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元,李维邦
(1.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1]。这些论述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好金融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新时代下金融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指引。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是立足新时代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的新的重大判断[2]。进入新时代,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需要加快产业的新旧动能转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金融供给侧改革在培育经济新动能、再创产业新优势中的重要作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2017年山东省经济发展虽然整体呈现出稳中有进的态势,但是在经济与投资增速、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风险累积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全省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有轻微波动,受发达国家资本回流与山东省现有产业结构有待调整的影响,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后劲略显不足;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仍有待改善;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仍然较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劣变压力仍然较大,对部分大企业存在过度授信、超额担保等问题。山东省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不能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在“经济强、金融弱”的基本判断与诸多复杂形势的影响下,继续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持续激发金融产业创新活力,使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山东经济协调稳定发展,仍然是行之有效的基本途径。
传统产业在山东经济存量中占比较重,培育经济新动能,创新前沿技术是一方面,同时也要重视传统产业新动能的培育与转换,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优化升级。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助推金融机构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也是服务实体经济、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题中应有之义。
1.金融供给侧改革拓宽金融有效供给的渠道。长期以来,“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实体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阻碍,其症结就在于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过窄。针对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从金融供给侧入手,通过拓宽融资渠道、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扩大直接融资比重等方式,为中小创新型企业提供持续可靠的资金来源,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同时,通过加快建设担保、租赁、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的合作机制,打造实体产业多元化融资渠道,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来源。
2.金融供给侧改革改善金融有效供给的质量。针对企业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银行业能够从金融供给侧入手,创新业务模式与差异化服务产品,完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满足不同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服务需求。通过差异化的信贷支持政策引导资金流向,为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提供全面高效的金融服务,将资金更多地向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等领域倾斜,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金融供给侧改革提升金融有效供给的效率。从金融供给侧入手,着力整合金融机构业务渠道,借助互联网金融、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实现传统物理渠道与新兴电子渠道的有效融合,提升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金融供给的服务效率,为“双创”提供一个更加健全有效的金融支撑平台,激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山东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平台的任务较重。目前,山东拥有15家国家级经济开发区、131家省级经济开发区,在园区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的大好形势下,必须结合新技术、新模式的特点进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新平台的构建为山东培育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提供了更高的发展起点和保障,助力加快山东经济新旧动能的转换;新业态、新产业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着力点,培育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以及新技术、新模式对山东经济发展具有多重战略意义。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山东的传统企业逐渐丧失优势地位,新兴产业则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随着“互联网+”这一新型发展模式在各个领域的持续发酵,新型业态正逐渐改变传统行业的发展路径,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传统金融业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发轫于新金融、新业态的金融供给侧改革必须精准发力,才能更好地发挥金融在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产业新优势中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和讲话中强调要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他指出:“我们国家要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要改善金融服务,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管道”[2]。在2017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3];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1];在201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强化创新驱动”[4]。金融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只有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质,才能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只有全面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才能促进实体经济平稳协调发展,完善国家产业战略布局,形成对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战略支撑[5]。
