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第七实验小学何凤武 张会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探究学习的基本特征是:以提出问题作为探究学习的开始;以合作学习作为探究学习的主要方式;以课内课外实践作为探究学习的前提。据此,科学教师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活动时,要以“探究-体验”式教学策略为主,多管齐下,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科学知识和技能,并运用它们为社会做贡献。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发展学生理性思维为主的一门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尤为重要。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恰当的问题能打开思维,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提问,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1.通过实物、图片或多媒体展示
我在教《各种各样的岩石》这课时,向学生们展示了几种奇特的岩石图片,如猪肉石、鸡血石,他们看到后马上有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产生深深的疑问:岩石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它们有什么特点?岩石的种类有哪些?为什么岩石有不同的颜色、形状?各种岩石的硬度为什么不同?玉是岩石吗?怎样鉴别岩石……
2.通过切身体验
在研究浮力时,我邀请学生们一起将一个皮球往水中按。他们使劲按,越往下按越觉得费力,不禁发问:“为什么我们越往下按皮球,越感觉费力呢?它受到了什么力的作用?”
3.根据现象直接提问
在学习《水的三态变化》一课时,学生看到水、冰、水蒸气相互转化,觉得很神奇:“水为什么会变成冰?冰又是怎样变成水的?水蒸气是如何形成的?”
大自然是科学探究的殿堂。学生们看到风、云以及光照,也会产生疑问:“风是怎样形成的?云为什么不一样?光是怎么照到我们身上的?为什么一天中天气不一样?……”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能够在课堂上利用实验来解答,而有的需要在课外查找资料后再进行解答。不管怎样,教师都要调动起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并提出多种解决方案,拓展思维空间。
实验是科学教学的核心,科学知识的获取主要来源于实验。教师要重视科学课上的实验教学,多开展实验,让学生参与其中,帮助他们获取科学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培养动手能力。
同时,实验常常需要多个学生一起完成,这有利于学生培养团队精神,互帮互助,合作探究。
1.参与实验,获取科学知识
做实验要有材料,没有材料就等于纸上谈兵,在进行实验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准备了一些熟悉的音乐器材:三角铁、锣、鼓、笛子、二胡等。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得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操作中,使知识具体化。
例如,学生很难理解声音的产生过程,为了让他们更直接地感受到声音的产生是振动引起的,我设计了一个实验:拿出一些豆子放在鼓面上让学生敲打,豆子在鼓面上、下跳动,学生很快就理解了什么是振动以及声音产生的原理。
又如声音以声波的方式向四面八方传播,而声波在自然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何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声波的概念?我设计实验,让学生把被击打后的音叉放在水中,他们看到一圈圈的波纹向外扩散,理解了声波是什么。
2.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合作探究有助于学生培养团队精神和正确的竞争意识,同时小组成员多互动、多帮助,能发挥个人的最大价值。在实际操作中,外向、活泼的优秀学生常以组长的角色参与,而那些胆小、内向的学生只能是听众或者观众。
所以,在实验课上,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知识特点和个人能力合理分工,让他们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教师可以让心灵手巧的学生负责实验操作,认真心细的学生负责观察记录,活泼开朗的学生负责汇报交流。
另外,还要做到组员间有层次,组别间应平衡,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在不同的位置上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分享成功的快乐。
课外也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阵地。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将课内知识延伸至课外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励学生创新。
1.鼓励学生多实践
给学生一个实践机会,他们会创造出一些奇迹来。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要为学生创造大量的课外实践机会,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知识,且能切实提高创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四季星空》这课时,我指导学生在课外观察北斗七星的斗柄在四个季节里的变化。通过一年的观察,他们用“春夏秋冬,东南西北”8个字总结北斗七星斗柄在各个季节的变化规律,理解了季节与北斗七星斗柄的关系:春季,北斗七星斗柄指向东方;夏季,北斗七星斗柄指向南方;秋季,北斗七星斗柄指向西方;冬季,北斗七星斗柄指向北方。
2.鼓励学生自制学具
在科学教学中,有些学具要求学生课外制作。
在《飞旋的陀螺》一课中,我让学生利用火柴、硬卡片、彩笔等做一个飞旋的陀螺,在旋转面上涂上两种或者更多颜色,再飞快旋转陀螺,得出这几种颜色的组合色。思维活跃的学生做好飞旋的陀螺后,在旋转面的正反面都涂了颜色,相当于做了两个学具。他们旋转陀螺,得出了两种效果不同的组合色。
学生自制学具充分体现了创造能力,同时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