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刚:中国企业家的全球化思考

2018-02-01 14:15里雨曦
财经国家周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乳企伊利乳业

里雨曦

“全球农业的未来在亚洲,亚洲农业的未来在中国。”

新年伊始,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潘刚第三次受邀站上哈佛的讲台。

美国当地时间1月8日下午,在哈佛大学主办的“全球农业企业高管”课堂上,潘刚受哈佛大学的邀请向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的180位企业高管授课。这是潘刚继2007、2017年之后,第三次登上哈佛讲台。

潘刚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已不仅仅停留在产业和管理的输出,而应该由文化与理念输出为中国企业更好“走出去”打好前站。

作为亚洲乳业领军者和全球乳业8强,伊利集团从深耕国内到放眼国际,再到以“中国智慧”输出,走出了一条更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化之路。

积极布局“走出去”网络

近年来,不少乳企通过自建或并購的方式走向国际,中国乳业和世界市场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与20年前相比,中国乳制品行业的规模、发展质量、社会贡献等各方面都得到了迅猛发展和极大提升。在全球乳制品市场中,中国作为重要的新兴市场,消费潜力巨大。无论对国内乳企还是国外乳企而言,中国市场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工信部原总工程师朱宏任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强调,中国乳企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也要关注产业链最前端的奶农,要做好平衡。“走出去”的企业既要学习先进技术,也需要注重企业管理、能力建设、合规建设等方面的塑造。

中国乳企国际化程度提高的同时,国际乳业市场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世界乳业市场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中国乳业的波动,进而影响到每一个中国奶农。

伊利集团也不断加速全球布局,从整合全球资源到打造“全球智慧链”。通过一系列举措,“伊利旋风”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没有不好的市场,没有不好的环境,只有不好的企业。”潘刚在日前举行的伊利2018领导力峰会上,进一步明确了伊利冲击“五强千亿”的目标,并制定了清晰路线图。他指出,伊利要坚守品质,坚持创新,坚定不移地推进国际化,以技术和人才为驱动,实现进军全球五强、营收突破千亿的目标。

潘刚曾提出,2020年前要让全球20亿人口成为伊利产品的消费者。从国内走向世界,伊利表现坚定。

2014年2月,伊利联手欧洲生命科学领域的顶尖学府——瓦赫宁根大学,在荷兰成立了伊利欧洲研发中心。这是中国乳业目前为止规格最高的海外研发中心。

2014年11月,伊利大洋洲生产基地揭牌。该项目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一体化乳业基地,覆盖科研、生产、深加工、包装等多个领域,被称为“世界级工厂”,总体投资额高达30亿人民币,创造了中新两国投资规模的新纪录。

2015年,伊利主导实施了“中美食品智慧谷”,与众多美国高校、科研院所在多个领域展开全方位立体式合作,为全球乳业的创新发展带来强大的驱动力。

2017年3月,伊利大洋洲生产基地二期正式揭牌。该项目被认为是中新两国加强经贸合作标志性的项目,也因为其“输出管理、输出标准、输出智慧”的模式,成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样本之一。

在伊利看来,“走出去”是中国品牌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由经济大国发展到经济强国的核心环节之一。在消费升级的驱动之下,中国企业的“走出去”经历了销售整合、资源整合、供应链整合的过程。伊利的全球织网布局所到之处,为中国品牌树立了国际化的形象,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对此,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认为,当前中国乳业的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尚有差距,因此必须要积极“走出去”,利用国外资源和先进技术缩小竞争差距,从而能培养出一批富有竞争力的品牌。

“中国智慧”海外获赞

一直以来,哈佛大学经济学科的经典案例大都来自欧美国家企业。而随着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的不断成长,伊利这样的“中国故事”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哈佛的教学案例中。

中国速度、中国模式、中国机遇让世界侧目。从没有过这样的时刻,全世界如此迫切地想要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在产业“走出去”的同时,企业也成为了中国文化输出、智慧输出的排头兵。

潘刚在授课中提出:一方面,全球问题要靠全球化来解决,商业的问题要用商业的力量来推动。大到国家、小到企业,只有抱着一种开放的态度,通过合作,才能实现互惠互利,得到共同发展。

另一方面,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也是解决全球问题、实现各方共赢的出路。因此,要通过创新来推动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最终让各方共同受益。

外界对此的评价是,伴随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到来,伊利集团的全球化布局已成为中国实体企业效仿的标杆,也成为外国商界人士渴望了解的对象。

“全球农业的未来在亚洲,亚洲农业的未来在中国”,这是潘刚此次哈佛授课的重点话题。他认为,在由政府、龙头企业和消费者组成的“黄金三角”的带动下,中国农业持续转型升级,类似乡村观光旅游、农村电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大大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开拓了全球农业发展的新路径。

对于在场的全球农业企业高管们最关心的“如何把握中国市场机遇”这个话题,潘刚表示,关键在于要深入洞察中国消费升级的趋势。他把中国消费升级总结为“ADD模式”,即为“品质至上”(All for Quality)、“多元需求”(Diversified demand)和“深度体验”(Deep experience)的结合。

潘刚说,“独行快,众行远”。他之所以提出要搭建“全球农业合伙人平台”,正是希望能够联合产业链上的所有力量,共同推动全球农业的发展,为全球农业谋一个更好的未来。

中国奶协理事陈渝认为,如今中国乳企“走出去”已经不只是基于品牌、原料等因素的考量,“想要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个真正地跨国企业,必须要积极‘走出去,搭建一个新的竞争生态圈,积极步入国际竞争2.0时代。”

打铁还需自身硬,归根结底,国产乳业想要迈好国际化的步伐,品质保证尤为重要。未来我国乳业国际化发展将经历三个阶段,即资源储备阶段、国际品牌打造阶段和品牌全面国际化阶段。

20年间,潘刚正是这样带领伊利从名不见经传的北方企业成长为全球乳业8强之一,这家企业正在影响着国内、国际上更多的人和企业。endprint

猜你喜欢
乳企伊利乳业
论区域性乳企产品供应的经验借鉴
区域乳企加码低温奶 “温度”与“广度”需平衡
乳企价格战:牛奶重回一元时代,一边缺奶一边产能过剩
乳企价格战:一边缺奶,一边产能过剩
伊利的万科式恐惧
伊利升至全球乳业八强
“计算机先生”
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