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强国建设迈入新时代

2018-02-02 15:08
纺织服装周刊 2017年38期
关键词:纤维纺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世情国情发生了深刻变化,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要素条件与市场环境发生明显变化,我国纺织工业进入了增速放缓、动力转换、结构调整的新常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被誉为中国纺织由大到强“体系标准”的《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正式发布。《纲要》明确提出了建设纺织强国,要在科技进步、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五年来,行业围绕《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在科技提升、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人才培育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

科技提升方面,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端纺织装备、两化融合,功能化和个性化纺织品服装设计制造等技术不断进步,多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并得到推广,连续化、自动化、高速化新型纺织装备得到广泛应用,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并取得实效。

2011~2016年,全行业共有20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数字化筒子纱染色成套技术装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766项成果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同时取得了一批省部级科技奖励。行业自主技术以及取得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大幅增长,2011~2015年授权专利共14.56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约3.48万件,较“十一五”期间授权发明专利数增加164.86%。

品牌建设方面,全行业品牌意识大幅提高,全产业链品牌体系正在形成,行业性品牌培育管理体系与品牌价值评价制度逐步建立。在“质量、创新、快速反应、社会责任”四位一体的品牌价值观践行中,行业品牌发展更注重贴近市场和消费者,体现个性化、差异化、时尚化趋势,更注重设计、色彩、流行与文化相互融合,增强品牌文化软实力;借势“互联网+”平台,运用新纤维材料和智能化技术,实现品牌的产品功能、生产过程和营销渠道新的变革;通过跨国投资与资本并购,品牌企业的全球化布局初见端倪,设计师品牌在国际知名时装周频频亮相,彰显了中国设计的文化力量。

可持续发展方面,一批绿色制造技术在纺织各行业推广应用,在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十二五”期间,百米印染布新鲜水取水量由2.5吨下降到1.8吨以下,水回用率由15%提高到30%以上,全面完成单位增加值能耗和污染物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循环利用开始向全产业链延伸,上游的再生化纤产能达800万吨,年产量实现600万吨规模化生产;产业与公益相结合,推进下游废旧纺织品服装回收、分捡和综合利用产业链条建设开始启动。

人才建设方面,行业高度重视培养各类人才,“十二五”期间获得行业科技进步奖人数超过5000人次,形成行业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氛围;评选劳动模范、年度创新人物、优秀企业家、学术带头人、设计大师,各行业工种技能比赛和设计大赛,推动多层次人才体系形成;组织优秀企业为新疆培养少数民族纺织服装技能人才,支持当地产业发展;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教育、科研与培训资源,培养出更多行业适用人才。

科技进步篇

纺织科技走向自主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近五年来,纺织行业在创新驱动国家战略的框架下,分阶段确立战略目标和发展路径,在纤维材料、纺织、染整、产业用纺织品、纺织装备、信息化各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实现了全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整体提升。一项项科研成果代表着中国纺织业科技创新正步入自主创新新阶段。

纤维材料技术取得新突破

当前,纤维不仅是服装、装饰的原料,还是重要的基本材料和重要的工程材料。五年来,我国纤维材料研发方面取得的成就令人骄傲。特别是高性能纤维和生物基纤维,可以说中国走在了世界前列。

目前,包括碳纤维在内,我国菏性能纤维所有品种稳步发展,品种齐全,产能规模已居世界前列。碳纤维、问位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苯硫醚纤维和连续玄武岩纤维发展基础强化;问位芳纶、连续玄武岩纤维、聚酰亚胺纤维产业发展进程加快;聚芳醚酮纤维、碳化硅纤维研发力度加大。碳纤维、聚酰亚胺纤维、高性能聚乙烯纤维、高模量芳纶纤维、聚四氟乙烯纤维等生产工艺技术进步明显;碳纤维、芳纶、玄武岩纤维等高水平研发体系初步形成。

