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璟,蒋 李
(南京工业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南京 211880)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十七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强调:“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关键是要把工作延伸到广大青年最需要的地方去。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青年有什么需求,团组织就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努力使团组织成为联系和服务青年的坚强堡垒。团组织要努力做广大青年值得信赖的贴心人,深入青年之中,倾听青年呼声,把青年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发挥组织优势,调动社会资源,千方百计为青年排忧解难,使团组织成为广大青年遇到困难时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力量[1]。”社会多元化的今天,青年受多种文化的熏陶和日益迅猛发展的高科技技术设备的影响,他们对社会、生活、自身成长的思考也逐渐多元化和个性化,而传统的共青团工作显得相对滞后,从而使青年对共青团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渐减弱,甚至抵制、拒绝。
如何提高当下共青团工作水平,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共青团工作的当务之急,因此共青团改革势在必行。在共青团工作中,基层团组织是共青团工作的基础和堡垒,而高校青年是共青团发展的核心力量,对国家、民族的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2-4]。因此,高校基层团组织工作在共青团工作中不可忽视,对共青团发展具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作用。
从优势角度来看,高校基层团组织的政治职能优势突显。《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团的基层组织是团的工作和活动的基本单位,应该充分发挥团结教育青年的核心作用。这明确了共青团的性质和基层团组织的职能,也充分表明了共青团浓厚的政治色彩和先天的政治基础,在社会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共青团政治职能格外凸显。因此,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中共青团政治职能放在首位,高校青年团员是在社会治理服务中相对其他团组织青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基层团组织政治职能发展得相对成熟[5-6]。
从劣势方面看,高校基层团组织虽然积极响应号召、积极进行共青团组织改革,但仍受传统模式影响,保留较浓的“行政化”“机关化”色彩,工作方式程序化、机械化,不能以青年的实际问题所需为出发点,某些高校基层团组织管理上仍坚持领导教师或学生团干部“说了算”的现象,这些都严重脱离青年实际所需,尤其在多元化的今天,甚至可能引起个性化的团员青年对团组织的反感和抵触情绪,这使得团组织吸引凝聚力减弱,与青年之间的离心率加大,团组织生命力不能持续下去。
“功利化”“政绩化”,只对“上”负责,追求工作政绩现象在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中依然严重。目前,高校基层团工作依旧沿袭党委、上级团组织下达的文件、计划执行,对基层团组织考核方式相对单一、数据化,这极大削弱了基层团组织的自主性、积极性,没有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某种程度上剥夺了青年团员在团组织中的主人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团组织服务青年的职能,起到了负面的作用。
在《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的意见》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共青团提出了“提高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两大战略性课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基层团组织要转变工作方式、改进工作作风,把服务作为自觉追求和基本职责,寓教育引导于服务之中,通过服务贴近青年、团结青年、引导青年和赢得青年。各级团组织要充分认识加强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服务作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鲜明主题,更好地发挥联系和服务青年坚强堡垒的作用,努力成为广大青年遇到困难时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力量,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这份意见的出台为共青团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给予从事基层团工作的团干部一些启发,基层团组织服务型团工作也取得了进展,但是高校基层团组织服务意识仍薄弱,服务能力不强,改革的阻力依旧存在。基于当下高校基层团组织工作遇到的困难和现状,笔者对于高校基层“服务型”团组织职能转变有以下几点思考。
真正深入青年,走进青年,才能真正了解青年实际所需,真实想法,共青团才能够代表、真正代表青年成长成才的利益。所谓“服务青年”就是满足青年的利益需求,关心青年成长成才过程,尊重其个性发展的成长规律[7-8]。共青团只有深入青年团员中,才能了解青年实际所需,进一步发挥其服务青年的职能,从而积极吸引凝聚青年,重新焕发团组织活力,真正做到让青年从感情上认同信任团组织,使得共青团组织生命力不断延续旺盛。
