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长林
2008年,他被评为副高级职称。从这个起点出发,他用了10年的时间,坚定不移地走出了一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专业成长之路。在随时随地地如期收获了教学与科研上的累累硕果之后,又水到渠成地实现了从副高级教师到正高级教师的跨越,且获得了自治区“特级教师”的荣誉称号,他是喀喇沁旗首位在五十岁前实现了“正高”与“特级”大满贯的佼佼者。
他,就是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中学(赤峰市田家炳中学)的生物教师席德强。
□种好教学工作的“责任田”
席德强,1991年从原赤峰师范专科学校生物系毕业,被分配到喀喇沁旗的王爷府中学从事生物学科的教学工作。工作之后,他又通过长达7年的在职学习,先后获得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系后期本科学历和教育硕士学位。在职进修,止于本科者众多,席德强则多磨3年,登上了硕士的台阶,为终身从事高中生物教学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从当老师的第一天开始,他就在备、讲、辅、批、考的常规中踏踏实实地做事,一步一个脚印地历练。没有高大上的理想,只是坚守住了当老师要对学生负责的职业道德底线;也从来没有过慷慨淋漓的真情表白,只是周而复始地默默地用心做好应做的每一件事。也许就是这份踏实,让他在不到30岁就小有名气,被调入锦山中学并委以重任:一直在最关键的岗位承担生物学科教学任务。我采访他的时候,问及他工作的理念和特别做法,希望他有几句闪光带彩的个性张扬的话。令我遗憾的是,他只用特别平和的语气告诉我:教学和种地一样,没有人在乎你地头喊得有多欢,人家只看你庄稼的长势和秋后的产量。我当时心里还在想,倒是教生物的,三句话不离本行。过后才真正掂出了话语的分量:大道至简!这是席德强说话的风格,因为他实在不善于世俗上八面风光的言说,更不适应官场上循规蹈矩的套路,歪打正着,却道出了最接地气也最能说明问题的朴素真理。
席老师的生物教学具有扎实而又灵活的特点。其灵活性体现在不以课本画地为牢,不把学生的视野局限在课本的有限信息中。他总是善于立足教材画大圆,带领学生从空间上看到更宽广的生物世界,从时间上回望生物世界发展的历史,展望生物发展的明天,从而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逐步地构建出了生物世界的“来龙去脉”和彼此的联系。比如,讲到生物进化时,他对同学们说道:大熊猫之所以被称为“国宝”,除了可爱之外,就是特别稀少,快要灭绝了。那么大熊猫的快要灭绝与它自己有没有关系呢?这是席老师在科普图书《迷人的生物学》里专门写过的问题。他指导学生从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探究到了熊猫的自身因素。原来啊,它已经不适应环境了。为什么呢?它的取食范围、繁殖能力、体形特征、生活习性等等,都不适于现在这个弱肉强食、竞争激烈的自然界。它的退化与落伍决定了它必然要灭绝。推及人类自身,他引导学生导出了一个结论:人也是一样的,不积极改变自己,也会被社会淘汰。席老师对学生的引领,注重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学习就这样轻轻松松,教育就这样自自然然。他之所以能凭借自己在教学中的表现赢得学生的信赖和敬佩,是因为他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做人治学的无声榜样。当然,这样的效果绝不是仅凭一腔热情就能够实现的,他凭借的是在教育科研过程中获得的成果。
席德强凭借自己的研究成果搞活了生物课的教学,他的成果也辐射到了其他年级与学科的学习。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在学习《活化石》一课时,老师让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对化石的了解。这位同学站起来将自己在《迷人的生物学》中读到的“化石浅谈”背诵了一段,让同学们都对他刮目相看,很多人也从此喜欢上了阅读科普读物。《迷人的生物学》中为学生量身定做的知识,则帮助有兴趣深入学习的学生知道了化石虽然是没有生命的、石化的,但通过它人们可以了解古代生物的很多信息,从这一点来看,化石又是“活”的。比如,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这不仅证明了现在地球上每一种生物都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进化来的,也证明了生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次序。所以,古生物化石的存在,直接证明了达尔文进化论的正确性。
席德强老师的《改变世界的一粒种子——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版以后,学校图书馆收藏了一些。在学校每年举办的读书节上,写这本书读后感的最多。很多出身于农村的同学写道:这本书改变了我对农业和农村的认识。原来我以为农业就是种地,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苦劳作;现在我知道,农业的内涵很丰富,袁隆平先生培育超级水稻也是为农业服务。以前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绝大多数同学都会回避农林牧等与农村牧区有关的专业,认为这些专业以后既赚不到多少钱,又非常艰苦。在读了《改变世界的一粒种子——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之后,我改变了偏见……
那么,席德强到底在自己的责任田里有怎样的业绩呢?
