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京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盐城市中医院,江苏 盐城 224001)
中暑是指人长时间暴露在高温或在炎热环境中引起人体体温调节机能紊乱、散热功能障碍,以高热、无汗及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综合征,重症患者易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常见病因是高温下作业、阳光直接暴晒、人群拥挤、散热困难,临床表现为高热、皮肤干燥、大汗或无汗、口渴、恶心、胸闷、气短、四肢无力或者意识丧失、昏厥等,临床症状均以中枢神经症状特点的症状,严重者起病急,且预后较为严重,相关文献表明,此病起病急,预后较差,如抢救不及时,病死率高达5%~30%之间[1]。
选取 2017年0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例中暑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急处理,并全程给予护理,详细内容如下文报告。均为男性,平均年龄75岁。其中三名农民一名退休。且有部分患者伴有其他疾病:伴有老年痴呆一例,心脏病1例,其他慢性疾病有2例,每位患者都是发生在室内,并发后到住院接受治疗时间按为20min~24h。
迅速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是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2.1.1 环境降温
立即将患者衣服脱去,置于空调房间, 使室内温度调节在20~25℃, 相对湿度为40%~60% , 使用电风扇吹风, 有助于对流散热。用大毛巾遮挡腹部及会阴部, 床上铺大单包裹整床, 铺垫一次性尿垫,或遵医嘱留置导尿, 以免大小便失禁及擦浴降温过程中污染被褥。设专人护理。安置于气垫床,床栏加护。密切监察其体温变化, 每15~30min 测一次肛温[2]。
2.1.2 物理降温
2.1.2.1 亚低温治疗仪降温:将冰毯平铺于病床上,上端与床头齐平,并在冰毯上铺浴巾,患者穿上病员服,躺于冰毯上,肾区垫一小软枕,以保护肾脏。同时头部戴上冰帽,耳廓、枕部用小毛巾保护。降温毯覆盖下的皮肤状况应该频繁的间断进行检查,开启冰毯,设置水温至4~10℃,目标降温值设为36~37℃,予持续肛温监测,观察四肢末梢循环状况、出汗及患者反应。尽量在1h内将患者中心体温降至38.5℃以下。
2.1.2.2 体表降温:使用含有5%~10%酒精的冰水擦拭患者全身的皮肤,同时在患者的头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走行处防止冰袋,冰袋的表面需要用小毛巾包裹,避免过厚,禁止冰袋直接接触患者的皮肤,可两小时更换放置的部位,并防止冻伤的发生,应当避开患者的枕后、耳廓、心前区、腹部、阴囊及足底部位,防止意外发生。在给患者擦拭的时候应该注意冰水擦拭降温的过程中,要用力的按摩患者四肢及躯体,防止周围血管出现收缩现象,导致患者皮肤血管瘀滞[3]。体温过低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影响外周血糖监测的结果,因此经动脉置管及中心静脉导管处抽血监测血糖。严格控制血糖值,由于应激因素,血糖稳态失调,从而容易导致血糖升高,按医嘱给予血糖监测,血糖控制在8.0到10.0mmol/L之间,注意血糖波动,防止低血糖。
持续血氧饱和度监测 根据血气分析结果,选择合适的氧疗方式,常规高流量吸氧,常用的有文丘里面罩、储氧雾化仪。此类给氧装置可提供更大的吸氧流速,可维持较稳定的吸氧浓度。从而轻脑水肿,能够保护脑细胞及重要脏器的功能。对于昏迷程度较深且伴有呼吸道分泌物较多者,早期进行机械通气氧疗。氧疗时注意患者的气道湿化,氧浓度,及氧中毒情况。
及时抽血查血生化, 应6-8小时监测一次。严格按医嘱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及时纠正低钠、低钾血症, 伴代谢性酸中毒者按医嘱给予碳酸氢钠溶液静滴。
2.4.1 基础护理
重症中暑病人应按高热、昏迷、机械通气病人护理常规进行,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管道护理,以预防肺部、泌尿道感染及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2.4.2 口腔护理
高热患者的代谢增快,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口腔内各种细菌粘附在牙齿上不断增值,形成膜状结构,即为牙菌斑(生物膜)不断破碎,生物膜混入口腔分泌物中,易发生舌炎、牙龈炎等, 尤其注意口腔清洁。口腔护理尤其的重要。重症中暑患者口腔护理每日至少三次,注意保持口腔湿润,双唇涂擦食用香油或唇膏,防止干裂。
2.4.3 皮肤护理
高热病人在降温过程中伴有大汗者,应及时更换衣裤和被褥,注意皮肤清洁卫生和床单舒适平整干燥。置患者于气垫床,定时翻身,每2h一次,以防压疮。使用冰水敷擦和冰袋者应随时注意冷敷部位的皮肤情况,严防冻伤。大便失禁者要注意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
2.4.4 管道护理
确认胃管的在位,每4小时确认胃管在位情况并回抽胃储留,防止患者储留反流,形成误吸。保持留置导尿管的通畅,常规消毒尿道口周围,防止尿路感染。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病人做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保持各导管均在位畅,并妥善固定各导管,防止意外拔管的发生。
经过积极的急诊处理和护理,2名患者出院,2名患者未愈。住院时间在1~7d之间,平均为5d。
高温是中暑的先决条件。夏季气温高、紫外线较强,相对湿度较高,而且又是农忙时节,中暑的风险较高。本组病人均在日最高气温35℃以上的高温天气发病,发病时多在通风不良的旧房或室外。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曝晒、体力劳动或机体散热机能减退时,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升高[1]。
中暑是物理因素性疾病,除医务人员对中暑病人做好积极抢救之外,更重要的是社区及卫生防疫部门应加强预防宣传工作,尤其是针对需要高温作业人群的健康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此病的发生,避免不必要的人力及财力损失,保证群众安全生产、生活。城市、乡镇和农村人群居住区利用板报、广播、电视等工具加强防暑降温知识的宣传,使群众了解预防中暑的基本常识,加强对高温作业危害性以及重症中暑严重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