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虚拟空间中的广场舞狂欢及其反思

2018-02-03 00:23李波黄宽柔
体育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虚拟空间巴赫金狂欢节

李波 黄宽柔

摘 要:以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为基础,结合当前中国广场舞的特殊处境,解析现实与虚拟空间广场舞的狂欢。研究认为:1)现实与虚拟空间中广场舞狂欢具有大众参与性、节庆性与颠覆性等共同特征,通过狂欢化的人物形象塑造与狂欢化的语言宣泄,形成广场舞新闻报道的特征;2)广场舞异质性狂欢群体具有相同的思维方式与心理特征,但各持一套逻辑,显现出“话语霸权”“失语”和“广场效应”带来群体宣泄的破坏性与责任感缺失等问题;3)广场舞狂欢应领会狂欢精神的深层内涵,异质性群体的思想应以对话取代独白,从而增进共识,增强群体间理解、尊重与包容的共同体意识。

关 键 词:体育文化;广场舞;狂欢理论;虚拟空间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8)01-0022-06

Abstract: Based on Bakhtins carnival theory, combined with the special situation of square dance in China nowadays, the authors analyzed square dance carnival in reality and virtual space, and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opinions: 1) square dance carnival in reality and virtual space has common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public participative, celebrative, and disruptive etc, form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quare dance news reports through carnivalized people image building and carnivalized language catharsis; 2) square dance heterogeneous carnival groups have the same way of thinking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ut hold a set of logics respectively, showing problems such as disruptiveness and absence of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of group catharsis brought by “discourse hegemony”, “discourse right loss” and “square effect”; 3) for square dance carnival, people should understand the deep connotation of carnival spirit, replace monologue with dialog in terms of the thoughts of heterogeneous groups, thus promote consensuses, and enhance the community awareness of understanding, respecting and tolerating between the groups.

Key words: sports culture;square dance;carnival theory;virtual space

近年來,广场舞狂热现象引发网络媒体的强烈关注与大范围报道。现实世界中,广场舞在短时间内不受控制地迅速蔓延,使得一时间这种民间自发的“草根运动”遍布全国各地的街头、广场。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网络媒体利用大众猎奇心理,通过议程设置,用狂欢化语言凸显广场舞及其群体的负面形象,在大众中掀起娱乐式新闻消费的狂欢。在广场舞与网络媒体的博弈中,以“广场舞大妈”为主的群体是实体广场上的“霸主”,但在网络媒介中的缺位,导致她们在舆论狂欢中被“标签化”和“污名化”。以年轻一代为主体的网民,虽然掌握着网络空间中广场舞舆论话语权,但对现实中广场上庞大群体的狂热行为却束手无策。广场舞愈跳愈欢,媒体亦愈炒愈凶,矛盾冲突不断激化,这样各自为阵的狂欢与盲目较劲,根本无益于问题解决。本研究希望能够跳出争议本身,结合中国广场舞的现实处境,运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来揭示“广场舞狂欢”现象的本质,揭示“广场效应”中狂欢群体的思维与心理特征,深究现实与虚拟空间中广场舞异质性群体各自为阵的原因,同时尝试用“对话”理论为指导解决现实问题,以期深化人们对广场舞的认识,激发民众对当下热点社会议题的深入思考,并为这一社会共同问题的解决寻找积极出路。

1 中国“广场”上的广场舞狂欢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是对狂欢节的描述和阐发,是对这种狂欢形式所蕴含的狂欢思想的沉淀,是针对狂欢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狂欢式阐释和狂欢化解读[1]。其逻辑框架的3个关键词即:狂欢节、狂欢式及狂欢化。这三者关系,简言之就是:起源于民间的节庆活动狂欢节;人们可以在狂欢节中体验到各种狂欢式世界感受;将狂欢节生活和狂欢式体验转化为文字语言诉诸于文本叙述时,便形成了狂欢化文学。“狂欢”是由人民大众、狂欢节特殊场景以及广场语言共同构成,狂欢的发生通常是一种群体行为,而广场就为民众无等级差异地聚集和自由平等地交流提供了场域空间。狂欢节的参与者都是普通民众,他们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在全民的、公开的狂欢广场上尽情地欢笑、歌唱、嘲讽自己和他人,宣泄着往日的压抑与激情”[2]。广场生活与交流,各种滑稽剧与歌舞表演构成狂欢节的重心。而狂欢式的形成,使狂欢节逐渐脱离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向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形式[1]。从哲学高度看,“狂欢式——是几千年来全体民众一种伟大的世界感受,是意识摆脱官方世界观的支配,使人们可以用新的方式观察世界”[3]。这与我国广场舞狂热现象及其狂欢化的演变过程有着共通之处。endprint