2009年,他被赤峰市喀喇沁旗人民政府评为“优秀教师”;2005年和2009年两次被喀喇沁旗教育局评为“优秀班主任”;2009年和2013年两次受到喀喇沁旗人民政府嘉奖;2007年和2008年,课堂教学录像课和教学设计分别获得华北区一等奖;2009年被赤峰市教育局评为优秀科技辅导员;2014年获得自治区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一等奖;2010年获得赤峰市人民政府“二等功”奖励;2014年被评为自治区“中学生物学科带头人”……
哪座金光闪闪的奖杯不在证明着他教学工作的“优秀”?哪座沉甸甸的奖杯下面不是责任的担当、创造的智慧和实践的汗水?
□拓开教育科研的“致富路”
席德强,教学务实,但不死板,灵动之气伴随着他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研读教材,总有一个比教材更宽广的知识背景作参照;设计教学,总把一堂课作为系统的一个链条来安排;课堂教学,总要注意教学内容与自然、社会的现实与发展建立联系;面对学生,他既毫不放松高考這件近期的大事,也高度重视高考之后学生长远的发展。这些,都集中地表现出了他教学工作的宏阔视野。正因为有了如此宏阔的教学视野,有了实而求活的目标追求,有了创造性思维的积极参与,他实现了教好学生的根本目标,也在教学相长规律的作用下,获得了丰厚的教育科研的附加值。
比如,为了有效地组织起生物学科的自学,他主动参与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的子课题研究,探索出了“问题导学”背景下的生物教学之路。他精心设计每一章每一节的问题,为实现学生在生物课上的自学准备抓手。从一节到一章,从一章到整本书,从一本书到高中的整套书,成体系的“问题导学”成果在他的手中诞生了。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课题组的青睐,被确认为课题研究的“重大成果”之一,作为《问题引领》丛书高中生物卷在2010年8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较大范围得到了推广使用。他所主持的“高中生物学问题引领”子课题也在2010年通过了中国教育学会“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总课题组的验收。该科研课题还入选了第二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作了专位展出。席德强于2016年10月向全自治区青年骨干教师作了《问题引领及教师专业成长》的经验介绍。2016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中学生物教学专业委员会向全区普通高中推广了这一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果。
再比如,他在教学的过程中,编著了生物学专业图书《追寻科学家的足迹——生物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该书已入选中科院中文科技史图书。中科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教授王梓坤认为:“这是一本很好的中学生的课外读物,它不但可以作为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教材,还可以作为中学生物学教师的参考资料,而且对生物学爱好者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脉络也大有裨益。”(《〈追寻科学家的足迹——生物学简史〉序言》)
他编写的校本教材《改变世界的一粒种子——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015年9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后,被科技部评为2016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在50部优秀作品中排第5位。
科普图书《迷人的生物学》第一版早在2009年9月就已经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曾登上科普图书畅销榜前5名。由于销售良好,2016年5月又发行了第二版,并被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评选为2017年自治区优秀科普作品。
他利用业余时间对药用植物槲寄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槲寄生的人工繁育技术”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问及这项研究的起因,席老师告诉我:槲寄生是东北、华北地区的一种药用植物,常见于榆树、杨树上。为它传播种子的是一种吃果实的小鸟——太平鸟。由于气候变化和人工采集,再加上鸟类减少,槲寄生越来越少了。于是他产生了研究槲寄生的想法。在研究过程中,首先要采集槲寄生的果实,然后去掉果肉,再到野外的榆树、杨树上尝试人工繁殖。最后检验繁殖的效果。前后经过五个冬天,经过多次尝试,最终找到了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获得了人工繁殖的成果。他用研究成果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生物种间寄生关系,起到了很好的行为示范和知识示例的作用。现在,随着后续研究的深入,他认识到了原有方法还不够完美,还需要探索更先进的技术手段。
