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话古交

2018-02-03 17:27冀所平李向珍李旭华
文史月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汾河黄牛剪纸

冀所平++++李向珍++++李旭华

古交地处吕梁山脉主峰关帝山东翼与云中山南端交接处。北与静乐县相接;东北与阳曲县交界;东与万柏林区毗连;东南与清徐县相邻;南与交城县接壤,西与娄烦县相望。

古交是典型的山区。境内计有300多个山头,288条山沟,坐落着一处国家级森林公园,一处省级林区,还有一处400平方公里狩猎区和生态观光区。在这重峦叠嶂、河谷纵横的山区中,不仅造就出大自然的景色美,而且蕴含着独特的地名和神奇的传说。这其中有旧石器时代的古遗存,“忠义”文化的发源地;“节、孝”文化的纪念点,老区文化的旧遗址和神奇传说的古地名。它既体现出山区的妩媚多姿,又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传奇古交

很久以前,古交镇有一家姓李的农民,娶妻艾氏,单生一个女儿,名叫小芬。一家三口人。全靠租种镇上杨财主家几亩薄田过活。

他家有头小黄牛,每天由小芬牵到野外去放牧。有一天,她把牛赶到汾河岸边。小黄牛自由自在地吃草,小芬天真烂漫地哼唱着自编的山歌。小黄牛好像懂事似的,它偏过头看一看脖颈上和两只犄角上挂着五颜六色的许多野花,得意地摆一摆头,摇一摇尾巴,有时还发出“哞、哞”的叫声。

杨财主去地里查看,听得从远处飘来了悠扬悦耳的歌声,便循声疾步上前,一个少女形象映入眼帘。只见她身材苗条,粗布衣衫,姿容秀丽,体态轻盈,显出一派自然而朴素的美。

杨财主看上了小芬,第二天就托人去说亲,遭到李家夫妇的拒绝,杨财主一怒之下,立即派人上门去逼租,并声称要夺回李家租种的土地。李家夫妇迫不得已,应下这门亲事。小芬虽然哭闹了几次,但在父母的劝解下,只好含泪嫁到杨家去。贫寒人家置不起嫁奁,就把小黄牛作了赔送之物。

小芬在杨家含辛茹苦,度日如年,背地里以泪洗面。在苦水里泡了几年,她生下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儿子叫牛娃。过了几年,杨财主不喜欢小芬了,经常对她非打即骂。

后来杨财主托人另选名门闺秀,说妥卢川村卢员外家的小姐,名叫狮女子。娶亲那天,鼓乐喧天,大宴宾朋。就在杨财主兴高采烈地拜堂之时,小芬满腔悲愤,一头栽入汾河,平静的汾河发怒了,咆哮着冲上岸来,把财主汾河灘的田地冲得光溜光。

狮女子嫁来的第二年,生了一个女孩,起名叫英英。有了亲生女,狮女子更见不得牛娃姐弟四人了。她强迫姐妹三人上山砍柴,让牛娃每天放那头黄牛。

一天,太阳快落山了,三个姐妹还没打够柴,不由得都哭了起来。她们不敢回家,来到汾河边上,看见弟弟独自放牛,四个恓惶可怜的孩子,聚在一处,想起妈妈,不觉悲从中来,放声痛哭,呼唤着“妈妈,你在哪里,你怎么不管我们呀!”

汾河水波浪滚滚,此起彼伏,仿佛也在悲痛呜咽。牛娃哭喊着要寻妈妈,拉上黄牛就往汾河里跑。三个姐姐吓坏了,急忙去拉。说来也怪,牛娃和黄牛走到哪里,哪里的河水就往后退,露出河床,上面有不少淤柴,姐弟四个拾上淤柴回去了。

狮女子知道了她们四个人到汾河边哭妈妈的事,顿生恶念,于是把姐妹三人嫁了,把牛娃赶出家门。

牛娃牵着那头黄牛来到汾河滩,他面对河水发怔,想起死去的妈妈,痛心疾首,泪流满面,偎在黄牛身边,不住地抽泣,后来便不知不觉睡着了。

牛娃做了一个梦,他梦见妈妈从汾河里走出来,把他抱在怀里,亲热地对他说:“孩儿,不要发愁,那头黄牛是一头神牛,它能帮助你过好日子。你可以用酒盅盅花和罗蔓蔓花编一个花环,套在黄牛的脖子上,把它鞴在大山的前面,黄牛便能拉动大山。你把它牵着,在汾河滩四周绕上一圈,用整整一百天,就能筑成一座坚固的金牛城。地里的污水也会退尽,空出八百亩好地来,你和乡亲们就都能过上好日子……”

