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欣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4000)
(1)农业开发不均衡,集中开发规模不大。近年来休闲农业大力推动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已建成乔利果蔬产业示范区、水锦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等一批农业示范点,但地区开发不均衡。目前休闲农业农业资源开发较好的当属古零镇,其次为乔利乡与金钗镇,其余乡镇的农业资源开发尚不成熟,未实现全屯土地流转,土地利用效益不高,未形成规模化开发,导致乡村旅游发展也呈现出地区不均衡的现象,不利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协调发展。
(2)节会辐射范围较小,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不足。目前休闲农业主要通过“文化旅游美食节”、“古寨瑶乡金银花文化节”等乡村节庆活动来展示壮、瑶民族文化的魅力,乡村景区建设也仅从浅层体现壮、瑶特色文化。近些年举办的乡村节庆活动对周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普遍不强,所影响的范围较小,限制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目前开发的旅游产品更多的是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而开发设计,民俗文化中的精髓未被充分挖掘出来,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1)生态建设。保护生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首先要提高村民、游客及旅游经营者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意识,让他们真正参与到保护生态的队伍中,就要对他们进行生态文明的相关教育与培训。改变传统的培训方式,从重理论向重实践转变,让村民们更易于接受生态化这一新的理念;加强科技培训,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科技支撑;结合相关激励机制,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其次,学校应增设民族文化教育的课程,培养学生对壮族文化的认同与传承。营造轻松灵活的教学氛围,学生自由分组,每小组将所要讲授的节、章内容生动化为节目表演;举行各类壮族文艺表演活动,并设置奖项;鼓励学生们在特定的日子穿壮族服饰,校内举行每月或每季的壮族之星活动,强化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以农为本,农旅结合,协调发展。休闲农业农业资源丰富,在政府政策方针的号召下,大胆尝试农旅结合的方法,有效推动了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小都百将传统农业与旅游休闲养生深入融合,打造成了集农副产品种植、加工、体验休闲等为一体的首批市级综合示范村,促进了小都百的经济增长。农旅结合,村民们加入合作社,与经营者共享经营收益,有效地缓解了“三农”问题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矛盾。据官网公布的2015及2016国民经济统计公报知,第一与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初显成效。
(3)以生态为先导,以文化为核心。休闲农业以保护生态为先导,通过对石漠化的大力治理,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弄拉发展生态休闲游奠定了基础。在这一启示下,多数生态旅游被提出;古朗依托特色金银花产业,美化乡村环境,以节庆活动展现瑶乡文化魅力;红水河百龙滩以保护河域资源为重点,发展集疗养、度假、观光为一体的乡村游。在不断探索与发展中,休闲农业越来越重视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各乡村旅游景区皆以“生态保护”为主要发展理念,以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为核心,借助节庆活动,将壮、瑶族的美食文化与特色文化的魅力展现出来,成功创建了“马山文化旅游美食节”、“古朗瑶寨金银花文化节”等一批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节庆活动品牌。
以生态化转型这一新视角为切入点来研究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相关问题,对休闲农业来说是一次新的研究尝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研究发现,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态化发展已初显成效,但仍存在生态建设薄弱、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不足、农业集中开发规模不大等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解决三农问题成为重中之重,休闲农业应在兼顾三农问题的前提下,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更加注重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教育生态化”“农旅、文旅结合生态化”等路径,更好地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