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人才培训模式研究
——以达州市达川区为例

2018-02-01 07:22徐爽郭小文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通信工程学院达州市达川区农业局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8年4期
关键词:培育农民人才

□徐爽 郭小文/.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通信工程学院 .达州市达川区农业局

乡村人才服务于“三农”,根植在“三农”工作的第一线,是学习、应用、传播先进实用技术和经营理念的重要力量。对此,笔者结合四川省开展的“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在达州市达川区农业系统相关人员配合下,利用开展扶贫工作的机会,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开展讨论和归类汇总,对乡村振兴战略兴背景下乡村人才培训模式进行了初探,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1 农村农业生产人员现状

截至2017年底,达川区有乡村人口85.3万人,村组干部约0.8万人,在家务农的农村劳动力约20.0万人,其中,农村实用人才1.3万余人,农村实用人才具有技能认证的约300人。全区共培育新型经营农业主体1814个,其中,合作社644个、家庭农场287个、种植养殖大户819个、其他64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有20多个家庭农场获得市级以上示范场称号、17个合作社获得市级以上示范社称号、8个龙头企业获得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新型经营农业主体已成为全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主力军和引领者活跃在乡村。

2 乡村人才的培训需求状况调查

自2017年以来,笔者先后走访了达川区花红乡梓桐观、亭子镇长艾、双庙镇陈坪、香隆乡包谷梁、申家乡青竹、龙会乡花石岩、金檀镇户坪共7个省级贫困村,对一般农户和15个专业大户(以下简称“大户”)中的56人,20个村组干部,以及13个家庭农场、11个专业合作社、3个龙头企业(以下简称“三类新型主体”)的主要负责人共27人,共计103人,进行了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问卷调查和座谈,收集、疏理、归类、汇总了各类资料并详尽分析。

2.1 乡村人才文化程度与受教育状况

2.1.1 文化程度及年龄现状

从学历水平来看,被调查大户、村组干部和三类新型主体主要负责人中拥有初中以下(含初中)、高中(含中专)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合计比例分别为66.4%、42.3%、26.5%,32.1%、54.7%、58.2%,1.5%、3.0%、15.3%。表现为三类新型主体主要负责人的整体学历层次最高;村组干部次之,主要集中在高中(含中专)学历段;大户带头人最低,主要集中在初中学历段。从年龄结构看,被调查大户、村组干部和三类新型主体主要负责人中年龄在50岁以下、50~60岁、60岁以上的合计比例分别为23.1%、32.6%、82.8%,60.5%、64.5%、13.2%,16.4%、2.9%、4.0%。表现为三类新型主体主要负责人最年轻,绝大多数是返乡创业的农村青年、企业老板;村组干部年龄的老化也阻碍着乡村振兴的进一步推进,亟需培养大量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青壮年充实到乡村干部队伍中去。

2.1.2 教育培训经历

从被调查大户、村组干部和三类新型主体主要负责人的教育培训经历来看,开班面授分别占83.5%、71.2%、33.6%,参观考察分别占8.3%、23.9%、50.4%,网络远程教育分别占6.1%、3.7%、13.5%,其他方式的教育培训分别占2.1%、1.9%、2.5%。总之,目前对乡村人才的培训还是以开班面授为主,自学为辅,配合各类远程教育形式进行。75.2%的人员参加了由当地行政部门主办或委托学校和培训机构举办的教育培训;14.8%的人员参加了由专业合作组织开展的培训,10.6%的人员参加了由农业龙头企业组织的培训。

2.2 乡村人才培训需求分析

2.2.1 愿意接受教育培训情况

大户、村组干部和三类新型主体主要负责人,针对“是否愿意进一步接受教育培训”这一问题,表示“愿意”参加培训的分别占85.3%、81.3%、86.9%,态度不明确的分别占7.6%、9.4%、10.2%,“不愿意”的分别占7.1%、9.3%、2.9%。这说明,绝大部分乡村人才非常需要且愿意参加提高生产经营、市场营销等方面技能的培训,以提高自身服务现代农业的水平,同时,还需要加强政策引导。

