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奥
摘要:清代女词人贺双卿出身农家,身世悲凉,却极富诗词天赋。其流传后世的词作,多以白描手法展现自然景物,描写劳作辛苦、自身病痛及内心忧愤,风格哀婉细腻,意境清新淡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主要对贺双卿词作的艺术特色进行简单论述。
关键词:贺双卿;词作;艺术特色
贺双卿作为我国诗词史上极具天赋和才华的女词人,其出身农家,传世的词作仅十四首,因抒写底层社会农妇生活和情感体验而独树一帜。康正果先生指出“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也许只有清代女诗人贺双卿一人在她的作品中反映了下层妇女的悲惨世界。”[1]贺双卿独特而悲惨的人生经历,使她的词作语言淳朴清新、感情真实自然,格调哀怨愁苦,读来直击人心,催人泪下。贺双卿在词的题材拓宽与艺术创新方面,为我国诗词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审美价值与研究意义不言而喻。
一、贺双卿的身世及创作背景
据清代史震林《西青散记》、近代张寿林《雪压轩集》等著述记载[2],賀双卿出身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的江南农家,天生聪慧,容貌秀丽,自幼喜欢读书。其舅舅在私塾教书时,她便在隔壁屋偷听暗记,并用女红交换诗词来读,还能写一手漂亮的小楷。如此才女佳人,于十八岁那年,由媒妁作合嫁给了一个大自己十几岁的周姓佃户,其丈夫粗劣暴虐,不知体恤;其婆婆刁泼凶悍,不通情理。二人时常对柔弱的双卿非打即骂,即便在双卿重病期间,也逼其劳作,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使双卿最终因贫病忧郁而死,其不幸的人生遭遇令人不胜唏嘘。
贺双卿这位负绝世奇才又美丽多情的女子,其深切丰富、苦闷压抑的人生经历,成为写作的生活之源。双卿本不想让自己的作品留存于世,清代徐乃昌为其“小传”云:“其生平所为诗词,不欲留墨迹,每以粉笔书芦叶上,以粉易脱,叶易碎也。”[2]幸得当时的史震林、段玉函等文士才子的极力推崇和宣传,加之后人的结集传播,使这位清代杰出女词人的生平事迹和诗词佳作长留人间。
二、贺双卿词作的艺术特色分析
贺双卿特殊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使其词作不同于历史上大多女词人以描写相思怀人与伤春悲秋为主,而主要是对个人身世感慨、日常琐事和情感世界的描写,勾画出了一幅清代底层农妇生活情景,使人们感受到清新脱俗的农民女词人形象。
(一)语言纯朴,清新淡雅
双卿词多以白描为主,曲风可爱淳朴,通过生活化的语言,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浅白舒畅,浑然天成,相较历代闺秀词,没有丝毫书卷气,是“田家词”风格的典型代表。如《浣溪沙》中“暖雨无晴漏几丝,牧童斜插嫩花枝。小田新麦上场时。”《春从天上来·饷耕》中“小梅春瘦,细草春明,春田步步春生。”《二郎神·菊花》中“丝丝脆柳,袅破淡烟依旧。向落日秋山影里,还喜花枝未瘦”等句,充满了田园情调与韵味,令人读罢,顿觉乡村美景与泥土气息扑面而来。此外,双卿词多用“素”字,比如素娥、素霜及素裙等,还喜欢用一些诸如青、绿、翠、碧及淡等表示色彩的词语,无不为读者传递出了清新雅致的优美意境。
(二)意象多变,形象鲜活
双卿是善良的,她感情细腻,常常借咏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善于运用孤独、残衰、暗淡、凄冷的意象,来抒写内心绝望的情怀。因此其词作中,多以身边的“孤雁”“野菊”“残灯”“春梅”等自然景物用作比兴材料,信手拈来,将作者身心劳苦、哀怨孤寂的感情描写的入木三分。比如:双卿以咏孤雁无群,喻自己身世艰辛、孤独无伴、落落寡欢的人生际遇;以咏野菊自况落寞寡爱而又生命顽强的身世处境;以微弱将息的残灯照见自己不幸的命运。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创作的词具有丰富多变的意象。在身边的普通事物中都可发现其情感的投射,赋予自然景物以鲜活的情感和生命,在作者笔下产生了凄美不俗的感觉。