此外,他还有著述在2012年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下面这些著作,都是他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完成的,是得益于生物教学的启发,得益于生物教学的需要,得益于对生物教学本身及相关领域问题的密切关注和用心研究。他关注的领域有多宽,对现实问题有多么敏感,研究的角度有多么集中。请看他近十年发表的系列文章目录:
核质遗传的辨析 《中学生物教学》 2008年第2期
杂交育种的过去与现在 《中学生物教学》 2008年第5期
沙棘的生物学特性与开发利用 《生物学通报》 2008年第9期
大熊猫濒临灭绝的内在因素 《中学生物学》 2008年第11期
槲寄生的生物学特性、利用与保护 《生物学通报》 2009年第7期
草原上的明珠——达理诺尔 《环境教育》 2009年第10期
没有人类的未来 《环境教育》 2009年第11期
农业谚语中的生物学原理 《中学生物学》 2009年第12期
农业谚语学自然知识 《环境教育》 2009年第12期
没有人类的未来是什么样 《中国林业产业》 2010年第1、2期
那树,那鸟,那人 《环境教育》 2010年第2期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几个知识点 《生物学教学》 2010年第7期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境教育》 2010年第7期
谁在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 《中國教育报》 2010年9月3日
体验教育——环境教育的有效方法 《环境教育》 2010年第12期
吃肉的代价 《学科教育研究》 2011年第1期
席德强就是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了教育科研工作。他是真正用教学与科研两条腿走路的人,是教育科研成果的富有者。他深知教学是科研得以实施的土壤,也尝到了科研反哺教学的甜头。他在教学工作中取得的硕果里有教育科研的贡献,他在教育科研上取得的成就更离不开教学实践的滋养。他的教育科研以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促进教学进步、学生发展、自身提升为终极目标。我以为,他有资格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榜样。
易普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席德强知道自己这块材料的用处,已经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他靠的不是外在的粉饰,而是由筋到骨从知到能的锤炼,是“十年磨一剑”的不懈坚持。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胡适先生曾向中学生推崇的四个字:“勤谨和缓”,一下子就把席德强老师做学问的风格与这四个字联系了起来。不偷懒,不走捷径,切切实实,辛辛苦苦地做事,是为“勤”;做事谨慎,不粗心,不苟且,是为“谨”;不发脾气,不要武断,心平气和地做学问,是为“和”;不轻易下结论,总要努力获取到足够的证据才说话,是为“缓”。也许席德强老师还没有做到最好,但他毕竟走在了不断追求“更好”的路上。
席德强的成绩固然要靠个人的努力。但当我称赞他的努力和成就的时候,他却告诉我:应该感恩的是锦山中学。他说:如果没有锦山中学对“大师精神,书院气派”的高调追求,没有学校精心营造出的“崇尚学术,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没有学校领导对个性化教师的包容和支持,就一定不会有自己现在的这些成绩。我相信他的话是肺腑之言。北京四中特级教师郑春和在《迷人的生物学》序言里的相关评论也许具有更强的说服力:“我到过很多学校,内蒙古锦山中学是我见过的很有特色的学校之一。这是一所崇尚文化的学校,这是一所重视教师发展的学校,学校领导实施了大师引领策略,坚持每月请一位专家来校讲学,每个学科每学期请一位全国名师来校指导教师教学,点拨教师专业发展。和大师对话,与经典为友,成为学校生活的盛宴。这在全国都是少见的……正是在这种氛围里,在这个团队中,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席德强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是啊,风沙多的地方不长草,没阳光雨露的地方少生命。生物多样化良性发展的背后,一定是有阳光和雨露的共同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