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音乐叙事的文化人类学思考

2018-02-01 14:38孙晓曼
贵州民族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凉山彝族民族音乐

孙晓曼

(西安音乐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

音乐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音乐揭示了不同的文化本质。由民族音乐的具体表现追溯其文化本源是认知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路径。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群体生存发展的经验、知识、技能总结,因此,通过民族音乐的文化追溯,实际上也是通过民族音乐的文化场景建构还原少数民族民众的行为、意识,并能通过其中音乐和文化的相关关系建构,可以发掘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规律和趋势。简单而言,民族音乐的文化意义探讨有助于民族音乐和民族社会的发展。凉山是彝族聚居区,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彝族形成了丰富的歌舞文化,音乐种类可以分为叙事民歌、山歌、盘歌等音乐形式,乐器有葫芦笙、月琴、巴乌、铜鼓等。彝族传统民歌因其独特的发展更是让人印象深刻。按照文化人类学观点,文化是适应环境的产物,文化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只有依托环境来理解文化,才能对文化形成深刻理解,凉山彝族音乐叙事之所以能够成为当前形态,需要从深层次来理解。

一、凉山彝族音乐叙事独特的文化特色

虽然同为少数民族音乐,凉山彝族音乐叙事和其他少数民族音乐有相同之处,如原生态、朴素等,但是与其他少数民族音乐相比,凉山彝族音乐叙事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彝族音乐文化主要包括音乐专业知识、文化内涵和演唱规则等,因此这种特色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专业性音乐知识不同。在音乐结构方面,凉山彝族音乐或采用一句式或采用两句式,句子中间往往有拖腔来润腔,而不像其他音乐形式一样采用转调的方式,这使得彝族音乐嘹亮高亢。在音色方面,彝族音乐少有群体合唱,大多为对唱方式,对唱双方比较强调音色的和谐。再次,注重音乐乐声、歌词、旋律各要素的和谐。最后,在彝族音乐的歌唱中,一个成套的歌曲演唱下来往往需要大量时间,歌唱中很容易出现破音现象,因此彝族音乐歌唱者也比较注重科学运气发声,如把握运气点、开口适度等。在凉山彝族音乐中还存在其他特殊性的音乐处理方法和技巧,如尾音处理、旋律跳进等等,这些在彝族生活中积累的音乐知识和经验使得彝族音乐形成了与其他音乐截然不同的音乐效果,也因此成为彝族音乐叙事独有的文化经验积累。[1]

其次是彝族音乐中的文化内涵,少数民族音乐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文化性,由于民族音乐大多在民族社会中有实用功能,特别是对于部分没有文字的民族来说,所有的文化知识基本上都需要通过音乐来传承,这使得民族音乐中往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彝族音乐也是一样,在彝族音乐中包含着历史源流、人物实际、生产生活、生活哲理等各种各样的的知识。由于彝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有不同的特质,自然,彝族音乐中的文化内涵也和其他民族有所不同,这使得彝族音乐从内在文化上和其他民族区别开来。

最后是彝族音乐的制度规则,少数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体系的一个支系,作为民族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音乐必然和其他文化保持密切联系,相互协作,这实际上也框定了民族音乐的表现空间,民族音乐必须要结合社会环境来形成相应的表现规则制度,才能使音乐合乎现有的语境,这种专门适应特定社会环境和民族音乐特点而形成的规则自然成为彝族音乐叙事特有的规则,如彝族音乐忌讳众人群唱便是其中一个典型。

二、凉山彝族音乐叙事文化特色形成中的环境影响

彝族音乐叙事与其他音乐叙事的差异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环境影响,彝族特殊的社会环境促成了彝族音乐的文化特色。社会环境主要包括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尤其是彝族音乐可谓是彝族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形式,因此凉山彝族音乐叙事文化特色的环境作用也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彝族文化环境的音乐影响

凉山彝族音乐和彝族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互动,音乐中有文化,文化制约着音乐,可以这样认为,彝族音乐叙事的现状和特征归根结底是由于彝族文化的作用。

