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年学术职业研究的探索路径与结构解析

2018-02-01 17:14谢梦张晴
高教探索 2018年1期

谢梦 张晴

摘要:学术职业在高等教育全球化、大众化、信息化时代历经变革与挑战,近20年中国高等教育学界对该主题予以持续关注与深入探索。基于Nvivo11研究工具,对1997~2016年CNKI数据库中209篇关于学术职业研究期刊论文进行主题编码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研究内容主要由本体研究、管理研究、群体研究、文化研究4个部分及17个研究主干、45个论点分支构成;研究方法以规范研究为主,局部实证研究明显;20年探索先后历经了10年萌芽和7年兴盛,近3年降幅明显。未来学术职业研究有待逐步聚焦于学术人才培养制度的微观领域,并在学术职业群体与文化研究中拓展质性或混合研究。

关键词:学术职业本体;学术职业管理;学术职业群体;学术职业文化

一、研究问题

学术职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术职业指社会机构中从事学术工作的学者及其工作,狭义指以高等教育院校为职业发展场所的学者及其学术工作。[1]依据中国大陆地区学术期刊检索发现,率先引入学术职业概念并产生严格意义上的研究,始于1997年《高等教育研究》发表的《当代学术职业的国际比较研究》。当时国内学术职业研究尚未兴起,该文旨在介绍美国学术职业研究的主要发现,指出国际范围内学术职业在20世纪末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世界性压力,并指出当代社会中知识工业所触及到的学术职业问题将日渐凸显。[2]学术职业现今在高等教育全球化、大众化、信息化时代历经深刻变革与挑战,近20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中予以持续关注与深入探索。一个拥有千年沉淀的概念与职业在变革中的中国学术社会被赋予了何种新的探索?张英丽、沈红(2007)通过梳理1997~2006年国内学术职业研究文献,指出国内学术职业研究尚处于“术语引入”阶段,主要聚焦国外学术职业研究成果的译介和国内大学教师研究。[3]李木洲(2013)基于近15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的论文期刊论文分析,认为国内现有研究已从“译介引入”发展到“本土化”初级阶段。[4]为推进中国学术职业研究的深化与创新,本研究以CNKI数据库中1997~2016年的学术职业研究期刊论文为研究文本,探讨近二十年国内学者探索学术职业研究路径的结构化特征并提出完善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为探讨中国学术职业研究发展路径的结构化特征,本研究以Nvivo11软件为研究工具,对国内学术职业研究的期刊文献进行编码分析,进而建构中国学术职业研究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趋势等3方面所体现出的结构化特点。

(一)样本检索

在CNKI数据库中的期刊文献检索页面,以“题名=学术职业(精确匹配)”为检索条件,进行高级检索。检索结果:截止2016年5月26日,国内学术职业研究有209篇期刊文献。经筛选获取有效样本202篇(96.65%),排除无效样本7篇。基于相同检索方法更新样本数据发现:截止2017年1月1日,国内学术职业研究的期刊文献共计216篇,经筛选获取有效样本209篇(96.76%),排除因博士学位论文提要、无明确作者与关键词以及信息冗余等3种现象存在的无效样本7篇。(见图1)

(二)编码思路

编码思路是根据国内学术职业期刊文献的论文标题,并辅助于研究主题与核心论点,借助Nvivo11软件建构国内学术职业研究内容的节点体系;进而以论文的研究方法类型、公开发表时间作为矩阵查询属性条件,来探讨国内学术职业研究内容、方法与趋势的结构化特征。