山东省的金融改革把服务实体经济和新旧动能转换作为宗旨,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在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完善制度等方面发力,积极探索金融改革创新的路子,加快突破金融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进一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水平,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最大限度地释放金融改革创新红利,切实改进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增强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6]。
在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7];在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3];在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又专门指出“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4];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判断风险隐患是保障金融安全的前提”[1]。可以发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金融体系风险防控。在实体经济结构失衡、金融监管与治理短板显现等多重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潜在的金融系统风险和隐患正在积累,防范金融风险是金融发展过程中的永恒主题,要对“黑天鹅”风险和“灰犀牛”风险保持高度警惕[5]。习总书记深刻指出:“透过现象看本质,当前的金融风险是经济金融周期性因素、结构性因素和体制性因素叠加共振的必然后果。”
风险防范是金融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只有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才能顺利地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培育经济新动能再创产业新优势。通过金融供给侧改革来改善融资结构失衡,降低企业对银行信贷的依赖程度,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以降低经营杠杆;银行等金融机构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不断改进服务体系,把防风险作为底线,提升市场研究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防止企业“短贷长投”与“钱多乱投资”现象的发生;完善金融机构体系,优化金融监管,建设有利于金融发展的生态环境,有效防范金融风险,防止个体风险演变为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
山东省委、省政府聚焦破解金融风险管理能力不足问题,努力适应现代金融产业创新发展对风险管理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推出加快发展现代保险业的政策措施,不断拓宽保险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辅之以严格规范的外部监管,强力防范风险;在金融工作中着重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使其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加快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也要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7];在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强调“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4];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到“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1]。工业企业发展,离不开转型升级;实体经济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在经济迈入新常态,供给侧改革持续深化的大背景下,金融资本作为供给的核心要素,对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具有重要作用。要素禀赋结构对产业结构具有直接影响,金融供给侧改革可以推动要素禀赋结构升级,推动产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离不开金融改革创新,利用金融市场的价值发现及市场调节机制,使资本有效流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进一步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最终形成良性的金融生态循环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金融供给侧改革能够放大金融的杠杆作用,实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精准支持,将有限的金融资本向主导产业、新兴产业、低碳产业配置,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2013年,山东省出台《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金融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俗称“金改22条”),提出建设济南青岛金融聚集双中心、打造蓝海股权交易中心、农村信用社全域银行化改革试点、探索双创企业融资模式等一系列具有超前性的创新举措,使山东的金融改革创新遍地开花,并取得丰硕成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明确指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同时,党中央进一步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1]金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实体经济紧密联系、互相支撑。作为保证现代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核心,金融对资本等要素的配置是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有效途径。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需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发展和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着力点放在如何服务于持续增强实体经济核心竞争力上,把主攻方向放在持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上[9]。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山东金融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10多天,总书记就视察指导山东金融改革工作。山东是传统产业大省,做好“新旧动能转换”这篇文章,不仅关系到全省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的大局,也对全国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习总书记的指示,山东省委、省政府将金融改革摆在工作的突出位置,制定了一系列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1];2017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改革,完善主板市场基础性制度,积极发展创业板、新三板,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10]。2013年山东省发布“金改22条”,旨在推动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高水平金融产业,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支撑,解决“金融抑制”问题。金改启动之后,山东省在直接融资、财富管理方面动作不断。截至2017年年末,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托管企业累计达到2 195家、2 362家,累计实现融资近341.78亿元①数据来源于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官方网站,http://www.qlotc.com。