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底柱浅孔留矿法在矿山开采中的应用

2018-02-01 06:30
世界有色金属 2018年8期
关键词:底柱平巷采场

叶 鑫

(浙江省遂昌县湖山莹石矿,浙江 遂昌 323308)

无底柱浅孔留矿法作为空场法中的一种采矿方法,在小型金属矿山开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极薄贵金属矿床的开采中应用较多。与传统的浅孔留矿法相比较,无底柱浅孔留矿法取消了底部结构,增加出矿进路,通过电动装岩机装车,脉外巷道运输[1]。提高了劳动效率和矿体回采率,降低了采矿贫化率。

1 矿床开采条件

我矿年生产能力为8万t/a,矿体主要赋存在破碎带中,矿体顶板围岩在相同标高其岩性近于一致,一般在275m标高以上为下白垩统碎屑岩类,275-225范围内顶板为下白垩统碎屑岩,底板为钾长花岗斑岩225米标高以下,顶、底板围岩均为钾长花岗斑岩,岩性致密稳固[2]。

矿区范围内共圈定出4个工业矿体,分别编号为Ⅲ-1号矿体、Ⅲ-1支矿体、Ⅰ号盲矿体、Ⅱ号盲矿体。

Ⅲ-1号矿体:位于原琴圩乡矿至外垅一线的山脊及其北坡,呈脉状,沿走向呈波状弯曲。矿体地表断续出露长670m,总体向北西侧伏,LD306(标高380m)沿脉控制矿体长746.20m,为矿体最长部位,延深至标高250m,矿体长510m左右,往下延伸至标高-80m左右,矿体长约300m,再往下渐趋尖灭。矿体中部311-319线矿体最大倾斜延伸长为670m、其与走向长度之比近于1,西段矿体倾斜延深已至—80米标高段、东段LD306-CyD14矿体延深仅40m左右。矿体厚0.44~11.36,平均厚3.53m,据单工程见矿厚度统计,厚度变化系数为76.44%。矿体沿走向膨缩变化显著,自西向东共有6个厚度大于2m的膨胀段(累计长476.20m,占矿体总长的63.82%)和5个小于或等于1米的狭缩段,累计长270m,故矿体沿走向总体呈藕节状,矿体厚度在垂向上的变化为上、下厚,中间薄,即在300m标高以上矿体平均厚2.52m、标高300米至200m段矿体平均厚1.57m,200m标高以下矿体平均厚6.49m。矿体厚度沿倾斜方向的变化较走向方向的变化较大。赋存标高+445米-90m,产状为10°~30°∠65~80°。

Ⅲ-1支矿体:位于Ⅲ-1号矿体上盘,与Ⅲ-1号矿体基本平行,间距0m~17m,在321勘探线西约68m、标高+36m左右与Ⅲ-1号矿体归并,矿体长约270m~320m,单工程矿体厚1.60m~1.97m,矿体平均厚1.74m。

Ⅰ号盲矿体:于2008年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发现,分布在PD10平硐(36m中段)口往西约150m和PD11平硐口(-16m中段)往西约190m处,呈脉状,矿体长215m~270m,厚1.02m~3.00m,单工程矿体平均厚1.08m~1.44m,矿体平均厚1.35m,矿体产状10-20°∠75°。

Ⅱ号盲矿体:为PD6坑道掘进新发现矿体,位于Ⅲ-1号矿体上盘,走向与Ⅲ-1号矿体平行,产状基本一致,具体分布在PD6中段327线西45米-311线东11米间,矿体沿走向长度约115m~165m,矿体平均厚1.29m。

水文地质:

矿区地下水类型按赋存介质的不同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溶隙裂隙水三大类,孔隙水分布于残坡积亚粘土、亚砂土中,裂隙水主要分布于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发育的岩石地段,溶隙裂隙水主要发育在晶洞等溶隙裂隙发育的岩石段。

矿区主要含水体为含矿构造破碎带,含水中等,据单个涌水点观测,涌水量达31.70吨/日,动态稳定,含水极不均匀,具承压性质,主要受大气降水及风化裂隙水补给,具有较好的补迳排条件。

含矿构造破碎带为一陡倾斜的带状含水体,裂隙、晶洞和溶蚀孔隙为其主要的储水空间,构成一种特殊的含水类型,溶隙—构造裂隙水。

富水性与储水空间发育及充填程度有关,矿化强的地段,裂隙、晶洞发育,溶蚀作用强烈,含水性好。而矿化弱的地段,石英胶结致密,裂隙不发育,晶洞少且连通性不好,溶蚀作用弱,含水性差。因此,含水带以304线至318线间的主要工业块段最富水。据抽水试验,含矿构造带与水库的水力联系微弱。

