憎恶他们,为什么

2018-02-02 05:53卫凉
大科技·百科新说 2018年1期
关键词:异族岛叶二分法

卫凉

人类总喜欢划分群体,分为“我们”“他们”,或按民族国家,或按性别年龄,或按社会经济地位。而对于“他们”,“我们”常常会有憎恶的情绪。这里所说的憎恶,包括害怕、讨厌、焦虑、厌恶、恶心、憎恨等情绪。那么,憎恶从何而来?

“我们”的本质

无论什么文化,无论什么历史,“我们”总是对自己有更正面的评价。比如,我们更正确;我们更聪明;我们更道德;我们更有价值。不止是对于人本身,对于一些特定的文化产物也会做出同样判断,比如,我们的食物更美味;我们的音乐更好听;我们的语言更富有哲理和诗意。

而对于犯错误,“我们”总是“双重标准”。如果是“他们”犯了错误,我们大概会想:“他们就是这样的。”如果犯错误的是“我们”,那么总是情有可原的。假设有这么一个场景:看到一个“他”丢了一张纸还不捡起来,“我们”就会想:“这个人怎么这么不讲卫生,不爱护环境。”如果将场景中的人换成自己,那么就会解释道:“我只是不小心丢的,而且我的手上都拿着东西呢,没法捡。”这种反应完全是潜意识的,自发的,不假思索的。

“我们”也不一定总是“我们”,有时候从“我们”变成“他们”就像玩游戏时换支队伍组队那样简单,一个观念不同,或是有什么特征不符,“我们”就变成了“他们”,也就是说“我们”的成员并不是固定的某一群人。但是,对于“叛徒”,我们通常没有那么宽容,因为他已经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2014年苏丹就有人因为改信基督教而被处死刑。

所以,“我们”的本质是对“我们”群体有更正面的评价,更能原谅“自己人”,但是“我们”的成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分法的分类标准

其实对不同的“他们”,“我们”的态度还是有区别的。但是“我们”的态度如何区别不同的“他们”的呢?

有人提出一种划分方式,确立两个标准:热情度和能力。以这两个标准建立平面坐标系,如同数学里的X轴和Y轴,这里将X换为C(代表能力),将Y换成W(代表热情度),这样就会把平面分成四个象限。热情度表示的是一个人的情感,若热情度(W)为正,则表示这个人温暖友好,反之则是冷酷无情。若能力(C)为正,表示这个人在被试者的心中能力强,反之则代表无能。被试者根据这一方法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划分。

之后发现,“我们”都处在第一象限,也就是正W,正C。而“他们”则分布在其他三个象限。第二象限的“他们”,即负W,正C,有着高能力却冷酷无情,比如在殖民地人们的心里,欧洲的侵略者就属于此类型。第三象限的“他们”,两者皆为负,既没有热情度,也没有能力,流浪汉和瘾君子就被划分到这一象限里。第四象限的“他们”,也就是正W,负C,通常智商不怎么高或身体有缺陷或年老体弱,但“他们”热情度为正,也就是给人感觉较为温暖。

对于不同象限的“他们”,“我们”的反应也有所不同。对于自己,自然是骄傲自豪的。对于第三象限的“他们”,是鄙夷,是恶心,这种反应就像是看到了一个长蛆的伤口,会讨厌,会恶心,并且想要赶紧忘了它,不想再看一眼。对于第二象限的“他们”,是嫉妒和敌视;对于第四象限的“他们”,则是遗憾,是同情,是一种俯视的态度。

根植于大脑

不同的“他们”会引起“我们”不同的反应。除了情感上厌恶,讨厌等情绪,“他们”还会引起“我们”的生理反应,原因是“他们”会激活大脑皮层的一部分——岛叶。

对于哺乳动物,岛叶的作用是使他们在尝到或闻到腐坏的东西时,胃中翻涌,呕吐。所以,岛叶是保护哺乳动物免于食物中毒的重要功能区。但是,人的岛叶功能并不仅限于此,对于“道德反感”的现象人同样会出现恶心、呕吐的情况。会引起恶心反应的“他们”通常会是那些侵犯“我们”心中“真、善、美”的事物的人。比如,“我们”爱狗如命,觉得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而“他们”却吃狗肉还放肆谈论,这就会引起岛叶的不满,从而引起生理反应。

相当多的证据表明,这种将人划分为“我们”和“他们”的机制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大脑。

研究人员用功能性和核磁共振成像做了实验,他们给被试者每隔50毫秒闪过一张不同种族的人脸。结果发现,如果画面上是异族面孔,被试者的杏仁核会被激活,杏仁核是与恐惧、焦虑和侵略性相关的大脑区域;而如果画面上是相同种族的面孔,则被试者大脑梭状回被激活,大脑梭状回是与人脸识别相关的大脑区域。看到异族面孔时,“我们”的大脑梭状回没有被激活,这意味着记忆异族面孔对于我们来说十分困难。

还有数据显示,人们对于同族会产生“同构反射”,比如看电影时,看到一个人被用针扎手指,便会觉得自己身体的相同部位阵阵刺痛,但如果把这个人换成异族面孔,大多不会产生这种感觉。

另一个实验则是在被试者面前放一些图片,这些图片上有不同面孔以及一些形容词,有的是同族面孔,有的则是异族,有的形容词是积极的,比如“可爱”“聪明”,有的形容词是消极的,如“可怕”“残忍”。实验结果显示,被试者更愿意把同族与“可爱”“聪明”联系起来,把“可怕”“残忍”与异族联系起来。

消解偏见

既然我们知道了这种二分法不过是人类下意识的反应,可以说是动物性,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它并消解它呢?

心理学家提出“接触理论”,让“我们”和“他们”处于一个环境之下,没有第三方。在接触久了之后,共同经历增加,也会发现双方的共同点,会逐渐消除彼此的偏见。这种方法有一定的效果,比如不同国家的青少年一起参加夏令营,就会对彼此国家的人群有了较好的了解,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原先的偏见。

但是二分法毕竟是根植于大脑的,这种方法还是效用有限。相处时间较短,相处的人数也只是少数,分开之后,“我”也许会觉得我认识的那个“他”很好,但“他”并不能代表“他们”,也许“他”只是特例,“他们”还是一样讨厌。

另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是换位思考,把自己想象成“他们”,那么在面对“我们”的各种情绪时自己会是什么样的感受。体会到“他们”的心情之后,自己也許能意识到下意识对别人的伤害有多大。

这种对“他们”的憎恶情绪出自下意识、自动的反应,是一种动物性。人与动物的一大区别在于自控。你是愿意被动物性驱使还是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出“人”的特质?

猜你喜欢
异族岛叶二分法
基于二进制/二分法的ETC状态名单查找算法
“二分法”求解加速度的分析策略
“二分法”求解加速度的分析策略
文学场域中的异我情结:马来文学族群叙事中的他者建构
估算的妙招——“二分法”
二十一载的异族兄妹
大脑岛叶形态及功能改变与抑郁症的关系研究进展
古希腊人与先秦华夏人异族观念之异同
高级别岛叶胶质瘤的外科治疗策略
边缘地区异族冲突的复杂结构——围绕1891年“金丹道暴动”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