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婧 张捷
摘 要:我国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区域结构呈现“东高西低”,北京、广东、上海、江苏等地领跑,“中部崛起”战略为河南、湖南等中部地区服务业发展提供新机遇,长江经济带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对内蒙古而言,服务业正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但是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在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具体落实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内蒙古应在大胆借鉴其他省市经验的基础上,转变发展理念,探索重点领域实现突破,补足政策短板,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水平。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高质量 创新
一、摸清服务业发展趋势,聚焦内蒙古现代服务业发展短板
(一)服务业总体水平偏低
内蒙古服务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5630.5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7925.1亿元,占GDP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2.5%,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到二、三产业“平分秋色”。内蒙古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仍然比较滞后,2016年内蒙古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1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传统服务业发展仍处于主导地位,2016年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三大行业的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46.2%。金融保险业增加值仅占12.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仅占3.1%,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仅占2.6%。
(二)要素支撑能力不足
资金投入不足已成为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掣肘”, 对现代服务业和新兴行业的投入偏低,直接导致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后劲不足。2016年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9.6%,其中,交通運输、仓储及邮政业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2.45%,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仅占0.89%,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仅占0.62%,教育、卫生、社会工作仅占1.96%。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相对滞后,金融、管理咨询、会计法律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长期面临中高层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的制约。信息化发展水平和互联网发展等方面仍相对落后,2016年内蒙古互联网普及率为52.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低于北京25.6个百分点,工业应用指数及应用效益指数与全国均值的差距达到20.07及23.75。
(三)服务业功能区建设不足
内蒙古产业发展阶段较为落后,产业体系仍然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工业园区产业相对单一问题突出,主要集中在煤化工产业、盐化工产业、氟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冶金建材产业、农畜产品加工等,园内多数企业所产生的服务需求,主要在中介服务、交通运输、运输代理、仓储业、工程设备施工与安装等几个相对低端的专业类别上,而在工业设计、产品研发、环保服务、法律服务、广告业、金融业、保险业、会议及展览服务、职业技能培训等高级专业性服务的使用则不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求空间不足。目前已经建成的78家服务业集聚区,以传统产业为主,物流园区、产品交易市场数量偏多,自治区级科技创业园区、文化产业园区只有15家。
(四)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作为欠发达资源型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资源依赖型、投资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有其强大的路径依赖,对服务业发展的重视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中,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信心不足、办法不多,面对“互联网+”时代如何创新发展服务业,主动作为不够。对于扶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完善,政策之间缺乏相应配套,部分政策存在“有政策、无细则”的问题,“碎片化”特点比较严重,管理体制不顺畅,部门间管理存在“条块分割”现象,对重点产业发展引导不够。政府对于相关政策宣传不到位,造成了一边是企业期盼政策而另一边是无从获知政策,极大地制约了政策发挥相应的效应。数据显示,2016年一、二、三、四个季度,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受益于相关政策的帮助和支持的企业比重依次为16.6%、18.8%、17.7%和17.4%,受益企业比重不足两成。
(五)体制机制创新不足
内蒙古体制机制突破不够,市场化程度较低。在市场分配资源的比重以及减少政府对企业干预等方面表现较差,对企业关于行政审批手续的便捷化程度不高,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不足。2015年,内蒙古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为17万个,仅是北京的26.62%和江苏的16.91%,32.8%的法人单位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21.6%集中在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集中在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的法人单位相对较少,且缺乏创新性领军企业,需要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激励企业家精神的氛围。
