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影响力研究

2018-02-03 18:16李博伟衣琳
成才之路 2018年3期
关键词:资助工作影响力人才培养

李博伟+衣琳

摘 要:高校资助工作以物质帮扶为主要形式,结合多种教育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为合格人才。这是高校教育实现的过程,也是家庭教育延续的过程。文章从家庭经济能力与投入、家长文化程度等多方面展开调查,指出家长的沟通与关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实现教育目标具有明显作用,能构建更加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引导家长与高校发挥同向教育功能,对实现高校资助育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资助工作;家庭;育人;影响力;人才培养;困难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03-0015-02

家庭是人成长的基本环境,家长是人生最初的老师,家庭对人的成长成才起着持久的影响。育人成才是家庭的期望所在,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高校资助工作以物质帮扶为主要形式,结合多种教育方式,为经济困难学生实现学习目标、成为合格人才提供支持保障。这是高校教育实现的过程,也是家庭教育延续的过程。本文从家庭经济能力与投入、家长文化程度、家长对资助政策了解与资助满意度、与子女沟通程度和对学业了解程度与态度等五个维度展开调查,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

一、研究问题与问卷设计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通常由教育主管部门、高校职能部门、学院这一工作体系完成,如果仅仅依靠这一体系实现育人目标,其效果难以得到切实保证。而通过对现有资助育人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对于资助育人研究无论是在理念、机制还是方法上,都集中在高校范围内的主体。高校既是资助育人的实施者,也是统筹者,推动资助精准化、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需要广泛协调各种力量。结合工作实践,本文作者认为家庭在资助实践中的作用,是值得关注的。在目前的相关研究中,没有专门涉及家庭因素的研究,因此通过评估家庭在经济困难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构建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引导家庭与高校发挥同向教育功能,可以为高校资助育人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本次调查对象是经济困难学生的家长,考虑到家长的可接受性与研究的关联性,问卷共设计了十个问题,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家庭经济能力与投入、家长文化程度、家长对资助政策了解与资助满意度、与子女沟通程度和对其学业了解程度与态度等五个方面,考察育人效果的标准设定主要参考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以接受问卷调查的家长的子女在校学习期间是否获得学习奖学金作为区分样本进行对比研究的主要依据。调查于2016年8月开展,采取实地、电话等访问形式,填写书面调查问卷。范围为本文作者所在学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家长,随机访问家长137人,回收有效问卷133份,问卷回收率为97%。在家长完成有效调查问卷的133名在校经济困难学生中,98名学生获得过各级学习奖学金,35名学生未获得过学习奖学金。本文作者通过对问卷进行筛选、分类、分析和对比,初步得出研究结论。

二、调查结果分析

1. 家庭的经济能力与投入

此维度设计了两个问题,“家庭每月总收入情况”和“子女月均生活费”。其中家庭月收入方面,获奖学金与未获奖的经济困难学生没有明显差异,3000元以下月收入的家庭均达到70%以上,说明月收入3000元及以下是受访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的普遍情况。尽管家庭收入较低,但家长还是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支持。获奖学金与未获奖的经济困难学生相比,出现一定差距,体现在从家庭得到生活费在月均500元以下的,获奖学金的学生达到18.3%,而未获奖的学生仅有5.7%。调查中近80%的学生生活费的月均水平在500元~1000元,其中大多數获奖学生(41.8%)月均水平在500元~800元,而大多数未获奖学金学生(57.1%)生活费月均水平在800元~1000元,家庭给予生活费月均在1000元以上的,获奖学金的学生达到5.1%,未获奖的学生则有14.3%。可以看出,获奖学金的经济困难学生得到的家庭经济支持总体低于未获奖的经济困难学生。

2. 家长文化程度

受访经济困难学生的家长总体文化程度比较低,家庭经济收入与家长文化“双低”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相比较而言,在获奖学金的经济困难学生中,家长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的比例(20.4%)略高于未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家长(14.3%)。

3. 家长对资助政策了解与资助实效满意度

家长对资助政策的了解,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影响,也体现了家长与学校的沟通程度。大多数经济困难学生的家长对资助政策的了解都不是很清晰,获得奖学金的经济困难学生与未获奖学金学生的情况较为类似。获奖和非获奖学生的家长均没有“十分了解”资助政策;获奖学生家长有68.3%对资助政策“了解较少”或“不了解”,未获奖的家长比例为74.3%。

比较而言,家长对学生受资助情况的了解程度较高,其中获得奖学金学生的家长有78.6%的人对子女在校受资助情况在“了解”程度及以上,未获奖学金学生的家长有74.3%的人在“了解”程度及以上。对资助情况了解的深入程度,直接影响了家长对资助的满意度,既体现了家长与学生的沟通程度,也从侧面反映了学生自身的满意度。两种类型的家长对子女受资助的满意度均在90%以上,获奖学金学生的家长的满意度达到99%,未获奖学金学生家长的满意度为94.3%,相比略有差距。

4. 家长与子女沟通频率

家长与子女沟通的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长与子女关系状况,在这一维度上,获得奖学金学生的家长与未获奖学金学生的家长没有明显差异。绝大多数家长(获奖学生家长为90.8%,未获奖学金学生家长为94.3%)与子女定期沟通时间都在两周以内,最多的集中在每周交流沟通一次,获奖学生家长为62.2%,未获奖学金学生为62.9%。可以看出,虽因家庭经济状况,家长对子女投入有限,但在情感上给予了子女很多的关心,与子女关系较为融洽,联系紧密。

