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给他们的孩子“上课”

2018-02-01 02:28李春曦
畅谈 2018年22期
关键词:子弟同龄人子女

李春曦

当下,教育成为无数家庭头疼、担忧、焦虑的事情,人们把下一代通过学历文凭进行逆袭的希望寄托在教师身上,希望通过教师的教育,能够让孩子在社会阶层上进阶,拥有更美好的人生。无论是择校还是参加课外培训,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争夺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而资源的核心,就是教师。

那么,作为承接这个希望的教师,他们的子女教育情况如何呢?

一份关于2007——2016年十年间高考状元父母职业情况的统计显示,出自教师家庭的高考状元占比达35.09%,位居第一;公务员子弟以18.62%的比例居次。

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为什么他们的子女成才的概率远高于其他职业家长的子女?不少人都对此感兴趣。作为一名从业18年的教师,我想从我自己、同学,以及同事的经历,来作一番探讨。

精准与专业

阿浩,物理系毕业生,大学期间学业优秀,从教以来,教学的成绩也相当出色。他教育子女,是要把子女的教育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不假手于学校和老师。他不止一次对我们说:“一个班,三四十个学生,老师只有一个,哪管得了这么多?关键的事隋还是得自己来,不能指望别人。”

阿浩知道,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孩子要成才,家庭教育、孩子的自我教育才是关键。作为一名教师,他很清楚孩子学的每一项知识技能,最终的作用是什么,以及这些知识技能最终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优势。

阿浩对孩子的教育,在很多人眼中是不走寻常路的。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教孩子学书法。

阿浩在大学时候写得一手好书法。孩子的书法是他亲自教的。一般小学生入手学书法,多从唐楷或汉隶入手,而阿浩让自己的孩子从赵体字入手。赵体被传统的书法教学认为是“笔法单一,浮滑无力”而不适合初学者学习。

阿浩要的是让孩子练习书法,最终写一手快而整齐的字。这样能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取自信,保持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各科考试,尤其是语文考试中,也能因写一手好字而占有优势。赵体字书写性优于唐楷和汉隶,容易入手,见效快,最符合阿浩的要求。

阿浩的孩子今年上四年级,已经慢慢地显示出“学霸”的实力了。

知行合一

相对宽裕的家庭经济状况以及父母作为教师的职业背景、知识背景,不仅能够为教师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而且也使子女在成長过程当中,比同龄人多了一份淡定,对世界也多了几分把控感。

梓豪的父亲是我多年的好友,一位中职的计算机教师。梓豪从小跟着父亲鼓捣各种各样的模型。幼儿园的老师评价梓豪“性格天生内向”,不喜欢跟同龄人交流。亲戚们也半开玩笑地说,梓豪将来跟爸爸一样,做个“技术男”。

一般的家长听到这个评价,多半会说:“孩子天生性格就是这样,当个技术男也不错。”梓豪的父亲却有自己的看法,凭借着自己的心理学素养,他清楚所谓的“性格天生内向”并不靠谱,孩子不爱与同龄人交流却喜欢模型,是因为他能够把控模型而不能把控与同龄人交流,同龄人很多并不像梓豪那样对模型有了解。

小学一年级开始,梓豪的父亲利用暑假带孩子外出旅游。对于梓豪的父亲这样“会玩”的人来说,旅游,从一开始到结束,都跟其他人不一样。

每天的行程结束,梓豪都会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当天的行程和见闻。虽然低年级的小学生识字不多,但是文字、拼音、绘画各种方法一起用上,行程、见闻、感受,都大略地被记录下来。

课堂上,老师讲起新疆,要大家背诵“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时候,梓豪显得很兴奋:“我去过新疆,曾路过玉门关。”老师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分享。梓豪在分享的时候显现出十分的自信。当初那个“性格内向的技术小宅男”已经完全改变了。

梓豪的父亲清楚,除了头脑上有理解之外,心理上的体验、人格上的担当、身体上的行动同样不可或缺,甚至更为重要。而后者,无法通过说教的方式来传授给孩子,最有效的,就是带着他们亲自在旅途上去实践、去体验。教师有寒假和暑假两个长假期,更容易做到这一点。

优势的另一面

教师的家庭背景给教师子弟的成长带来很大的优势,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首先,他们的专业背景让他们对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十分熟悉,从孩子刚出生开始,他们就把孩子带在身边,杜绝了隔代抚养的弊端。在教师子弟中出现“熊孩子”的概率是很小的。

其次,教师对于他们的同行一一他们子女的老师很了解,也熟悉学校的运作。他们不像从事其他职业的家长那样,需要一个磨合期来建立起良好的家校关系。教师子弟能更快地融入学校的生活,在学校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我的记忆里,中学时很多班干部都是教工子弟。

另外,教师对教育行业、孩子的智力、心理发展规律了解深透。这让他们在进行日常家庭教育的时候,免受很多负面情绪的影响,能够用丰富的经验和冷静的头脑来应对,解决孩子学习过程中的种种问题。

然而,事物也有另外一面。

教师的成长、学习、生活的范围,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的社交、生活圈子并不宽阔。面对社会上各种复杂的现象,教师们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无法让他们获取把控感和安全感。到最终,他们为子女选择职业的时候,通常是以“安全,稳定”为第一考虑要素。

很多学业优秀的教师子弟最终子承父业,也走上教育岗位。这是很多人所诟病的,也是教师子弟通常很难出“大才”的原因。在诟病者眼中,只有那些突破了父辈的社会阶层,能够在社会上获取比父辈更大的现实利益的人,才算是“成功”和“优秀”的。

也有一部分教师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带着“我能够教出那么多优秀的学生,自己的子女就一定能够教育好”的心理背景,结果他们把教师的角色带入家庭教育,让自己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只感受到像老师一样的严厉,这样就造成了“灯下黑”的结果。这可能导致一些教师子弟,难以达到或超越父辈。

猜你喜欢
子弟同龄人子女
Tomb-sweeping Day
Class Action
新荷初绽
莫等闲, 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叫我大名儿
围炉夜话(十五)
高干子弟与煤老板的谈话
谁动了我的零花钱
教育子女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