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明
(河北省唐山市陡河河道管理处,河北 唐山 063000)
唐山市内陡河河道受陡河水库、引滦入唐工程、企业生活排水等影响,过水流量明显增加。唐山市区向陡河年平均排水量(工业、生活等)7241万m3,陡河水库通过陡河年平均向下游进行农业输水量6000万m3,区域内陡河年平均降水径流量(75%保证率)1448万m3,陡河年平均总过水量14689万m3,远大于陡河水库控制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8200万m3,陡河由季节性河流变为常态河流。
唐山市区向青龙河年平均排水量(工业、生活等)3106万m3,随着城市北部人工河、湖的建设及运行,客水量进一步增加,青龙河年平均过水量远大于年平均降水径流量,青龙河由季节性河流变为常态河流。
城市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自然地形、地貌条件,造成城市道路、建筑物等不透水面积增大,城市中心区硬化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57.5%(2009年统计)。城市扩张和城市下垫面的改变,对降水产流形式、排水方式影响较大,传统的自然产流、自然排放向“快速”产流、人工管网系统排放转变。
唐山市区下垫面改变、不透水面积的增加,以及城市对土地、河沟、坑塘、湿地等侵占的共同作用,导致地面对降水径流的蓄滞空间、能力减小,降水蒸发、渗透量减少,径流流速快,径流系数变大,径流量增加。城市化以后,变差系数、偏差系数发生变化,但二者相关密切度变化极小,耦合度较好。
8年监测、试验显示,唐山市中心区年径流系数由0.12增加到0.22,增加了83.3%,次降水径流系数达到0.476。75%的降水保证率生产径流量增加了157.6%,并呈现保证率愈高径流量增加百分比例愈大的正态变化。
浅层地下水位的变化与降水量、开采量、不透水面积、越流补给量有关。
利用Pearson乘积矩阵计算结果显示,浅层地下水位与浅层地下水开采量的相关系数为0.77(最大值),证明浅层地下水位与开采量关系最为密切。城市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凿井取水、供水,或者在施工中进行的大量井点排水,是造成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或形成漏斗的主要原因。浅层地下水位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为0.13(最小值),证明降水量对浅层地下水位的影响较小,原因是不透水面积增大导致降水入渗减少。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试验与计算结果显示,城市化后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呈减少趋势,减少区间为0.02~0.03,减少比例为11%~16.7%。
研究显示,城市与农村连接的缓冲带(郊区区域)受浅层地下水水位下降影响,河流输水、大气降水被土壤袭夺严重,灌溉水利用系数下降,地表径流产生时间长、流量小。
城市化增加了建筑物及人群活动,增加了大气中污染物、粉尘排放量,改变了区域温度、湿度,诱发了城市小气候改变。
唐山市50年气象、水文资料分析显示:城市年平均温度高于郊区年平均温度,且市内外年平均温度均呈增加趋势;市内年平均风力低于郊区年平均风力;市内年平均湿度低于郊区年平均湿度;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但日平均降水量呈明显增加趋势,时空分布不均匀性增强,降水强度加大。
城市化影响城市小气候,城市小气候又影响降雨分布及区域气候变化。热岛效应、城市内涝逐渐显现。
用试验器皿直接采集市区空中降水(未与地面接触)化验,水质接近蒸馏水。主要变化指标为pH值(6 受城市污染物的影响,降水至地表的水质呈动态变化,主要污染为NH3-N、COD、pH值(8 降水地表径流水质监测显示:受区域降水的分布影响,路面、房屋、绿地等介面的污染物种类、浓度不同,径流路径不同,污染物指标一般在降水10mm左右明显降低:NH3-N浓度由3.00mg/L降低到2.67mg/L,下降了11.0%;COD浓度由227mg/L降低到114mg/L,下降了49.8%。部分区域降水5mm左右污染物浓度明显降低,降水强度越大,水质改变越明显。一般区域降水30mm后、行车密集的缸窑路、南新道等区域降水40 mm后,地表径流汇入陡河、青龙河水体水质优于地表水Ⅴ类水质标准。 水质监测证明了城市雨洪资源利用宜采取分散式利用为主的方式。根据市区降水特性、降水水质特点,对于不同的下垫面条件的区域,采取不同的雨洪资源化模式,为社会发展服务。 根据陡河1985——2016年共32年水质监测资料,绘制了主要污染物NH3-N、COD年际变化曲线,对焦化厂断面、唐山站断面、胜利桥断面污染物变化定性、定量和综合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a. NH3-N极值浓度50.6mg/L(1998年4月),发生于焦化厂断面。