2.2.2 参加教育培训目的

大户、村组干部和三类新型主体主要负责人中参加教育培训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所经营产业收益”的分别占83.1%、77.3%、64.6%,“实现自我价值”的分别占13.0%、18.1%、27.3%,“提高自身文化水平”的分别占3.4%、1.2%、6.9%,“促进经营产业现代化”的分别占0.5%、3.4%、17.2%。调查发现,三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负责人接受教育培训的目的是多重性、多样化的,他们主要想提高所经营产业的收益,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在进行教育培训的课程设置中,如何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理念、价值取向等内容须重点考虑,以便他们能够引领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2.2.3 教育培训形式需求

大户、村组干部和三类新型主体主要负责人中希望参加开班面授和实地操作培训的分别占78.3%、72.2%、63.5%,接受网络远程教育的分别占13.1%、21.7%、30.7%,自学辅导的分别占2.4%、3.7%、2.1%,其他形式的分别占6.2%、2.4%、3.7%。调查发现,他们均希望面授讲座能与实地操作结合起来,让知识更易接受,使技能提高更快;三类新型主体主要负责人更希望参加一些不限定具体时间、地点,如网络远程教育、实践指导等形式的培训。

2.2.4 教育培训内容需求

对于培训内容,大户、村组干部和三类新型主体主要负责人的需求明确、各有侧重。从整体情况上看,希望培训内容涉及从事农业行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分别占73.3%、62.1%、55.5%,涉及三产融合、供给侧结构、市场营销及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知识的分别占21.7%、31.3%、42.8%,涉及法律法规政策和财务知识的分别占5.0%、6.6%、1.7%。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对市场营销及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培训非常感兴趣,其中,以三类新型主体主要负责人兴趣最大,因他们经营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迫切需要将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实现经济收益,并展示自己的经营价值。各地各级在培训中千万不能忽略网络营销这一块,应将其列为教育培训的必备课程。

2.3 乡村人才培训模式分析

2.3.1 “农广校+农民夜校”培育模式

“农广校+农民夜校”是一种利用实验性学习增强农民专门技能的教育形式,是有组织的农民实践活动。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推动,合作互动。“农广校+农民夜校”在政府扶持、上下联动、服务产业、科技支撑、管理规范的原则下进行,由市(区)农业局统一管理,由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牵头组织,鼓励科研院所、协会、企业、合作组织等积极参与,是农民素质提高和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

2.3.2 现场培训培育模式

现场培训对象以从事农业生产的一线农民(含家庭农场主)为主。该模式通过在农村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工程建设基地等现场,对农民开展讲解、示范、操作和解答等活动,着重解决当前生产和工作中的问题及推广运用新技术。培训内容力求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农民易学易懂;目标则力求精准,1次培训只解决1个问题,传授1门技术。培训时间主要结合农艺活动进行,培训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培训教材力求简明。

2.3.3 示范推广培育模式

示范推广是一种政府、高校或企业通过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示范场,树立区域农业科技发展典型,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形成农业科技培训基地,引导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学习科技的培育模式。该模式首先是由政府、高校或者企业出面组织兴办农业实用技术、高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基地,通过实施农业科技项目,吸引或创办农业企业,以求产生经济效益。随后,利用经济效益吸引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参与到科技培训当中,从而产生强大的科技示范辐射功能。

2.3.4 项目推动型培育模式

项目推动是以某一具有开发价值的农业科技项目为载体,以服务于农民致富、提高农民素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目的,采用现场指导、课堂教学、广播电视、参观考察等多样化的培训途径和方法进行项目培训,并提供产、供、销配套综合服务的培育模式。该模式首先是要选准选好项目,进行项目的试点示范,提高广大农户参与的积极性。然后,组织农科教各方力量,着手开展项目培训。通过项目培训和推广,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2.3.5 媒体传播型培育模式

媒体传播培育是通过传统的电子媒体(广播、电视、音像)和印刷媒体(报纸、杂志),以及现代的网络媒体(局域网、因特网、卫星网)等技术手段对农民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培训。该模式首先针对农民开展培训信息需求调研,根据实际需求制订培训计划。其次是开发培训信息资源,建设农业技术多媒体素材库,制作实用技术多媒体课件,开通农业信息网站等,通过构建媒体传播培训内容的技术手段平台,建立市、县、乡、村、户五级网络服务体系。最后是通过电子媒体、印刷媒体、网络媒体等传授培训内容,并抓好典型,以点带面,稳步扩大培训效果和辐射面。

