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宏+朱凌宇+王守红
摘要:提出了江苏里下河地区“四水”(水稻、水产、水禽和水生蔬菜)生态种养绿色生产的“三绿”技术,即绿色种养、绿色施肥和绿色防控。创建完善了基于“四水”绿色种养的6类13种模式,制定了12项地方标准,形成了里下河地区“四水”绿色种养技术标准体系,构建了“六位一体”的绿色施肥技术体系和“四位一体”的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关键词:“四水”;绿色种养;绿色施肥;绿色防控;示范带动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8)01-0024-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01.006
Abstract:“Three Greens” technology was put forward,which was applied in ecological cultivation of “Four Hydrophilies” (rice,aquatic product,waterfowl and aquatic vegetables) in Lixiahe area,Jiangsu. The “Three Greens” technology means green cultivation,green fertilizer and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6 types and 13 kinds of green cultivation pattern of this technology has created and completed,12 provincial standards has formulated,technology standard system of “Four Hydrophilies” green cultivation in Lixiahe area of Jiangsu province has formed, and “four-in-one” green fertilizer technology system as well as “six-in -on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has also formed.
Key words: “Four Hydrophilies”; green cultivation; green fertilizer;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demonstrating and leading
地处江淮之间的江苏里下河地区是闻名中外的鱼米之乡,境内洪泽湖、骆马湖、高宝邵伯湖水系相交,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南水北调东线干渠穿境而过,水资源极其丰富。目前,以京杭运河为主干线,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线路所流经地级市为规划范围,包括扬州、泰州、淮安、宿迁和徐州的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正如火如荼,并已上升为省级战略,同时纳入国家规划。其目标就是在坚持保护优先、生态引领的前提下,将其打造成世界跨流域生态廊道建设的样板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清水走廊和江淮流域生态屏障。自古以来,该区域因水而兴的“四水”(水稻、水产、水禽和水生蔬菜)种养业异常发达,成为当地农业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1]。近年来,笔者从江苏里下河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农业生产实际出发,以发展“食物链+农业产业链”的“双链型生态农业”为抓手[2,3],从不同生态农业模式的物质流、能量流、效益流研究分析出发[4],打破种养脱节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提出了倡导“四水”生态种养绿色生产的“三绿”理念[5],并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与示范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即“四水”绿色种养模式的创建和技术集成、绿色施肥和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的技术研究,形成了里下河地区“四水”绿色种养技术标准体系,构建了基于“四水”绿色种养的“六位一體”绿色施肥技术体系和“四位一体”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对推动该地区“两减”(减少化学肥料、化学农药的用量)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发生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6]。
1 “四水”绿色种养模式的创建与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