中国民间风靡的广场舞,自发于民间、不分身份贵贱、全民参与,人们自由地交流、跳舞,尽情地狂欢宣泄。这些现实场景以图片、视频或直播的形式,大量呈现在网络空间中,形成了视觉与听觉的狂欢,网民们可自由浏览、频繁传播与交流广场舞信息。广场舞在现实与虚拟空间中的狂欢,既显现出狂欢节的外在特征,也具备了自由、平等、变更等狂欢式的精神内涵。而这些再转化和演变为文学语言的过程,就是广场舞狂欢化的过程。巴赫金[4]认为:“狂欢节形成了一整套包含象征意义的具体感性形式的语言,表现出统一的狂欢节世界观,渗透着狂欢节的所有形式。这个语言无法充分准确地译成文字语言,不过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转化为同它相近的艺术形象的语言,也就是转化为文学语言,这就是所谓的狂欢化。”2013年网络媒体开始广泛关注与报道广场舞:一方面,报道中还原了廣场舞的现实场景与狂热气氛,更是突出了广场舞冲突事件,将人们广场上暴力、谩骂、讥讽的话语直接呈现给受众;另一方面,广场舞狂热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广场舞负面报道的呈现,衍生出网络舆论的狂欢化,突出表现为狂欢化的语言宣泄与“广场舞大妈”狂欢化的人物形象塑造。

巴赫金狂欢理论中的“广场”,不仅是作为物理空间狂欢节演出的基本舞台,也是底层平民的聚集地,更是承载大众文化的舞台。当狂欢理论中的“广场”概念处于中国这一社会情境下,就会形成中国特色意义上的“广场”。中国“广场舞”中的“广场”,具备巴赫金狂欢理论中“广场”的内涵,但也有着特殊之处。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中,“广场舞”的存在是对“广场”概念的挑战,迫使我们必须模糊广场本身的界定,将广场舞这一行动主体作为广场这一承载者的边界,亦即只要跳舞人群出没的地方,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广场”[5]。这种“广场”宽泛到无边界的界定,就有些许中国特色的意味。这种实体“广场”上的广场舞狂欢及其所引发的“网络广场”上的狂欢,同样有着特殊之处。网络空间是普通民众表达意见、行使言论自由权利的重要平台,是继实体广场之后又一个人们可以交流思想、演艺狂欢的地方,可称之为“网络广场”。在当今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背景下,网络虚拟空间成为中国民众娱乐消遣、短暂逃避生活的地方,是博取眼球、引起他人注意的平台,是寻找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途径。因此,当广场舞出现在中国特殊社会阶段下的现实与虚拟“广场”上时,广场舞便不再是狭义的广场舞,而呈现出一种中国特色意义上的广场舞狂欢现象。

综上可见,广场舞有着狂欢的特质,而中国特色“广场”上的广场舞狂欢,在有着狂欢普遍特征的同时,也表现出其特殊性。

2 现实与虚拟空间中的广场舞狂欢

现实与虚拟空间中的广场舞狂欢均有巴赫金笔下“第二世界”生活的特征,但有别于官方的、等级森严、有秩序的“第一世界”常规生活,因为在“第二世界”里,没有等级界限、不分身份尊卑,人与人之间平等地交往、自由地对话。人们尽情狂欢、宣泄,处处充满狂欢节的笑声,得到彻底的自由和解放。而狂欢节节庆性又决定了第二种生活的短暂性,因为人们在狂欢过后仍需回到常规生活中去。在实体广场上的广场舞是现实生活中上演的狂欢,而网络空间大量的广场舞视频、图片和新闻报道,因招来受众围观沸议,则制造着虚拟世界的狂欢[6]。