十八大以来,我国纤维科技工作者不懈攻关,长春高琦聚酰亚胺材料有限公司实现了耐热性聚酰亚胺纤维的规模化生产;连云港奥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世界首条干法纺聚酰亚胺纤维千吨级生产线;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建成了国内首条千吨规模T700/T800级碳纤维生产线,成为碳纤维产业的一个分水岭……

可以说,国产高性能纤维已开始逐步满足国防军工需求,在民用航空、交通能源、工程机械装备、建筑结构和海洋工程等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曾经说过,“我们用了5~10年的时间,在高性能纤维方面弥补了与发达国家30~40年的差距。”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纤维材料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五年来,生物基化学纤维及原料的核心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近年来,由山东英利实业有限公司、保定天鹅新型纤维制造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万吨级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攻克了溶剂净化回收、浓缩技术,打破了国外同类产品的生产技术垄断,显著提升了我国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生產技术和装备水平。

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取得重要进展

纤维材料的不断升级,也为产业用纺织品在国民经济各领域中的应用打下了基础。近年来,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纺织行业新的经济增长极,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由东华大学等单位完成的“医卫防护材料关键加工技术及产业化”项目,针对医卫用纺织防护材料的高屏蔽性、舒适性和低成本等核心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开发出了功能型医卫纺织材料,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显著提升了我国医卫用纺织防护材料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由浙江理工大学等单位完成的“垃圾焚烧烟气处理过滤袋和高模量含氟纤维制备关键技术”项目,对烟尘过滤材料的高滤效、低阻力和长寿命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提高了高温滤料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水平,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科技支撑。endprint

再看航空航天方面,纺织科学家曾为天官一号编织出“玻璃翅膀”而享誉业界。这以后航天与纺织结下不解之缘,大飞机、火星车、卫星天线、太空飞船……都能见到与纺织相关的高科技。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评价说,近五年来,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不仅涌现出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行业科技进步奖项目,而且产业用纺织品各个子领域中都涌现出了非常多的创新成果,已经形成了万众创新的局面。

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推广成效显著

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是支撑绿色制造、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十八大以来,纺织行业不断发力,在印染节能减排技术上取得突破,如“十二五”期间,印染行业单位产品水耗由2.5吨/百米下降到1.8吨/百米,减少了28%;综合能耗由50公斤标煤/百米下降到41公斤标煤/百米,减少了18%;水重复利用率由15%提高到30%。

一批清洁生产技术的突破,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如替代聚乙烯醇(PVA)的新型改性淀粉浆料及半糊化节能环保上浆技术的开发及推广应用,从源头上减少了印染退浆产生的污染。

再比如上海聚友化工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发出与聚酯装置规模及工艺相匹配的系列化技術和装置,解决了废水中有机物回收率低的难题;海盐海利环保纤维有限公司等单位将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运用于再生聚酯纤维生产,建成国内外规模最大的15万吨/年的废弃聚酯瓶片加工清洗生产示范线和20万吨/年再生聚酯纤维生产示范线。

这些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对纺织行业实施清洁生产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成果集中涌现

“地面锃亮,几乎看不到操作工人。一摞摞筒子纱在工位上等待着进入下一个工序,悬挂在半空中的几个机械臂沿着轨道来来往往,一排排染缸的盖子自动开启闭合,明亮的中央控制室里,电子显示屏实时显示着生产运行情况……”这样的景象在以前或许没有人会和纺织企业联系起来,但是在近几年,这样的梦想在纺织业已成为现实。

自动化生产、智能制造一直是纺织行业的关注点,近五年来在行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一等奖的“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该项目由山东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历经8年研制,项目的实施使我国成为世界首家突破全流程自动化染色技术并实现工程化应用的国家,为建设国内最具特色纺织及机械研发生产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样的景象在江苏大生集团的数字化生产车间也存在:38台全自动细纱机前后整齐排列,上万纱锭欢快地高速旋转,偌大的车间里却只有几名工人骑着小型电动车在近百米长的机器间来回巡查……