说完她起身要走,牛娃紧拉着不放。他妈抚摸着他的头说:“要记住,黄牛拉山只能在黑夜干,不要叫任何人看见。如果有人看见,发出声响,就会惹出大乱子。”说完便不见了。

牛娃醒来,按照妈妈的话去做,白天把牛喂得饱饱的,黑夜便鞴上拉山。虽然慢一点,果然大山在缓慢地向前移动,而且黄牛走到哪里,哪里的水就退走了。

过了一段时间,狮女子想知道牛娃饿死了没有,打发英英去看。只见牛娃趴在黄牛身上睡觉,别的什么也没看见。她回去告诉了妈,狮女子不相信,亲自去看,果然见牛娃两手搂着黄牛的大犄角,呼噜呼噜睡得可香哩。再一看,水全退了,空出了不少好地,大山伸出了好一节,一座雄伟的金牛城就要筑成了。狮女子非常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牛娃天天睡觉,甚时候做了这么大的工程?于是她和英英说好,到明天鸡叫时出来偷看。

这一天已经是第九十九天,满天星斗,万籁俱寂。牛娃兴致勃勃地赶着黄牛拉山,一步、又一步,眼看金牛城就要合拢。这时狮女子引着英英蹑手蹑脚地走了出来,她俩一看黄牛拉着大山向前挪动,英英尖叫一声:“哎呀!黄牛拉着大山走哩!”

黄牛猛然一惊,腾空跳起,一直向南狂奔而去。顿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汾河咆哮,大水立刻将金牛城淹没。

三姐妹听得大水漂走了牛娃,急得头不梳,脸不洗,就往古交跑。到汾河边一看,看见汾水滔滔,向东流逝,哪里有牛娃的影子呢。姐妹三人痛哭一场,遂投河自尽。

说来也怪,自从三位烈女子投河自尽后,她们所嫁村落所处的三道河床水流漫溢,滔滔不绝涌入河汾。原来牛娃没有被大水冲走,他伏在牛背上,紧紧抱着牛角,狂奔了一阵子,又返回了古交村。筋疲力尽的牛娃和老黄牛知道了三姐妹投河自尽的事情后,伤心地痛哭了一阵。老黄牛便卧在汾河边再也没有爬起来。相传,阳家坡地面便是老黄牛变形后的牛头,它两眼望着汾河叹息,而牛身便是现在东曲矿所处的地段,牛尾一直延伸于长峪沟。而后来牛娃在仙人的点化下,得道成仙,常年守护在汾河岸边,庇佑着岸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由此,现在的古交镇就是当年被水淹过的金牛城,至今,火山村还有一处被称为“金牛洼”的地方,也许它就是当年金牛栖息过的地方。这座城虽然没有了合拢后的辉煌,但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不失金牛带来的种种荣耀。从古至今,古交人民深深为拥有这座“金牛城”而感到无比自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古交市政府顺应这一历史传说,在牛头部雕塑了一头金牛全身像,意义深远。endprint

悠久古交

古交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人类活动的遗址这里都有,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汉代及北魏、北齐,古交是皇家的牧苑。汉文帝、汉武帝曾在这里设有马官,为皇家管理军马放牧;北魏道武帝派人在这里牧马,北齐在这里也设有马官。《汉书·地理志》《元一统志》都有记载,村名马兰(即马栏)可作佐证。汉代在嘉乐泉乡的五子寨(时称羊肠坂)设有国家粮仓,镇城底、炉峪口是屯田之地。古交在古代是皇家的农牧基地。镇城底在汉代建有一座城池,因地处汾河、孔河(天池河)相交之处,故曰交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在今古交镇设立新县,曰交城县。交城原地改名为镇城,取镇守一方之意,该地后迁入低处,遂名镇城底。唐天授二年(691年),交城县因故移至山南却波村(今交城县城),故县治改称故交,即“过去的,原来的交城”,后演变成古交。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文明的象征。1959年,中国社科院山西考古所在古交市南北长53公里,东西宽52公里的范围内进行过调查,在古钢附近发现了旧石器,填补了古交地区旧石器文化的空白。此后,陆续发现的有凤凰岩遗址、长峪沟遗址、石千峰遗址、李家社遗址、马栏城遗址等。石刻石窟现遗存下来的有兴济寺石碑、东仙洞原碑、石佛塔崖刻、刘庄岩刻、南岩崖刻等。古寺庙有千佛寺、福祥寺、阁上三教寺、西仙洞、东仙洞等处。

