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致良知说对儒释道三教的融合分析

2018-02-03 00:33谢昆
青年时代 2018年1期
关键词:融合分析

谢昆

摘 要:致良知说中包含良知本体及致良知的工夫。王阳明就是参考了儒释道的理论,借鉴了儒门的良知本心说及佛教的心性本觉论,还有儒释道的意境,其觉得良知的本来状态就是:万物生存的依据,宇宙的本源,是非的标准,合儒释道气象的儒家新境界。本文分析了王阳明的致良知说对儒释道三教的融合分析。

关键词:王阳明致良知说;儒释道三教;融合分析

致良知就是王阳明所有的学说理论总结,而这一学说的建立和儒释道具有联系。王阳明曾经沉迷佛道,但是因为不满意其宗旨而又再次回到儒门。然而其对佛道具有很明智的态度,其并不认同佛教弃人伦绝世务的宗旨,然而对佛家的本体论等还是认同的,对其将三教观的融合可以用“三间共为一厅”来形容,也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致良知说。本文就从良知本体以及致良知工夫两方面分析了和三教的合一。

一、良知本体和儒释道三教的融合

(一)王阳明参考了三教的本体论,认为良知就是万物生存的根本

这一点体现在几方面,首先,在对于良知内涵定义上,王阳明借鉴了一些人的学说作为基础,有陆九渊的“心即理”、程颐“性即理” 以及朱熹的条理说等,其认为心的本源是理也是性,理就体现人的本质,也是心的条理;其还借鉴了《易传》的变易观及道家的道即无规定性理论,觉得良知中的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随时变化,没有规定的[1]。程颢以及陆九渊等人认为人心中包含儒家伦理,王阳明也是受到这些的启示而产生了“心即理”。王阳明还将程颐和朱熹的外在天理落实到人心上,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要在人们心中树立封建伦理的权威。王阳明还提出了“无定在,无穷尽”的理论,这也是受到道家的影响而产生的,而影响其的人物包括王弼、老子等,受到他们的影响,王阳明觉得封建义理同样也是没有具体规定的。

其次,其良知中的核心就是封建义理,在借鉴了三教的本体论框架后,其在原有基础上把良知发展到本体程度,觉得所有的事物都是良知的发用。其认为良知是所有事物生存的依据,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等,在其理论中,良知等同于性、心体。王阳明认为儒释道三教是一家,同源的,对于佛道教分别用各自的本体论收拾儒学,且将儒学说成是二教形势下的发用,王阳明就反击这一说法,其认为佛道是儒之道体的用。并且王阳明还批判了懂得用儒之道体融通佛道之用的人。在借鉴佛道的体用不二观基础上,赞扬良知之学的体用一如,通过这一思想鞭挞了佛道的只管自己内修但是却不管国家的行为。王阳明的良知本体论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中的儒学的关注点是经世致用,这是儒家没有形上的证明。儒学从先秦到北宋初年的思维阶段都是在本源论或者是形下,这也让它比不上精致的佛道本体论思维,而这就是南北朝很多人从儒门转移到佛道中的原因,最终导致了封建统治危机。到了王阳明时期,一直在高位的朱熹和程颐的理论开始走下坡路,無法再起到规范社会的作用。王阳明在人们心中重新树立封建伦理的权威性,以此来解决朱末学的不足。其建立良知本体论还扫除了陆学的粗疏,站在心学角度上对抗了佛道,这也让儒学得到了再次的发展。

(二)王阳明借鉴道学等的本源论,得出“良知一气一万物”的宇宙生成样式

老子认为万物本源就是道,王弼觉得天地以及万物的母都是从没有到有的,即本源论思想。道是本源是道学中的一个具体设定,除此之外还有宇宙发生论,即道生万物。杜光庭及葛洪等提出了道-气-万物的宇宙生成样式。王阳明受到了程颐、朱熹、《易传》、道学等本源论影响,将其良知说发展成 “乾坤万有基”,王阳明也形成了宇宙的生成构架,即“良知-气-万物”,认为心地中的所有事物和良知是一气贯通的,气能够创造万物。王阳明并不是气本源论,而是将气看做是理和万物、良知和万物之间的中介,其认为的万化根源还是良知。王阳明将良知说上升到宇宙本源的层面,就是为了明确封建义理的高度,目的就是要维护封建统治。

(三)王阳明吸取儒门的良知本心说和中国佛教的心性本觉论,提出良知是是非标准

王阳明汲取了一些圣贤的启示,将良知说认为是是非判断的标准,包括杨简、陆九渊、孟子等[2]。王阳明还吸取了中国佛教的心性本觉论,认为良知是具有本觉功能的,其觉不同于佛家中的觉,佛教中的觉是理解领悟佛理,而王阳明的觉是对伦理的自觉,对善恶的判断,其倡导所有人在做事上都要将良知作为基准。王阳明还借鉴了陆九渊等人的“自作主宰、不以经典和圣人的权威作为絮矩”的学说。王阳明之所以倡导良知作为标准也是为了要提高封建统治的效果。当时,朱子的外在心理权威已经无法摆正社会价值观,这时王阳明将良知的权威树立在人们心中,倡导人们应该自觉的进行自律。其对儒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将他们放在接受良知检验的情况下,这就降低了儒家的神圣性,还削弱了封建统治政权,王阳明认为良知标准内核就是封建伦理,因此不会威胁到统治者。

二、致良知工夫和儒释道三教合一

宗密顿渐观对其也有作用,让其认为人需要领域良知的理,进而去慢慢的修炼提升自身的境界 [3]。王阳明的内圣外王的渐修观就是主要受儒家的提撕影响,也和受到佛道教启迪有联系。王阳明受到宗密的启迪,也兼容不同的致良知工夫,认同渐修渐悟及顿悟顿修的理论。其注重顿悟的引导,将顿悟良知的力看做是学的头脑,强调学习需要具备头脑。与此同时,王阳明看到了悟后的渐修重要性,进而将理发展到精神境界,可以不断修炼,并落实到实践中。总之,受宗密的启迪,其意识到良知之理要顿悟,达到极致或者是保持良知的境界是需要逐渐修炼的,在其著述中也有很多地方都提到了先顿后渐。王阳明的渐修中包括心体上的用工,还有事上的磨练,将良知放到每个事物中,能够符合良知的标准。其内圣外王的渐修观主要受儒家提撕影响,另外,也受到了佛道的启迪。

三、结束

综上所述,王阳明的致良知说和其和三教之间的关系具有紧密联系,在受到儒释道三教以及圣贤的启迪下产生了致良知说,并不断提升高度。

参考文献:

[1]付晓康.王阳明“致良知”说的工夫及现实意义与价值[J].学理论.2017(2).

[2]张新民.德性生命的实践与价值世界的建构——论王阳明良知思想的四重结构[J].天府新论.2017(5).

[3]侯丹.论王阳明致良知说对佛禅的吸收和利用[J].学术交流.2015(6).endprint

猜你喜欢
融合分析
现代高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分析
分析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基于IMS的电信网融合
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相关性分析及安全生产应用
多媒体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在体育院校英语课堂中的融合分析
初中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