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娟
资产管理行业将在更规范严格的监管中,寻求安全合理的市场空间。
2017年已收官,资产管理行业可谓经历了极不平凡的一年。
从央行2016年底牵头制定大资管统一监管标准起,资管行业就逐渐开始进入增量缩减的状态。尤其是2017年2月市场传出未经核实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内审稿之后,资产管理行业更是始终在等待监管这只“靴子”落地。直到“一行三会”和外汇局11月正式公布了该《指导意见》的征求意见稿,市场方才逐渐收敛“最后的狂欢”。
其实,2017年的“靴子”何止这一只。
包括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涉及规范资管业务的监管新政密集发布,正在为资管行业加上一道又一道枷锁,迫使这个规模达百万亿的金融市场尽快回归理性、回归本源。
因为,资管行业牵扯着银行、保险、券商、基金、私募等多类金融机构,涉及到融资、担保、投资等多种金融需求,覆盖了机构、个人两大类金融主体,可谓是维持金融系统稳定发展的一大重点。
从趋势上来看,资产管理既是机构适应利率市场化趋势的一大方向,又是金融投融资需求的一个重要手段。
于是,在十九大、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反复强调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的要求下,资管行业的强监管已逐渐显效。未来,资管行业将在更规范的市场环境中,寻求安全合理的市场空间。
2017年,从年初到年尾,有关资产管理的监管政策不断落地。“虽然明确知道严监管是趋势,不过这样的出台速度,令大家有点喘不过气来。”某股份制银行同业业务部负责人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这一切,是在整个金融市场去通道、去杠杆的背景下发生的。
2017年3月起,银监会连续下文,开启了“三三四”专项整治,要求银行针对同业、表外、理财业务开展自查。
3月28日,银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银行业“违法、违规、违章”行为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全面开展“违反金融法律、违反监管规则、违反内部规章”行为专项治理工作。同日,还下发了《关于开展银行业“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的通知》。4月6日,银监会继续下发《关于开展银行业“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瞄准银行同业业务、理财业务、信托业务。
作为资管行业重要的监管部门之一,银监会2017年年底又密集发文,再次直指行业风险。
2017年12月22日,银监会官网发布《关于规范银信类业务的通知》,为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开展银信类业务划下监管“红线”,要求银行不得利用信托通道规避监管或实现资产虚假出表、对信托公司实施名单制管理等,明确提出不得将信托资金违规投向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股票市场、产能过剩等限制或禁止领域。12月26日,银监会又发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加强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监管,弥补制度短板,提升监管效能。
2018年刚刚开年,1月6日,银监会就发布《商业银行委托贷款管理办法》,明确商业银行作为受托人,不得参与贷款决策,对委托资金来源、用途等也做了要求。由此,将颠覆银行非标和通道业务格局,资管类理财产品将受限。
证监会方面,2017年5月19日,证监会发言人张晓军首次针对通道业务公开表示旗帜鲜明的反对。“各证券基金管理机构从事资管业务要坚持资管业务本源,审慎勤勉履行管理人职责,不得存在让渡管理责任的通道业务,证监会将对经营混乱、合规失效、风险外溢的机构从严监管。”
当然,最重要的文件还是11月《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的发布,关乎了整个行业的统一监管规范,被视作“为百万亿资产管理行业套上了枷锁”,对整个融资体系、行业生态都存在重要且深远的影响。如今,征求意见已经结束,有监管人士透露称最终版本改动不会太大,或将在两、三个月后正式发布。
然而,这还仅仅是开端。
据了解,关于银行理财业务的管理细则也将很快出台。行业告别无序、过快增长并重塑行业格局,已是大势所趋。
强监管的政策效果,眼下已有所体现。
2017年上半年,券商及其基金子公司的资管业务规模已经开始下滑,主要原因在于以通道业务为主的定向资管计划和基金专户资管计划的下滑。
这一下滑趋势一直延续到年末。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数據,截至2017年11月底,券商资管业务规模较三季度末下降了4100亿元,且从一季度末的18.77万亿元降至11月底的16.96万亿,8个月时间里骤降1.81万亿元。也就是说,券商的资管业务规模已出现明显的负增长。
作为资管业务的另一大类,银行理财产品也有所变化。前述征求意见稿发布一个月后,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发行数量明显下降。
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12月,470家银行共发行了10628款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银行数比上期减少3家,产品发行量减少171款。其中,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为4.81%,较上期上升0.16百分点。
至于信托行业,此前短暂受益于通道业务回流,2017年以来规模加速增长,三季度末突破了24万亿元。但是在降杠杆、去通道、征税收的政策背景下,业内人士均预计行业增速将趋缓。
由此,资管行业正在告别高速膨胀期,逐步回归理性、回归本源。
标普全球评级信用分析师廖强认为,前述征求意见稿有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远金融稳定。“有的放矢地治理行业乱象,可以降低金融系统风险。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将不再像以前那样轻易低估期限错配风险和金融系统内外的债务杠杆。”
未来,资管行业除了真正回归“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本源之外,或将加速向综合金融服务转型,包括风险评估、绩效评价、金融数据分析、证券借贷等附加值更高的综合增值服务。
可以说,2016年是资管行业的转折年,市场逐渐从喧嚣中走出;2017年是整个行业的强监管年,市场等待着一只又一只的“靴子”落地;2018年,资管行业将迎来转型年,市场和机构都将在合规调整中寻找新的机遇与模式,一系列渠道被堵,也将有一系列新模式诞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