2.4 教育培训影响因素分析

2.4.1 文化程度影响

被调查对象中对“一事一训”要求的比例随文化程度的增高呈下降的趋势,占33.7%;要求办班培训的占63.7%;要求学历培训的占2.6%。选择在本村参加培训的比例,随文化程度的升高而不断下降;相反,选择在当地村社或乡镇、县城和其他城市参加培训的比例,随文化程度的升高而升高。不管文化程度高低,调查对象选择种植业培训内容总体顺序是优质粮油、蔬菜、特色水果等基础产业和乌梅、米城大米、青花椒等特色产业;养殖业培训顺序为野鸡、珍珠鸡、野生鱼等特种养殖和猪、牛、鸡、羊等常规生态健康养殖。但文化程度不同,选择的比例有所不同,调查对象文化程度越高,选择培训内容的技术含量也越高,如高文化程度对象选择铁皮石斛、蓝梅、泥鳅、豪猪等特色种养业培训的比例相对更高。

2.4.2 经济收入影响

不同收入水平的调查对象,都表示愿意在当地参加短期培训或“一事一训”,当收入升高到一定水平,比例开始下降。大户、村组干部和三类新型主体主要负责人经营收入在5万~10万元的,大多希望参加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随着收入升高,希望接受的教育培训层次越来越高,经营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的调查对象,对管理知识、文化素养、企业发展等培训的需求更高。总之,不管是何种经济收入水平,就对教育培训地点选择来看,顺序为当地村社或乡镇、县城和其他城市。

3 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组织培训难度大,愿望不强烈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一大批优秀农村青年通过高考跳出“农门”离开了家乡,头脑灵活的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留守的农民年龄偏大、女性偏多、文化层次较低,加之受农业风险大、周期长、投资大、比较效益低的影响,他们对培训的认识不够,培训的接受能力较差,参加培训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使组织培训较困难。同时,新生代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年劳动力难以在短时间内大量出现。笔者走访调查发现:务农农民年龄偏大,50岁以上人员占大多数;务农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初中小学毕业的占大多数;从业农民兼业化普遍,农忙务农,农闲务工经商。职业农民可选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而发展现代农业对职业农民的素质要求很高,形成矛盾。

3.2 培训质量难保证,效果不理想

一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来看,纵向层面为达川区虽成立了专门的农民培训领导机构,但对该项工作的统一协调力度还不够,乡镇一级基本还没有成立领导机构;横向层面为涉及农民培训工作的部门有农业、教育、劳动、扶贫、科技、国土、环保等多个部门,表现为政出多门、条块分割、各部门缺乏协作和沟通,政府统筹、协调、齐抓共管的乡村人才培训工作缺乏宏观性和科学性,导致政策碎片化和落实成效大打折扣。二是培训针对性不强,质量不高。一些培训机构只是被动承担任务,其培训缺乏统筹、科学合理的安排,其专业师资严重不足,技术型人才缺乏,教学的方法和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没有建立科学的培训课程体系和形成具有强针对性、实用性、前瞻性的地方特色教材,培训的质量不高。三是从培训质量和效果来看,各地各级也开展了大量的培训工作,但并没有归纳总结,形成一套合理的培训质量和效果考核机制,也没有对培训质量和效果进行科学地考核评估及跟踪服务。

3.3 政策机制不完善,参训吸引力差

一是本级财政投入对在家从事农业的农民及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除省、市级以上配套一定的扶持政策和资金外,区级财力有限,乡村人才教育培训经费所占比例很小,几乎为零。二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农村实用人才的待遇和优惠政策落实不够,不能有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难以吸引人才。三是管理机制不完善。对农村实用人才没有统一的、具体可行的管理模式,管理服务不到位,致使没有形成有效的人才带动机制,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四是扶持机制不健全。农村实用人才在创业中普遍遇到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困难,此类困难又难以得到有效解决,造成人才流失。

4 加强乡村人才培训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乡村人才振兴,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建设新要求,找准突破口,抓住着力点,在组织管理、加强培养、搭建载体和完善激励机制上下功夫,为全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4.1 强化“三级”统筹,增强人才培训的联动性

