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寒筠
【摘要】 伊秉绶的隶书个性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风格和感染力。相比于金冬心书法的荒率支离、邓石如书法的豪迈勇猛,伊秉绶的隶书呈现出一种对“中和”之美的主动追求。其隶书中的代表作实已达大顺之境。
【关键词】 伊秉绶;隶书;“中和”之美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伊秉绶的隶书个性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风格和感染力。王冬龄先生对其极为推重:“伊秉绶(墨卿)的隶书端庄大方,宽博俊伟,秀韵天成,具有一种华贵雍容的气度。……墨卿的隶书与鲁公的楷书一样,气度恢弘,洞达高邈,非其胸次,不能臻此。墨卿可谓隶中之鲁公矣!”[1]42、44同时,他还把伊秉绶与同时期的邓石如、金农做了对比:
伊秉绶隶书端庄富丽,有庙堂之象,正气浩然之概;金冬心不衫不履,有山林气息,存天真野逸之气;邓顽伯激楚苍凉,笔力千钧,具阳刚之美。他们三人都有入木三分的功力,下笔沉着痛快。所不同的是:伊以中锋为主,金是侧锋为多,而邓则中侧并用。伊用圆笔,金作方笔,邓则方圆并举,方中寓圆。所谓法不同而道同,各有造诣,难分轩轾。[1]15、16
相比于金冬心书法的荒率支离、邓石如书法的豪迈勇猛,伊秉绶的隶书呈现出一种对“中和”之美的主动追求。其隶书中的代表作,如《变化气质 陶冶性灵》四言联[2]74、《翰墨因缘旧 烟云供养宜》五言联[3]23、《巍峨拔嵩华 萧散在琴尊》五言联[3]35、《节录山涛、魏舒、刘毅、崔洪四传》[4]、《叶廷勋墓表》[3]136等,实已达大顺之境。下面试加以具体分析:
(一)浓墨中锋,以实驭虚
伊秉绶的书法、特别是其隶书,远观总是呈现笔酣墨饱,墨气淋漓的视觉效果。这得益于其对笔墨超强的驾驭能力。伊秉绶多用浓墨,尤其是写在蜡笺一类的纸上时,更是黑浓如漆。若是生宣,有时会浓淡适宜,略有渗化,显得浑厚古朴。无论浓墨、淡墨,伊秉绶都能以笔摄之,出以中锋。伊秉绶对中锋的运用可以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一般来说,纯用中锋会显得呆板一些。但在伊秉绶的笔下,以中锋所写出的线条浑厚苍茫,恣肆老辣,可谓实之极而返虚,不粘不滞,清空高邈。
(二)矛盾冲突,归于和谐
伊秉绶的隶书,极为讲究艺术手法的处理。他曾在信中传授作书的“秘诀”给其子念曾:“方正、奇肆、恣纵、更易、减省、虚实、肥瘦,毫端变幻,出乎腕下,应和凝神造意,莫可忘拙。”[5]14各种各样的对立因素同时出现在作品中,但都能服从作者的调遣,其最终效果是其中的矛盾看似一触即发,却仍能归于和谐。如其对于隶书结构的处理,穿插、伸缩、避让、大小、参差、粗细、长短,无不竭尽所能,而远观则若天然所成,不露安排痕迹。其对作品整体章法的处理也类似,如《爱日吟庐》[2]112《退一步斋》[2]151匾额,《世家传旧史 盛业继前修》[2]69对联等。
(三)大巧若拙,正气浩然
伊秉绶有题画诗,起首两句为“论诗可参禅,作书可通画”(1)。“作书可通画”即参考画理来作书,摆脱了文字上附着的实用功能的束缚,从艺术的角度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创作手法来进行书写。“方正、奇肆、恣纵、更易、减省、虚实、肥瘦”等等,皆可拿来进行运用。如此运用,却呈现出大巧若拙的效果,又因拙而生古意,真乃藏精明于拙朴之中。伊秉绶的隸书外观拙朴无华,而气象有如大河落日,泰岱巍巍,高旷雄浑,正气浩浩。其形成原因,既来自于其中锋铺毫的用笔、方正的字形结构、化颜楷入隶书等,更是其一生沉浸程朱理学,持敬躬行,“养吾浩然之气”所涵养出来的道德人格在书法上的折射。
(四)敬心静气,平正中和
理学家极为重视养气静心,伊秉绶曾书写朱子“半日静坐,半日读书”一语[2]55。其程朱理学修养,书卷涵咏之气,最终反映在艺术创作上。“敬心静气”是伊秉绶的程朱理学修养,“平正”是其书法的表象。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云,是险绝之后的“复归平正”。平正的外表下面,隐藏着无尽的险绝。所以伊秉绶隶书,远看平淡无奇,若无变化,近看变化多端,细品韵味无穷。韵味无穷的原因,是伊秉绶对于“中和”这一儒家最高境界的不懈追求。其结果,终至于大顺。
“中和”之美,无疑是有着程朱理学背景的伊秉绶的主动追求。伊秉绶的老师阴承方在《送伊墨卿会试序》中,勉励伊秉绶:“学,所以学为圣贤也。圣贤之学,在于主敬穷理以致其中和焉。”[6]2570从伊秉绶的人生和艺术两方面来看,伊秉绶对于“中和”的追求是积极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7]23这是儒家对中和的认识。其在书法中的表现,在明代项穆的《书法雅言》中有相关表述:
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然中固不可废和,和亦不可离中,如礼节乐和,本然之体也。[8]279
章祖安先生在《书法中和美层次剖析》一文中,具体地把中和美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平和、偏胜、大顺。[9]其中论大顺云:
中和美之最高层次不在和谐或偏胜,而在双强,即对立面双方各反向强化,又相互渗透,相磨相荡,相犯相惩,相生相克,相反相成。其美之高度随反向强化而又相互渗透的程度递进。[9]281
对立面反向强化后,中间地带特别广阔,美之容量也就特大,但中间地带绝非真空地带,而必须有实在之容纳。也就是必须有互相渗透之丰富内容填塞其间,“填塞处境愈辽阔”,相反两级正是赖此丰富之存在方得以联接一起。[9]283、284盖正通曰顺,正反皆通,方称大顺。[9]286
观伊秉绶之隶书,“开卷之初,犹高人君子之远来,遥而望之,标格威仪,清秀端伟,飘飖若神仙,魁梧若尊贵矣。及其入门,近而察之,气体充和,容止雍穆,厚德若虚愚,威重如山岳矣。迨其在席,器宇恢乎有容,辞气溢然倾听。挫之不怒,惕之不惊,诱之不移,陵之不屈,道气德辉,蔼然服众,令人鄙吝自消矣”[8]268。此非大顺之境乎?
(本文部分来自于作者的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注释:
(1)伊秉绶题《赠梧门山水》五言诗,笔者据墨迹释文、句读,见《默庵集锦:伊秉绶书画集》,第88页。
参考文献:
[1]王冬龄.清代隶书要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2]默庵集锦:伊秉绶书画集[G].台北:惠风堂,2005.
[3]伊秉绶.伊秉绶法书大观[M].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9.
[4]国外所藏书法精品丛书:清伊秉绶墨迹精选[G].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5]章友芝.伊秉绶的书法[J].香港《书谱》,1983(2).
[6]阴承方.送伊墨卿会试序[M]//徐世昌.清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2008.
[7]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项穆.书法雅言[M]//崔尔平.明清书论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9]章祖安.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书法艺术[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