古交可称之为“忠”文化的发祥地。根据古代典籍和考古证明,夏、商、西周直至春秋中叶以前,太原地区是诸戎群狄游牧居住的地方。其中的主要戎狄有“狐氏之戎”,狐突狐氏大戎的首领。据《交城县志》载:“狐突是古晋阳西境人”,古晋阳的西境正是古交汾河谷地以南至狐爷山周边的广大地区。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宠妃丽姬欲使其子继承君位,设计害死了太子申生,又欲加害于公子重耳。重耳在其外祖父狐突的协助下,偕狐毛、狐偃二位舅父及其随臣赵衰、介子推等人星夜出逃。晋献公死后,怀公畏惧重耳势力,特令狐突召回狐毛、狐偃二子,狐突不从,当面对怀公说道:“子之能仕,父教子忠,古之制也。忠臣事君,有死无二,二子之忠于重耳,犹在朝诸臣之忠于君也。即使逃归,臣犹将数其不忠,而戳于家庙,何需召之乎?”,怀公听罢,恼羞成怒,遂将狐突斩首于众。狐突的这种忠义壮举,《国语》《左传》《史记》等我国最早的历史名著中均有记载,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对“忠”的诠释,现存的晋大夫狐突墓位于古交市常安乡郭家梁村南的狐爷山上。据清光绪八年版《交城县志》记载:“马鞍山亦名狐突山……西峰顶晋大夫狐突并二子毛、偃墓在焉。”又称:“侯墓悉用碎石垒成,周约十丈,高出山顶,夏不生草,冬不积雪。墓前碎石击之作金铁声,移之他处则无音”。现存大坟丘1座,高5米多。二子狐毛、狐偃墓无明显特征,惟近旁散布有小坟丘70余座,均无碑记,传为狐丘家族墓群。

红色古交

古交作为一个革命老区,其序幕是从1936年3月红军东征来这里时拉开的,他们在这里宣传抗日,打击土豪劣绅,播下了革命火种。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八路军一二○师三五八旅来到古交开辟抗日根据地。他们宣传抗日主张,成立抗日组织,建立抗日武装,把古交境内方圆百十里范围的群众都动员起来,掀起了第一次抗日高潮。古交作为抗日根据地正式建立,是从1940年春开始的。晋西事变以后,共产党领导古交人民驱逐了境內的阎系政权和军队,并在这里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岔口乡关头村成为晋绥边区八分区党政军机关所在地。这一时期,古交人民在与日军开展军事斗争的同时,建立基层党组织和抗日政权,建立抗日群众团体,减租减息,开展大生产,度过了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直到1945年8月15日古交全境解放,取得抗日斗争的全面胜利。

为了创建这块抗日根据地,徐海东、程子华、张宗逊、李井泉、余秋里、贺炳炎、廖汉生、康世恩、华国锋等先后在这里与古交人民并肩作战。彭德怀、刘伯承、陈毅等曾路经此地居住,对抗战工作进行了具体指导。原山西省省委书记李立功、省长罗贵波,都在这里奋战多年,与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保障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之间交通安全,食宿方便,接送过往干部和文件、物资,是八分区一项艰巨的任务。这条交通线在八分区境内,不仅要经过汾河、同蒲铁路、太汾公路等敌人的重要封锁线,而且还要通过近百里行程的晋中平川敌战区。1942年春,罗贵波同志来到关头村,担任晋绥边区八地委书记兼八分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驻地在村中的一座古庙内,他在戎马倥偬之余,还经常关心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1944年的3月间,他组织在关头参加整风的干部,亲自带领他们在河滩上修堰打坝,清除垃圾,整修道路,当春季到来时,他就发动军民在空闲土地上植树。他当年亲手在庙院内栽上的一株杨树和一株柳树,现在仍枝繁叶茂,荫翳挺拔。1943年9月,彭德怀将军从晋东南到延安参加整风,路经当时晋绥八分区的驻地关头村,住在村西的庙里,彭老总没有公开身份和姓名,一住下来就主动找群众拉呱,他态度和蔼,平易近人。第二天一早又派人去找关头村的干部,让他们汇报减租减息的进展情况,具体指导工作,他住了三天走后,才传出他就是大名鼎鼎,劳苦功高,威名远震的彭德怀将军。