可以说,十八大以来,智能制造在纺织行业中发展迅速,而且在产业链不同环节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在棉纺行业主攻夜班无人值守;在印染行业主攻自动分色、配色,实现连续化生产;在服装行业中更多体现在个性化定制上;在化纤行业则是在自动落筒、自动包装到立体仓库,可节省人员超过50%。

正如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所说,在一项项科技成果的背后,离不开产、学、研每一道环节的努力。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紧密合作,大中小企业共同参与,已成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附加值,加速产品升级换代,引领企业转型升级,带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渠道。

品牌建设篇

品牌,承载“价值原子”力量

“创造自主品牌新优势是提高市场话语权的重要标志”,纺织行业很早就提出了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五年来,行业企业不断发力,以品牌建设为根本的战略发展目标也越来越清晰,正如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指出的,融制造、时尚、科技三要素于一体的品牌建设,正成为我国纺织工业最重要的“价值原子”。

全产业链品牌体系正在形成

在五年前,谈到品牌,聊到流行,浮现在人们头脑中的一定是一些知名服装家纺品牌,丝毫不会与纤维、面料等纺织前道产品联系起来。然而五年后,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宁波纬一、新申等纤维、面料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

为了提升“中国纤维”品牌整体竞争力,引导化纤企业注重品牌建设,从2012年开始,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联合多家单位,创新推出了“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活动。五年来,入选的纤维品牌达94个,其中有约50%的企业在企业品牌的基础上又建立了产品自身的品牌,并得到了业内的一致认可以及下游与终端用户的广泛好评,如盛虹集团的异彩纱、新乡化纤的幻彩丝、山东英利的瑛赛尔、新会美达的达丽纶等。

再看面料企业,宁波纬一、新申集团等借助中国国际时装周等国际舞台,联手国际知名设计师连续多年创新性推出了属于面料的时装秀,进一步打响了自己的面料品牌。

十八大以来,全行业品牌意识进一步提高,全产业链品牌体系正在形成。目前,中国原创服装品牌梯队基本形成,根据中华商业信息中心全国大型零售企业数据统计,国内市场活跃的国内外服装家纺品牌约4000个,其中国内品牌3500个,自主品牌是国内消费市场的主力军。全行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00多个。

同时,品牌企业全球化布局进程加快,海外投资呈现多区域、多行业和多形式加速推进的态势,部分有条件的服装品牌开始借助资本市场,通过并购、合资及参股等方式整合国际资源。走过45周年历程的山东如意科技集团,刚刚更名为山东如意科技时尚集团,标志着如意将全面跨入科技纺织和时尚品牌发展的崭新征程。经过近几年的辛勤耕耘,如意集团拥有30多个国际知名服装品牌、5000家品牌服装零售店。

如今,由国家政策支持、行业协同推进、企业培育管理、社会机构参与等多方共建的品牌格局基本形成,由质量、创新、快速反应、社会责任及品牌文化构成的品牌价值体系得到广泛认同和践行。endprint

品牌培育及评价体系日臻完善

2016年初,一则消费外流的新闻在国内掀起一场轩然大波。当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部署开展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同時,为着力补齐自主品牌发展短板,经国务院批准,自2017年起,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从国家层面看,做大做强中国品牌获得了空前关注。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品牌工作办公室主任,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杨兆华在解读“三品”战略如何在纺织服装行业推进、实施时指出,品牌依然是行业的短板,中国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强势品牌,为此行业将“三品”战略列入了《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要大力实施“三品”战略。

实际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历来都非常重视行业品牌建设。早在2011年,行业就提出要创造自主品牌新优势,提高市场话语权,并于当年成立了中国纺织服装品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品牌工作办公室,从2012年起至今,坚持每年发布《中国纺织行业品牌发展报告》,总结纺织服装品牌发展新特点、新趋势,并为下一步的发展提出方向和建议,带领纺织服装行业品牌建设进行了很多有力的探索。

