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素娟
(江苏省如皋市人民医院,江苏 如皋 226500)
四肢骨折会使软组织出现出血,其临床表现为肢体肿胀与疼痛。手术是治疗骨折患者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但手术会刺激加重肢体的肿胀情况,若长时间不能得到缓解,则影响患者肢体末端的血运情况,从而影响骨折的愈合,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1]。本研究对我院在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四肢骨折患者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患者肢体肿胀康复中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选取我院在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均存在肿胀情况,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22-61岁,平均年龄40.26±3.28岁;骨折部位:上肢骨折21例,下肢骨折19例;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23-60岁,平均年龄40.84±3.01岁;骨折部位:上肢骨折18例,下肢骨折22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术后纠正水、电平衡,给予抗感染治疗,让患者抬高患肢,动态监测生命体征等;研究组给予护理干预,具体为:(1)认知干预:告知患者有关骨折后出现肿胀与疼痛的原因,指导患者以积极的心态对面肿胀与疼痛;(2)疼痛干预:告知患者术后出现轻微疼痛属于正常现象。护理人员首先应评估患者疼痛程度,询问疼痛的规律,仔细观察患者的肌肉紧张度、面色、姿态等,评估疼痛的性质;其次,护理人员应积极的与患者进行沟通,释放患者内心的压抑,理解、尊重患者,使患者获得安全感、信赖感。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患者可经聊天、听音乐、看视频等方式分散注意力,提高其对于疼痛的热忍受力;(3)肿胀干预:待患者功能复位后,进行局部冷敷,每次10-15分钟,一天三次,治疗2天后开始热敷,温度应为50-60摄氏度,每次10-15分钟,一天三次,治疗2天;术后2天后,对局部进行按摩,以肿处为中心,向四周按揉,进行小幅度的活动,活动后冷敷10分钟。
(1)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肿胀消退的情况,其评价标准为[2]:正常为患者没有肿胀,恢复良好,Ⅰ级为患者的皮表稍存在肿胀,出现皮纹;Ⅱ级为患者的皮肤紧张,皮纹消失,皮表温度升高,没有张力性水泡;Ⅲ级为患者的皮肤紧绷发亮,皮表温度上升显著,皮纹消失,出现张力性水泡。(2)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肿胀的消退时间。
采用SPSS 19.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患者术后肿胀的消退时间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
术后7天,研究组中,正常36例,Ⅰ级3例,Ⅱ级1例,Ⅲ级0例;其患者术后无肿胀的发生率为90.0%(36/40);对照组中,正常24例,Ⅰ级13例,Ⅱ级3例,Ⅲ级0例;其患者术后无肿胀的发生率为60.0%(24/4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c2=6.17,P<0.05)。
研究组的消肿时间为5.27±1.21天,对照组的消肿时间为6.87±1.89天;组间比较差异显著(t=3.79,P<0.05)。
四肢骨折是一种常见创伤,多经手术治疗。术后创面出现渗血、渗液体,患者需长期卧床,减少活动量,出现静脉及淋巴回流受阻,术后固定不当、功能锻炼方法不当或过度均可出现肢体肿胀,若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易出现骨筋膜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康复[3]。因此,术后及时对患者进行有效护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进行疼痛干预及肿胀干预,可改善患肢的微循环,冷敷可降低血管通透性,缓解局部水肿;热敷可促进炎性物质的吸收;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预防关节发生内外粘连[4];通过对患者进行认知干预,可缓解其不良情绪,减轻其对于疼痛的恐惧,通过各种方式转移注意力,可缓解疼痛。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7天,研究组术后无肿胀的发生率为90.0%(36/40);对照组术后无肿胀的发生率为60.0%(24/4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x2=6.17,P<0.05);研究组的消肿时间为5.27±1.21天,对照组的消肿时间为6.87±1.89天;组间比较差异显著(t=3.79,P<0.05);可知,对四肢骨折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降低术后肿胀的发生,缩短其术后消肿时间,促进其尽快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