具体步骤:1.建立子节点,即三级节点。在Nvivo软件编码页面中,逐個导入和研读209篇期刊文献的标题文本,将相同概念表述的标题文本编为子节点的参考点。2.建立树状节点,即一、二级节点。随着子节点及其所编文本数目的增多,则根据子节点的概念含义逐步归类,并建构该类子节点概念体系的上位概念,形成树状节点。3.完善节点体系。根据编码形成的节点体系,深入研读209篇期刊论文的研究主题与核心论点,调整和完善节点体系及其节点间的概念类属关系,并检查节点中的参考点和材料来源数,确保文本编码正确。4.节点体系的矩阵查询。根据分类属性进行节点体系的矩阵查询以形成数据结果。矩阵查询的分类条件:方法属性——论文样本所涉及的研究方法类型,包括实证研究(47篇)、规范研究(162篇)等2个分类;时间属性——论文样本的发表时间,包括1997~2001(2篇)、2002~2006(11篇)、2007~2011(103篇)、2012~2016(93篇)等以五年制为单位所形成的4个区间。

编码结果:学术职业研究节点体系由4个一级节点、17个二级节点、45个三级节点构成,编码参考点数合计748个,材料覆盖率100%;同级树状节点间单词相似性的Jaccard系数值较低,其中一级节点间相关系数均值为0.384,二级节点间相关系数的均值为0.201。(见表1)

三、结果分析

(一)学术职业本体研究

编码发现:以学术职业本体为研究对象的元研究可归纳为4个主干和11个枝节,占学术职业研究总体29.19%;实证与规范研究比值为12.96%,小于整体比值(29.01%);近二十年每五年的研究比例依次是100%、45.45%、29.13%、25.81%,呈下降趋势。(见表2)

(1)研究内容。第一,学术职业本体研究主干由学术职业界定、学术职业发展、大学学术职业及其他元研究等研究构成,其研究比例分别占总体1.44%、15.31%、9.09%、3.35%,以学术职业发展研究和大学学术职业研究居多。第二,学术职业本体研究枝节由学术职业的概念、性质,学术职业发展的历史形态、影响因素、变革转型、各国状况,大学学术职业的内涵特征、变革转型、各国状况,学术职业研究现状、学科范围等研究构成,其中研究比例较大的是学术职业发展的各国状况(6.22%)、影响因素(5.74%)、变革转型及大学学术职业发展的变革转型(均为4.78%)。这说明我国学术职业本体研究内容主要以学术职业发展研究、大学学术职业研究居多,尤其是学术职业发展的各国状况、影响因素、变革转型及大学学术职业发展的变革转型等研究。但对学术职业概念、性质,学术职业发展历史形态与学科范围等研究偏少,均未达1%。endprint

(2)研究方法。第一,学术职业本体研究主干中实证与规范研究比值较大的是学术职业发展研究、大学学术职业研究(23.08%、5.56%),其他主干暂无实证。第二,学术职业本体研究枝节中比值较大的则是学术职业发展的各国状况、大学学术职业发展的各国状况、学术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85.71%、12.50%、9.09%),其他枝节暂无实证研究。这说明我国学术职业本体研究方法虽整体以规范研究为主,但内部主干与枝节研究方法的实证与规范比值存在明显差异:主干中学术职业发展研究、枝节中各国学术职业发展状况的方法比值均明显大于本体研究部分比值,且后者明显超过学术职业研究整体,而其他主干和枝节则均处于本体研究部分的比值范围内。这也进一步说明我国学术职业本体研究方法以规范研究为主导,但局部研究要素的实证倾向明显。

(3)研究趋势。第一,1997~2001年学术职业本体研究以探索学术职业发展开始兴起,且主要是学术职业发展的各国状况研究。第二,2002~2006年本体研究以学术职业发展为主,且拓展了学术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变革转型、各国状况等枝节。第三,2007~2011年本体研究在此基础上新拓展了学术职业概念与性质界定、学术职业发展的历史形态、大学学术职业发展的变革转型与各国状况、学术职业研究的现状与学科范围研究。第四,2012~2016年本体研究中学术职业概念与性质界定、发展的历史形态、研究的学科范围等研究暂无新探索,而大學学术职业内涵特质研究迅速兴起。学术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变革转型、各国状况,大学学术职业的变革转型与各国状况,学术职业研究现状等枝节持续深化。总之,学术职业本体研究趋势整体呈下降状态,结构内部差异明显。