二、把握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变迁,借鉴其他省市先进经验
(一)加快实施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
一方面,加大研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推进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有关扶持政策及措施,明确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重点方向和主要目标。引导中大型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企业发展转型,成为本行业设计、营销和品牌等关键性服务的供应商。另一方面,选择行业优势明显、带动作用强、配套服务需求大的龙头骨干企业进行先期试点,浙江省温州市选取了分离意愿强烈、符合实行分离条件的龙头骨干企业进行试点,税务部门主动帮助试点企业做好涉税前期辅导工作,帮助企业拟定分离方案。
(二)突出强调现代服务业的集聚效应
一方面,加强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动态考核和统计制度,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省提出加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或示范区的动态考核,有的还要求对服务业集聚区实行滚动管理和奖励—警告机制,建立集聚区进入和退出机制。另一方面,推进服务业集聚区的公共平台建设,如,浙江省提出对发展初期的公共服务平台,园区承办单位应适当减免其租金费用;上海市聚焦重点载体及平台建设,在信息服务业设立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创新创业等产业基地,设立软件、信息服务、网络视听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组建信息服务产业基地联盟、互联网产业投资联盟、上海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等。
(三)形成了“平台经济”发展模式
一是促进产业联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如北京市支持的京东商城电商服务平台,一方面帮助流通企业打破渠道限制,以低成本快速覆蓋全国;另一方面帮助生产企业转变生产方式,实现“以需定产”的柔性化生产。二是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如上海市推进大宗商品贸易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建设了上海钢铁交易中心、易贸化工、百联有色金属等交易平台产业群,延伸出大宗商品线上线下交易撮合、支付、融资、供应链管理的一站式服务,铁矿石、有色金属相关价格指数可影响国际市场。三是提升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如沈阳金谷物流协同作业平台基于物联网技术应用,对物流车辆、仓储、装卸设备以及企业余缺资源等信息进行整合,自动匹配货源信息、运力信息和诚信记录,实现企业间物流信息共享。
(四)注重跨界融合发展
“互联网+”金融、物流、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是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浙江省打造了 “物流+互联网+金融服务”为特征的中国公路物流新生态等特色亮点;江苏省大力推动“设计+”“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等跨界融合发展,催生新产业、新产品、新模式,并提出这些融合在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内先行先试,试点建设服务业跨界融合发展区。成都市顺应产业跨界融合趋势,发展研发、设计和营销、结算、物流等产业,这样的战略部署将成为促进成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强西部经济中心功能的重要力量。
(五)强化用地、财税、金融等方面政策支持
在土地政策方面,优先保障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如,杭州市对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重大产业龙头项目,给予60%的用地指标奖励;对总投资3亿元以上的高技术、旅游、文化、科技信息、健康服务等重大产业示范项目,给予40%的用地指标奖励。 在财税政策方面,江苏省对工业企业分离后新设立的服务业企业,出台税负高出原税负的部分三年内由同级财政部门给予奖励等系列措施;浙江、江西两省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或示范区内鼓励发展的服务业企业,酌情减免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等。在金融政策方面,江苏省推动引导资金使用改革,将无偿使用引导资金改为设立服务业发展基金、提供贷款担保和重点补助相结合;上海市在2015年正式设立“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专项”,支持平台企业的发展及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等项目的建设。
三、对策建议
(一)转变发展理念,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首先,加强对已有政策的梳理。从行政层面解除阻碍内蒙古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约束成为现在的当务之急。对出台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政策进行集中梳理,并加强在企业间的宣传,政策中凡是涉及简政放权、优惠让利等措施,要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以便操作。其次,加强政策的落实。加快落实国家、自治区政策文件提出的市场开放准入、税收制度改革、财政扶持、金融扶持和土地利用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改革措施,拓展服务业新领域,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再次,提升政策的含金量。早在2005年,江苏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若干政策的制定时明确提出“三个凡是”:“凡是兄弟省市能做的我省也能做,凡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我省都可以做,凡是过去规定不能做但现在已不合时宜的也应当试着做”。内蒙古在制定相关具体政策时,也应在用足用好国家给予的政策空间的同时,大胆借鉴外省市的经验,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市场,完善支持企业创新转型的配套政策,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现代服务业,加快完善服务业相关法律规范,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二)结合内蒙古实际,探索重点领域实现突破