实施“四水”种养结合的绿色生产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将农业废弃物全部转化利用,避免面源污染发生,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1.1 “四水”绿色种养6类13种模式的创建及技术集成
由图1可见,在“四选三”中,创建了2类重要的绿色种养模式,并集成了配套技术,即水稻+水禽+水产型的水稻-鸭-鱼模式(一鸭两忙)[7],以及水生蔬菜+水禽+水产型的壅菜-鸭-鱼模式[8];在“四选二”中有4类11种模式,并集成了配套技术。其中,水生蔬菜+水产型的有5种,分别是茭白-克氏原螯虾[1,9]、荷藕-克氏原螯虾(一藕两虾)[1,10]、芡实-克氏原螯虾[1]、水芹-克氏原螯虾[1]、慈菇-克氏原螯虾;水生蔬菜+水禽型的有3种,并集成了配套技术,分别是茭白-鸭(一茭两鸭)[11]、荷藕-鸭[11]和慈姑-鸭[11];水稻+水禽型的有1种,即“一稻两鸭”及配套技术[5]。水稻+水产型的有2种,并集成了配套技术,分别是水稻-克氏原螯虾(一稻两虾)[5]和水稻-中华鳖[5]。
1.2 “四水”绿色种养模式的技术标准体系构建
近年来,围绕“四水”绿色种养模式,开展了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熟化,先后研究制定了地方标准12项,其中江苏省地方标准7项,扬州市地方标准5项,初步构建了“四水”绿色种养模式的技术标准体系(图2)。水产+水生蔬菜型的有5项,分别是《茭白-克氏原螯虾共作技术规程》[12](DB32/T 1687-2010)、《克氏原螯虾-荷藕共作技术规程》[13](DB32/T 2340-2013)、《克氏原螯虾-芡实共作技术规程》[14](DB32/T 2338-2013)、《克氏原螯虾-水芹共作技术规程》[15](DB32/T 2339-2013)和《克氏原螯虾-慈菇共作技术规程》[16](DB3210/T 1610-2016);水生蔬菜+水禽型的有2项,分别是《鸭-茭白共作技术规程》[17](DB3210/T 1505-2015)和《鸭-莲藕共作技术规程》[18](DB3210/T 1506-2015);水稻+水产型的有3项,分别是《克氏原螯虾、水稻共作技术规程》[19](DB32/T 2346-2013)、《有机水稻田套养克氏原螯虾生产技术规程》[20](DB3210/T 54-2013)和《水稻-中华鳖共作技术规程》[21](DB3210/T 1611-2016);水稻+水禽型的有2项,分别是《牧草-鹅-水稻-鸭链式操作规程》[22](DB32/T 1667-2010)和《牧草-鹅-水稻链式操作规程》[23](DB32/T 1157-2007)。以上技术标准在江苏里下河地区特色种养区均得到了大面积示范推广。endprint
2 基于“四水”绿色种养的“六位一体”绿色施肥技术体系的构建
“六位一体”的绿色施肥技术体系主要由平衡施肥、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灌溉养殖池塘富营养化水、饲(套)养动物施肥和冬季休耕或种植绿肥植物等6种施肥技术组成[5]。下面仅以“四水”绿色种养中茭鸭共作(一茭两鸭)为例,阐述一季茭白田套养2期鸭(每期450只/hm2)的绿色施肥技术体系。
以2015年于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纪西村连片实施的15.6 hm2“一茭两鸭”共作田为例。茭白品种为六安茭,4月10日移栽,行株距为90 cm×40 cm,每穴1苗,基本苗27 855株/hm2;茭鸭共作的鸭品种为高邮麻鸭,每期施放量为450只/hm2,第一期5月25日施放,第二期8月27日施放,各期均共作70 d。实际收获肉茭23 688 kg/hm2,成鸭900只/hm2。由于茭白在田越冬,秸秆还田和绿肥种植不可行,实际执行了平衡施肥、施用有机肥、灌溉养殖池塘富营养化水、套养鸭施肥等4重绿色施肥技术,具体方案:①基施有机肥。基施腐熟干鸭粪7 500 kg/hm2。②套养鸭排泄施肥。茭白田套养鸭平均实收900只/hm2,相当于为茭白田持续提供鲜鸭粪约11 010 kg/hm2,以通常含水率60%估算,相当于施入6 600 kg/hm2干鸭粪。以上两项共计施入干鸭粪14 100 kg/hm2。经测定干鸭粪中N、P2O5、K2O养分含量分别为1.69%、1.31%和0.79%,折合施入茭白田养分为N 238.29 kg/hm2、P2O5 184.71 kg/hm2和K2O 111.39 kg/hm2。③灌溉养殖池塘富营养化水。灌溉量为4 500 t/hm2,经测定养殖池塘富营养化水中平均总氮为9.73 mg/L、总磷为0.77 mg/L、总钾为4.53 mg/L,输入N、P、K养分分别为43.80、3.45和20.40 kg/hm2,折合施入茭白田养分为N 43.80 kg/hm2、P2O5 7.95 kg/hm2、K2O 24.60 kg/hm2。以上3项共计施入共作茭白田养分为N 282.09 kg/hm2、P2O5 192.66 kg/hm2和K2O 135.99 kg/hm2。④平衡施肥要求。根据茭白养分需求特征,生产22 500 kg/hm2的肉茭需N 375 kg/hm2、P2O5 180 kg/hm2和K2O 225 kg/hm2。对照该需求,3项施肥措施中,磷养分已满足需求,尚需补施92.91 kg/hm2的N,相当于201.90 kg/hm2尿素;补施89.01 kg/hm2的K2O,相当于176.25 kg/hm2硫酸钾。因此需在分蘖末期施尿素93.45 kg/hm2和硫酸钾71.25 kg/hm2,孕穗前施尿素108.45 kg/hm2和硫酸钾105.00 kg/hm2。另外,考虑到施入的鸭粪有机肥中的养分释放缓慢,或不能被当季茭白全部利用等因素,在基肥的施用中增施了缓释性复合肥(N、P2O5、K2O含量均为15%)75 kg/hm2作为保障,保证茭白产量基本不受影响。该绿色施肥方案与常规施肥相比,节省化肥施用量达50%。