(二)学术职业管理研究

编码发现:以学术职业管理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可归纳为4个主干和12个枝节,占学术职业研究总体32.54%;实证与规范研究比值为13.33%,小于整体比值(29.01%);近二十年每隔五年研究比例依次是0、45.45%、33.98%、30.11%,呈下降趋势。(见表3)

(1)研究内容。第一,学术职业管理研究主干由学术职业行政管理、学术职业制度管理、学术职业结构管理、学术职业人才培养等研究构成,其研究比例分别占总体8.13%、16.27%、7.66%、3.35%,以学术职业制度管理研究居多。第二,学术职业管理研究枝节由行政管理中人事管理、国际竞争、管理模式,制度管理中人事制度、保障制度、制度变迁、制度创新、研究现状,结构管理中职业分层、职业分化,人才培养中职业专业化、后备人才培养等枝节构成;其中研究比例较多的是学术职业人事制度、人事管理以及学术职业分层等研究(8.13%、4.31%、4.31%)。这说明我国学术职业管理研究以学术职业制度管理研究为主,且以人事制度研究居多。学术职业人事管理与学术职业分层等研究也颇受关注。

(2)研究方法:第一,学术职业管理研究主干中实证与规范研究比值较大的是学术职业结构管理研究、人才培养研究(23.08%、16.67%),而学术职业制度管理研究、行政管理研究均较小(9.68%、6.25%)。第二,学术职业研究枝节中比值较大的是学术职业后备人才培养、职业分层、制度变迁等研究(33.33%、28.57%、25.00%),而国际竞争、保障制度、职业分化、人事制度等研究则相对较小(20.00%、20.00%、14.29%、6.25%),其他枝节暂无实证。这说明学术职业管理研究方法仍以规范研究为主,但主干中学术职业结构管理与人才培养研究有着超越学术职业管理研究方法属性的实证倾向;枝节中学术职业后备人才培养、职业分层、制度变迁、国际竞争、保障制度、职业分化等研究均大于管理研究部分比值,且首者也超过了学术职业研究的整体比值。

(3)研究趋势。第一,1997~2001年国内学术职业管理研究尚未兴起。第二,2002~2006年管理研究以学术职业人事管理及人事制度、保障制度、制度创新等问题研究开始兴起。第三,2007~2011年管理研究在此基础上新拓展了学术职业国际竞争与管理模式、学术职业制度变迁、学术职业结构分层与分化、学术职业专业化与后备人才培养等研究。第四,2012~2016年管理研究中学术职业专业化研究暂无新探索,而学术职业人事管理、管理模式及国际竞争,学术职业人事、保障制度及制度变迁、创新,职业分层、分化,后备人才培养等问题研究则持续深化,且学术职业制度研究综述已出现。总之,学术职业管理研究趋势虽整体呈下降状态,但结构内部不断深化且呈协调化发展特点,尤其是起步较晚的学术职业结构管理研究与起步较早的学术职业制度管理研究正逐渐走向均衡化。

(三)学术职业群体研究

编码发现:以学术职业群体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可归纳为4个主干和13个枝节,总体占比35.41%;实证与规范研究比值为76.19%,大于整体比值(29.01%);近二十年每隔五年研究比例依次是0、18.18%、31.07%、43.01%,呈增长趋势。(见表4)

(1)研究内容。第一,学术职业群体研究主干由学术职业认知、学术群体特征、学术群体发展、学术群体流动等研究构成,其研究比例分别占总体6.22%、2.87%、19.14%、7.66%,以学术职业群体发展研究居多。第二,学术职业群体研究枝节由学生认知、教师认知,职业收入、职业角色、职业权益,发展现状、发展途径、发展困境、影响因素,流动属性、流动状况、流动原因、流动影响等研究构成,其研究较多的是学术群体发展困境、学生的学术职业认知、学术群体发展的影响因素等研究,其比例分别点9.57%、4.78%、4.31%。这说明学术群体发展尤其是发展困境与影响因素是学者更为关心的问题,学术群体流动、大学生的学术职业认知等问题也受到积极关注。