乡村人才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成立由区(县)委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总抓,区(县)财政、农业、林业、教科、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单位组成的领导机构统筹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管理体系;各乡镇、村、社也要建立相应机构,配备人员具体负责。要建立、完善乡村人才培训管理、监督、考核、评估机制,建立“学员跟踪走访机制”,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督、农民受益的原则,定期总结、检查和评比。做到层层有人抓,级级有人管,确保乡村人才教育培训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4.2 加强师资管理,建立培育平台

精选科技拔尖人才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师,建立培训师资库。加强教师管理,提高教师科技水平,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应注重提高实践操作技能,教学实践活动要有针对性、实用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特别要对教师进行常态化培训,提升师资队伍的知识储备。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平台。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互联网+”农业的新要求,通过政府和职能部门建立专门互联网、农业专家热线、农业咨询机构、农业技术讲师团等平台,以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方便学员跟踪联系,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政策咨询、科技知识、技术指导、市场信息以及企业用工信息等服务。

4.3 以人为本

采取任何一种培育模式都必须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只有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尊重农民意愿,不替农民做主,不搞强迫命令,才能吸引农民积极主动投入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来。创新培育模式,要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锻炼新型职业农民,精细培育,精准培育,着力培养农村用得上、留得住的新型职业农民,使新型职业农民总量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新型职业农民结构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相协调,新型职业农民素质与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相同步。

4.4 明确培育对象,增强人才培训的针对性

乡村振兴特别是人才振兴,不仅要培训一些现有人才,还要抓紧对未来人才的培养,各级政府应该制定培训规划,分步实施,做到有条不紊、有的放矢。一是对现有的从事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提升素质和生产技能的种养大户、致富带头人、农机手、防疫员、沼气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经纪人和农业社会化服务能手等优先培育,使他们转型升级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这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振兴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是今后的重点培养对象。二是把回乡务农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青壮年农民工和退役军人等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三是通过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招录农村有志青年,培养一批爱农、懂农、务农的农业后继者,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中、高职学历教育衔接,全面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四是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组织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采取培育一批、吸引一批、储备一批的方法,经过培训指导、创业孵化、认定管理、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等系统培育,形成一支创业能力强、技能水平高、带动作用大的现代青年农场主队伍,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4.5 按需因材施教,增强人才培训的“三实”性

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做到分类培训,按需施教。对种养大户,侧重加强种植和养殖生产经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他们根据市场发展绿色健康种养业、生产适销对路农产品的能力。对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要重点培训生产、加工、制造、运输、管理方面的知识,增强他们根据全区各地的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围绕农业“5+5”工程,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和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的技能。对村组干部要加强法律法规政策、新时代科学发展理念、现代乡村管理知识以及干部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训,使干部素质能够体现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

4.6 搭建服务载体,增强培训资源的广泛性

健全完善达州市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中心、咨询决策服务团、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技术服务组织和中介机构,有效整合人才资源,积极引导和推动专业技术人员发挥技术优势,深入农村开展各种技术服务活动。不断拓展人才信息网络,定期发布实用技术动态信息。充分利用达川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站点多、覆盖面广、技术普及便捷的特点,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远程教育网络进行网上授课、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打破空间和地域限制,把学校办到农民的家门口,把知识送到田间地头;将现代农业示范区、融合示范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科技示范基地作为全区乡村人才展示才能的大舞台,让乡土专家、能工巧匠、新乡贤成为乡村人才培训的师资来源。

4.7 分类认证管理,建立激励机制,调动乡村人才参训主动性

结合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分级别、分产业、分区域开展乡村人才培育,以能力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收入水平、示范带动作用为要素,构建乡村人才培训指标体系。对每期参加培训结业的乡村人才,按照不同产业、不同培训内容,分初、中、高三个等级,经相关职能部门专家专业测试合格后颁发资格证书,推行乡村人才以证就业,以证创业机制。政府对获得乡村人才资格证的人员在务工上岗、信用贷款、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帮助,使他们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充分调动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设立政府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金,以基金为支撑,助推培育工作的开展。

5 结语

人才兴则乡村兴,人气旺则乡村旺。只要政策给力、农民努力、社会各界出力,广袤田野就一定会焕发活力,广大乡村就一定会更富魅力。农业将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将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也将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猜你喜欢
培育农民人才
人才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