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树斌 王 跃
(1.阜阳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学部,安徽·阜阳 236031;2.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
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生活方式、历史传统文化、民族宗教信仰以及心理素质的反映。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情感紧紧相连,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必将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指导、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具有重大意义。
民族传统节日来自我国农耕社会时期,在社会的不断进步过程中,民族传统节日的内涵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在社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农耕习俗虽然无法融入现代社会中,但其中的民族传统文化节日却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而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对于当代社会来说是更加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农耕社会时期,人们依照自然规律生存、生活,注重和谐共生,注重周期的作息时间。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传统节日包含的文化上升到爱国主义层面,是中华民族对文化的强烈认同,是民族精神的凝聚;在家庭方面,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上升到和谐的家庭关系层面,在各个节日中将家庭成员团结到一起,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伦理道德观念的体现。
1.凝聚性。民族传统节日自身具备传承文化的作用,以及传递民族情感的作用,在时间的流失过程中,民族传统节日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扬中不断成长,中华各民族都在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中留下了文化烙印,在数千年的发扬和传承下,传统节日仍然代表了中华儿女内心最温暖的情感。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历经千年,发展非常丰富,其中表现最为深刻的则是对祖国、家乡、亲人的热爱以及怀念。比如春节,是人们家庭团聚的节日,家庭成员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看花灯,是每个家庭成员对家庭热爱的情感体现,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对学生家庭归属感的深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
2.调节性。在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中,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和沟通,比如清明节有踏青、祭祖的习俗。流传下来的习俗体现了对家庭亲情、伦理人情的重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日期是来自于自然界的证候,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切思考,同时也确实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得到了强化,是个人和家庭沟通的重要精神渠道。对于大学生来说,在节日期间选择回家陪陪家人,与家人共度节日,或者选择与亲朋好友、同学、教师进行节日交流,都是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调节性的体现,有助于学生积极向上,养成健康的心理。
3.渗透性。当前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众多,这种现象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上同样存在,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具有非常前卫的整体思想,虽然非常明确民族传统节日以及文化的重要性,但同时也并没有产生有效的重视。在当代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大学生时刻受到来自其他国家节日以及文化的冲击。高校是大学生接受知识、学习文化的重要社会场所,承担着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任务。而民族传统节日与高校内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比,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利用这一功能可实现对大学生思想的正确引导,有助于大学生提升整体的思想境界。
1.满足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求。民族传统节日来之不易,是民族文化长久发展以来的民族历史记忆,自身富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职能很强,以传统节日为基础,实施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创新工作,可以折射出较强的感染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便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进行有效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在节日期间,通过回顾历史,开展校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加强对传统节日的深入传播以及传承;在长期的活动开展中,将民族传统节日当做高校重要思想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特色,激励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正面进步。
2.满足高校民族教育需求。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即是民族精神,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支撑。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以及文化在农耕社会时期起源,在封建社会发展,在现代社会传承,民族精神的传承一直在延续,亿万中华儿女将自己的思想价值融入于传统节日中,最终形成了保留根本却又丰富多彩的民族精神文化。当前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以及成长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小时候起便受到教师、亲朋以及家长的呵护,并没有过多关注民族传统文化以及节日,无法深切感受到来自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熏陶[1],导致出现一些盲目跟风现象。基于此,高校更加需要提升传统节日教育,加强大学生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入探讨,让其亲身感受到传统节日文化精神,促进大学生民族凝聚力的提升。
1.设置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课堂。大学生传承传统节日的重要方式便是民族传统节日,但当前全国高校内几乎没有设置民族传统节日的必修课程,同时选修课程也未得到普及,质量层次差距较大。而且部分学校领导对课程设置也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导致教学设计存在缺陷。因此,面对这种情况,首先需要学校重视民族传统节日,不应仅仅强调学生就业、升学等,也应重视学生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培养。其次,学校应加深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结合,实现德育教育。而对于教师来说,也应该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做全面的了解,并依照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入适当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并提升学生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可。
2.开展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活动。高校内具备非常丰富的活动项目,也应将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与活动开展相互融合,开展活动应以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为主题,并结合现代化特色,构建社会活动,特别是在过节期间,更加需要加强学生对民族传统节日的认识,发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探索积极性。同时也应合理利用互联网传播,利用微博、学校贴吧、QQ等,加快宣传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提升学生对民族传统节日的认知能力。除此之外,也应该接触当地的特色文化,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大力教育和宣传[2]。针对当地特色文化,对于当地的居民来说非常熟悉,但对于外地的师生来说却相对陌生,而通过文化的交流,能够使当地居民产生自豪感,同时也能够激发外地师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学习文化的主动性,提升学校整体思想政治教育效率。