5. 家长对子女在校学业了解程度与态度endprint

在经济和感情因素之外,家长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学业深造等方面的交流和共识程度,是否对经济困难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作者从家长对学生在校成绩、择业意向了解和是否深造的态度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在对子女学习成绩了解方面,获奖学金的学生家长与未获奖学金学生的家长有明显差异。“了解”及以上程度,获奖学金学生家长的比例达到了81.7%,未获奖学金学生家长则为61.4%,其中“了解较少”的未获奖学金学生家长达到了40%,说明家长的关心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存在一定的关联。

合理的职业规划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与家长在择业意向即职业规划上的交流,对学生确定目标、提高内在动力存在较大的关联性。从家长对子女未来择业意向了解情况来看,获奖学金学生的家长和未获奖学金学生的家长有一定差距,获奖学金学生的家长中占到了50%的比例,在未获奖学金学生的家长中为42.8%。

在支持子女深造方面,获奖学金学生的家长和未获奖学金学生的家长中,大部分均表现出比较积极的态度,表示“十分支持”和“比较支持”的分别为89.8%和80%,均达到半数以上。获奖学金学生的家长中持“无所谓”态度为6.1%,表示“不支持”的为4.1%,未获奖学金学生的家长中持“无所谓”态度为11.4%,表示“不支持”的为8.6%,比较而言,获奖学金的家长整体态度更加积极。

三、家庭对资助育人的影响评估与对策建议

1. 影响评估

(1)家庭经济状况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影响。从问卷分析中可以发现,家庭经济状况对于经济困难学生在校顺利完成学业、取得优秀学习成绩没有决定性影响和必然关联。大多数受访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而家长给子女的月均生活费大部分集中在500元~1000元,获奖学金学生和未获奖学金学生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结合家长对学生受资助了解程度和满意度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无论是否获得奖学金,学生都得到了家长较为满意的资助。同时,学校对国家资助政策贯彻到位,措施得力,也使得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上基本没有来自经济方面的压力。可见,对于经济困难学生而言,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影响学习效果、实现发展目标的决定性因素。

(2)家长受教育程度对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学习效果有一定影响。受访的经济困难学生家长总体文化程度比较低,家庭经济收入与家长文化“双低”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相比较而言,随着受教育程度指标的逐步提高,在获得学习奖学金的经济困难学生中,家长受教育程度略高于未获奖学金学生的家长。家长对资助政策的了解,对资助的满意度,特别是与子女交流内容的侧重点、发展方向关注度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家长自身文化程度所带来的影响。

(3)家长对子女学习、职业规划关注度和升学深造支持度的高低,对经济困难学生学习效果具有明显影响。受访家长普遍与子女保持了比较密切的联系,关心不仅体现在经济付出上,更体现在对子女学业的了解和发展的关注上。高校现行家校联系机制涉及内容主要是学生学习成绩的一般性通报,或者特殊问题处理上的联系沟通。正常情况下,家长与子女日常沟通才是了解情况的主要途径。因此,家长的询问和倾向性的交流,发现和支持子女学业或者职业规划中的积极因素,对于学生学业进步、职业规划、深造发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通过调查发现,高校资助工作在减轻学生生活压力、帮助其专注学业等方面确实发挥了有效作用,并得到家长和学生的认可。但生活经济压力的缓解并不意味着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理成章得到全面发展,他们的能力水平、视野、成长愿望等主观因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和家庭环境、家长认知有着紧密的联系。

2. 对策建议

(1)进一步优化家校沟通机制,实现分类、分阶段的互动沟通与引导。高校应更加重视与经济困难学生家长的定期沟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指导。学校层面的沟通机制,侧重于成绩通报、学业预警等普遍性通告,对家长的沟通主要集中在家庭经济情况的了解,学院在家校沟通机制上可以根据阶段目标等因素做出进一步细化。在新生入学时,考虑到经济困难学生家长“双低”的情况,应主动介绍学校人才培养理念,引导家长形成认同,并将学校希望家长发挥作用的要求简要明确地传达给家长,以易于实施。在低年级,辅导员可定期进行点对点联系,也可以借助网络建立可供家长查询学生情况的信息平台。如手机网络的普及能使家长及时掌握子女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实现点对面的信息共享。在升入高年级后,学生进入发展阶段,学校对家长也应进行多方面的指导,使家长的引导作用与学校的教育相匹配,促进学生在适合自己的方向上取得成功。

(2)增强对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业发展、职业规划、升学深造等方面的针对性指导帮扶。相比其他學生,经济困难学生从家长那里得到的精神关怀可能并不逊色,但受制于文化和经济的“双低”限制,家长无法在学业发展和职业规划上给予他们更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因此,资助管理部门应协调教学和就业指导部门,依托学校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学业规划、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并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经济困难学生学业预警和介入工作,建立健全经济困难学生实践实习辅助机制,完善拓展经济困难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特色帮扶项目,逐步形成与学生家长沟通理解、并肩推进的联动机制,从而在帮扶学生发展的同时,也起到提升家长认知的效果,为实现高校资助育人效果最大化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志民.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陈虎.江苏资助育人研究:第4辑[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唐建伟,黄艳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0).

[4]于纪航.完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建议[J].教育探索,2008(08).

[5]郝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01).

[6]张正垠.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高校资助育人功能的实现[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4).endprint

猜你喜欢
资助工作影响力人才培养
天才影响力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新建本科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实践与分析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探索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传媒不可估量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