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野下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

2018-02-01 02:25□张
理论月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思潮改革开放

□张 竑

(1.中共中央党校 哲学教研部,北京 海淀区 100091;2.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机关党委,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2017年10月18日召开了党的十九大,2018年则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我国,每到历史关口就会重新引发一次类似的争论,那就是中国接下来应走什么道路的争论。社会上有人主张选择“老路”,即回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乃至“文革”道路,他们鼓吹大跃进、“文革”等“左”的路线,对改革开放决策和成果全盘否定,把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所有矛盾和问题都归因于改革本身,夸大改革开放的负面作用;也有人主张选择“邪路”,他们将新自由主义作为中国改革的理论支撑和理论依据,试图全盘照搬西方道路、理论与制度从而西化中国,认为改革开放前一片黑暗,没有成果只有错误,鼓吹市场具有万能作用。两种主张之间分歧大、争论多,杂音噪音不绝于耳,成为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方向的障碍。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针对道路之争,再次重申“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1](p39)的观点,对上述两种道路之争的观点予以明确的否定。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重要讲话,以及2017年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站在唯物史观立场上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蓝本。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一讲话主题具有两个层次的理论深意:表层的意义是:一方面,回顾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1921年奋斗至今的光辉历程,强调中国共产党不能忘本、不能忘记奋斗的初衷;另一方面,强调接下来要走的路不能是邪路歪路,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旗帜不变、衷心不改、目标不移。深层的意义是:坚决反对当今中国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一种是鼓吹计划经济万能、更公平公正,甚至肯定大跃进、“文革”等“左”的路线,夸大改革开放的负面作用的极左派;另一种是认为改革开放前一片黑暗,鼓吹改革开放后市场具有万能作用极右派。“不忘初心”回应的是极右派,“继续前进”针对的是极左派。总的来说,道路之争在中国历史上是个老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以唯物史观的立场,客观、全面地看待和评价国家发展的每个阶段,警惕和批判各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是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对全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一次重要讲话。再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历史性的定位,通过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中总结新的历史经验,明确回答今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对于清除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负面影响,旗帜鲜明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批判两个阶段互相否定论

(一)两个阶段互相否定论不符合唯物史观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和改革这两个阶段的辩证关系作了重要阐述:“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1949年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的基础上开创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2](p31-32)这一重要论断,正是针对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上出现的以两个阶段互相否定论为表现特征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强有力的反驳与批判。“但历史虚无主义者对此却故意置若罔闻,以主观、片面的唯心史观将前后两个30年割裂开来。”[3](p135)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般大致分为前30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和后30多年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两个时期。如今中国社会涌现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无论是以前一阶段否定后一阶段还是后一阶段否定前一阶段,都是片面的、错误的和独断的,充分暴露了其思维方式的片面性和独断性。那么前后两个阶段到底应该是什么关系?应该如何评价?笔者认为应该更加客观地、历史地、具体地、实事求是地来看待和回答:前一阶段是在艰难摸索和重大挫折中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后一阶段则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一阶段取得的伟大成就基础上,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同时伴随若干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4](p544-545)也就是说,后一阶段如果离开前一阶段打下的基础,缺乏必要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历史条件,改革开放是不可能顺利进行的;同样,我们也可以理解,前一阶段的探索,是在生产力水平更低的条件下进行的,是受到之前的生产力水平所限制和约束的,探索的过程中有失误和曲折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要历史地看待新中国的发展历程,辩证地看待道路探索中的得与失,而不能片面地、极端地揪住个别失误进行夸大,甚至借此否定整体。

(二)客观评价前一阶段的前进与曲折

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的30年,是新中国建设打基础的30年。经历了长期战乱之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搞建设,是当时历史的、具体的现实条件。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探索社会主义的建设经验。在这30年间,先后经历了三年战后经济恢复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三大改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艰苦卓绝的不断探索中,由于经验不足,先后发生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遭受苏联逼债和三年自然灾害等复杂恶劣的客观环境,尤其是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的悲剧,使社会主义建设遇到前所未有的重大挫折。我们要客观地、具体地、历史地面对这些不容置疑的历史史实,既不能因为遇到重大挫折而贬低和否定这一阶段所取得的重大成绩;也不应给“文革”翻案,否定后来党中央对这段曲折历史的客观评价(《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不忘初心”,既包括对中国共产党建党初衷的铭记,也包括对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历史成就的肯定。