3.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站在大学生的角度上,受到影响最大的仍然是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是学生养成科学、积极向上思想的重要方式之一,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在学习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过程中,也应该结合学校和家庭的双面教育[3],使学生受到双面熏陶,正视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父母、亲人对孩子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能够促使学生从小便树立正确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观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民族传统节日文化。
1.提升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认知。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各个方面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影响。针对孩子养成良好思想行为习惯,家长必须认识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产生的影响,首先需要养成合理的教育意识,并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认同、热爱,才能对孩子的教育奠定良好基础。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可在节日时为孩子讲解节日的由来,并告知其节日的意义所在,与孩子一起参与节日活动中,让其在活动过程中感受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2.创设良好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学生尤其是大学生的教育研究也不局限于高校内,反而更加重视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对于大学生来说,从小便生活在家庭中,环境对其性格、能力等都能产生很大影响[4]。而当代部分大学生受到父母过多的溺爱,使其心理素质不良,甚至受到一点挫折都会放弃,心理承受能力极弱。存在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便是家庭教育。而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是各民族千百年来传承的精神力量,富含了诸如坚持不懈、不屈不挠、勇于探索、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具有重大价值。
3.落实家长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一次夸奖、一次打骂产生的影响以及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对于教育也同样如此。家长要想有效进行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就必须做到以身作则,首先自己要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并做到热爱、落实[5],对孩子的成长方向形成科学的指导。家庭环境教育中,家长需要通过文明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从内心接受这种教育方法,才能进一步产生良好的教育作用,以达到提升孩子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效率的目的。
1.发动政府力量保护民族传统节日。纵观近年来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对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力度,其一,在传统佳节时并没有加大传统节庆活动的举办;其二,活动的举办形式仍较为单一,且几年来的形式相似,无法吸引更多人们的积极参与。面对这种现象,相关部门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在大力发展地区经济时也不能忽略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仍需要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蕴含的文化内涵,实现对优秀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良好继承和弘扬[6];民族地区应结合现代社会文化,逐步完成丰富品牌活动建设,以民族传统节日为核心打造文化产业链;增强相关保护力度,设置专栏节目,通过各种渠道弘扬民族节日文化。
2.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宣传作用。当前是互联网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人们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上,都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互联网带动了现代网络传媒的发展,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引导社会舆论方向。而当前的传媒对象是受众,广大网民都具备言论的自由权利,容易产生盲目跟风现象,出现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不利的言论。因此,各级政府相关监督部门需要加大监督机制,对网络环境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并逐步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惩戒对网络秩序有害的行为。除此之外,积极引导现代传媒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宣扬,不仅只放眼于国家科技发展[7],也要通过现代传媒获得广大民众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支持和参与。尤其是在节日期间,更应该借助节日创新更多活动形式,渲染更为浓厚的节日文化氛围。
3.落实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创新。面对目前西方国家文化的大力冲击,大学生逐渐忽视甚至忘记了民族传统节日。因此,在社会层面上则需要结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强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创新。基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紧跟社会时代新潮流,通过互联网软件,如微信、微博等,开展多种宣传方式。如近两年QQ上出现的春节时规定时间内排放红包的形式、发送祝福语、春联等形式[8],都能提升人们对节日的参与度,同时也烘托了春节的节日氛围,在大学生心中产生对文化的热爱情感,激发学生对节日文化的兴趣。
综上所述,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国家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综合人才的重任,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主要的内容之一。当前,高校大学生由于家庭生活环境等各种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存在心理承受能力弱、心理素质不高、对民族传统节日认识度不高等缺陷,而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是高校重要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因此,在学校层面必须重视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在家庭层面父母也应该做到以身作则,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社会层面,也应该注重互联网、现代传媒的宣传方式,加大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弘扬和发展[9],在保留优秀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不断创新节日形式,顺应时代潮流,立足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强化学生的民族教育以及爱国教育,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卿.传统节日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2,(2).
[2]胡唯唯.传统文化节日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才智,2017,(24).
[3]于娴,汪建兵.中国传统节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与应用[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3,(2).
[4]王玉峰.浅谈传统节日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12).
[5]高方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研究[J].大观,2017,(2).
[6]薛峰,毛晓红.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的途径[J].贵州民族研究,2015,(1).
[7]赵栋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贵州大学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6,(29).
[8]曹显明.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探讨[J].贵州民族研究,2013,(4).
[9]廖孝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例[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