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
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如何,是经济发展情况的晴雨表。区域间在经济上的发展差距,实质上反映的是营商环境的差距。如何营造好营商环境,可以对标国际上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逐步改善。
营商环境正成为中国区域发展加速分化的重要因素。
可以说,近几年中国区域经济呈现的南北差距扩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南北方营商环境差距扩大导致的经济发展分化。
比较典型的是,近几年,一些地区在落实中央要求时过分强调行政主导,手段“简单化”“粗暴化”,极大干扰了企业正常经营,特别是政府对一些合法企业的“驱逐性骚扰”(指为了逼迫企业搬走,但又缺乏合法手段,只能通过频繁地检查企业消防、环保等问题,向企业发出“不欢迎”的信号),极大地损害了营商环境,助长了“劣币驱逐良币”的趋势,不但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更加速了营商要素和人口向营商环境较好的地区转移。
国家层面高度重视营商环境改善。高层提出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各地也纷纷出台改善营商环境的措施,甚至提出要建设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对标全球营商环境评价体系
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是什么样的?如何去实现?
营商环境的概念宽泛,包括影响企业活动的法律要素、政治要素、经济要素和社会要素等,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改革和对外开放众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当前,全球对营商环境的评估有若干套指标体系,影响较大的有三类,具体如下:
一是世界银行集团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包括11项一级指标,43项二级指标,是在世界上被广泛认可的衡量标准,侧重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中小型企业在建立、运营和发展壮大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环境。
二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包括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在全球影响力极大,侧重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商业企业发展的经济、行政、营商、设施等综合环境,其指标体系则更综合。
三是日本都市战略研究所发布的《世界都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包括6个分类,24个一级指标,70个二级指标,其评价立足居民、艺术家、科研工作者、游客、企业家等多类人群主体,更加强调城市总体的竞争力。
可以说,三大评价都非常权威,能登上任意榜单前列的国家或地区,都可以认为拥有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而如果可以同时上榜三个榜单前列的国家和地区,其营商环境一定处于“全球顶尖”。综观三大排行榜,新加坡、中国香港两个亚洲的经济体算得上拥有全球最顶尖的商业环境。三大榜单综合排名见表1。
从新加坡、中国香港两个典型经济体来看,其良好营商环境具有“市场公平、政府高效、社会稳定、法制完善、载体完备”五大核心特征。
市场宽松平等、规范有序
这一特征具体体现在:一是投资准入限制少,新加坡、中国香港秉承高度的产业开放政策,除国防等极个别产业外,对外资的运作基本不设任何限制,企业设立方面实行国民待遇。二是资本进入自由,如新加坡的基本投资政策是管进不管出,人员、资金、货物的进出几乎完全自由,企业可自行前往任何国家投资,不必向政府申报。三是建立了完善的市场监管体系,新加坡、中国香港等经济体普遍采用国际通用的行业规范和管理标准及营商规则,建立了完善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和中后期监管机制等,有效地保障了市场有序规范运行。
政府廉洁透明、便捷高效
该特征体现在:一是政府普遍拥有较高的运行效率。以创办企业为例,根据世界银行统计的创立企业所需天数,中国香港为3天,新加坡为5天(电子审批仅为2小时)。在中国香港,企业设立依照公司法规定一般只需要3个程序即可注册,且将公司注册与商业登记一块绑定。商业登记主要以税务为目的,并非针对监管企业商业活动,企业注册设立后的日常监管则完全依照完整的法律法规执行,不再进行行政性管理。二是政府高度廉洁。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建立了完善的行政监督机制,政府权威性和透明度极高,是世界上极其廉洁的经济体。如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均建立了公务员财产申报、强力反贪机构(中国香港为廉政公署、新加坡为贪污调查局)、高薪养廉为核心的反腐败机制,树立了良好的政府形象。
社会和谐稳定、温馨包容