3 基于“四水”绿色种养的“四位一体”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
“四位一体”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主要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理念,搭建起“绿色防火墙”,其关键技术措施有农业防治、生态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5]。依然以“四水”绿色种养中茭鸭共作(一茭两鸭)为例,阐述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具体防控方案:①农业防治。选择优质、高产、多抗的六安茭品种;冬季清洁田园,清除茭墩上的秸秆或作为牛羊饲料,减少越冬虫源和翌年病菌侵染源;灌深水杀蛹。在大螟、二化螟幼虫化蛹前,排干田水,待化蛹高峰期,灌水10~15 cm,3~5 d后排水,可杀死蛹;每2年实行1次水旱轮作等。②物理防治。每3 hm2配备1台频振式杀虫灯。调节好太阳能光控开关,于晚上8:00至第二天凌晨3:00昆虫活跃期时亮灯,诱杀二化螟和大螟成虫;利用黄色粘板诱杀长绿飞虱、蚜虫等。③生态防治。每200 m2安插1个螟虫性诱捕器,连片设置,及时更换诱芯。④生物防治。构建茭鸭共作系统,放养经驯水后的10日龄鸭子,每期放鸭密度为450只/hm2,取食害虫和田间杂草。使用生物农药,用8 000 IU/mg Bt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防治二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等;用20%三唑酮(2 500倍稀释液)防治锈病;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液喷雾防治胡麻叶斑病;用5%井岗霉素(1 000倍稀释液)防治纹枯病等。
采用以上四管齐下的绿色防控技术,茭鸭共作田茭白病虫害防控率达80%以上,草害防控率达90%以上。与常规茭白田病虫草害防治相比,化学农药减施率达70%以上。
参考文献:
[1] 张家宏,王守红,寇祥明,等.“四水”生态种养人工湿地的构建、消纳富营养化水的功能及标准化示范推广[J].中国标准化,2016(5):76-80.
[2] 张家宏,周学金,王守红,等.“双链型”生态农业模式标准化、产业化研究与示范推广[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32(2):139-143.
[3] 张家宏,马谈斌,王守红,等.“双链型”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对农户决策的影响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3):220-222.
[4] 张家宏,王桂良,王守红,等.茭白-鸭共作系统中氮平衡及经济效益分析[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32(5):498-505.
[5] 张家宏,王桂良,黄维勤,等.江苏里下河地区稻田生态种养创新模式及关键技术[J].湖南农业科学,2017(3):77-80.
[6] 王建兵,程 磊.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7(3):35-39.
[7] 张家宏,韩光明,唐鹤军,等.“双链型”稻-鸭-鱼循环农业模式配套技术及经济效益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6,36(8):533-537,566.
[8] 张家宏,韩光明,王守红,等.壅菜-鸭-鱼生态种养人工湿地模式的构建及配套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7,58(3):479-481.
[9] 王守红,张家宏,寇祥明,等.茭白-克氏原螯虾共作生产技术规范[J].江苏农业科学,2011(6):383-384.
[10] 张家宏,韩光明,宰素珍,等.莲藕-克氏原螯虾生态种养共作模式和技术[J].湖南农业科学,2017(2):80-82.
[11] 张家宏,王桂良,王守红,等.水生蔬菜+鸭共作技术集成及效益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10):1706-1709.
[12] DB32/T 1687-2010,茭白-克氏原螯虾共作技术规程[S].
[13] DB32/T 2340-2013,克氏原螯虾-荷藕共作技术规程[S].
[14] DB32/T 2338-2013,克氏原螯虾-芡实共作技术规程[S].
[15] DB32/T 2339-2013,克氏原螯虾-水芹共作技术规程[S].
[16] DB3210/T 1610-2016,克氏原螯虾-慈菇共作技术规程[S].
[17] DB3210/T 1505-2015,鸭-茭白共作技术规程[S].
[18] DB3210/T 1505-2015,鴨-莲藕共作技术规程[S].
[19] DB32/T 2346-2013,克氏原螯虾、水稻共作技术规程[S].
[20] DB3210/T 54-2013,有机水稻田套养克氏原螯虾生产技术规程[S].
[21] DB3210/T 1611-2016,水稻-中华鳖共作技术规程[S].
[22] DB32/T 1667-2010,牧草-鹅-水稻-鸭链式操作规程[S].
[23] DB32/T 1157-2007,牧草-鹅-水稻链式操作规程[S].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