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修树
摘 要 高校电视新闻是全媒体环境下校内电视媒介平台的重要传播内容,了解高校电视新闻的现状,解决制约高校电视新闻发展的主要矛盾是高校电视媒体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全媒体 高校电视新闻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识码:A
高等教育及数字技术、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高校电视媒体的全媒体平台建设进程。现阶段,高校全媒体环境主要指多种媒体的综合,包括声音、影像、图像、图片、文字、网页、动画等媒介表现形式及依托高校电视局域网、校内广播网、校报、校园网、互联网等媒介形态和渠道实现信息传播的媒体“集合”平台。高校电视媒体作为校内全媒体平台的重要的传播渠道和媒介形态,它的信息传播内容(电视节目)中校内新闻节目占比重较大,是高校电视媒介发展状况的重要考量指标;高校电视新闻的制作、播出质量直接影响着校内全媒体的运作与发展。
1高校电视新闻节目的现状
1.1高校电视媒体受到的冲击
高校电视媒体是伴随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的,但随着校内全媒体平台的构建和相关技术的不断推进,作为传统媒体的高校电视媒体已不像初建开播时那样受观众的“追捧“。出现此类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随着高校全媒体平台建设的完善,校园数字视频新媒体不断涌现,其中包括网络视频、手机电视、数字电视等。这些新的视频新媒体形式,提供了更”友好“的传播渠道、更丰富的视频内容,更便捷的接收方式。同时,随着校内各种形式的媒介元素(报纸、广播、互联网络等)因为全媒体平台的建设而进行的有机”汇聚”和“融合”衍生了多种传播手段的并列应用,助推了媒体终端、媒体形态、媒体产品的专业化进程,使得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满足自身需要的视频资源进行信息的获取,这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削弱了原先人们对于电视媒体的依赖,高校电视媒体受到冲击在所难免。
1.2高校电视新闻内容的本末倒置
高校电视媒体肩负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责任,在塑造大學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等诸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高校电视新闻主要承担面向学校师生员工宣传、报道学校的重大事件、政策举措、基层工作及先进人物事迹等任务,但纵观目前某些高校的电视新闻还存在诸多问题,最突出的是很多高校电视媒体的管理者和从业人员严重“偏执”带来的新闻节目内容的本末倒置。一方面他们从思想上认识不到校园电视新闻节目在育人方面的“引领”作用,把工作的重点置于对学校某些事件的简单报道,或仅仅把校内网站或校报已经报道的内容加入视频元素进行“敷衍式”的二次重复,忽视校内电视新闻内容的直观性、时效性的特点;有的内容甚至背离其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工作宗旨,哗众取宠,一味地迎合少数受众的“口味”;有的固执地强调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应该全部集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承认校内电视新闻是一种有效的德育教育渠道,把校园电视新闻的主题不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工作的终极目标;另一方面忽视学生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考虑学生的个性要求及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随意组织、发布与大学生生活脱节的新闻信息,放松对新闻内容的科学编排,弱化对校内新闻质量的把控和监督。这些“偏执”思想和行为使高校电视新闻偏离了其德育教育的工作重心,削弱了它的育人功能。
1.3高校电视新闻特性的缺失
高校电视新闻的基本特性包括真实性、新鲜度和时效性,它是电视新闻的立命之本,也是对电视新闻的最基本要求。脱离了真实性的校园电视新闻是“假新闻”;不提倡新鲜度的电视新闻是“过时”新闻;不具备时效性的电视新闻是“无效”新闻。国内大部分高校电视媒体(台)因为硬件设施、技术条件、专业人员等方面的客观因素的制约,不能保证每天发布整期的校园电视新闻,有的高校一周制作播出一次,所播发的新闻事件大多数已经通过校内其它媒介形式比如学校主页、报纸、广播进行了传播,这样的校内电视新闻只是对其它媒介形式已经播发的新闻内容的简单“重复”,既缺乏新闻的时效性,也没有新鲜度,相比较于其它媒介形式只是加入了图像、视频等信息,对于受众来讲已经失去了收看的兴趣和热情。这样的校内电视新闻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它变成了没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在本质上陷入了“失真“的泥潭。
2高校电视新闻的发展对策
(1)实施以人为本,回归育人本位的策略。实现以人为本,回归育人本位是高校电视新闻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和 “源”动力,只有真正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育人责任,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社会性、个体需求及个性特点,策划、传播既有教育意义又能引起学生兴趣且充满正能量的新闻作品,才能完成其育人使命,才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
要实现以人为本,回归育人本位,首先必须把德育育人作为高校电视新闻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既要把握新闻节目定位,弘扬主旋律,保持高纯度,传播正能量,又要把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实现他们对自身全面发展的追求及对人性完美的向往作为电视新闻工作的终极目标;同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充分尊重他们作为独立的社会人的权利,从实际需求出发,在坚持不违背德育教育的政治性、目的性原则前提下,兼顾并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价值,尽量臻选与大学生活能够直接或间接对接,能促使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新闻事件和作品进行传播。