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均被誉为世界上极为安全的经济体,犯罪率极低,社会相对和谐,为市场主体进入提供了安全、安定、安心的社会环境。城市普遍构建了“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结构,社会温馨包容,形成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气。此外,城市公共服务非常均衡和完善,国际化水平高,如中国香港、新加坡均采取双语教学,教育、医疗国际化水平较高,可以有效满足外资人员需求,吸引了大量跨国企业人员常住。
法制公平公正、成熟完善
新加坡、中国香港、美国纽约等经济体普遍具备完善的商业法律法规。一是完善的营商法规体系,不但具备健全的商业法规,更拥有健全和公正的司法审判系统,为知识产权保护、吸引人才、劳动者权利保护、鼓励移民等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如新加坡具有世界上极为优秀的知識产权保护法制体系,出台了《专利法案》《商标法案》《注册商标设计法》和《版权法》等四项专门法律以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二是完善的国际投资协议,如新加坡与几十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如东盟投资区《框架协议》、东盟六国政府关于《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等多个国际或地区的投资性协议,为外资跨国布局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公正文明的执法体系。新加坡政府严格按照法律要求执法,不越位、不滥用,程序科学、司法公正,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健全,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吸引外资的奖励制度和保护制度,无论从法律上或其他方面均对外商投资给予更充分的保护,是全球投资风险极低的国家。
要素集聚充分、载体完备
一是建立了吸引高端人才集聚的机制。如新加坡政府制定了科学合理又比较宽松的人才准入政策,为各类人才进入新加坡工作提供了便利。他们把外来人员按文化层次及工作经验进行严格分类,在政策上向层次高的人才倾斜。一般工人,在新加坡工作时限为两年,期满后必须离境。受过大专教育的人,只要有单位聘请,可以在新加坡工作较长的时间。具有新加坡方承认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可以长期在新工作,并在工作两三年之后,即可申请新加坡永久居住权。对于本地重点强化的功能和产业,新加坡政府通过给予定向政府奖学金的形式吸引全球人才集聚,如享受奖学金的学生毕业后需定向到新加坡的国际航运巨头工作2~5年。二是建立了完善的商务服务设施。新加坡、中国香港普遍有大量的5A级写字楼、五星级酒店、会展中心、咖啡厅、快速的网络服务设施等国际化商务服务设施,如新加坡有68家五星级酒店、中国香港有50家五星级酒店。这些高端商务设施为商务活动开展奠定了良好载体。三是均设立了完善的要素市场,两地均设立了证券、商品等要素交易所为企业服务,如中国香港已经成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和内地企业融资的首选城市,而新加坡则是全球大宗商品期货交易和定价中心,集聚了大量相应企业。
这五个核心特征用一句话总结,即“让遵纪守法的企业毫无干扰地高效赚钱”。
从现状看,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各项标准与全球顶尖水平差距还较大,提升的空间很大,未来需要全面对标三大体系,建立常态化评估机制,年年评估,年年改进。此外,北方地区政府管控要逐步走向“法制化”“市场化”,采取缩小南北营商环境差距的必要政策。
区域营商环境差异对经济的影响
2016年,中国北方地区经济规模占全国比重首次下降到40%以下,并呈现加速分化趋势。
实际上,在2000年到2007年,北方地区经济规模占比曾一度快速上升了1个百分点,但这种趋势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发生逆转。特别是从2012年后,北方地区经济发展开始大幅度放缓,东三省、山西不少地区甚至出现了明显的衰退,其原因可能是2009年开始的4万亿元投资进一步固化了北方地区以资源能源和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严重的产能过剩造成资源能源价格下跌,不少地区财政收入快速下降,造成局部衰退,而高额的债务水平导致经济短期难以恢复。而与此同时,长期以来以制造业为主的南方地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积极推进产业升级,一些地区通过改善相对区位条件,加强承接产业转移等方法实现逆市快速发展(增速保持在10%以上),推动南北发展差距逐步拉大。
如果进一步细化到地区,南北分化的趋势看起来更加明显,如表2所示。
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来看,其趋势大致可以概括为:东北衰落、西南崛起、东部转型、中南升级。
人口流向也可以佐证南北经济分化的观点。在2000—2010年的经济快速增长期,南北人口差距趋向均衡。从2012年开始,南方地区常住人口占比开始上升,到2016年已经上升约0.12个百分点,达到约57.81%。
趋势一旦形成,往往可能进一步加速,特别是从当前南北发展现状来看,这种趋势将继续扩大。