2.1 现实与虚拟空间中广场舞狂欢的特征

1)大众参与性。狂欢节没有演员与分工……这是整个世界的一种特殊状态,是人人参与世界的再生和更新。狂欢节的观念和本质,是所有参加者都能活生生感觉到的,并且所有参与者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组织起来的[3]。由民众自发形成的广场舞组织方式,打破了所谓的传统强制性社会组织和政治组织的一切既有形式,得到了各地民众的响应。在网络空间里,“虚拟场域中的信息沟通和意见交流活动,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规约和束缚,使网民能够真正轻松、自由、平等地进行观点碰撞和信息传播”[7]。如今,数以万计的广场舞视频、图片在网络上形成各种形式的视觉狂欢,网络媒介的开放性和大众化属性使每位网民都可参与浏览、转发或上传等。在民众缔造的广场舞社区、论坛、博客等虚拟狂欢场域中,参与者打破了现实中的种种限制,自由选择与交流广场舞信息,尽情抒发情感与宣泄情绪。

2)节庆性。节庆始终具有本质性、世界观性质的深刻思想内涵。节庆性使人们暂时进入人人共有的平等与富裕的乌托邦,使节庆成为大众的第二生活[3]。在广场舞队伍中,人们是随着巨大音乐声宣泄、尽情跳舞狂欢的参与者。音乐停止,人群散去,又回到社会赋予他们各自的社会角色中去。而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人们减少了现实固定身份的顾虑,以匿名身份不受拘束地自由表达对广场舞的热爱或厌恶,在这里他们是“键盘侠”,是狂欢化语言的创作者,而回到常规社会,他们就退回到世界各个角落里。

3)颠覆性。网络媒体上关于广场舞的海量信息,最让受众关注的,往往是具有“颠覆性”字眼的负面报道。这些报道认为:以中老年女性为主的广场舞群体,声势浩大地在公众场合,穿着花哨的服装,用不再年轻的面孔和身体展示着简单而又显得不协调的舞姿[8]。它颠覆了传统的高雅审美,颠覆主流社会对所有已婚女性的期待,颠覆了人们对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安静而有序的期待。在网站、论坛、微博等自由开放的网络虚拟空间中,用“疯狂、奇葩、杀人、泼粪”等狂欢话语,将严肃、可悲的广场舞冲突,转化为语言暴力行为或另类搞笑事件,这在一定程度上颠覆着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以及传统媒体的报道方式。

2.2 广场舞新闻报道文本的狂欢化特征

现实与网络虚拟空间中的广场舞狂欢,还衍生出网络舆论的狂欢化。在“个人编发、公众阅听、大众评论、集体交流”[9]的巨型网络舆论中,媒介出于商业利益与生存压力,为抓住大众注意力,讨好受众,会利用大众的猎奇心理,通过撰写“有卖点”的广场舞事件,强化报道“夸张、刺激”的负面新闻,吸引大量民众参与围观、评说[10]。这往往使一些负面的报道误导了大众对广场舞的认知,这些舆论报道形成的狂欢化现象,主要表现在:endprint

1)狂欢化人物形象塑造。众所周知,参与广场舞活动的大多是“广场舞大妈”,所以广场舞又被称为“大妈舞”。“广场舞大妈”的形象既不是一个实体,也不是客观既定或先天预定的固有物,而是在信息传播和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认知关系[11]。在媒介制造的拟态环境中,通过“生活事件-媒介-公众对媒体信息的反应”,共同形成该群体的形象,即“大妈”的真实形象(客观真实)、媒体形象(媒介符号真实)、公众认知形象(主观真实)[12]。在这一拟态环境中,网络写手笔下刻画的“广场舞大妈”形象,俨然是巴赫金笔下的小丑与傻子的形象。在天涯论坛《中国大妈:小丑似的活着!!!》和新浪娱乐《中国大妈“远征”莫斯科红场跳广场舞 引来警察》中,“广场舞大妈”被描绘成一群在国内外公共场合手舞足蹈、横行无忌、破坏国家形象的“小丑”;在《商家与骗子盯上广场舞大媽》《30余名广场舞大妈受骗 被舞团团长“借走”600万》中,“广场舞大妈”被塑造为“有钱、任性”的“傻子”形象;在《车停小区广场车牌被人掰弯 广场舞大妈干的?》中,盘点了大妈为“占地”跳广场舞干出的那些奇葩事儿,塑造了广场舞大妈“素质低下、奇葩”等形象。