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优势服装家纺品牌企业,从2012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服装家纺行业开展了自主品牌建设情况调查工作,不断挖掘吸纳创新能力强、具备发展活力与潜力的优势品牌。目前已确定了120家“重点跟踪培育服装家纺自主品牌企业”。据这120家服装家纺自主品牌企业数据显示,在经营业绩方面,这些纺织服装企业2016年的主营收入平均达到20亿元,同比增长5.6%,平均利润率为11.07%,远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

近五年来,共有50家纺织服装品牌企业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的品牌培育示范企业称号。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服装协会等机构认定发布的“2016年纺织服装品牌价值50强”中,有6家企业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连续两年参评的23家企业品牌价值平均提升了26.3%,8家企业超过了50%。从这些方面也可以看出,品牌企业在转型升级方面成效显著。

品牌发展更加贴近市场

近年来,中国纺织行业品牌与科技创新的联系也越发紧密。一方面,企业在科研上的投入逐渐提升;另一方面,智能化仍是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科技进步的重要方向,一些传统服装企业开始探索智能化转型。红领集团就在智能化的道路上成功转型,而且还形成了独特的模式,曾以150%的年利润增长率震惊整个服装业。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创始人张代理用信息化手段解决了西服定制大规模生产的难题。

在模式创新的探索过程中,行业品牌不仅加大了对消费者需求的研究,还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探寻着更多可能。品牌对于共享经济、社交经济、IP跨界合作等模式的探索均有成果显现。比如,罗莱、富安娜等家纺企业就以大家居的概念,将产品从单纯的家纺产品扩展到家具、家居、家饰等多个领域,拓宽消费者关注点。

在资本市场的运作中,行业品牌的发展同样风生水起。此外,随着新三板业务的加速推进,企业开始选择新三板作为对接资本市场的快速途径,登陆新三板的热情增加。企业并购日益活跃,推进了品牌资源优化与国际化。同时,品牌的跨界经营成为常态,改变着企业品牌的内涵与外延。

可持续发展篇

用行动和智慧展现纺织大国担当

去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联合国总部主持“可持续发展目标:共同努力改造我们的世界——中国主张”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国际社会认为,中国践行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的决心和承诺,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注入了强劲动力,展现了大国担当。而无数次成为改革先锋的纺织行业,在过去的五年中,同样用行动和智慧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探索生态文明评价体系和运行模式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形成“五位一体”的格局。生态文明在这五年来被放在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纺织行业被选定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个试点行业之一。

2015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携手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发起“中国纺织生态文明万里行”宣传活动,率先开启了纺织行业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截至目前,活动已走过四站,推选出的示范企业各有特色,可以说为各种类型的企业树立了标杆。如杭州万事利集团在实施品牌战略过程中,构建了丝绸面料整个生命周期“供应链生态要求绿色生态印染产品循环利用”的生态设计方案;鲁泰集团从细节人手,打破了传统全浸满式的染色方法,在行业内率先成功开发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半缸染色”技术,并始终关注“碳足迹”,实现生产经营中的全程节能把控;湖北嘉麟杰从建厂开始就融入了生态设计理念,充分考虑了资源环境、信息化等因素,实现了生产工艺全过程智能化管理。

万里行活动中还推出了“中国纺织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将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制度五个模块近60项指标,作为评价纺织企业生态文明创建的尺度和评分依据,并以此向开展生态文明示范活动的企业提高政策、技术与管理方面的指导。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纺织工作委员会主任孙淮滨指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将经济效益、资源消耗、环境风险、教育培训、社会责任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纳入到企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中。同时,通过积累经验,使该体系逐步形成符合纺织行业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标准和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还体现在各大纺织集群地,拥有全国1/3印染产能的浙江柯桥,历来重视绿色印染,并于2016年初开展了闻名全行业的“亮剑”行动,下大决心、花大力气促进印染产业实现了质的跃升。endprint

绿色制造贯穿全产业链

五年来,纺织行业深入贯彻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推动建设绿色供应链体系,为发展行业绿色制造奠定基础。