开采条件下,近矿地段地下水(开采范围以内)向矿坑运移,而远矿地段(开采影响范围以外)不受矿山开采疏干影响,尚与天然状态水一致。含矿构造含水带赤山坑地段在乌溪江水库高水位(>225m)时被淹没,在沟底下的210中段(距地表垂直距离约17.0m)矿坑内见有滴水现象,比其他地段滴水严重,说明地表水(水库水)有沿风化裂隙渗入补给矿坑,但补给甚是有限。F6断层斜切矿体,其两侧约60m宽钾长花岗斑岩含水性较好,常以淋水、滴水等形式补给矿坑。但由于其属弱含水层,补给量不大,不会对矿山开采产生很大影响。

由于矿山开采,近矿地段地下水降落漏斗已经形成,疏干影响范围随着矿山开采向深部的不断扩大,其影响范围也会逐步扩大,目前在倾向方向已达-80米标高段。

本次坑道编录过程中PD11(-16米)中段受地热的影响,坑道内温度也达到39°C,PD12(-68米)中段地热资源已开发利用(坑内水量小),建立了遂昌红星坪温泉度假村,但受温度过高的影响探、采矿作业很难进行。

综上所述,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属“中等—复杂”类型。

2 采场结构参数

采场沿矿脉走向布置,阶段高50m,矿块长50m,间柱宽8m,顶柱高5m,采用平底结构,不留底柱,进路出矿,进路间距7m,每个采场布置7-8条进路,采场两端间柱内布置脉冲内天井,天井规格2.0×1.2m,垂高上每隔5m设置凿岩巷与采场连通,保证采场2个安全出口。

3 回采工艺

3.1 采准切割

采用无底柱浅孔留矿法开采,在矿房底部增设了出矿进路,与脉外平巷相连接,采准切割步骤:①沿矿脉掘进探矿平巷兼作拉底平巷;②在矿体下盘与矿体保持6米左右掘进运输巷;③在矿块两侧掘进人行天井,沿人行天井每隔5米向采场内掘凿岩联络道;④在运输巷内每隔7米与运输巷成45°掘出矿进路。采准切割工程包括运输平巷,矿块两侧的人行天井、出矿进路和拉底平巷、上下中段运输平巷即为该中段采场的回风平巷。

3.2 凿岩爆破

留矿法回采工艺简单,主要采用浅眼爆破,在联络巷中凿岩,以拉底平巷为自由面向上回采。

采用YT-28型凿岩机钻凿炮孔炮眼直径38mm~40mm,孔深1.8m~2.0m,炮眼成梅花型或之字型布置,眼距0.8m~1.0m,爆破器材选用乳化卷状炸药,非电雷管起爆系统。

3.3 采场出矿

每次爆破落矿后,通过电动装岩机在出矿进路从采场下部出矿,可控制每次出矿量和出矿边界品位,降低贫化率。每次出矿量约为本次落矿量的1/3左右,使回采工作面保持1.8m~2m高的作业空间。

出矿后及时清理工作面松石,平整场地,为下一循环作业做好准备,当矿块全部采空区以后,最终集中装出所有存留矿石。

电动装岩机出矿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工班效率和采场生产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4 采场通风及安全

采场工作面利用矿井主风流通风。新鲜风流由沿脉运输道经采场一侧的人行天井进入采场工作面,洗涮整个采场工作面后,污风由采场另一侧天井经上部回风平巷至风井排出。

4 经济技术指标

无底柱浅孔留矿法与传统的浅孔留矿法比较,无底柱浅孔留矿法虽然其采切工程量相比较会有所增加,但在回采率、贫化率和安全性指标上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产量也有很大提高,技术经济指标提高明显,实践证明,将无底柱浅孔留矿法应用在矿山开采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5 结论

与传统浅孔留矿法相比,无底柱浅孔留矿法在这如下优点:

(1)不设底柱,增加了对矿柱的回收,大大提高了开采回采率,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损失和贫化,可充分回收地下资源。

(2)进路采用装岩机出矿,提高了出矿机械效率,加快了出矿速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3)取消了劈漏复杂的工艺过程,直接拉底,施工工艺简单,工人易于掌握。

(4)脉外运输平巷出矿,安全性高,解决了安全,运输和生产的矛盾。

经过一年时间的实践证明,无底柱浅孔留矿法在我矿山的使用是相当成功的,同时已在公司下属矿山得到全面的推广,收到的很好的效益。

[1] 《采矿设计手册》编委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2] 河南卢氏北方矿业有限公司清南铁矿二期地采工程《初步设计》,2012.

猜你喜欢
底柱平巷采场
基于Flac3D数值模拟的深部采场结构参数优化及应用
基于FLAC3D的采矿方法优选及采场结构参数优化①
敦德铁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后采空区的治理
北厂-架崖山矿段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评价研究
窄长采场胶结充填体强度要求及结构设计
矿井中厚煤层倾斜分层开采技术探析
挖金湾煤矿煤柱工作面巷道布置及支护技术应用研究
望儿山金矿中深孔采场底柱回收方案探讨
冲击地压工作面开采技术开采上解放层卸压
缓倾斜矿体露天采场台阶矿量的分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