2)狂欢化语言宣泄。在狂欢化文学中,狂欢话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综合了广场生活与广场语言。“不拘形式的狂欢语言是制造狂欢气氛和狂欢感受的关键,包括改变身份、角色和不流血的身体攻击、打嘴仗,以及各种骂人话、顺口溜、诅咒等”[13]。

在关于广场舞的网络报道中,为刺激受众,不仅大范围报道广场舞的现实场景,还在人人可以言说的虚拟空间中,用粗鄙、暴力、咒骂、讥笑嘲讽等狂欢语言来描写广场舞。在南海网《屡遭枪击泼粪的广场舞》中,盘点了近年来一系列由广场舞引发的事件。文中用 “枪击、扔水弹、洒机油”等暴力词汇,“竖中指、泼粪便”等这类暗喻性和排泄物的词汇,图片中展示出小区居民在楼口贴出的大量警告标语,包含“老不死、断子绝孙”等骂人话,重现了广场舞活动乱象丛生的现场,突出了广场舞暴力冲突的局面;在天涯论坛《居民凑26万买“高音炮”击退广场舞大妈岂止讽刺》中,用“猫抓老鼠”等比喻手法,“以噪治噪”的极端讽刺剧情,来讽刺广场舞的众生喧闹、管理不力、杂乱无章;在中新网《南京一动物园熊猫“心律不齐”大妈广场舞惹祸》和腾讯网《大妈跳“持枪打鬼子”广场舞引市民围观》的报道中,用嘲笑的语气、诙谐的剧情营造了戏剧化的效果,使广场舞在受众的传阅下已在无意识中变成约定俗成的笑料与喜剧包袱。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包含刺激性话题的论坛区与留言区也成为普通网民宣泄对广场舞的不满、偏见等集体感情的言论狂欢场。

3 现实与虚拟空间中广场舞狂欢共性问题

“对话”是狂欢理论在巴赫金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基本概念,拒绝“独白”、向往“对话”的思想诉求,决定了狂欢理论的学术基调:追求自由平等,主张多元对话[1]。然而,代表不同利益和价值观的广场舞异质性狂欢群体都曲解了自由,有着强调“自我”的思维以及人多势众、法不责众的群体心理。可见,现实与虚拟空间里,广场舞狂欢存在的共性问题在于:异质性群体有着相同的思维方式与心理特征,却各持一套观念与逻辑,这种各自为阵的狂欢导致矛盾频发。

3.1 “话语霸权”与“失语”现象

巴赫金把主体的建构看成一种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独白”是围绕自我而建立世界的中心,独白者强调自我,因此很难理会他人。在自我的独白过程中,毫无保留地将他人排除在其思维世界和沟通世界之外。独白者的目的是说出、抛出,是增加外界的信息,仅仅是要求他者认同,而不是回应,所以独白者看起来总是强势,毫无顾忌[14]。这样便会导致一方占据话语霸权,而另一方处于失语状态。

1)实体广场上的“独白”。以“广场舞大妈”为代表的中老年群体,可以说是当今中国各大广场上的“霸主”。中国社会快速转型环境下,远离社会主流话语与权力中心的她们,依然希望能够站在舞台中央获得驻足与目光,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并证明自己的存在。这种排解空虚与焦虑的强烈迫切感让她们在广场上找到了集体宣泄的喷发口,他们用音响放出的高分贝音乐声如同自己的宣言,与周围世界大声的对抗着,用庞大群体的肢体语言强势掌握着休闲空间的话语权,将他人置之度外。与此同时,没有参与跳舞的周边群众的声音是极其微弱的。每天他们脑海里被动回荡着广场舞“神曲”的旋律,球场、停车场上的人们被动让位,当权益被侵犯时,作为零散的居民个体,其反抗的声音在面对没有组织的庞大广场舞群体时被迅速淹没,被毫无商量地排除在沟通与谈判的世界之外。因此,尽管现实中有各种反抗的声音和极端的手段,广场舞却依然愈跳愈欢。