首先,主动拓宽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空间。针对内蒙古“服务内置化”现象严重的问题,从财政、税收政策上鼓励企业服务实现“主辅分离”,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从生产企业中剥离以及生产企业服务外包化。加快传统资源型产业的战略重组,借鉴上海钢铁交易中心项目等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经验,重新整合资源要素,逐步淘汰落后过剩产能,突出特色发展,提升产业水平。鼓励制造业企业由单纯生产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并在新能源及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积极培育一批集“整体方案设计、设备研发制造、后期维护”等于一体的服务制造企业。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推动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及大数据云计算等有利于扩大内蒙古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重要产业。
其次,扩大服务消费。拓展服务领域,重点促进养老、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家庭服务的繁荣发展。加快推进服务业与互联网融合,推动住宿、家政和餐饮业创新发展,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和品质。规范地构建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连锁化的社区服务业及养老服务业体系,在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中挖掘服务业新动能。加快服务业内部“文化+体育”“文化+旅游”“文化+金融”“文化+科技”等新业态融合创新,加强对内容挖掘与创新的重视,打造一批精品化、特色化、多样化的文化旅游品牌。积极推进金融消费服务和产品创新,完善信用消费担保模式,为住房、汽车、养老、教育和旅游等提供新的信用消费供给模式。
再次,积极推动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发展。积极促进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经济融合发展,在钢铁等大宗交易、文化创意、物流供应链、跨境贸易、农业产业链等领域培育一批优秀的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如,推进“互联网+”物流高效发展,鼓励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建设智能仓储和配送调配体系,提升物流运转效率;发展工业大数据集成应用与数据挖掘服务,鼓励建设第三方大数据平台,面向制造企业提供精准营销、个性化定制等新型服务。
最后,持续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以“呼包鄂”城市群及赤峰、通辽等其他区域中心为重点,构建产业特色鲜明、功能完整突出、二三产业融合配套,以及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现代服务业空间发展格局。加快提档升级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商贸功能区、旅游休闲区、中央商务区、科技创业园区等服务业集聚区,培育一批自治区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着力将服务业集聚区打造成“产、城、人”和谐共生的产业综合体。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积极构筑商务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中介服务等公共平台,促进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资源共享、经营集约,形成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城市功能的新亮点、扩大就业的新空间。
(三)借鉴各地经验,补足政策短板
首先,改革服务业引导资金使用及管理办法。探索设立现代服务业(其他服务业)发展及新型先导服务业等专项资金,更好地统筹服务业发展。探索设立服务业发展基金、提供贷款担保和重点补助三者相结合等新模式,带动更大规模的社会资金投入服务业发展。加强对服务业引导资金实施有效的绩效管理,对于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实施情况以及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做到有效的跟踪管理。
其次,积极强化动态考核管理。一是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质量进行考核。避免机械地以服务业占比来衡量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更要注重顺应产业跨界融合趋势,加快传统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及现代服务业的培育力度。二是探索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管理制度和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对内蒙古已有的三批服务业集聚区动态考核工作,建立集聚区进入和退出机制,发挥优胜劣汰的激励约束效应。
再次,改革服务业统计方法。加強对内蒙古服务业统计调查,加强经常性常规统计,特别是针对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指标进行分解细化,加大统计信息量。健全完善服务业统计考核体系,建立并完善服务业发展年度目标和重点工作责任分解制度,建立量化目标和工作情况相结合的区直部门和地市服务业工作考核制度。
最后,推动呼包鄂等地区在制定政策上先行先试、大胆创新、走在前列。上海市黄浦区紧扣“营商环境优化”,发布《进一步加快高端服务业发展“1+3+X”系列政策》;武汉市为吸引高端人才积极落实《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20条》,打造“大学生最友好城市”,内蒙古应选取部分地区作为试点城市,探索在产业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积极创新,主动作为。
参考文献:
[1]刘志彪. 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改革[J]. 南京社会科学,2016,(5).
[2]安体富, 刘翔. 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国际比较与借鉴[J]. 学习与实践, 2011,(2).
[3]夏杰长, 倪红福. 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服务业还是工业?[J]. 南京大学学报, 2016, (3).
[4]孙永波, 甄圆圆. 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 经济体制改革, 2015,(2).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 )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