为了创建这块根据地,许多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有5000余名优秀中华儿女在这里把青春和生命献给了伟大的抗日事业,仅区一级以上干部牺牲的就有张文选、梁存地、王国英、周洪涛、郭明远、王德信、赵承辉等。为了缅怀革命英烈的丰功伟绩,八分区党政军机关于1944年8月讨论决定,修建八分区烈士纪念碑。纪念碑的地址选在距古交西北五十华里的睦联坡村东路北的台阶地上,陵园的中央矗立着一座青石制作的纪念碑,高约八米,碑正面为“晋绥边区第八分区党政军民殉国烈士纪念碑”十九个大字,碑顶屹立着为抗日而献身的人民战士的英姿石雕像。碑阴为李恽和、慕湘撰写的碑文,见证了古交光荣的革命历史。

遗韵古交

一、晋绥边区第八分区旧址

晋绥边区八分区、地委专署旧址位于古交市岔口乡关头村。旧址坐北朝南,南北37.33米,东西28米,占地面积1045.24平方米。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有大门、过殿,两侧有东、西配殿。过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椽硬山顶,五檩无廊式构架。明间设四扇六抹隔扇门,次间有龟背锦图案槛窗。东、西配殿面宽四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前廊式构架。晋绥边区八分区和地委专署在关头驻扎虽然仅仅只有一年几个月,但对领导古交的对敌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endprint

1940年11月7日,晋西北军区(1942年8月改称晋绥军区)第八军分区成立。辖新军决死二纵队四、五、六三个团和工卫旅二十一、二十二两个团、洪赵总队以及分区所属各县游击大队。司令员韩钧,政委王逢源,副司令员候俊岩(工卫旅旅长)、刘德明,政治部主任廖井丹,参谋长李敏。二纵队四团团长为王何全,政委为李明成;五团团长为刘兆先,政委为李文炯;六团团长为陈菊生,政委为李曙森。工卫旅二十一团团长为周子祯,副团长为彭凯。二十二团团长为彭敏,政治部主任为王庆生。洪赵总队队长为晏显升,政委为解学恭。

1942年9月1日,根据对敌斗争形势,党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级组织间关系的决定》,确定党的各级委员会为各地区的最高领导机关,统一领导各地区党、政、军、民的抗日斗争。据此,晋绥分局决定任命分局委员、山西新军区政委罗贵波同志任八地委书记兼第八军分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实行党的一元化領导。同时,由张希钦任副司令兼参谋长,李曙森任政治部主任。1943年冬,原冀中军区警备旅转移至晋绥边区,该旅旅长王长江接任八分区司令员,吕怀忠任副参谋长,曹光琳任政治部副主任(不久,李曙森调离后接任政治部主任)。

晋绥军区第八军分区地处同蒲铁路以西,汾(阳)离(石)公路以北,西连三分区,北接六分区,东临太原城。所辖地区包括汾阳县的大部,文水、交城、清源、徐沟、太原县的全部,静乐、阳曲、离石县的部分地区。这个地区是党中央所在地延安通往晋冀鲁豫、华中、华东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交通要道,也是晋绥边区的南大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从1942年冬开始,八地委领导所辖各县军民开展了“把敌人挤出去”的斗争,取得了积极的战果。据1942年1月晋西北署关于编制情况的统计,当时八分区地、县、区三级党委共有387人,1944年9月再次实行“精兵简政”,人员精简为170人。而在对敌斗争中,党的组织不断扩大,据统计,1942年八地委所辖各县共有党员575人,1945年即增加到2173人。同时,八分区军民逐渐把敌人从山区挤到了平川公路沿线,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到1944年秋,我军民攻克、逼退日伪据点共128个,收复2685个村庄,解放人口364500余人,歼敌近3000人,使三、八两分区又连成一片,根据地面积扩大到1940年的状态。1944年9月,毛泽东主席电示晋绥军区,号召各分区也“开展八分区那样的战斗,打出威风来,扩大自己,挤小敌人。”高度评价了八分区的对敌斗争。

二、古交千佛寺

千佛寺是古交建寺较早,千佛雕像颇具唐代风格、具有独特色彩的一座古老寺庙。因殿内有千余尊石刻佛像而得名。佛雕由79块青砂石雕成,排列9层,共有小石佛1016尊,俱系凹雕而成,每尊佛像均坐于佛龛内的须弥座上,像高13厘米,像面端庄,神情各异。