(2)研究方法。第一,研究主干中实证与规范研究比值明显超过学术职业群体研究部分比值的是学术职业认知研究、学术群体特征研究(333.33%、100%),而学术群体发展研究、学术群体流动研究的实证比重相对偏低(73.91%、23.08%)。第二,枝节中实证研究比重较大的则是学生的学术职业认知研究、学术群体的职业收入研究、学术群体发展现状、学术群体发展的影响因素、学术群体的发展困境研究(900%、100%、100%、80.00%、66.67%),而学术群体的职业角色研究均属实证研究(2/0)。同时,除学术群体的职业权益研究与流动属性研究无实证外,其他枝节均占一定实证比重。这说明我国学术职业群体研究方法具有明显的实证特点,尤其是主干中学术职业认知研究、学术群体特征研究,以及枝节中学生的学术职业认知、学术群体的职业角色、学术群体的职业收入、学术群体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等研究。这些研究中的实证比重均明显超过学术职业研究整体的实证比例,也明显大于学术群体研究部分的实证比重。endprint

(3)研究趋势。第一,1997~2001年国内学术职业群体研究尚未兴起。第二,2002~2006年学术职业群体研究以学术群体发展的困境、影响因素等问题探索兴起。第三,2007~2011年群体研究在此基础上新拓展了学生与教师的学术职业认知研究,学术群体的发展现状、发展途径研究,学术群体的流动状况、流动原因、流动影响等研究。第四,2012~2016年群体研究中大学教师的学术职业认知暂无新探索,而学术群体的职业收入、职业角色、职业权益及流动属性等问题开始受到关注;本硕博学生的学术职业认知研究,学术群体发展问题研究(包括:发展现状、途径、困境、影响因素),学术群体流动问题研究(包括:流动状况、原因、影响)等持续深化。总之,学术职业群体研究趋势整体呈增长状态,尤其是学术群体发展、学术群体流动、学术群体特征等研究及其内部系列问题研究的增长趋势较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学术群体发展困境研究也在持续深化。

(四)学术职业文化研究

编码发现:以学术职业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可归纳为5个主干和9个枝节,总体占比14.83%;实证与规范研究比值为3.33%,小于整体比值(29.01%);近二十年每隔五年研究比例依次是0、9.09%、18.45%、11.83%,呈先增后降趋势。(见表5)

(1)研究内容。第一,学术职业研究主干由学术职业知识、学术职业伦理、学术职业环境、學术职业精神、学术职业使命等研究构成,其研究比例分别占总体1.44%、4.78%、2.39%、4.78%、2.87%,以学术职业伦理与精神研究相对较多。第二,学术职业文化研究枝节由学术职业知识影响,学术职业伦理的内涵特质、失范问题,学术职业环境状况、危机问题,学术职业的精神气质、价值理念,教师与大学的学术职业使命等研究构成。研究比例较高的是学术职业的价值理念研究,学术职业伦理的内涵特质及失范问题等研究(3.83%、2.87%、2.39%)。这说明我国学术职业文化研究内容聚焦学术职业伦理与精神问题,尤其是精神中的价值理念和伦理中的内涵特质及其失范问题。同时,大学与教师的学术职业使命、学术知识影响、学术环境与危机状况也引起学者反思。

(2)研究方法。第一,学术职业文化研究主干中实证与规范研究比值仅有学术职业环境研究(25.00%)明显超过学术职业文化研究部分比值,其他主干均为规范研究且暂无实证研究。第二,学术职业枝节中仅有学术职业的环境状况、危机问题存在实证研究(均为50%),明显高于学术职业文化研究部分比值,其他枝节研究暂无实证研究出现。这说明学术职业文化研究方法中的规范研究占有主导地位,但学术职业环境问题具有实证研究倾向,尤其是学术职业环境状况和危机问题的实证研究已明显大于学术职业研究整体的实证比重。值得注意的是学术职业伦理失范问题虽较受学者关注和重视,但可能难以开展实证研究。