,在支持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企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融资结构过于依赖间接融资和债权融资,是杠杆率较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山东金融供给侧改革瞄准于改变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发展以资本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体系,构建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1.区域股权市场。针对山东金融交易平台少而弱的特点,山东省致力于搭建权益类股权投资交易平台,引导各类产业投资基金参与山东实体经济发展。在全国率先协调推进权益类和大宗商品类交易市场试点,创建全省统一的山东交易市场清算所,搭建包括文化产权、知识产权、农村产权等在内的产权和要素交易市场,聚合并激活存量金融资源。山东省拥有青岛财富产品交易中心和济南区域性产业金融中心,通过金融供给侧改革来发挥两个中心的辐射作用,将其建设成为全省金融发展的“双引擎”,成为聚集金融资源、强化金融创新、辐射区域发展的“两极”,激发新技术、催生新产业、构建新模式、开发新平台的“高地”。同时按照“突出双核、打造多点、壮大一片”的思路,加快推动烟台、淄博、潍坊等地的金融特色产业发展,打造具有较强辐射带动效应的金融特色城市。此外,山东省还充分利用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和蓝海股权交易中心这两个重要平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各类产业投资基金参与山东实体经济发展。进一步优化区域股权交易市场与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新三板市场之间的转层、转板机制,促进中小企业股权融资市场层次化、系统化,为山东省挂牌企业提供股权交易、发债、银行融资等综合金融服务。
2.“新三板”市场。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三板”市场不仅是中小微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促进大中型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盈利能力的有效途径。据统计,截至2017年10月末,山东上市公司达到286家,其中在境内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的分别为67家和30家,在“新三板”挂牌631家,省内股权市场挂牌3 000多家①数据来源于山东省金融办官方网站。,“新三板”市场已经成为山东省金融供给侧改革中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一环。但是,由于“新三板”市场建设起步较晚,尚需不断地通过自身改革与沉淀来推动市场和金融行业发展,进一步完善、细化“新三板”市场的制度设计,使其更具有包容性、前瞻性,加强顶层设计与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推动“新三板”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3.民间投资。201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强化创新驱动,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有效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合理增长”[4]。山东省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民间融资机构等地方金融组织,拓展中小微企业、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使其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融资补充。此外,山东率先在省级层面推进民间融资规范引导工作,积极引导民间金融组织阳光化、规范化发展,建立机构监管和分类评级办法,并设立民间融资机构协会[11]。截至2017年10月末,全省有114个县(市、区)和14个开发区的34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信用互助业务试点资格,累计发生信用互助业务2 899笔、11 772.02万元。截至2017年11月末,全省有小额贷款公司419家,累计发放贷款572.18亿元,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92.07%;民间资本管理公司达到447家,累计投放资金250.84亿元,其中累计涉农、涉小微企业投资合计177.03亿元,占累计投资金额的70.57%①数据来源于山东省金融办官方网站。。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的大势,推动科技与金融的有效融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未来金融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规划举措。历览各次产业革命,都始于科技这一第一生产力,成于金融这一重要推动力,二者结合产生“第一竞争力”。科技创新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提升山东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推动力量。现代科技与传统金融的有效融合开创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创新的新途径,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型企业抓住历史发展机遇,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
随着各种金融与科技融合模式的创新与发展,信息不对称、风险大、成本高等传统金融模式难以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科技金融的发展能够打破传统金融约束的边界,提高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覆盖面,有助于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12]。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将科技金融发展的目标置于普惠性和服务实体经济的双重维度,通过构建全方位的长效发展机制,切实鼓励科技金融的创新和应用,有助于新旧动能转换目标的实现,实现科技金融的核心价值。在党中央金融体制改革精神的指引下,山东省在地方金融监管创新、民营资本规范化、金融交易市场创新、农民融资新模式探索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2017年1-11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3.9个百分点,增速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0%,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45.7%,取代资源、能源类行业,成为工业增长的主引擎②数据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局。。
科技金融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上市公司偏少、证券化率偏低、金融普惠化广度不足等问题。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强化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山东应健全信贷支持科技型企业的服务体系,支持传统产业创新转型以及结构调整,实现信贷资源在创新型企业中的配置结构优化,推进科技与货币投融资体系市场的融合;增强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能力,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投融资领域的作用,推动社会资本和风投资本有效进入科技创新型企业,完善科技与资本市场的融合。
在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推进金融精准扶贫”[3]。同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普惠金融的核心要义在于使每个经济主体都有机会得到适当的金融服务,而在金融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恰恰表现为对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的金融支持力度不足,这些弱势群体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根基,是扩大社会就业的主体[13]。因此,发展普惠金融,需要加大对“三农”以及县域、农村地区、小微企业、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