2)“网络广场”上的“独白”。当部分民众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广场舞骚扰投诉无门、毫无办法时,他们选择在网络上发泄不满情绪,使得有着相似经历的人聚集到一起。网络媒介在商业利益驱动下,利用大众猎奇心理,通过议程设置强化广场舞中凸显矛盾冲突的“夸张、刺激性”的新闻报道,居高临下描写“广场舞大妈”,并突出其“搞笑、奇葩、丑态百出”的负面形象,在受众中掀起了娱乐式新闻消费的狂欢。网络媒介选择对“广场舞大妈”为主的这一老年弱势群体大肆进行负面形象展示与新闻报道,一方面是因为报道边缘群体的矛盾与冲突所承担的政治风险较小,即使报道失真或偏差也不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而对于大多数网民来说,对于事情的是非曲直并不特别关注,更多是追求新奇刺激与情绪宣泄;另一方面以“广场舞大妈”为主的群体在舆论格局中占有极少的话语权。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在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无法利用网络媒介为自己发声,铺天盖地的攻击与质疑淹没了他们对美和健康的诉求以及情绪的表达,任由来势凶猛的舆论“一言以蔽之”。媒体的狂欢与受众的沉默,使得网络空间里的声音呈现“沉默的螺旋”效应。由于在舆论场中话语权的缺失,导致以“广场舞大妈”为主的群体被“标签化”,进而招致污名。

在现实与虚拟的“广场”上每个人都有为各自发声的自由,但当不同价值共同体之间各持一套貌似具有正当性、合法性、合理性的思想观念与行动逻辑时,一旦冲突发生就很难进行有效沟通与对话。endprint

3.2 情绪感染的破坏性与责任感缺失

社会心理学中的“广场效应”是指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人们经常表现出与日常生活不尽相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言行,它是一种无意识统治下的大众心理现象。法国心理学家勒庞[15]总结群体的心理特征,认为群体冲动、易变和急躁,易受暗示和轻信,群体的道德可能比个人高尚,也可能比个体低劣,但事实证明多数情况下群体的道德比个人要低。

现实与虚拟空间里广场舞“无名群众”的狂欢中潜藏的情绪感染与宣泄,容易使人情绪激动、丧失理智,削弱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控制力,甚至破坏现有的社会规范,表现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具有颠覆性和破坏性。现实中广场舞不受限制地大面积蔓延,处于高度亢奋或高度放纵状态的广场舞群体,在巨大的音响声浪中忘我地跳舞,感受着相同的节奏、动作与激动情绪,群体中的个体已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更未意识到已经破坏了生活环境与社会秩序。而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信息内容良莠不齐,一个广场舞热点事件发生以后,一些冲动、偏激、盲目的舆论极易在网络空间中蔓延。对“广场舞大妈”的嘲笑、谩骂、攻击的言论,爆发出极大的舆论力量与情绪能量。很大程度上,广场舞及其群体的“污名化”遭遇是网络“无名群众”非理性情绪的相互感染所造成的。

“群体感情的狂暴尤其是在异质性群体之间,会因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16]。跳舞群众有在广场跳舞的自由,网民们享有在虚拟场域中言论的自由,当这两个异质性群体在肆意享受着广场狂欢式快感体验的时候,却忽略了保证对方权利与自由不受侵害的义务,社会责任感在群体狂欢中渐渐消失。狂欢节庆性意味人们可以在“两种生活”中来去自由,现实与虚拟世界的“无名氏”在跳舞或是评说广场舞时,他们各自聚成一个群体,狂欢过后四散而去。当矛盾冲突、极端问题产生时,面对自发组织、数量庞大的人群,责任往往不知規制于谁。这种“罚不责众”的经验以及人多势众产生的力量感,使跳舞群众与网民们并不担心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或受到惩罚——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的。

4 广场舞狂欢化的反思与前瞻

4.1 广场舞狂欢应重在领会狂欢的精神内涵

巴赫金认为,如果说狂欢化可以分为社会生活层面的狂欢(狂欢节)、文化层面的狂欢、意识层面的狂欢,他主张将狂欢从生活层面转移到思想意识层面,使人们把人与人在社会上的相互作用转移到精神和理智的高级领域[17]。因此,中国广场上的广场舞狂欢不能与狂欢的哲学精神貌合神离,要真正领会到狂欢精神的深层内涵,结合中国的社会情境辩证看待广场舞狂欢的自由、平等与颠覆性。