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前30年,取得的主要成就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财政收支基本平衡,于三年之内基本恢复了国民经济;第二,用四年时间完成了三大改造(大大少于预期时间),引导国家顺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第三,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尤其是重工业体系;第四,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取得众多成就;第五,文化教育事业广泛开展、顺利推进;第六,建立了较为齐全完备、涉及各领域的科学研究院所;第七,初步建立了覆盖面较广、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第八,人民生活水平比新中国成立前有了相当大的提高;第九,建设了较为完善的国防体系。

新中国前30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产生曲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建设的内部条件来说,这一阶段的探索是在经济衰败、人民困苦、百废待兴的历史背景和物质基础上开始进行的,在这样的环境和基础上搞建设,客观地说确实具有很大的困难和挑战;第二,从建设的外部条件来说,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全面封锁的条件下进行的,国际对中国的孤立、封锁和制裁是主旋律;第三,从建设的自身经验来说,当时中国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尤其生产力低下的农业国家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苏联模式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中国共产党在学习和借鉴苏联模式的过程中既有收获也有挫折;第四,在长期的革命斗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仍有偏差,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原本既有“破”也有“立”的理论,即既有革命理论也有建设理论,但当时由于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传入我国的大多是经苏联选择、理解、翻译后,再译成中文的二手材料,而且总的材料不够丰富或者说是被苏联有选择性地输出到中国,导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在指导思想上过于强调“政治挂帅”,过于依赖主观能动的力量,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性作用;第五,由于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产生了急于求成、思想僵化的错误;第六,对国际形势的总体判断出现失误。

(三)正确认识后一阶段的成功与问题

正是因为在前一阶段的探索中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经验,导致出现了一系列的失误和曲折,所以才需要改革来纠错和完善。改革并不是自我否定,不是全盘否定以往、一切推倒重来,而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是一种强大的完善机制,通过改革来肯定对的、否定错的、试验新的和适合国情的政策,继续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回到并保持正确的方向前进;正因为前一阶段被孤立、被封锁,所以要大胆开放,利用全世界人民所创造的共同优秀文明成果和发展智慧来加快我们的发展,纠正我们的失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继续前进”,意味着我们仍然要高举改革大旗,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历史高度。

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的标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这一阶段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成功地纠正和完善了在前一阶段的探索中曾经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经过逐步对外开放,取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成就。国家的综合国力迅速上升,经济总量逐年上升并已位列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改善十分显著,教育、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科技研发和工程建设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外交、国防、军队建设等方面成绩斐然。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前一阶段探索的积累和教训,也离不开后一阶段的大胆创新和努力作为,为我国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充分肯定后一阶段的发展成就,并不是说这一阶段的发展毫无问题和错误。只突出成就忽略问题不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也不符合这一阶段发展和探索的真实历史情况。总体来说,改革开放在将近40年的历史发展中,经济建设领域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此相比,社会建设领域发展相对滞后;物质文明发展飞速、成果丰富,精神文明发展却相对落后、成果贫瘠;资源开发过快过猛,生态保护后知后觉。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还出现财富分配不合理、贫富差距日益增大、公民道德水平下滑、行政办事效率不高等问题,既不能因为改革开放的所取得的众多成就而忽略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不应夸大问题而否定改革开放的成功探索。辩证地、客观地、历史地、公正地看待和面对改革探索中遇到的问题,实事求是地逐步在改革过程中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和制度,解决每个历史时期所遇到的问题,这才是站在唯物史观立场上的正确态度。

二、辩证认识两个阶段的历史性关系

如何看待两个阶段之间的关系,既是在改革开放即将进入40周年时所需要做的客观总结,也是批判各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重要内容。