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工作,把发展普惠金融提升到支撑国家产业布局、实现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在推动普惠金融体系建设、设立普惠金融专营部门、传统金融机构改变经营模式、创新与新动能相适应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等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着力推动普惠金融由单一的小额信贷向多元化金融服务转变,改善小额信贷服务;进一步明确空间布局规划,推动金融机构、服务设施、服务网点向基层特别是偏远农村、山区、革命老区布局;实现城市商业银行县域全覆盖,鼓励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提高金融服务便利化水平;引导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服务,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来吸引低成本资金更多地流向实体经济;明确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机构的市场地位和未来发展方向,发挥其贴近社区、贴近乡村的机构优势和小额、灵活、快速的业务优势,与传统金融机构之间形成互补,加大对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金融支持力度。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牢记时代责任与使命,将“绿色”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主要矛盾转变,也包含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生态环境提出的更高要求[14]。金融供给侧改革也要符合“绿色”的理念,即发展绿色金融。绿色金融,就是要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将资金配置到绿色产业以培植经济发展的长效动力,培育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实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多赢局面。工业是山东经济的“定海神针”,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山东经济新动能、产业新优势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绿色金融则是加快这一进程的“催化剂”,发展绿色金融是提高山东省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必由之路,也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绿色项目的研究开发周期较长,投资风险也相应增加,传统融资渠道能够获得的资金有限。为此,山东省正推动建立一个全面高效的绿色金融体系,以政府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绿色产业,推动相关绿色产业创新发展与结构调整,提升新旧动能转换效率。在绿色项目融资方面,优化“审核类”绿色债券审核程序,适当放宽绿色债券规模等限制性条件,倡导发债主体多元化,培育更多的绿色企业及个人投资者,降低绿色债券融资成本。由于绿色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运行风险相对较高,山东省着重加强对绿色金融风险的监管,并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以及相关的行业准入制度,强化责任追究;引入外部独立第三方评估考核机制,加大对融资来源渠道与使用状况的监控力度,强化信息披露;建立绿色金融信息平台及绿色信用体系,缓解绿色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强化基础设施。
在金融全球化的时代,日新月异的金融变革正颠覆着传统金融行业的发展轨迹。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2016年作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合规年,国家相关部门颁布了多项法律法规以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由技术推动的金融创新,因此并不会改变金融的功能属性和风险属性,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仍然需要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严格遵循金融基本规律。
“互联网+”战略作为国家级重大战略,其发展与金融是不可分割、相互促进的。“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金融,互联网是促进金融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山东金融业积极抓住新旧动能转换这个“牛鼻子”,努力拓展新模式新业态,通过深化“互联网+金融”与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推动服务渠道与模式创新,提高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效能和精准性,创造发展互联网金融新空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建立需要发达的信用体系,山东省正逐步建立并完善中小企业信用征信系统与信用评价系统,建立客户信用等级与风险防范数据库,同时注重防范技术风险、操作风险、信息风险、金融风险、监管风险,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监管新模式,提高监管水平和效率。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发展改革的指示精神,山东金融改革准确把握金融改革的大局和方向,在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地方金融改革、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指引下,为牢牢抓住历史发展机遇,继续推动经济平稳健康有序发展,发挥金融供给侧改革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核心作用,山东省金融改革应继续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来精准发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再创产业发展新优势,立足于山东金融改革实践不断深化认识,在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前提下统筹协调,砥砺前行,走出一条具有广泛适用性、较高精准性、超前创新性、鲜明特色性的金融改革道路,将山东金融改革推向新的高度,为全国金融改革的实践提供山东样板。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5).
[2]习近平.经济发展前景仍然广阔[N].证券时报,2015-7-20(A001).
[3]习近平.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17-7-16(1).
[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7-12-21(1).
[5]本刊综合.深化金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金融界热议党的十九大报告[J].时代金融,2017(31):57-60.
[6]张志元,李维邦,张梁.振兴实体经济的金融供给侧改革探析[J].公司金融研究,2016(3):77-92.
[7]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7(1).
[8]周小川.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7-11-22(6).
[9]季晓磊.十九大报告关键词[J].中国经济周刊,2017(41):8-19.
[10]李克强.2017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7-03-05).http://www.gov.cn/guowuyuan/2016-03/05/content_5049372.htm.
[11]洪崎.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J].清华金融评论,2016(11):69-72.
[12]彭剑君,林少峰.科技与金融有效融合实现全面创新驱动[N].天津日报,2017-07-10(09).
[13]洪晓成.普惠金融理论与我国农村金融扶贫问题调适[J].山东社会科学,2016(12):83-87.
[14]杨志刚.绿色金融——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起点[J].银行家,2017(4):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