寺宇气势奇特而雄踞于古交市东曲街道办事处川东社区杨家坡,原位于桃园街道办事处西梵寺沟,1990年迁于今址。寺宇坐南朝北,占地面积12000余平方米。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寺内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重修千佛寺记》碑文记载,千佛寺“首创自唐,由来久矣”。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重修千佛寺并诗》记载:“古交之乡有古刹焉,名曰千佛,两川相挟,背山临流,左有钟楼壮其威,右有井泉毓其利,前有石寨钟其灵,森然雄伟,郁然佳丽。”元、明之交屡遭兵匪之灾,垣墙倾圮,圣像凋残,间有一二仅存者零落于凄风霖雨之下。明成化七年(1471年)完工,历时17年,将其修建成了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十方梵刹。当时有正殿三楹,罗汉殿于左,十王殿于右,山门于前,中设佛事,饰以金碧,神于仪卫,焕然一新。另有禅室、斋堂一应俱全。明朝末年,这一带战火频繁,崇祯九年(1636年),正殿两廊、钟鼓二楼、天王殿、伽蓝诸殿,俱已毁于兵燹。后于清顺治、康熙年间,陆续被修复。民国时期,千佛寺再度衰落,香客稀少,布施甚微,寺僧减少,寺内建筑因无力维修,残败不堪。1990年,古交市委、市政府对千佛寺大雄宝殿进行了整体搬迁,将其迁于现址。

现千佛寺一进院落布局,南北48.6米,东西33.42米,占地面积1624.21平方米。中轴线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两侧为钟鼓楼、耳房、配殿。除大雄宝殿为搬迁修复的明代建筑外,其余均为新建。

大雄宝殿面宽三间,进深七椽,单檐悬山顶。八檩前廊式构架,檐下斗栱踩三昂。殿内后檐墙嵌有石雕像图79幅,共计21.5平方米,上雕高8厘米的唐代小佛像1144尊。每一尊佛像都跏趺坐在高13厘米、宽10厘米的佛龛内,用压地法以突出佛像。佛像仪态端庄、风度潇洒,衣纹流畅,手印有成道印、说法印,双手合掌,更多的是双手重叠,手心向上,放在膝上的禅定手印。千佛像的雕刻技巧不一,以墙面的右上角为佳。佛像形体为束腰、宽肩、高胸、束冠、圆脸,应为隋唐风格。这些石雕小像是千佛寺的文物精华。其雕刻手法虽然粗犷,但衣纹线条流畅,造型古朴,千姿百态,无一雷同,极富情趣,是目前太原地区保留最为完整、极富地方特色的石雕艺术作品,更是研究我国唐代雕塑艺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千佛寺内存有明、清、民国重修碑7通,以及真能和尚灵塔1座。如今的古交千佛寺,明丽壮观,雄踞在水前寨杨家坡上,红墙青瓦十分醒目,是古交市的标志。它在矿区鳞次栉比的高楼丛中,闪烁着古老文化的光彩。

三、圪咀崖娘娘庙

圪咀崖娘娘庙于2010年4月被古交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娘娘庙庙会被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位于屯村社区东约1500米处的圪咀崖,始建年代不详。据碑记,清嘉庆年间重修。旧日庙宇为一进两院布局,依山建有正殿三楹,正殿三楹前有献亭及钟鼓二楼、戏台等建筑。复建后的娘娘庙为清代风格,有正殿、耳房和东西配殿、供亭。

该庙坐南朝北,南北64米,东西18.5米,占地面积1184平方米。正殿石砌台明,高1.8米,周设石雕围栏,面宽五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六檩无廊式构架,庙内有清代碑刻2通,民国碑刻1通。endprint

圪咀崖娘娘庙由五村十二社组织始建。组织者为社头,当时的五村为古交、屯村、木瓜会、鹿庄、姬家庄。十二社由古交(六社)、屯村(三社)和其他三社组成,其按约定对娘娘庙进行管理维护。

2002年,五村的有识之士发起重建娘娘庙、恢复传统文化的活动,对娘娘庙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建,并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格。在正殿前增建供亭,现有的建筑实际上达到了三进院的结构,在其周边还增建了山神庙,恢复和扩建了戏台,戏台左侧新建了娘娘庙山门。按娘娘庙会的传统,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五日为庙会,会期为3天,即3月24日至26日。目前,娘娘庙已达到占地面积近6000平方米的规模,是首批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单位。