从南方地区来看,不少省市积极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成果,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互联网、智能制造发展,不少地区产业已经成功实现了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城市就业岗位增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了产业的良性循环,如广东、浙江、江苏等地。
而中南部省市,特别是长江中下游省市和西南地区省市,由于人口充裕,成本较低,高等教育资源丰富,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如四川、重庆、贵州、湖北、安徽等省市,已经进入工业化驱动的快速增长期。
不少南方城市还主动打响“人才争夺战”,如武汉、成都、杭州、南京等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留住大学生,武汉市甚至喊出“让大学生能以8折的价格买到房子”。可以明确的是,“谁掌握了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谁就拥有了未来”这句话,将在未来十年被反复验证。
从北方地区来看,本地区产业结构本身不合理,长期以来形成的以资源能源和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难以短时间改变,再加上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环境容量较小,经济发展限制要素较多(目前环保对本地资源能源行业发展已造成比较明显的影响),短期看产业升级困难,重回快速增长的可能性不大。
此外,北方缺乏经济带动性强、协同发展的核心城市,长期作为北方经济领头羊的北京,目前正逐步淡化经济发展职能,加快推动非首都功能和人口疏解,但北方又缺乏其他可以作为经济中心的城市。北京周边比较优势也不足,在竞争逐步加剧的情况下,产业和人口向南方城市转移的意愿加强,可能会进一步“雪上加霜”。
在实际生活中,这些已经悄然发生,今年8月艾普大数据曾对“逃离北上广深”的人群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从北上广深离开后迁徙至省会和其他二线城市驻留超过两个月的人群分析得知,这些人群主要流向重庆、杭州、成都、厦门、苏州等地。
也就是说,從北京流出的人口,大多数没有到北京周边的津冀地区,却跑到更远的南方。
南北失衡将对我国区域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但其背后则是营商环境的差异所致。
南北的资产价值将出现分化
随着人口和要素继续向南方城市集聚,特别是“年轻人”和“富人”,未来城镇化的模式将是“城市”到“城市”的转移,大量北方城市的精英会向南方城市转移,而这种人口流向将使南方核心城市的土地资源逐步紧缺,房地产作为资产的保值增值作用将进一步增强,而一些北方城市的房产将会涨价乏力,甚至局部地区出现回落,带动富人及中产阶级的资产配置将逐步从北方向南方转移。
人才的集聚将带动南方产业加速转型
大量年轻人将为南方发展带来更大活力,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人才的集聚将推动产业加快转型发展。但对于北方来说,产业的流失可能会使本地区更难以脱离传统的“资源能源”产业,“资源的诅咒”仍将持续。
南北方失衡不是坏事,这是经济规律使然。北方省市也大可不必悲观,因为国土开发很难达到绝对平衡,更多是生活水平和收入上的平衡。比如,美国78%的人集中在3%的国土上,但美国各州的人均GDP几乎相同,这意味着,人均产出基本实现了平衡。我国北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低,只能尽可能发展优势的特色产业,使人口下降但人均收入得到上升。从整体发展来说,这样对国家长远可持续发展更加有利。
良好营商环境的核心是“不折腾”
怎样做才能打造出良好的营商环境?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与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对比。
2017年10月31日,世界银行发布了《2017年营商环境报告:人人机会平等》,中国(不含港澳台地区)的排名与去年持平,位居世界第78位。排名前几位的有新西兰、新加坡、丹麦、韩国、中国香港、美国、英国、挪威、格鲁吉亚、瑞典,连蒙古、卢旺达等国排名均在我国之前,很多人对结果表示质疑,认为指标并不全面,有失偏颇。
从世界银行的指标来看,主要包括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证、获得电力、登记财产、获得信贷、保护中小投资者、纳税、跨境贸易、执行合同和办理破产等10项指标,这些指标的确不足以反映出中国营商环境的全部特点。
在中国,阻碍营商环境提升的,不只是程序多审批难,门难进事难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但并没有被人们重视的问题是“政府履约和管理”。
在中国,政府的履约应该成为“营商环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即使办手续再快,程序再简单,如果政府的承诺跳票,对于一家企业来说,之前的努力就归于零。
比如,政府在招商引资时承诺的财政补贴、奖励、税收返还,以及配套基础设施等,会极大地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再比如,政府为应付上级命令或其他压力,对某些符合条件、没有任何违法的企业采取一刀切关停或者“各种检查逼迫”的手法,也是对营商环境的一种破坏。
说到底,“不折腾”的环境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