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 旭
从学徒到小工,再到大工和创办自己的企业,北安市赵光镇赵光村村民张广利这名“80后”小伙走的创业路可谓不易。但他凭着刻苦学习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学成一身真本领,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了,如今的张广利已经是年营业额近500万元的企业——北安广利修理部的负责人,2016年被评选为全省农民工创业创新标兵。
张广利于1985年出生在赵光镇赵光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家中历来以务农为生。初中毕业后,因家中经济原因没有继续读书。由于出身农村对农业机械有着独特的亲切感,并认为学得一技之长可以养活自己,刚刚初中毕业的他,便去了修理厂打工学习。出于对农用机械的热爱和钻研,让他在农用机械的维修和制造方面总是快人一步,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掌握了核心技术。
在修理厂打拼两年后,他便萌发了开一个属于自己的修理制造厂的念头,于是他义无反顾地辞了职,向身边的亲戚朋友筹措了一点儿资金,便开了第一个小修理部,走出了创办企业、改变贫穷的第一步。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创业初期,修理店就只有张广利一个“光杆司令”,既是采购员、推销员,又是修理工和搬运工。没有像样的产品,只能给农民简单地修理农机具,不过他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精神,凭着过硬的修理技能及低廉的修理费用,他迅速在赵光镇及周边农场打开了市场。
张广利并没有满足,在他看来只靠着维修农用机械并不能创造更大的财富,只有靠过硬的产品才能立足市场,谋求更大的发展。2014年,张广利投资150余万元扩大了广利修理部的规模,新增了大型车床、铣床、插床等设备,主要生产小型农机具及大型农用拖车,产品深受广大农户的青睐,当年营业收入便达到200多万元,2015年营业收入更是翻了一番。
企业要发展,要壮大,产品是根本,没有适应市场的产品作保证,企业就没有希望。为了确保产品符合农户的需要,张广利常常自己亲自操作,掌握技术要领后再传授给聘请的师傅。
他在生产中不断摸索,对产品进行技术创新,从农户需求的角度研发各类产品及其配件,逐步获得了客户的信任。技术创新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他自己研发的大型拖车、小型农具等机械设备,在实际应用中能快速提高生产效率,因此,产品销路进一步拓宽,更是辐射周边乡镇。作为带头人,张广利把技术创新作为一种新的动力推动着企业的发展壮大。
张广利深知质量就是生命。因为,市场不同情眼泪,更不可怜弱者,客户也不允许产品质量有问题。质量不过关就是砸自己的饭碗,因此他每时每刻都在深抓产品质量,保证每一批产品都完全合格。他一直教育员工要秉承“质量求生存,创新求发展,诚信第一,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全心全意地服务于社会,造福于农民。每当农民群众遇到问题或者困难,无论他多忙,都会随农户亲自去看看,然后一一为他们解决。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磨练,企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知名度。有的人对张广利说:你现在是一个老板了,该享受享受了。听到这样的话,他总是一笑了之。他平时除了钓鱼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爱好。“赚到了一点儿钱,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讲享受,而是要富而思源,把有限的钱用到扩大再生产上,用到需要帮助的人身上。”一次,听说村干部为了帮助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到处筹集资金,张广利主动捐出了3000元,用自己的行动让大家看到了他的爱心和责任感。
现在,张广利的企业共有8名员工,全部是赵光镇各村的年轻人,使这些年轻人不用背井离乡就能获得不错的收入。
“创业有起点,事业无终点”,张广利深知,今天取得的一点儿小成绩只是明天事业的一个基点,只是人生的一小步。回眸创业之路,在庆幸自己成功之余,张广利心怀感恩,感激养育他的家乡这片沃土,更感激党的富民强国政策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他的企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他将把这片感激之情化作今后人生进步、企业发展的动力,并尽最大努力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回报家乡,回报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