1985——2008年NH3-N浓度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波峰区域1995——2008年,2009——2016年NH3-N浓度呈下降趋势。受河流流量丰枯变化影响,年度内NH3-N浓度变化明显,一般峰谷交替。 b. 1985——2008年COD浓度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波峰区域1995——2001年,2002——2008年相对稳定,2009——2016年COD浓度呈下降趋势,年度内COD浓度变化明显,一般峰谷交替。 受城市化建设的影响,城市河流已经从自然河流转向景观河流、人工河流,河道治理从城市美学角度上取得进步,其形态、功能都发生明显改变。对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内涝、水生动物群落(水蛇、青蛙、鲌鱼、龟、河蟹等)、水生植物群落等产生重大影响,见表1。 表1 城市河道陡河、青龙河治理前后情况比较 实验水质:陡河、青龙河,CODcr浓度40~100mg/L,BOD5浓度5~50mg/L,N浓度1~40mg/L,P浓度0.5~5mg/L,pH值6~9,3~7d去除效果见表2。 植物选择:根据植物的生长特性、耐污能力、污染物去除速度和景观、经济价值等方面选择适宜的水生植物,同时必须考虑生物安全性、不同植物搭配等,以尽可能选用本土物种为主,防止发生植物入侵。在陡河、青龙河内宜选择种植芦苇、蒲草(菖蒲)、藕莲等。 实验显示:树木根系对水质有很强的净化作用,宜选择根系发达的柳树、杨树为种植树种,对N、P、CODcr、BOD5去除作用较强。树木根系区域水体和底质污染物浓度呈不均匀变化。 根据河道主要超标物为COD的特点,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采用兼性氧化塘法去除COD,效果显著。 底质实验:采集河道淤泥、南湖湖泥作样本。取样地点:陡河、青龙河、南湖。全部样本均在自然环境下实验,结果显示:3d COD平均去除率27.5%,7d COD平均去除率53.2%。 调度方法:汛期通过水闸、橡胶坝低水位运行,变兼性氧化塘(尤其是厌氧塘)为好氧塘,加速水和底质中COD浓度(尤其是小分子有机物)的降解和反应;或闸坝排空,COD物质直接在空气(O2)、光、风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CO2)。降解时间控制在3~7d为宜,反应深度一般在100mm以内,0~50mm底质层反应最好,与底质的孔隙率成正比关系。每月调度两次,即完成一次反应后充水10~15d,再进行下一次反应。每一循环过程后,COD浓度呈大幅衰减之势,COD浓度越高,去除效果越好。同时水闸、橡胶坝的运用与蚊虫繁殖周期相结合,打乱蚊虫等害虫的繁殖周期,可以有效地减少虫害。 针对混凝土或浆砌石直墙河道段水蛇、龟、青蛙、河蟹等两栖动物已经绝迹,受溶解氧低的影响,鲌鱼(要求水质DO≥2mg/L)也几乎绝迹,部分水鸟的栖息地也在河流整治中遭到破坏等现状,需采取补救措施,恢复生物种群多样性。 河道底部抛石或干砌石、卵石床、合成纤维网等为微生物提供附着载体,青龙河区域多年绝迹的摇蚊,治理后再生。摇蚊幼虫是淡水水域中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之一,以水底有机碎屑为食。河道内每隔一段距离设置土质小岛,植芦苇等水草,为两栖动物、水鸟提供繁衍、栖息场所。根据陡河、青龙河鱼类对溶解氧低耐受性强的特点,科学放养贝类、鳙鱼、鲫鱼、草鱼等,吸食重金属、微生物等,净化水质、底质。拒绝放养巴西龟、鲶鱼等凶猛物种,抵制有害物种入侵。 南湖引用陡河、青龙河雨水资源时,计算雨水量纳污能力,陡河流量达到25m3/s、青龙河达到13m3/s时,水质满足湖水水质要求,可通过外环线橡胶坝引水入南湖,青龙河水直入南湖。 从陡河水库调用生态水补充南湖用水时,宜在10月至次年4月实施,主要污染物为NH3-N,调水流量为18~25m3/s,满足湖水水质要求。 利用陡河水库向下游灌区农业输水置换河、湖水,既净化了河湖,置换用水又能满足灌区用水水质(主要是NH3-N指标)。 城市化带来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对城市小气候、水文、水环境产生新的变化与影响。通过研究相关因子、元素之间的关系,加强区域水质监测,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满足区域水环境的水质水量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洪等资源化、生态化。2.2 地表径流水质
2.3 城市工业、生活排水水质
3 城市化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4 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的措施
4.1 选择水生植物
4.2 工程调度运用衰减COD物质
4.3 区域水生动物群落补救方法
4.4 合理配置水资源,净化水质,美化环境
5 结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