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实实读文本

2018-01-31 12:10王锋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文本活动语文

王锋

教训!

4月10日,县里举行“教学开放日”课改教学活动,我承担了一节八年级语文——《散步》的教学任务。依照学校课改模式的要求:教学中要有学生活动。我误读了学校的要求,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要在“活动”二字上下功夫,于是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模式。开头播放音乐《我的父亲母亲》,接着学生展示导学案自主预习活动并开展抢答活动,然后选一名主持人模拟“莫怀戚一家被提问”的电视访谈,送爱心卡给自己喜爱的人和说出“感恩父母的话”活动,最后在音乐《相亲相爱一家人》中结束。

总观一堂课,我自认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也兴趣盎然。然而在课后研讨会上,与会的听课老师并没有给我想象中那么高的评价,特别是县语文教研员直言不讳地指出这样一个问题:追求课改形式的轰轰烈烈,没有老老实实读文本。这堂研讨课活动过多,思想情感教育过滥,抹杀了学生对文本的研读。如《散步》一文第3、4自然段中有几处很值得学生品味的地方,像“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写出了作者对于母亲生命延续的强烈期盼与渴求;“但是春天总算来了”,一个“总算”自然地流露出作者盼望春天及早到来的急迫心情,而“熬”字更能表现出儿子对母亲身体状况的担忧。之所以作者会有如此的渴求和忧虑都是源于他对母亲无限的爱;最后一段“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则应让学生去领悟:中年人要尊老爱幼,担当责任,要学会自我牺牲。教研员指出:《散步》教学中若这几处文本教学处理不到位,不引导学生去读、去品、去悟,则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主旨。

听了老师们的评议,我静下心来细想。的确,我的这堂表面上很热闹的课里隐藏着一些浮躁:为了追求课改形式的创新,不在文本上下功夫,而是多搞主持人、导游、听歌、看视频等泛泛的形式。联想到最近听到的一些研讨课、示范课,不少教师身上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如某老师教《与朱元思书》,不老老实实引领学生研读文本上很优美的词句,而大张旗鼓地搞“富春江一日游”;某老师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老老实实引导学生从文本中体味作者的情怀,而举办“苏轼舞”活动——由此可见,许多语文教师偏重于以视听的多重刺激替代了引導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忽略了对文本的研讨。追求课堂表面的繁华,而忽视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在此,我呼吁语文教师们:老老实实读文本!

不论是古典文学作品,还是现当代名著名作;不论是古代散文,还是现当代诗歌,都不能抛弃对文本中词句的品味,脱离文本阅读的根本。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不是大谈“水浒”,更不是组织学生观看影视片段,而应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理解,对文本进行解读——体味精彩之处,把握文章主旨,特别是鲁提辖的“三拳”,最是精彩,一定得让学生品味,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学的鉴赏能力。即便是学生一读能“懂”的现代小说,也应该敏锐地把握住内涵丰富的一字一词,引导学生品评鉴赏。

文本利用它最具特色的优势——标点符号的恰当运用,形成独具一格的语言特点,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表达效果。而这无尽之言,恰如文中一个具有强烈吸引力的绿洲,有无尽的意蕴等待我们去开垦。如《故乡》中长大后的闰土和“我”见面时,“我”兴奋地说:“阿!闰土哥,……你来了?……”闰土恭敬分明地叫“我”:“老爷!……”这些地方的省略号里蕴含着两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再如《黄河颂》里面,“啊!黄河!”“啊!黄河!”“啊!黄河!”“发扬滋长!”“伟大坚强!”连续多个“!”的运用,深情地抒发了作者对黄河儿女,对祖国人民的赞美。一个标点就是一句话,一种情感,一种态度。适当的引导,可使学生在标点的绿洲中采摘众多的知识之花。

教师培育学生,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文本阅读培养他们的思维感悟能力。我们读《散步》时,其中对母子细腻的描写,传递出多么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这些是我们看再美的画面与图片,模拟再多的情景活动都难以感彻悟透的,而这正是作者精心构思之所在。只有认真研读文本、思考感悟,才能体会作品的精华所在。同样,对于一些蕴含哲理的小诗,更应注重从文本本身理解。如苏轼的“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诗的重点不是写景,不在描绘,而是望门前流水,思人生哲理,表生活态度。他在不如意之时能以如此豁达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表露出其宽阔的胸襟与执着的理想。因此,我们学此诗时应深入领会其中上片写景与下片抒情说理的关系,而不能仅仅听、诵、看!

一段颇具内涵的景物、环境描写,几笔蕴含着丰富意象的勾画,就形成了一幅情意盎然的图景,由于图景具有很强的可视性,因此大家很倾向于借助视频手段展示,但这也恰恰忽略了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项任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文本中的意象只有经过感悟,才能转化为学生理解接受的形象。任何优质的影像或精彩的活动直接在学生眼前放映而不经过大脑思考,就是忽略了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思维能力的锻炼。一味地用直观的手段代替学生的思维所得,就剥夺了学生的思维权利。比如,讲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设计出充满意境的画面,可以充分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但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痛苦与焦虑过后的宁静与喜悦之情却是课件无法展示出来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依赖于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文本阅读去感受、领悟!

语文教学过分依赖于现代技术或太多地搞课堂活动,而脱离文本阅读,这无异于舍本逐末,实效不会很大!只有老老实实读文本,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文本活动语文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