在对目的地有相同的了解程度基础上,总体上可以推测具有促进调节点特质的潜在旅游者,要比防御型调节点特质的潜在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属性、功效以及帮助自己实现目标的使用结果与相应付出的全部代价之间的感知、评价要更高一些。

2.潜在旅游者的防御型调节点特质与旅游目的地感知价值没有相关性。出现这一结论的原因可能是防御型调节点特质的个体出于安全的考量,在进行旅游行为决策时对目的地功能性价值(安全性价值)方面的感知价值要高一些;同时,出于谨慎和保障的考量,对于没有充分了解旅游目的地相关信息、做好全面充分准备的“说走就走的旅行”,会产生基于个人特质的自我抑制与自我调控,再加上他们属于关联性高者——即对社会规范更敏感,更多地考虑别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意见,有更大意愿遵从社会规范。基于上述冲突心理导致防御型调节点特质的个体,对目的地感知价值没有相关影响。endprint

3.潜在促进调节特质的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价值越高越能引起冲动性旅游意愿。旅游目的地的感知价值在冲动性旅游行为的形成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旅游地感知价值三个维度对冲动性意愿的影响中,情感价值维度对冲动性旅游倾向的影响最为显著。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冲动性旅游是发生在出游前的一种旅游者行为,促进型调节点特质旅游者由于较多关注积极情感与正面结果的出现与否,目的地被赋予了更多积极正向的情感寄托,因而对意向旅游目的地预期带来的感性和抽象的情感价值要多一些;随着旅游活动的进行和推进,真正在旅游活动进行时,旅游产品的属性和价格——质量维度可能是决定感知价值的影响因素。

4.冲动性旅游意愿越强烈越能引起冲动性旅游行为。实证研究表明旅游者对目的地产生的较高感知价值并不能直接引起冲动性旅游行为,而要经过冲动性旅游意愿的中介作用。冲动性旅游意愿才是最终影响冲动性旅游行为的因素,即证实了消费者行为学中由意愿到行为的普遍规律;同时,也证实了Beatty和Ferrell[23]的发现,在冲动性旅游行为发生前必然先产生渴望去旅游的意愿(放松的意愿、交友的意愿、购物的意愿、炫富攀比的意愿、体验刺激的意愿等)。

5.促进型调节点特质无法直接影响旅游者的冲动性旅游意愿。本文结论显示目的地感知价值在冲动性旅游中充当着重要的情感中介的作用,而跳过了感知价值这一情感变量的中介作用后,促进型调节点特质的旅游者產生高欲望的冲动性旅游意愿不显著。由此可知促进型特质的潜在旅游者在冲动性旅游行为产生前,虽然决策时间短暂,但是仍然会对意向旅游目的地有一个价值感知的心理评估与预期,才会产生冲动性旅游的意愿与行为。

(二)本文的实践意义

1.旅游企业应重视目的地感知价值在冲动性旅游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努力提高旅游者的“冲动性旅游指数”,提升促进型调节点特质游客的感知价值,进而促使其实现“说走就走的旅行”。针对潜在游客在冲动情境下对旅游目的地感知维度中情感价值比重偏高的结论,旅游企业在对目的地进行营销宣传时,应更多以感性渲染,以唤起潜在旅游者的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增强其情感反应。

2.旅游企业在开发冲动性旅游市场的过程中,重点应放在促进型调节点特质的潜在旅游者这一市场上。旅游企业应针对促进型调节点特质的旅游者优先关注积极结果、对正面信息敏感的特点,加强旅游目的地的正面营销,增加正面刺激程度。一是旅游口号需要既能充分反映当地资源优势与文化内涵,在形式上又需要具有较强的视听震撼力、吸引力和传播力。二是在对旅游目的地进行促销过程中可借助互联网+旅游的营销模式,着力改变目标旅游者的消费观念和态度,使其逐渐地认识到发生冲动性旅游是恰当的。三是在宣传内容上多强调正面优惠信息,如多介绍如果进行此次旅游将会产生的所得,让促进型调节点特质的旅游者感知到自己可获得的正面价值,从而激发其旅游兴趣和欲望。

3.针对长期防御调节点特质的潜在旅游者人群,旅游企业应通过设置一些类似特定节日促销的情景模式,促使旅游者的长期防御调节点特质转为临时性促进型调节点特质,进而产生冲动性旅游意愿和行为;在营销推广中应积极宣传自身知名性、安全性高的特点,多介绍如果不进行此次旅游消费将会产生的损失,营造让潜在防御型调节点特质的旅游者觉得对目的地的冲动性旅游是适当的;还可以在互联网及其他媒体上通过旅游销售人员的销售口才技巧、与其他人群对比、规劝陪同人群产生旅游冲动等方式,促使长期防御调节点特质旅游者产生冲动性旅游意愿与行为。

参考文献:

[1]秦幸娜,李新旺,田琳,等.多巴胺对动物冲动性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 2015(2): 241-251.

[2]Pham M T,Higginsi E T. Promotion and prevention in consumer decision making: The state of the art and theoretical proposition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5(8):11-13.