1.彝族文化习俗促成了凉山彝族音乐叙事内容

凉山彝族音乐内容多样,这些内容取决于彝族文化习俗。[2]首先,彝族音乐中蕴含着彝族历史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凉山彝族还处于奴隶制社会,彝族民众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其中大部分人都是阿加和呷西,属于奴隶阶层,要接受兹莫和诺合的绝对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彝族音乐中就形成了大量反映残酷奴隶社会的音乐内容,如《阿莫里惑》 《阿依阿芝》都是如此。而随着新中国成立,彝族民众翻身做主,成为自己的主人,这种历史转变也在凉山彝族音乐中表现出来,各种反映新社会的彝族民歌成为彝族音乐的主流。另外在彝族丧事中,为了使逝者的灵魂能够和祖辈欢聚,就必须要通过《指路经》对于彝族的迁徙路径进行详细叙述,为了使逝者灵魂能够安息,指路经中所出现的地名必须是该家支在迁徙过程中所经过地区的真实历史记录。在这种情况下,《指路经》音乐显然也包含了彝族家支的迁徙历史。其次,彝族音乐蕴含着彝族风俗传统,在民族社会中,民歌往往并不是单独作为娱乐形式而出现,而是具有各种实用功能,如因祭祀需要而形成的祭祀音乐以及各种人生礼仪完成而形成的音乐等都是如此。凉山彝族音乐也是如此,在彝族传统社会中有重要功能,和各种彝族节俗有紧密关联。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专门为婚礼用的婚礼歌,以及应用于丧事的丧礼歌等。音乐和民族不同社会场景的结合,使得这些音乐也因此成为各种民俗文化传统的载体。以彝族毕摩音乐为例,毕摩音乐实际上是对彝族社会中毕摩这种重要文化传统的折射。再次,彝族音乐记录了彝族生产生活,彝族民歌有故事叙述,也有即兴演唱,无论是场景叙述,还是即兴演唱很多都是彝族生产生活场景的叙述,各种各样的彝族劳动民歌便是如此,通过歌声,彝族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特征便映现在其中,凉山彝族特有的打歌、跌脚、跳乐便是反映彝族传统社会的重要形式。最后,彝族音乐蕴含着彝族民众的生活经验,彝族音乐是彝族心声表达的重要方式,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传承路径,彝族先民把自身的生活经验吟唱到歌声中,通过歌曲传唱,从而使得各种生活哲理得到传承。

2.彝族文化禁忌建构了凉山彝族音乐叙事空间

凉山彝族音乐是在彝族文化语境下形成的具体文化艺术形式,文化的界限自然也成为框定彝族音乐形式的原则。在彝族文化中,由于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礼仪规范等原因,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化禁忌,如按照道德伦理,父母不能与子女同唱爱情歌,另外由于宗教信仰原因,彝族民众认为山寨和居住地都是神圣之地,需要严肃态度,民众的行为举止不能破坏了这种严肃的氛围。在婚嫁仪式中,由于婚礼由男人来送嫁,因此婚礼歌需要由男人来唱,表达不舍和送别之意,与此相反劝嫁歌只能由女方演唱,以此来表明女方的婚姻选择是有意义的。另外,彝族有很多节日,每种节庆形成的源流和意图不同,使得节日往往有明确的指向性,自然在节日中演唱的歌曲也需要选择应景的歌曲才合适,如过年自然要唱年味的民歌,反之,就不合乎当地的习俗。这些不同的文化禁忌和习俗使得凉山彝族的音乐叙事也受到了一定制约,如不在山寨或居所演唱歌曲,特定歌曲只能由男性或女性一方演唱,以及特定节日选择合适的歌曲等。另外在彝族习俗中的合唱形式往往是在丧葬仪式中采用,一人唱,众人和,反之,齐声歌唱便有对天神不敬之意,等等。[2]在彝族音乐叙事中还有各种禁忌,这些禁忌无一不是彝族文化的禁忌,反过来说,没有文化中的禁忌,凉山彝族音乐中的禁忌也就无从存在,彝族文化从根本上建构了彝族音乐的叙事空间,使得彝族音乐的表现形式、表现方法、表现内容从根本上得到了约束和规制。