(3)研究趋势。第一,1997~2001年国内学术职业文化研究尚未兴起。第二,2002~2006年以探索学术职业的价值理念问题兴起。第三,2007~2011年新拓展了学术职业的知识影响、学术职业伦理的内涵特质与失范、学术职业环境状况与危机、学术职业的精神气质、教师与大学的学术职业使命等问题研究。第四,2012~2016年学术职业的精神气质与大学的学术使命等问题暂无新研究,而学术职业的知识影响、学术职业的伦理内涵特质与失范、学术职业的环境状况与危机、学术职业的价值理念、大学教师的学术职业使命等问题研究则持续深化。总之,学术职业文化研究趋势整体呈先增后降状态,且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故增长发生在2007~2011年,而到2012~2016年则开始有所下降。其原因可能与学术职业文化研究的多学科交叉相关,也与学术职业文化研究尤其是学术职业知识、伦理、精神、使命等问题的研究难度有关。即便学术职业文化研究困难,但学术职业环境研究尤其是危机问题、学术职业伦理内涵与失范、教师的学术职业使命等与学者切身相关的实践问题研究仍显重要。

四、总结讨论

根据中国20年学术职业研究的期刊文献及其内容分析可得出基本结论:就研究内容而言,中国大陆20年学术职业研究内容不断深化和拓展,不仅内容结构较完整且呈现多元化特征,各个主要分支的研究数量也分布均匀;就研究方法而言,学术职业研究以规范研究为主,实证研究逐步兴起,且两类研究均有各自明显的聚焦区域;就研究趋势而言,20年探索先后历经了10年萌芽和7年兴盛,近3年降幅明显。未来中国学术职业研究的探索路径亟待深化与创新,具体如下。

首先,中国大陆学术职业研究的内容体系不断深化和拓展。具体表现:第一,1997~2001年国内学术职业研究以学术职业本体研究兴起,由本体研究的1个主干和1个枝节构成。第二,2002~2006年学术职业研究逐步由学术职业本体研究分化为本体研究、管理研究、群体研究、文化研究等四部分;其中,本体研究发展为1个主干和3个枝节,管理研究发展为2个主干和4个枝节,群体研究发展为1个主干和2个枝节,文化研究发展为1个主干和1个枝节。第三,2007~2011年国内学术职业研究四部分迅速拓展为16个主干和39个枝节,以往研究问题逐步深化;其中,本体研究深化拓展为4个主干和10个枝节,管理研究为4个主干和11个枝节,群体研究为3个主干和9个枝节,文化研究为5个主干和9个枝节。第四,2012~2016年国内学术职业研究四部分基础上持续深化和整合拓展为16个主干和37个枝节;其中,学术职业本体研究持续深化和整合拓展为3个主干和7个枝节,管理研究持续深化和整合拓展为4个主干和11个枝节,群体研究持续深化和整合拓展为4个主干和12个枝节,文化研究持续深化和整合拓展为5个主干和7个枝节。

其次,中国大陆学术职业研究方法中规范研究占据主导,实证研究逐步兴起。具体表现:第一,学术职业研究方法虽以规范研究为主,但实证研究呈增长趋势。因为近二十年规范研究数量开始下降(0、9、87、66),实证研究数量逐步攀升(2、2、16、27)。第二,学术职业研究在较长时间内仍会以规范研究为主导,但部分研究实证倾向明显,且学术职业规范与实证研究均存在固有的内容偏好。其中,规范研究集中在学术职业管理研究、学术职业本体研究等部分(37.04%、33.33%),尤其倾向于学术职业制度管理、学术职业发展等研究主干(19.14%、16.05%)及学术职业人事制度、学术职业发展影响因素、学术群体发展困境等研究枝节(9.88%、6.79%、7.41%);实证研究集中在学术职业群体研究部分(68.09%),尤其倾向于学术群体发展、学术职业认知等研究主干(36.17%、21.28%)及学生的学术职业认知、学术群体发展困境等研究枝节(19.15%、17.02%)。endprint

