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系统中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的应用

2018-02-03 16:47:08晨,毛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8年7期
关键词:监测中心信息管理系统环境监测

凌 晨,毛 晨

(铜陵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安徽 铜陵 244000)

近年来,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的重大问题,做好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前提是要进行环境监测,它可以为污染防治提供可靠依据。而在环境监测工作中,传统的实施与管理方式已难以满足实际要求,表现为效率低下、信息滞后等。因此,需要根据环境监测工作特点,采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借助系统具有的强大功能,提高环境监测的实施与管理技术水平。

1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概述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将现代管理和计算机技术集合为一体,由软、硬件两部分组成,可对实验室数据进行自动采集、整理分析和存储管理。该系统能为信息交流和共享搭建可靠平台,并对每个环节进行量化,实现高水平的质量管理。人们可以借助计算机平台,围绕实验室,构建综合管理和质量监控等的综合体系。其建设中心为实验室,管理体系包括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数据库和现代化实验室分析管理理念。影响分析结果的因素包括环境条件、工作人员、装置仪器、标准物质与溶液、试剂、试验方法、现有资料、相关记录以及用户、科研和项目的管理。

管理目标为:通过网络下达与分配任务;对数据进行自动采集和快速分析;数据信息共享;分析结果实现无纸化;高效实施质量保证与安全保障体系;有效控制成本与进度;对工作人员进行量化考核;提高实验室信息管理技术水平;系统的连接对象有实验室、各现场科室与管理科室[1]。

2 环境监测中对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具体应用

2.1 建设阶段

实际上,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要用到大量资金,而且周期较长,对市级中心而言,实现难度较大。以某监测中心为例,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积极与软件公司配合,直接引进一套已取得良好效果的业务管理系统。同时,该中心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进行改良,构建符合其日常工作要求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虽然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功能突出,但它并不能对所有工作都进行管理。因此,人们需要了解系统可以管理的内容,确定其适用范围。监测中心的负责人需要和系统实施人员保持积极交流,先确定大致的应用范围,再制定详细的计划,确保项目能够顺利完成。另外,从试运行到正式运行,监测中心主要用户与管理人员均与开发商积极协作,以随时反馈系统运行时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系统的动态改进与完善[2]。

2.2 管理阶段

系统建设、运行与维护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投入使用前,为使系统正常运行,监测中心需做好人员培训,邀请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操作指导,同时安排管理人员实施跟踪反馈。通过协商与磨合,工作人员能够正确且熟练地掌握操作方式与程序。

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在熟练掌握每个操作环节后,应通过制度的建立来确保系统顺利运行。基于此,监测中心管理人员多次召开相关会议,遵循群策群议的基本原则,先后制定多项制度,确立了不同科室的基本职责,使职责能够落实到位,分工明确,为系统顺利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人员及制度均已到位后,开始进行保障工作。考虑到系统由软硬件两部分组成,故在运行中要用到很多电脑及其他硬件设备。监测中心应将相关工作积极落实到位,增加相应的投资与资源配置,为系统的高速化及正常化运行提供可靠的硬件支撑。

2.3 监测阶段

监测时系统应用包括以下内容。

2.3.1 任务下达

在收到任务后,监测中心将其下达到相应的科室,任务的下达既可随机进行,也可按照年度进行。

2.3.2 任务分配

以监测业务类型为依据,监测中心向不同的负责人分配任务。负责人接受业务后,要先进行采样计划制定,同时将整个任务进行细分。

2.3.3 现场采样

采样工作人员按照计划开展现场采样和监测,并将采集到的样本及相关数据信息及时录入系统[3]。

2.3.4 实验室分析

实验室的分析人员在接收样品后,先检查基本信息,然后进行分析,在分析完成后向系统输入最终结果。经检查确认无误后,向复核人员提交,系统将自动发出提醒,确保复核人员可以快速接收到相关信息。针对容量法、分光光度法与重量法等,可按公式输入参数,由系统自动完成计算并给出结果,保留原始数据,便于后续审核。另外,应做好现场记录,内容包括环境和设备使用及维护情况等。

2.3.5 分析审核

实验室分析完成后,系统将自动对数据进行汇总并给出评价数据,并根据实际要求生成不同形式的报表。此时,工作人员应对数据进行审核,若发现问题,要退回进行修改,审核确认无误后即可提交。

2.3.6 生成报告

系统按业务要求的报告模板生成数据报告,同时以不同的形式导出。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业务可能有不同的报告模板。

2.4 安全维护阶段

该系统是将计算机作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能提供数据共享功能,但这也意味着系统可能受到安全威胁。对此,应在日常工作中做好系统维护,保证数据安全。在数据库方面,对数据库进行隔离,使客户端和数据库分处于不同网段,数据读写过程由Web Service完成;系统管理员方面,系统为管理员提供很多权限,同时能给予正确提示;采用杀毒软件进行病毒查杀,每一台计算机都设置单独的进入密码[4]。

3 系统应用反思

在两年的时间里,系统在监测中心实际运行状况整体良好,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相关人员必须予以重视。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需要认真反思和总结,找寻方法逐个解决现存问题,使系统在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得到持续的改进及优化。

(1)环境监测是一项具有系统化特征的工作,由多个环节构成,包括方案与计划制定、采样与送达、分析和数据处理等。通过之前的分析可以看出,系统主要优势在于利用计算机完成计算和处理。但实际监测中很大一部分时间都用于采样,所以对采样数据进行及时记录是十分重要的。基于此,怎样利用系统来真实反映信息,同时避免增加工作量,是系统应用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5]。

(2)系统运行中,虽然人们能通过制定规程来约束实际操作,但受到各项实际条件的影响,所以实际运行并不能和规程完全相符。另外,很多监测项目都有传统的监测方式,工组人员对这种系统操作并不适应,甚至在心理上就十分抵触,这对系统使用与作用的发挥都有很大的影响。基于此,使更多的工作人员在短时间内接受系统,认识到应用系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作用效果得以充分发挥,也是将来需要尽快解决的重点问题[6]。

(3)通过系统应用实践及与其他监测中心的沟通,笔者发现,很多管理人员都对开发商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如果系统在应用的过程中产生问题,第一反应很少是通过研究确定问题产生原因,而是立刻向开发商寻求帮助,这对系统优化是十分不利的,并且与自主开发也大相径庭。在小规模监测中心,很多管理者综合素质不过硬,未能掌握网络技术基础与数据库等技术,使系统应用过程中的管理水平无法达到要求,最终影响系统应用效果。因此,通过培训与教育等手段来提高每一位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使其摆脱对开放商的依赖,真正形成自主开发意识,提高自身开发和管理能力,是系统应用和发展的核心所在[7]。

4 结语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合理应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是提高监测及其管理技术水平的有力措施,也是保障监测效率及质量的有效途径。系统应用中,人们应积极做好建设、管理和维护,确保系统的数据分析和综合管理等功能得以充分发挥,进而形成统一、开放、科学和全面的信息管理体系,最终促进环境监测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猜你喜欢
监测中心信息管理系统环境监测
三维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在选煤生产中的应用
选煤技术(2022年2期)2022-06-06 09:13:12
信息管理系统在工程项目管理的应用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电子制作(2019年19期)2019-11-23 08:41:54
基于三维TGIS的高速公路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砥砺奋进的五年
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
责任源于使命——访辽宁省环保厅核与辐射监测中心副主任林殿科
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
公民与法治(2016年4期)2016-05-17 04: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