(一)相继而生的历史性关系

改革是在已有基础上来进行的改革,具有历史继承性。我国的国家基本制度没有改变,仍然为人民民主专政,仍然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国家的领导核心没有改变,仍然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而这一已有的基础,并不是全盘照搬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而是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依照当时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解来进行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建设。前一阶段主要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吸收借鉴苏联的部分成功经验,进行的社会主义探索;后一阶段,则是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领导人为代表,在前人的建设基础上进行的改革开放,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广泛推进,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没有前一阶段就没有后一阶段,因为历史本身就是连续的,相继而生的。前后两个历史阶段,本质上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不可割裂、不可分离的阶段。历史虚无主义或者历史相对主义,常常片面肯定或否定其中一个历史阶段,又或者把两个阶段割裂开来,这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无论是片面否定某一阶段的历史,还是割裂不同阶段的历史联系,都会造成思想混乱。我们必须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辩证地、历史地看待两个阶段之间的联系。

(二)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打下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所取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30年艰辛探索所取得的成就为基础的。没有前一阶段取得的成就的坚实物质基础和经验积累,就不会有后来改革开放的顺利成功。正确看待和评价前一阶段的探索历程,客观中允地评价前一阶段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奠定的坚实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贯立场。中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领域的坚实基础得益于前一阶段的极度困难但又十分必要的工业建设。工业是现代化国家的立国支柱,关乎社会主义中国的生存安危。前一阶段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内部条件下,在被发达资本主义所封锁和孤立的外部条件下,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从零开始进行工业建设,为后人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发展基础,那个时代的几代人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今天的人们之所以能够生活在物质丰富的幸福条件下,要铭记前人的艰辛努力和不懈追求,不能说所有的发展成果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没有前一阶段的积累,包括正确经验和错误教训的积累,就不会有后一阶段的成功改革。另外,前后两个阶段的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发展起点完全不同,前一阶段从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依靠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艰难起步;后一阶段则在前一阶段取得了建设成就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充分吸纳和利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吸收借鉴全人类的发展经验精华来迅速推动自身的发展。两个阶段的发展起点、条件、历史背景完全不同,但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如同一个人的人生,童年、少年、青年、壮年等时期,只能作大概的、为了便于分析和认识才进行的人为区分,实质上这些阶段之间是不能绝对分开的,是具有历史连续性的。壮年的发展离不开前面诸阶段的发展积累,人不可能不吃不喝从童年直接成为壮年。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如此,正是经过前一阶段的艰苦奋斗,才积累出改革开放初期的生产力基础,才能以改革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着力点,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没有前一阶段的奋斗和积累,没有前一阶段良好的经济基础、坚强的政治基础和稳定的社会基础,就无法开展后一阶段的改革开放。

(三)后一阶段吸取了前一阶段的经验教训

前一阶段的起步,是在告别旧中国、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困难时期,在经济基础极度薄弱、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帝国主义严厉封锁、建设环境极度恶劣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鼓舞人们改造自然的积极性,为了尽快追赶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度,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历史性地选择了曾在革命年代具有多次成功经验的群众运动的方式来搞建设,形成了政治挂帅、高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特殊时期。从今天的时代视野评判当时的历史抉择,政治挂帅、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确实有助于生产力的恢复、物质产品的丰富和人们精神文化素质的大踏步提高;但另一方面,长期地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反而造成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约束,限制了人的创造性和个性,造成人们的思想禁锢、等靠要思想的产生以及生产关系无法及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所以说,当时的历史抉择既有历史必然性,又有历史阶段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就采用现在的各种政策,显然又是不可行、行不通的,主要是因为当时并不具备改革开放初期,经过前一阶段发展所取得的各项有利条件。也正因为如此,前人在前一阶段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下,所积累的成功经验和错误教训更加弥足珍贵,更加值得我们珍惜,前辈们的努力也更加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仰。经过前一阶段的艰辛探索,使得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时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规律和经验进行了认识和总结。吸取了前一阶段的经验教训,充分认识到实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领导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局面,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坦率地说,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60多年,虽然有失误和曲折,但国家的发展呈现了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趋势。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所有中国人民都切实地感受到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等各个领域的飞跃式进步。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人口大国建设成富国强国,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奋斗历史,是相继而生的、相互联系的、相互依存的、不断发展的、不断进步的光辉历史。尤其是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努力探索,中国为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1](p37)。不是以掠夺和暴力为主的帝国主义原始积累的方式,而是和平互惠、自力更生的中国发展方式,为其它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三、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形式