3.彝族文化知识促成了凉山音乐教化功能

音乐有陶冶情操、教化人心等功能,这一点在凉山彝族音乐中有明显体现。凉山彝族民歌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从历史文化到风俗习俗、思想观念等彝族文化都需要通过彝族民歌来传承,因此便形成了大量蕴含彝族文化知识、生活经验和思想意识的民歌,这些民歌由于其中的文化内涵而具有教化功能,这种教化意义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彝族社会道德伦理观念的教化。如《训世经》就反映了彝族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观念,而《哼苏格阿木妞》实际上就是“母舅为大”思想的反映,《玛木特依》则是彝族道德教育的经典。第二、帮助受众深刻理解社会现象,如《阿莫里惹》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婚姻买卖制度,《子尺乌乌》反映统治者对民众压迫。第三、生活经验的传授。在彝族民众的社会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生活知识经验和体会,彝族民众把这些生活哲理也融入到歌词中,如有关社会处世的《男儿有三种》,有关天气物候变化经验的《天空云动要吹风》,有关人际关系的《天空大地不相及》,等等。可以说,凡是彝族文化中涉及到的各种生活知识和经验在民歌中或多或少都有体现,在彝族音乐把各种生活知识经验以民歌方式表现出来时,这些民歌富有生活情趣,寓道理于歌词中,以生动的演唱形式把道理宣扬出去,受众在愉悦的歌声中便会不自觉地接受其中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其他文化知识等,歌声所到之处,便会对受众在思想上有影响,对受众是有效的哲理熏陶。

(二)彝族自然环境的音乐影响

凉山彝族生活地区地貌复杂,高山、丘陵、盆地相互交错,特殊的自然环境对彝族音乐也形成了一定影响。自然环境对于彝族音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高音音调。复杂地貌使得凉山彝族民众之间的来往格外不便,站在山头上能看见人,走近了却需要很长时间,这种特殊的地貌条件使得凉山彝族把音乐作为一种重要交流方式,为了使声音传递得更远,自然需要形成富有穿透力的歌声,在此环境需求下,凉山彝族音乐自然便形成了嘹亮高亢的音调风格。第二、独唱形式。凉山地区崎岖不平,地理环境交通不便,彝族民众很难集中在一起,也没有更多空旷的地域来让民众集体合唱,因此凉山彝族的民歌演唱往往以独唱为主。第三、音乐审美。凉山彝族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彝族民众的歌声往往能够在山间形成悠扬的回音,经常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彝族民众逐渐把这种若隐若现的朦胧歌声作为一种音乐审美标准。[3]

三、凉山彝族音乐叙事发展的文化变量

(一) 文化演绎

在凉山彝族音乐的发展中,虽然其更多地是内生发展,但是在流传过程中,由于演唱者不同,或者是歌者对民歌的理解不同,很容易使民歌形成不同的风貌。在凉山彝族音乐的叙事发展中,演唱者往往依靠自己娴熟的演绎技巧来对作品进行各种各样的演绎,演唱者掌握一种曲调,便可以演绎出各种各样的歌词,因此也就形成了凉山彝族一曲多词的多变现象。而这种演绎往往会受到调式和乐曲规律性的制约,从而使得这种演绎始终坚持一致的音乐特色,如在凉山彝族的经典曲目《十想调》和《五更阳雀调》等,在曲调方面就形成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其变体的尾音基本一致。

(二) 文化进化

凉山彝族音乐叙事的文化发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直处于一种动态的进化发展过程中。首先从音乐内容上来看,由于社会现实环境的变化,彝族民歌中的内容也一直在演变,从对奴隶社会的控诉到对新社会的歌颂,始终是不断淘汰过时的内容,融入新的现实元素,从而使得彝族民歌叙事在内容上表现出了与时俱进的特征。其次,从音乐经验方面,也形成了更多的积淀,积累了更多的音乐知识,如当前山鹰组合等彝族音乐组合结合现代流行音乐元素对彝族音乐的处理,使得彝族音乐形成了新的音乐风貌,完成了从小众音乐到大众音乐的华丽转身,积累了更多的知识经验。其他在音乐形式方面,彝族音乐也有所创新。可以这样说,在彝族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凉山彝族音乐叙事也在不断进化,从而使得其能够在每个历史阶段都能够满足民众的审美需求,为自身争取一定发展空间。可以想象,在接下来的社会发展中,彝族音乐必然能够通过文化进化找准自己的位置,形成新的生存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徐福梅,夏郁.凉山彝族民歌艺术特征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7).

[2]郑领娣.浅析四川凉山彝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创新[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3]张莉,孙国英.四川凉山彝族民歌的音乐形态[J].中国音乐,2013,(4).

猜你喜欢
凉山彝族民族音乐
凉山“6·26”致洪暴雨天气的成因分析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彝族海菜腔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凉山有了致富金“药”匙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