中国“广场”界限的模糊,直接导致人们活动自由界限的模糊。民众有在广场上跳舞健身的权利和自由,亦有安静工作与休息的权利和自由;有言论自由,亦有名誉不受侵害的权利。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而是一种自律的以不侵犯他人权益为前提的自由。当网民与跳舞群体任意一方无限扩大自由的权力,就会形成一方强一方弱的不平等局面,矛盾与冲突便会显现出来。此时双方与其相互对抗,不如冷静思考矛盾的根源,共同致力于问题的解决,推动社会秩序和真理的解构和重建。广场舞颠覆传统舞蹈与音乐审美,颠覆传统社会对“广场舞大妈”的期待,颠覆主流社会对公共空间安静有序的期待。然而,它在冲击与解构传统秩序的同时,不仅为庞大的中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找到一个好的出路,更为中国“社会老龄化”向“健康老龄化”发展找到新的突破口。同理,广场舞报道中充斥的网络狂欢化语言,颠覆了传统文化思维和传统媒体报道,但正是这样的负面报道吸引了大量的关注,使民众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进一步引发深入的思考。在众说纷纭中,已经在为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加快、公共空间缺乏等社会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可以看到,已有的旧秩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情况,人们应正视这些社会现象,努力提升思想意识与道德精神,积极寻求新的平衡点以满足各方需求,防止矛盾进一步升级,从而促进新秩序的构建以及更好地引导广场舞这一新生事物的健康发展。

4.2 广场舞异质性群体思想应以“对话”取代“独白”

“对话”是狂欢理论在巴赫金思想体系中的基本概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社会困境的手段。对话的本质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处于对话和交往状态中的个体在相互依赖中互相激活,实现了不同价值体系和生命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这样的对话不受制于个人意志,而是由对话的共同论题所决定,为共有的价值和原则所引导,由此推动对话展开”[18]。广场舞这一社会公共论题的出现,源于中国历史和现代潮流的碰撞,源于不同群体价值观的差异与利益冲突。现实社会中以中老年为主的跳舞群体,作为远离权力中心的社会边缘群体代表着一种被视为“落后的历史”。网络世界以年轻人居多的网民,代表着一种网上舆论引导主动权。有着不同价值与利益的群体,在各自的场域中形成集体情感的聚集地,都试图以自己的声音淹没对方的声音,使得一方霸占话语权而一方处于“失语”状态,致使矛盾和冲突激化。

在提倡沟通的当代社会,“对话”普遍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广场舞涉及的利益各方,应在尊重个体生命存在的独立价值与特殊意义的同时,又要特别重视个体与他人相互依存的交往关系。中老年群体应考虑到公共区域其他群体对于安静有序生活环境的需求,面对质疑与批判应适当作出积极的回应。而网络媒介中的社会主流群体,应理性看待中老年群体追求健康、交流感情、情绪宣泄等现实诉求;“需思考报道倾向的平衡化,聆听与传达不同利益方的声音,搭建平等而温和的对话平台,促进相互间的积极理解,既要呈现问题,更要刨根问底、促成问题解决”[19]。

4.3 增强现实与虚拟世界中民众共同体意识

不同的主体有着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念,但也有共同的思想追求。在广场舞这一社会论题中,无论是实体广场上的中老年群体,还是虚拟空间中的网民,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成长经历与人生意境,却都有着情感宣泄、利益表达和身份认同的共同需求。而两者的矛盾冲突来源于各自为营,且在满足自身需求时置他人利益于不顾。endprint

转型期的中国,当传统的熟人社会逐渐进入陌生人社会时,广场等公共空间中人们的共同体认知还未真正建立起来。“共同体是一个温馨的地方,一个温暖而又舒适的场所……在共同体中,我们能够互相依靠对方。没有人会取笑我们,如果我们犯了错误可以坦白、解释和道歉,人们会满怀同情的倾听并原谅我们”[20]。共识是共同体的基础,共识越多共同体内部就越不容易引发矛盾冲突。因此,一方面要依靠现实与虚拟场域中利益主体内部的力量,以交流、对话、协商、合作等方式从共同价值追求出发,以大局和共同利益为重,秉承互利互惠的原则,并能对各自的特殊需求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权衡,以达成更多的共识,增强共同体认知[21]。另一方面通过利益主体之外的中立、公正的社会力量,为广场舞涉及的各方提供平等交流的平台,聆听多种声音、尊重多种诉求。以调解人的身份,对广场舞冲突的涉事各方进行教化、调节与正面宣传,使其意识到合作与双赢的意义,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冲突双方达成共识。

