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罗生门》与《鼻子》是日本作家介川龙之介的代表作品。两部作品在中国有多种不同译本。本文主要以两部作品的鲁迅译本和林少华译本为例,对两部作品的汉译本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罗生门》;《鼻子》;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姜琳娜,女,1989年10月出生,本科学历,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02
前言:
语言翻译在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既要对原作进行充分了解,也需要借助翻译过程,让读者与作者之间产生共鸣。介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其早期代表作《罗生门》和《鼻子》是借助历史题材映射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社会环境下的丑恶现实的作品。为了让中国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两部作品,翻译者需要对作家的写作风格和语言应用特点进行明确,以避免因词义理解错误而导致的误译问题。
一、《罗生门》与《鼻子》的汉译本的比较分析
受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水浒传》和日本江户时代的作家泷泽马琴、式亭三马等人的文学风格的影响,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作品往往会借助典雅的语言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示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1]。例如其1919年发表的作品《橘子》用白描手法,刻画了主人公“我”的厌世与百无聊赖,以及在列车上遇到的衣着邋遢的小姑娘所具有的美好心灵(小姑娘乘车去当女佣,路上打开车窗将仅有的几个橘子送给为她送行的弟弟)。《罗生门》和《鼻子》这两部作品也体现出了作者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一)开篇描写
目前《罗生门》和《鼻子》两部作品有鲁迅和林少华等人翻译的多种版本。以《罗生门》一文的开头描写为例,这一段的日文原文为:“或日の暮方の事である。一人の下人が、羅生門の下で雨やみを待っていた[2]。”鲁迅译本为:“是一日傍晚的故事,有一个家将,在罗生门下待着雨住。”林少华的译文为:“薄暮时分,罗生门下,一个仆人正在等待着雨的过去。”从这一节的内容来看,文章开头部分具有着奠定全文基调和氛围的作用。因而开头一句的翻译对整篇译文都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鲁迅的译本与其自身的作品创作风格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这种翻译方式具有着简洁化的特点。可以让读者直接感受到故事发生的背景。相比于鲁迅版本,林少华译本对原文进行了调整,在将原文中的两句内容调整为三句内容以后,语序的改变让文章的韵律有所增加,也让文章的紧张感得到了强化。在林少华译本中,开篇三句所反映出来的一张一弛的效果,可以让读者的神经有所缓和。前两句的内容所表现出来的汉语节奏美是鲁迅版本中所不具有的内容[3]。
(二)人物描写
在人物描写方面,以《罗生门》为例,在对“老婆は、一目下人を見ると、まるで弩にでも弾かれたように、飛び上った。”一句進行处理的过程中,鲁迅译本的翻译为“老妪一瞥见家将,简直像被弩机弹着似的,直跳起来”。林少华的译本的内容为:“老太婆一看见仆人,一如脱弦之箭跳起身来”。这两种译法中均采用了比喻修辞[4]。本文译本中所使用的比喻修辞可以形象生动地展示出老者在罗生门遇到家将(侍者)的场景。在对二人的译文进行分析以后,我们可以发现,在鲁迅的译文之中,“瞥见”一词的使用,更为形象地展示出了家将与正在拔死者的头发的老婆婆相见时的场景。在鲁迅译文中,读者可以感受到这样的场景。寒夜之中,一位老妪正在用力地拔着一具女尸的头发,在不经意间看到了文章中的主人公侍者。如果说现代人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较为注重小说情节的代入感,在小说的这一情节之中,读者在鲁迅的译文之中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
(三)动作描写
不论是在《罗生门》还是在《鼻子》这一作品中,句法的翻译都是译者所不可忽视的内容。根据《日语语言学》的相关内容,语义主要由概念意义、附加意义、语法意义和语境意义等多种内容组成。附加意义包含了联想义、风格义和感情义等多种因素。语法意义则包含了范畴义、关系义和功能义等内容。在具体到语义层面以后,两种语言的符号系统之中可能并不存在各个语义都能相呼应的词语,因而译者在语言转换过程中,经常要面对的是近义词的应用问题。例如在《鼻子》这一作品之中,原文提到了“风铎”一词,根据汉语中对“风铎”一词的记载,鲁迅等人均将这一词汇翻译成了“风铃”一词。除此以外,“震旦”一词也是中国人较为陌生的词汇。在《鼻子》一文中,后文提到了震旦国的刘玄德(刘备),因而一些译者会将震旦国一词翻译成中国,也有一些翻译者会在注释中告诉读者,小说原文中提到的“震旦”国指的是中国。以《罗生门》中侍者捉住拔女尸头发的老妇人的情节为例,原文中的“嘲るよろなで”一句,鲁迅译文中为“用了嘲弄似的声音”林少华的译文中的内容为“以不无嘲讽的音调”。虽然二者在形式方面均接近于原文,但是在语义传达方面,林少华的译文可以被看作是较为准确的翻译法。