否定前一阶段发展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历史;二是全面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前30年的建设成就;三是肆无忌惮地诋毁毛泽东同志;四是借肯定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来对比和否定前30年的历史成就,把改革看成西方模式的全盘照搬,对中国共产党的功劳进行歪曲和否定;五是夸大、编造前30年的党内政治斗争,借此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六是通过诋毁和丑化革命和建设中产生的众多先进党员和模范代表的形象,否定党的先进典型和历史人物,鼓吹受骗上当论和蒙蔽大众论,借此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手段可谓多种多样,其真实目的都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合法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和领导地位。

否定后一阶段发展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鼓吹中国举社会主义旗帜、走资本主义道路;二是怀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道德高尚、有精神力量,夸大如今急功近利、自私虚荣的道德下滑现象;三是仍然提“造反有理”口号,企图搞二次“文革”、二次“土改”,分企业家、先富起来的人的财产的“左”的思潮;四是妄图给“文革”翻案,以当代中国文化不如前或中国文化不如西方文化为借口,主张搞二次“文革”;五是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仍希望回到改革开放前的公社化、集体化经济中;六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论断、观点为依据,鼓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偏离了预定轨道,从而一方面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另一方面否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七是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贫富两极分化、有失公平,主张搞平均主义。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产生原因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产生原因:从内部来说,一方面是一些思想理论工作战线的同志的历史反思偏离了客观、中允的正确方向,在对逐渐丰富的历史史料的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前30年社会主义探索中的不足与失误,错误地把这些不足与失误夸大化、绝对化,忘记了这些不足与失误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众多成果的背景下的不足与失误,忽视了当时不利的历史条件和不足的建设经验,以现代的评价标准来责难当时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不足与失误,甚至有人以这些不足与失误为借口,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中国人民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另一方面,人为地分裂两个发展阶段,搞对立论、互相否定论,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手段和方式当成了内容,当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易帜,没有搞清楚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没有看到市场机制对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作用。从外部来说,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阵营国家,而且是人口众多、领土面积较大的大国,境外敌对势力尤其是资本主义阵营的敌对势力,忌惮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企图用孤立和封锁的手段扼杀这一社会主义阵营中的新生力量,意图分化、西化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坚持不懈地在思想理论界传播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妄图内部自行崩溃,希望中国共产党垮台,造成中国社会混乱并借机扶持傀儡政权以操纵中国命运。

从本质上来看,当今中国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具有共同的错误根源,即极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没有分清主流与支流、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这种思维方式导致了非此即彼、抓住支流忽视主流、只看部分忽视整体的片面独断论,这种片面独断论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这种片面思维方式,或者说对待历史的错误态度,在中国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过,可以说是一种顽疾。厚古薄今与厚今薄古实际上是中国人自古以来一直存在的对待历史的两种错误态度,其本质上都是片面思维方式的一种体现。无论是主张历史倒退论,还是鼓吹资本万能论,也都是片面思维变种的体现。

(三)坚定不移地坚持“四个自信”,旗帜鲜明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针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有可能造成的思想领域的严重后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在“三个自信”的基础上明确加入“文化自信”,从而形成更具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的“四个自信”的表述。既符合时代的需要,又回答了时代的问题。“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p36)历史虚无主义以片面否定为手段,实质上是要借否定部分而否定整体,以否定中国发展历史而否定中国文化的优秀性和先进性。针对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以至否定中国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我们要旗帜鲜明地批判这种思潮,认清这种思潮的各种表现形式和产生的复杂原因。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思维和唯物史观的态度和立场正确看待历史、看待历史背后的文化基因,肯定前人的艰苦奋斗和后人的开拓创新。从中国各方面、各条战线、各个行业和全体人民的发展成果中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正确性,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肯定中国文化所独有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作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涌现的先进文化。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才能更加有效地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扰和污蔑。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的“7·26”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1](p59)。再次重申牢固树立“四个自信”的极端重要性,站在更高的战略层面和理论高度来看待和认识“四个自信”,把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5](p10)要求“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5](p42)要自觉坚持“四个自信”,自觉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3]陈鑫.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当代表征及危害[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5(8).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思潮改革开放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近演化态势与特征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