[3]李志飞.异地性对冲动性购买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07(6): 11-18.

[4]Laesser C,Dolnicar S.Impulsive purchasing in tourism–learnings from a study in a matured market[J]. Anatolia, 2012(2): 268-286.

[5]Dholakia U M.Temptation and resistance: An integrated model of consumption impulsive formation and enactmen [J].Psychology & Marketing, 2000(11):955-982.

[6]Dann G M.Tourist motivation an appraisal[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1(2):187-219.

[7]李涛,陈斌开.家庭固定资产、财富效应与居民消费:来自中国城镇家庭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 2014(3):62-75.

[8]Higgins E T. Beyond pleasure and pain [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7(12):12-18.

[9]Aryee S, Hsiug H H.Regulatory focus and safety outcomes: An examination of the mediating influence of safety behavior[J].Safety Science, 2016(4):27-35..endprint

[10]Wang J, Lee A Y.The role of regulatory focus in preference construction[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06(1):28-38.

[11]Zhou R, Pham M T.Promotion and prevention across mental accounts: When financial products dictate consumers & investment goals[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04(1):125-135.

[12]Aaker J L, Lee A Y.“I”seek pleasures and“we”avoid pains: The role of self-regulatory goals 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persuasion[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01(1):33-49.

[13]曹兴敏.基于调节导向与调节匹配理论的冲动性购买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2.

[14]Zhan J, Yang X. Stylistic properties and regulatory fit: Examining the role of self-regulatory focus in the effectiveness of an actor′s vs. observer′s visu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2015(3):449-458.

[15]Zaithaml V A.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 quality, and value: An means-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 [J].The Journal of Marketing,1988(3):2-22.

[16]Jamal S A, Othman N A, Muhanmmad M N. The moderating influence of psychographics in homestay tourism in Malaysia[J].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2011(1):48-61.

[17]张迪.C2C模式下消费者网上冲动性购买实证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0.

[18]Dodds W B, Monroe K B. The effect of brand and price information on subjective product evaluations [J].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985(1):38-44.

[19]Li G, Li G,Kambele Z. Luxury fashion brand consumers in China: Perceived value, fashion lifestyle, and willingness to pay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2(10):1516-1522.

[20]Dodds W B, Monroe K B, Grewal D. Effects of price,brand and store information on buyer product evaluation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91(5):307-319.

[21]Albayrak T, Caber M C, Men N. Tourist shopp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hopping attributes, shopping value,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J].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16(18):98-106.

[22]Davis K E, Jackson K L, Kromenfeld J J, et al. Intent to participate in worksite health promotion activities: A model of risk factors and psychosocial variables[J].Health Education & Behavior, 1984(3):361-377.

[23]Beatty S E, Ferrell M E. Impulse Buying: Modeling its Precursors[J].Journal of Retailing,1998(2): 169-191.

[24]Choi M, Law R,Heo C Y. Shopping destinations and trust-tourist attitudes: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J].Tourism Management, 2016(5):490-501.

[25]范秀成,張运来.情感影响冲动性购买的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家, 2006(2):148-151.endprint

[26]熊素红.基于个性特质的冲动性购买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2009.

[27]Lockwood P, Jordan C H, Kunda Z. Motivation by positive or negative role models: Regulatory focus determines who will best inspire u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2(4):854-866.

[28]Sweeney J C, Soutar G N. Consumer perceived value: The development of a multiple item scale [J].Journal of Retailing, 2001(2):203-220.

[29]Jones M A, Reynolds K E, Weun S, et al. The product-specific nature of impulsive buying tendency [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3(7): 505-511.

[30]Weun S, Jones M A, Beatty S 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mpulsive buying tendency scale[J].Psychological Reports, 1998(3):1123-1133.

Regulatory Focus Trait, Perceived Value of Tourist Destination and Impulsive Travel

SHI Peng-fei, XIONG Yuan-bin, LV D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regulatory focus trait, this paper introduces potential tourist personality trait factor “regulatory point trait” as the intermediate variable, and introduces the emotional factor “perceived value of tourist destination” as the intermediate variable. By constructing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of “regulatory focus trait of potential tourists-perceived value of tourist destination-impulsive travelling intention-impulsive travelling behavior”,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impulsive travelling behavior.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promotion regulatory focus trait of potential tourists has a higher perceived value of tourist destination, however, there i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defensive regulatory focus trait of potential tourists and perceived value of tourist destination; moreover, the perceived value of tourist destin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emotional intermediary role in impulsive travel, namely, the higher the perceived value of tourist destination, the more likely the impulsive travelling intention will be; besides, impulsive travelling intention is the final factor that influences impulsive travelling behavior, that is, the perceived value of tourist destination to tourists cannot directly lead to impulsive travelling behavior. The above conclusions have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tourism enterprises to improve the “personal impulse index” of potential tourists and further develop “impulsive travelling market” by means of stimulating the travelling impulse of potential tourists through external stimuli.

Key words:regulatory focus trait; perceived value of tourist destination; impulsive travelling intention; impulsive travelling behavior

(責任编辑:厉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