从这一部分情节的原文的整体意蕴表达来看,原文中的内容具有着动作集中的特点,不同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动作都联系得较为紧密。在阅读原文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在这一部分情节中感受到一种紧张感,鲁迅的译文并没有对全文的风貌进行有效展示,林少华的译文对整体动作的流畅性进行了展示,并让译文表现出了达意传神的特点。
二、《罗生门》《鼻子》汉译本中所应用的翻译策略分析
根据前文的论述,在对两部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我国作家鲁迅采用的是直译的翻译策略,在未对原作进行增删的情况下,鲁迅译本试图让译本在字词、句式和语序等方面与原文一一对应。为了保证原作的写作风格。鲁迅译本中难免存在有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表述[5]。相比于鲁迅的翻译作品,林少华的译文采用的是意译的翻译方式。为了译文更好地满足汉语语言表达习惯,译者在不拘泥于原作句式的基础上,通过灵活变通的方式,让译文更好地为读者所接受。这样的译文作品不仅具有着简洁流畅的特点,也可以让译文带给读者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endprint
从作品译本的产生背景来看,作者所处的时代是《罗生门》《鼻子》两部作品的翻译策略的主要影响因素。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后。白话文在文学翻译领域的普及,加速了国语标准化、统一化的进程。吸收西洋语言长处,提高汉语表现力的欧化主张也开始在国内语言界得以普及。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鲁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主要是纠正当时翻译界存在的“不信”问题。(1898年清代学者严复提出了语言翻译三原则:“信、达、雅”),亦是顺应时代需要,推广白话文。从鲁迅《罗生门》《鼻子》译本在我国文学翻译领域所发挥的作用来看,这一翻译作品在推进汉语句式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了较为重要而定作用。因而在对《罗生门》和《鼻子》的汉译本的翻译风格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入手,对鲁迅的譯文进行分析。林少华的翻译方式更注重于遵循原文的需要。根据林少华的翻译主张,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所遵循的“忠实于原文”的原则侧重于原作的风格、意境和韵味,而不是简单的一字一词一句的释义对应。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不是中学教材中的英译汉翻译。可以说,林少华对《罗生门》等作品的翻译建立在审美忠实观的基础之上。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度主要表现于作品的风格、意境等方面。
结论:
译文和原文在内容和风格方面的高度契合,是翻译者在翻译他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所要关注的内容。翻译者在传达原文内容、展示文体风格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湛技艺,也值得学习者的吸收与借鉴。从历史高度入手,对各种译本进行分析,也是我们在分析外国文学作品汉译本的过程中所要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艳丽.《罗生门》与《鼻子》的汉译本对比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
[2]武凤娟.芥川龙之介前期作品人物形象研究——以《罗生门》《鼻子》《偷盗》为例[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5,29(10):37-39.
[3]方真.芥川龙之介对人性的思考与感悟——以《罗生门》与《鼻子》为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6):40.
[4]霍芳芳.《罗生门》四种译本比较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4):85-88+104.
[5]肖男,吴丽艳.浅谈日汉翻译技巧——以芥川龙之介的《鼻子》为例[J].科技信息,2009,(05):484+4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