中国广场舞狂热现象有着巴赫金笔下狂欢的特质。当广场舞狂欢的现实场景,以图片、视频、直播或新闻报道的形式大量呈现在网络时,引发虚拟空间中视觉与听觉的狂欢以及媒体新闻的狂欢化。现实与虚拟空间中广场舞的狂欢都有着大众参与性、节庆性与颠覆性等共同特征,而衍生出的网络舆论狂欢化特征,主要表现为狂欢化的语言宣泄与狂欢化的人物形象塑造。实体广场与虚拟空间中的异质性狂欢群体,具有相同的思维方式与心理特征,但各持一套观念与逻辑。其各自为阵的狂欢显现出“话语霸权”和“失语”问题,以及“广场效应”带来的群体宣泄的破坏性与责任感缺失的问题,这也是群體间产生矛盾和冲突的主要原因。广场舞这一议题,考验着整个社会能否建立沟通与对话的桥梁,推进新型人际关系群的建立。广场舞异质性狂欢群体应领会狂欢精神的深层内涵,以思想“对话”取代“独白”,发挥异质群体内部的力量和群体外中立、公正的社会力量的作用以增进共识,使人们在关心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他人的利益,让理解、尊重与宽容成为惯性意识,从而形成相互信任与更加温暖的共同体。

参考文献:

[1] 宋春香. 狂欢的宗教之维——巴赫金狂欢理论研究[D].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

[2] 胡漫. 作为话语类型的狂欢——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语言解读[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3] 米哈伊尔·巴赫金. 巴赫金文选论[M]. 佟景韩,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05.

[4] 米哈伊尔·巴赫金. 巴赫金全集(第五卷)[M]. 白春仁,顾亚铃,译.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60-161.

[5] 黄勇军,米莉. 喧嚣的个体和静默的大众——广场舞中的当代中国社会生态考察[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20.

[6] 邓星华,熊山鹰. 媒体狂欢与现代体育的转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4):59-62.

[7] 吴志文. 网络广场型传播的功能初探[J]. 新闻爱好者,2011(2):18-19.

[8] 段健芝. 全民健身的转型升级——由全民健身热点问题谈起[J]. 体育学刊,2016,23(4):74-77.

[9] 徐隽. 网络社会同样是责任社会[N]. 人民日报,2013-07-24(18).

[10] 谷鹏,陶玉流. 1949年以来我国体育新闻报道视角的变化[J]. 体育学刊,2011,18(2):41-49.

[11] 王庆军. 拟态狂欢:消费时代电视体育传播的范式[J]. 体育学刊,2011,18(1):30-35.

[12] 张萱. 谁眼中的大妈——“广场舞大妈”负面媒介文本接受分析[J]. 青年记者,2016(14):4-6.

[13] 北冈诚司. 巴赫金:对话与狂欢[M]. 魏炫,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14] 谢新水. 巴赫金对话理论的目标与对话主体的规范[J].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6,32(3):5-10.

[15] 陆云婷. 试析广场效应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及其引导[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70-72.

[16]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 冯克利,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1.

[17] 陈正民. 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巴赫金文化诗学的哲学层面[J]. 文学前沿,2000(1):280.

[18] 黄卫星. “COMMUNICATION”——再思传播哲学[J]. 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36(1):128-133.

[19] 开薪悦,孙龙飞. 如何看待“广场舞大妈”——以2014年媒介报道为例[J]. 新闻世界,2015(9):164-166.

[20] 齐格蒙特·鲍曼. 共同体[M]. 欧阳景根,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3.

[21] 刘景钊. 转型期如何摆脱价值危机——兼论价值整合与价值共同体的构建[J]. 探索与争鸣,2013(1):51-56.endprint

猜你喜欢
虚拟空间巴赫金狂欢节
动物狂欢节
虚拟空间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分析
基于虚拟化的相向行驶车辆间通信机制的研究
对话与距离:《踩影游戏》的巴赫金视角解读
巴赫金“表述”研究的再阐释
购物狂欢节
浅析巴赫金的转折人生
巴赫金与圣经对话
奇闻趣事
动物狂欢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