作为占据全球化纤比重达70%的我国化纤产业,告别规模扩张模式,将绿色制造作为主要方向之一,发布了“绿色纤维”LOGO标识,推选“绿色纤维”认证企业,旨在从原料开始就实现绿色生产。

印染方面,企业也积极研发废水处理技术,为保护自然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成长于纺织产业基地绍兴的浙江红绿蓝纺织印染有限公司,非常注重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先后投入3000万元,进行了中水回用、余热回收等,率先引进天然气定型机,为绍兴印染行业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波司登集团一直将“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作为企业发展使命。为此,波司登致力于打造绿色供应链、价值链,将环境责任往供应链的上下游延伸,还启动了“清衣柜”计划,联合各方资源探索服装回收和再利用课题。

伴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建设也不断创新,全面推进数据化、交互化和社会化。比如联合有害化学品零排放计划缔约品牌(ZDHC)启动了“纺织供应链化学品管理创新2020行动”,联合各方力量共同推进供应链化学品管控行动,以减少纺织行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启动“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纺织行业投资的责任与挑战”研究项目,帮助企业提升海外社会责任风险管控能力等。消费与资源再利用体系形成

中国是纺织大国,每年在生产和消费环节产生2000万吨左右废旧纺织品,废旧服装是其主要组成部分。据测算,如废旧纺织品全部得到回收利用,年可提供化学纤维1200万吨、天然纤维600万吨,相当于节约原油24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000万吨,减少耕地占用2000万亩。在如何回收好、利用好这一资源方面,纺织行业在这五年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14年6月,由民政部指导,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共同主办,中国服装协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等协办的“旧衣零抛弃——中国品牌服装企业旧衣回收活动”正式启动,波司登、鲁泰等品牌的35家门店和商场、机构参与到此次回收活动中。之后,活动先后走进南京、扬州等地,探索了旧衣有效回收的途径,为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面临的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十八大以来,也有众多优秀企业为推动资源再利用不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自2012年成立以来,一直潜心于涤纶化学循环再生系统技术的研发创新,研发出了具备世界领先的再生循环利用技术,对涤纶材质的废旧纺织品进行处理,“变废为宝”,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

龙福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秉承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成了一条从废旧聚酯回收、瓶片清洗加工、纺丝到工艺美术纺织品织造一条龙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再生涤纶长丝产品广泛应用到工业和民用等多个领域,带动发展了一批以再生涤纶毛毯为主导,包括地毯、装饰布、传送带、服装面料在内的产业集群。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曾经指出:“我们选择了善,环境就会善待我们;我们选择了爱,消费者就会爱戴我们;我们选择了责任,社会就会对我们负责任。”责任未来是行业的必然选择,这其中就包括对绿水青山肩负重要责任,对纺织工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肩负重要责任。面向未来,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必须要走绿色制造、责任发展的路线,才能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人才培育篇

为强国建设夯实智力支撑

人才是建设纺织强国的第一资源。《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明确了纺织强国的人才目标: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活力旺盛的纺织工业人才队伍。党的十八大以来,纺织行业高度重视挖掘、培养各类人才,为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营造人才成长氛围

纺织行业历来重视劳动模范的培养,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进一步激发全国纺织工业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于2016年6月联合隆重召开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表彰了100个先进集体和349名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可以说十八大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取得的每一项成就无不饱含着他们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凝结着他们的无穷智慧和创造活力。

除了国家级表彰外,行业表彰也为人才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自成立以来,截至2016年底,已表彰奖励纺织科技奖1185项、优秀教师和学生共计3503名、優秀教学成果奖881项、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78项、应用基础研究43项、科技成果推广93项、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135人、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11人及16家获奖单位,用于表彰的公益活动支出约6100多万元。特别是“十二五”期间,获得行业科技进步奖人数超过5000人次,形成了行业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氛围。