最后,为推进中国大陆学术职业研究深化与创新,在研究内容上应持续关注学术职业的实践与理论问题,在方法上逐步超越规范研究传统并纳入实证研究,尤其是质性研究以及质性与量化的混合研究,具体建议为:

第一,学术职业本体研究中大学学术职业尤其是内涵特征研究应持续深化。因为我国学术职业本体研究整体呈下降趋势,相关概念与理论界定已为学界接受,但大学学术职业在高等教育全球化、大众化、信息化时代被赋予变革与挑战,譬如:大学学术责任已由学术研究“一元论”向教学与研究“二元论”转变,促使大学组织融合学术的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进入大学再学术化时代。大学学科与社会需求逻辑面临关系重构,发展学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成为大学教育的多元目标,研究型、应用型大学教师的学术职业分化加剧并带来挑战。这些变革与挑战使得重新解读和深入探讨包含专业角色、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专业发展、专业组织等内涵特质的大学学术职业成为现实之需。第二,学术职业管理研究中学术职业人才培养研究应予以重视。因为我国学术职业人才培养研究兴起较晚且呈下降趋势,而这维系中国学术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又该如何解答?现今该研究主要涉及学术职业专业化与后备人才培养问题,然而学术职业专业化是基于高深知识长期训练与学问探索,并遵守学术职业伦理以获得职业准入资格与职业权力,而学术职业后备人才培养又何尝仅有博士生教育。[5]加之,学术职业功能和类型分化,在学科与专业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呈现出研究主导型、教学研究并重型、教学主导型、应用主导型等不同结构。[6]故在中国学术社会變革中针对现有学术职业多元化特点,开展学业职业人才培养研究又将被赋予新的探索。第三,学术职业群体研究中学术群体流动与涉及学术群体收入、角色、权益等问题的学术职业群体特征研究已紧迫,且学术群体发展困境也值得持续关注。学术资本主义兴起下的当代大学教师流动加剧并与全球化、国际化相联,我国不同高校教师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主的传统职业角色,也已出现新的结构变化并各有侧重且科研呈递增趋势。[7]同时,大学教师学术职业的学术自由权益疑似遭受行政权力泛化挤压,一些高校青年教师的学术职业收入可能存在女性歧视,而学术职业发展困境可能涉及女性排斥、学科差异、学校不均衡、集权管理体制等问题。[8]第四,学术职业文化研究有待整体提升,且学术职业环境危机、学术伦理失范与大学教师使命等问题更具突破性。因为学术职业文化研究起步较晚,结构密度最小,且与学术职业其他各部分研究差距明显。同时,学术职业文化研究复杂性使学术职业知识、伦理、精神、使命等多数问题研究陷入方法困境,而学术职业伦理失范涉及其伦理本身问题和学术人各种违背行为。学术场域变革与学术资本化迫使大学教师回归为人师表、德才兼备、服务社会使命。[9]

参考文献:

[1]沈红.论学术职业的独特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3):18-28.

[2]杨锐.当代学术职业的国际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1997(5):89-97.

[3]张英丽,沈红.学术职业:国内研究进展与文献述评[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4):54-59.

[4]李木洲.近十五年我国学术职业研究综述——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论文为主[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60-266.

[5]张英丽,沈红.论学术职业人才储备在我国博士生教育中的缺失[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2):77-81.

[6]李志峰,杨开杰.基于社会分工的高校学术职业分层分类[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25-131.

[7]毕鹤霞.高校教师学术职业角色扮演评价——基于评价的研究范式[J].现代教育管理,2013(9):72-78.

[8]张银霞.新管理主义背景下西方学术职业群体的困境[J].高等教育研究,2012(4):105-109.

[9]张焱.学术场域的变革与学术职业的坚守[J].教育发展研究,2013(9):31-35.

(责任编辑赖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