近期部分高校电视台热播的新闻类系列节目《国家记忆》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的好作品。它以新旧新闻片段交叉对比编播的形式,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走近战争年代的英雄和当代楷模、熟悉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建设历程、军队革命史和现代强军史的珍贵机会。节目播出后,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收视火爆,业界好评如潮。作为主旋律的新闻专题类作品,在大学校园能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主要原因在于该新闻系列节目的制作,在坚持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基础上,同时做到了形式与内容、思想与审美的高度统一。作品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既考虑了学生的收视需求又注重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现实的教育意义,是一部有意思、有意义、有诚意、有质量的优秀新闻系列作品。该作品取得的成功很值得校园电视媒体人深思。endprint
不过,在确立德育“为”人、德育育人的前提下,高校电视新闻节目必须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创作、播出符合新闻特征的电视新闻,切忌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借助校内新闻节目,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安排不切实际的理论“说教”,对学生进行强制灌输,让他们沦为德育教育的“奴隶”。表面看来此举似乎强调了校内电视新闻的德育功能,实则违背了德育教育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原则。这种形式主义的作法容易让观众产生厌恶情绪,其教育效果不明显,甚至会适得其反。
(2)高校电视新闻节目要适应全媒体媒介改革大环境。伴随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媒体技术的进步,大部分高校的各种媒介形式的“汇聚”已经基本完成,全媒体的媒介环境已经构建。面对高校媒介发展的新形勢和高校新闻工作发展的新要求,面对高校电视媒体(台)自建立以来最大的革命性变革,作为全媒体平台的重要的传播形式、内容和渠道,高校电视新闻节目应该积极适应整个媒体环境的发展趋势,想对策,找出路,想办法。
要适应新的全媒体环境,必须首先了解目前高校电视媒体面临的主要矛盾。现阶段制约高校电视媒体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电视节目制作的粗制滥造、播出内容的低劣化,制作形式的雷同,播出形式的单一性与高校收视群体(高校教师及在校大学生)的高素质、高要求之间的矛盾。高校电视新闻节目作为高校电视媒体制作播出的重要内容,应该准确把握、了解这一特殊受众群的收视需求,聚集全媒体力量,尽量满足该观众群的收视需要和诉求。要做到这一点,要求从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开始,就要“接地气”、“通人气”,尽量发掘来自一线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典型新闻事件,摆脱电视新闻节目局限于校内会议报道的俗套,真正做到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传递正能量,传播真声音;同时要聚合全媒体平台的力量,打造精品栏目,出经典作品,提高节目制作水平;还要在原有的硬件设备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加快设备的更新换代,构建适合全媒体要求的硬件环境和平台,从而改变原有的单一传输的传统模式。
(3)要把握电视新闻的特性。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是它的“生命线”,高校电视新闻节目亦如此。缺失了真实性的电视新闻,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编播、制作不真实的电视新闻就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也对受众的欺骗,更谈不上其社会功能和教育意义。时效性是电视新闻的重要特征,没有时效性的电视新闻不是新闻。高校电视新闻工作者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必须做到亲临事件现场,走进当事人中间,以新闻工作者该有的职业素养和视角,既要发现新闻,更要把握新闻的本质,切忌走马观花,更不能断章取义,还要克服道听途说。电视新闻的时效性要求高校电视工作者,要改变原来新闻制作、播出的陈旧模式、单一形式,从固定播出逐渐改变为逐条播出或即时播出;从原来的编辑录播,创造条件采用直播形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高校电视新闻陈旧的传播模式,使之焕发生命力。
3结语
高校电视新闻作为高校全媒体平台重要的新闻播出渠道,肩负着传递正能量、传播真声音、把握新闻节奏的重要任务,是学校电视节目内容的“重头戏”,它的发展状况是衡量学校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考量指标。面对高校全媒体环境的变革,高校电视新闻工作者了解学校电视新闻的现状、弊端及发展策略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温怀疆,何光戚,史慧.融媒体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2] 张振华.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3.
[3] 陆晔,赵民.当代广播电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4] 李新民.中国电视大趋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5] 王长潇.当代中国电视文化传播论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6] 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通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大学出版社,2006.
[7] 温怀疆,何光戚,史慧.融媒体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8] 郑德梅.新媒体时代的生存[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
[9] 仇勇.新媒体革命[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10] 康宁.教育电视与社会和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