在对共青团基层团组织职能定位重新审视时,不能笼统地将政治化与行政化、机关化混为一谈,既要重点理解把握前后者之间的区别,还要考虑共青团组织与党组织间的关系,明确共青团团组织的政治职能。“服务青年”是以青年为服务对象,而青年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共青团职能与党的职能达到了相协调,通过社会职能的实现进一步实现其政治职能。
当前,共青团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造成团组织结构中“科层化”“中心化”问题明显,机构繁多、人员冗杂,效率低下,“行政化”色彩浓厚,与青年群众之间的联系性不强,甚至是脱离,“贵族化”“特权化”问题倾向比较突出。“扁平化”是团的领导体系逐步“去科层化”“去中心化”的过程,是实现共青团组织工作中心下移,按“青年为本”要求服务青年,以求进一步密切共青团与青年关系的重要改革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会议上指出:“群团组织开展工作和活动要以群众为中心,让群众当主角,要进万家门、访万家情、结万家亲,经常同群众进行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的零距离接触。”因此,高校基层团组织转变行政化、机关化的工作模式,重建优化构建扁平化模式,以服务为主导,工作重心逐步下移,主动深入青年,坚持思想引导与服务并重的工作策略。以青年为本,就是深入青年中去,就当今青年而言,共青团工作不是纯粹理论的说教,更不是组织开展不结合青年实际情况和个性化特点的无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活动,而是能够结合青年自身特点解决青年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予以科学化的引导和指导[9-10]。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甚至不同工作状态的对象,共青团工作应做出相应调整。根据青年成长成才规律,结合青年个性化特点和实际成长中的所思所想,针对不同青年群体特点,高校基层团干部应探索不同的工作方法,提高教育引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从而进一步实现共青团回归青年、服务青年的目的。
坚持以活动促团建的基本经验,以第二课堂为载体,打造品牌精品项目,开展有利于青年在成长中身心受益的青年创优的活动,从活动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让高校青年由被动参加变为主动参加。改变以往自上而下管理模式,调动青年团员参与基层团组织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强调团员青年主人翁意识,激发青年人活力,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就基层团组织而言,青年是否愿意参加基层团组织建设是评判基层团组织服务质量的首要标准,如何让青年积极参与团组织建设,积极改革基层团组织参与管理的创新模式是基层团组织改革的方向。
沟通交流是相互学习联系的重要方式,尤其是互联网发达的今天,高校共青团基层组织要发挥其强大的服务职能就得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彼此之间的相互学习、资源共享就显得尤为重要。各级团组织之间以及党团组织之间的交流和经验分享,打破了基层团组织“闭门造车”的局面,有利于基层团组织活力的提升,促进共青团服务水平的提高。
当下社会资源利用率极高,作为高校青年应该走出去,通过在政府、企业等社会组织实践学习达到与社会互动的目的。高校基层团组织应把握机会与这些组织建立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项目共赢,提升团组织服务水平、丰富服务内容和拓宽服务覆盖面。
在网络普及的今天,青年与网络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网上共青团的建设也是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利用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紧密结合青年维权工作、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等全团重点工作,积极创新打造青年之声、构建畅通的青年倾诉平台,实现线上平台和线下既有工作的融合。针对青年普遍性的线上需求,线下及时追踪,深度了解青年困难与问题,切实帮助青年解决实际困难与问题。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历史发展中对民族、国家、社会都曾有过突出的贡献,为党和国家培养、输送了大量优秀青年人才,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的变革与转型,尤其是在多元化的今天,青年群体趋于个性化和多元化,共青团传统的“行政化”“机关化”工作方式难以组织和凝聚青年,团组织职能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它对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减弱。在共青团工作中,基层团组织工作是基石也是堡垒。基层团组织工作的改革是共青团工作改革中最直接和凸显的矛盾,共青团工作改革的阻力点和薄弱环节也集中表现在基层。
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基层团工作是目前共青团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共青团应对考验、挑战和克服困难的紧迫任务。本文结合高校基层团组织当下工作状况,研究其在改革中遇到的问题,重新审视高校基层共青团服务型工作,积极探索建立高校服务型基层团组织,继而增强高校基层团组织的活力,增近青年团员与团组织的距离和加强青年对团组织的认同,促进共青团事业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