(三)情感哀婉,率性纯真
双卿词作多为描写农村劳作场景和内心忧郁伤感。如《浣溪沙》中“汲水种瓜偏怒早,忍烟炊黍又嗔迟。日长酸透软腰肢。”抒写了词人在辛苦劳作的同时,还承受着精神上的痛苦,于清新恬淡中透出压抑和悲酸。又如《孤鸾·病中》中“东菑却嫌饷缓,冷潮回,热潮谁问?”《一剪梅》中“寒热如潮势未平,病起无言,自扫前庭。”“最闲时候妾偏忙,才喜双卿,又怒双卿。”等句,描写了双卿即使在疟疾发作的情况下,也得不到体恤和关心,仍抱病操劳,并时常遭受叱责打骂。词中透出的悲凉幽怨、孤苦无助,令人读罢不禁心生怜惜,伤感落泪。
由于双卿创作的目的仅是个人情感抒发和内心宣泄,故多为真情流露,直抒胸臆,没有丝毫造作修饰之感。最能体现其创作不拘一格、率性大胆的是“双卿”二字在其词作中出现了多达九次。在历代女词人的作品中,多对自我进行隐晦,以“我”“侬”等词语代称。但双卿词却直呼已名,如“春容不是,秋容不是,可是双卿”“琼花魂断碧天愁,推下凄凉,一个双卿”“甚春魔,做一春春病,春误双卿”等。仿佛“双卿”已不再是作者自己,而成为其他客体形象的化身。双卿词作中,其情感的纯真细腻及对细节的刻画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清代黄韵珊评价的“双卿词如小儿女,哝哝絮絮,诉说家常。见见闻闻,思思想想,曲曲写来,头头是道。作者不自以为词,阅者亦忘其为词,而情真语质,直接《三百篇》之旨”[2]。
(四)妙用叠词,句式灵活
《凤凰台上忆吹箫·赠邻女韩西》可谓双卿把叠词运用得出神入化之作,其中“寸寸、丝丝、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隐隐迢迢,酸酸楚楚......”连用二十二个叠词和两次交错叠词,却毫无拖沓繁冗之感,亦不见斧凿雕琢之痕,沉郁顿挫之间仿佛人的啜泣之声,将友人别情与孤苦处境表达的真切自然。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曰:“其情哀、其词苦,用双字至二十余叠。亦可谓广大神通矣。易安见之,亦当避席。”[3]李清照《声声慢》共使用了九个叠词来表达国破家亡夫死之后的孤苦凄凉,而双卿这首词中的叠词分布于整篇作品中,犹如夜空中繁星闪耀,呈现出动人心弦的别样之美,确实难能可贵。
诗词通常多采用陈述句,而双卿词作中,交替使用疑问、陈述及感叹等句式,使其词曲折有致,韵味十足。如《惜黄花慢 · 孤雁》中“孤鸿一个,去向谁边?……寸心里,多少缠绵!”疑问、感叹交替使用,一问一叹之间加强了无奈孤寂的语气,仿佛是在与一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知己共述衷肠,人雁相通,浑然一体。句末的陈述句“夜未间,倦飞误宿平田”正是女词人误落田家不幸命运的真实写照。
综上所述,出身卑微、身世坎坷的贺双卿凭借女性独有的敏感心灵和卓越的文学天赋,观察社会、体味人生、咏物抒怀,其词作给人以“情真质朴、语实境衰”之感,深受后人赞叹。贺双卿作为抒写农妇生活和情怀的“清代第一女词人”,在我国诗词发展史上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因而,研究贺双卿词作的艺术特点、体味其词作的艺术魅力具有特别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康正果.风骚与艳情[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2]杜芳琴.贺双卿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3]李金坤.清代金坛农民女词人贺双卿散论[J].翠苑,2016 (01):1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