娘娘庙庙会的主要内容: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为庙会的正日。三月二十三日为立神、迎贡之日,各村的贡品要全部上大殿直供。三月二十四日、二十五日、二十六日的活动分别为起会、唱戏、还花花。有想生儿、生女的人就会来摘花,闭眼摘到白花为生男,摘到红花为生女;已经如愿的就会拿自制的花进殿还愿;有身体不适的儿女,男拿18根红线代表十八罗汉,女拿17根红线祈求娘娘保健康。还花过程首先由长辈将贡品摆好,将花儿插好,烧香、磕头祈祷娘娘保平安;然后长辈将红鞘鞘(18根红线)套在金童子的脖子上戴一会儿再拿下来给孩子带上,接着布施。这期间如果有想生育的就要拔其他人家还好的花,还可以拿点贡品给媳妇、孩子吃,据说很灵。三月二十七日闭会,谢神。圪咀崖娘娘庙会是古交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民俗文化,参与人数多、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可称古交市庙会之最。

四、武四新剪纸撕纸艺术

武四新,男,1953年生,山西省古交市原相村人。1976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体育系。曾任古交市文化局党组书记,中国民间艺术家,山西省民间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山西省民间艺术大师。

武氏剪纸、撕纸艺术是世代祖传的民间传统艺术。早在明清时期,武四新的祖先前辈(老外祖母)就受当时流传于民间的剪纸艺术感染,从而喜欢和从事民间剪纸。清代末期武四新的老外祖母将祖传的剪纸传授于女儿覃政莲(1877—1939)。民国时期外祖母覃政莲的剪纸艺术已很精熟,花鸟鱼虫、吉祥图案等画样,出剪而成。民国后期外祖母将剪纸艺术言传手教于母亲赵学开(1918—2004)。母亲赵学开7岁时就学剪纸,从事剪纸艺术近80年,是当地众口皆称的有名巧女。她曾自创作品近千件,剪出过的作品近万件,上百种作品流传于现在古交市原相乡、常安乡及交城县的部分村落(原交城大山岭)。代表作主要有十二生肖、窗花、民俗故事、吉祥图案等。从她的剪纸作品折射出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1970年,武四新由母亲赵学开的言传手教,精准地掌握了祖传的剪纸艺术。1999年以来,武四新先后20余次参加国际、全国及个人剪纸艺术展,60余次获国际、全国艺术奖。在继承、弘扬祖传剪纸艺术的同时,武四新挖掘研究,创新出了撕纸艺术,为传统剪纸艺术开辟了新的艺术境界,注入了活力,增加了剪纸艺术的难度和高度。1990年,武四新不但在全国首创了立体剪纸,而且将撕纸艺术提高到“蒙眼撕纸”“背向撕纸”,并在“蒙眼撕纸”“背向撕纸”的同时演唱地方原生态民歌。这一节目现成为世界罕见、全国少有的民间绝技表演项目。

武氏剪纸、撕纸艺术大体有以下内容:

1、剪纸。武氏剪紙为一把剪刀的剪纸艺术(不需其他任何工具或刀刻等)。一般剪法有以下两种:

一是不画花样,直接剪。随心所欲,直接在纸张上剪出自己想要的图案。剪创中又有多层叠剪,对折数次剪创。

二是底图画样,照样剪(俗称齐人人)。根据时代需求,先用铅笔设计画好底样,或利用原有的图形,装订好剪出。

2、撕纸。不用任何工具,以手指代替剪刀,指甲代替刀刃,将要剪的图案用手指撕出。撕纸时,手指要有力量,指甲不宜太长,手指相互配合。这一技艺需要一定时间的训练,需掌控应用技巧。武四新蒙眼撕纸演唱民歌已成为国家文化部门和省、市关注的民间艺术绝技项目,曾多次在央视“同乐五洲”“小崔说事”“乡土”“才艺大比拼”等节目中展示,多次代表我国出访新加坡、韩国、加拿大等国进行文化交流展演。endprint

猜你喜欢
汾河黄牛剪纸
陪汾河走一走
狐狸的礼物
大嘴蛙学剪纸
制作泥巴黄牛
汾河白鹭
汾河水韵
谈汾河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管理的重要性
手工剪纸
剪纸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