企业对人才的培养和重视同样功不可没。石家庄常山纺织集团积极推动劳模后续管理,传承劳模精神,先后建立了以全国劳模杨普、葛文军为主持人的“杨普工作室”、“葛文军工作室”等跨班组、跨工种的6个劳模工作室、7个劳模工作站,形成了劳模工作室舰队,为技能领军人才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交流平台。今年7月,更是与江苏省常州黑牡丹“邓建军工作室”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书》,开辟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合作新模式。

十八大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以人为本、热爱员工”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人才成长营造了良好氛围。比如在新疆鲁泰公司,不光建有游泳池、健身房,还配有免费班车,这么好的福利让当地人羡慕,员工也都以在鲁泰工作为荣。鲁泰每年还会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从高管到一线员工,在自愿的原则下,大家都踊跃捐款。公司还定期开展志愿者服务,很多员工主动报名参加,将在鲁泰体会到的关怀和温暖再次传递。对每个人来说,生活的保障是基础,自我价值的实现才是目标。endprint

多层次人才体系形成

建设纺织强国的决定性力量将是高素质人才,而不是廉价劳动。近几年来,中国纺织学术带头人、技术带头人等科技工作者不断涌现,引领纺织业迈向更前沿;优秀企业家、年度创新人物等让企业管理更加规范,更加国际化。

特别是产业工人,在新的科技浪潮和社会发展趋势推动下,他们正由以往的传统工人向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管理型转变,成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在每年举行的纺织技能大赛中,涌现出许许多多能够适应现代化纺织产业发展的技术能手,形成了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对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持续的推动作用,为完成纺织人才强国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谈到新生代设计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不可不提,这从举办五年来的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上可见端倪。“我们从中看到了中国时尚教育体系的不断成熟,毕业生的视野不断开阔,学生对自身专业的理解与表现愈加深刻。”中国时装设计最高奖“金顶奖”获得者陈闻表示。“中国时尚教育与国际接轨程度,五年来在不断提升,时尚教育的全球化国际视野、与国际流行趋势的同步性也同时在不断提升。五年来,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年轻设计新秀在成长,且一届比一届优秀。”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张庆辉说。

为新疆纺服产业储备人才资源

对于人才的培养,十八大以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落实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百万人就业工程”而积极推进的新疆纺织服装人才培训活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纺织服装院校积极加大对人才的教育和培养,目前全区有23所学校开设纺织服装类专业15个,预计到2020年自治区院校培养纺织服装人才5万余人。特别是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自治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形势及企业用工需求,学院扩大招生规模,于2015年新增服装设计与工艺高职专业,服装制作与工艺中职专业;2016年新增纺织品设计、染整技术高职专业,服装制作与营销中职专业,完善产业链对人才需求。

近年来,自治区经信委积極开展人才培训,为自治区纺织服装产业提供人才支撑。如组织开展创业和管理人才培训活动,让有强烈创业意向和能力的800名服装创业和管理人才赴内地知名服装企业进行了实战培训。其中,在中国服装协会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区经信委于2015年10月~2016年1月问组织来自13个地州(市)县,包括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蒙古族、回族、达斡尔族和汉族在内8个民族的300位学员分别赴北京、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广东等9个省市21家大型服装加工企业,进行了90天实训学习。学员们纷纷表示,要把学到的先进技术、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带回去,带动贫困的乡亲一起创业、一起致富,壮大地方服装产业。

今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联合中国服装协会、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再次启动了新疆纺织服装管理人才培训工作,一批纺织服装企业的优秀从业者又将前往内地企业“取经”,不断丰富新疆纺织人才资源。

《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提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纺织工业正在迎来人才辈出的明媚春天。endprint

猜你喜欢
纤维纺织
物流告急,纺织企业发出呼吁
纺织+非遗,让传统文化在纺城“潮”起来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大事早知道
膳食纤维,不只有一种
纺织女工
纺织服装企业捐款捐物一览表
跟踪导练(一)
为什么有的衣服洗后会缩水
嫩豆比芹菜更富含纤维
走向雕塑的现代纤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