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鑫栋+任布君
“泡菜的腌制和亚硝酸盐的测定”是高中生物学中经典的定量测定的实验。因局限于高中落后的实验设备以及繁琐而耗时的实验内容,选修实验的开课率极低。而学生对实验课堂却充满兴趣,两者的矛盾难以调和。鉴于此,笔者立足于学生的理性思维发展,以实验课堂为载体展开科学探究,通过调整合理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 基于教师有效组织的策略
1.1 策略要点
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教学设计时要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本。设計教学环节时,教师要从生物学核心素养出发,设计切实有效的课堂任务和小组活动;布置的任务立意要高,落点要低,设计的问题、活动、任务要兼顾学情。若学生完成学习有困难时,教师应考虑降低难度。
1.2 实施策略
本节课的设计中,课前段分析实验原理、简述实验步骤、讨论实验操作难点,课中段小组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后段对实验操作予以评价。笔者基于启发式教学,设计一连串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分析与综合的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借此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素养:
① 泡菜坛凹槽的作用是什么?(加水密封,隔绝空气和防止杂菌污染)② 光电比色法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是什么?(亚硝酸盐重氮化反应产生的紫红色产物会影响光密度值,亚硝酸盐含量与光密度值成正比)③ 如何使泡菜处理液中的蛋白质沉淀下来,防止干扰光密度值?[利用Zn(OH)2将蛋白质沉淀下来,同时加热可使沉淀效果更佳]④ 测得的样品光密度值如何换算成亚硝酸盐的质量?(依据亚硝酸盐的标准曲线按比例换算)⑤ 自制泡菜样品中亚硝酸盐含量是否超标?未超标可否随意食用?(根据国家亚硝酸盐安全标准,自制泡菜的亚硝酸盐含量并未超标;未超标也不可过多食用)⑥ 影响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哪些?若探究盐水浓度对泡菜腌制过程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该如何设计实验?请简要说出实验思路。(腌制时间、盐水浓度、杂菌污染等因素;配制一系列浓度梯度的盐水,分别腌制泡菜一周,测定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
1.3 效果分析
杜绝在黑板上“做实验”,学生亲历泡菜的腌制,能更好地了解这项食品加工工艺。学生在课堂上利用光电比色法测定亚硝酸盐的含量,观察重氮化反应产生紫红色的变化,目睹光密度值(OD)数值的变化。教师将生物学原理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组织教学,促进学生在学中思、思中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 基于展开小组活动的策略
2.1 策略要点
“协作”发生于学习过程的始终,恰当的小组活动和协作能促进学生有效参与。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善用科学研究方法,锻炼科学实践技能,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发展科学探究和理性思维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将生物学知识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2.2 实施策略
受教学时长的限制,每位学生参与实验的全过程不切实际,因此将本实验分成四4部分:腌制泡菜、处理泡菜样品、测定亚硝酸盐和绘制标准曲线。每个大组设组长两名,统筹自己组内的任务分工。例如腌制泡菜组分工就有洗菜切菜、配制盐水、清洗泡菜坛、密封装坛等。组长合理安排任务,保证全员参与。
2.3 效果分析
分组实验,将原先近2 h的实验压缩在0.5 h内顺利完成。在实验过程中真正展现理性思维的恰是学生思考的问题,如泡菜样品能否直接放置于托盘上称量、重氮化反应不暗处静置是否会产生干扰。活动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实验课题,体现了他们主动探究的意识。
3 基于善用实验器材的策略
3.1 策略要点
妥善配备、补充和更新实验设备是开设优质实验课堂的基本条件。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善用实验器材可使抽象的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系统化、直观化,渗透生命观念。生物实验课是学生认识和使用各种实验器具的重要阵地,课堂中教师依托实验器材开阔学生眼界,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2 实施策略
本实验涉及到移液器、光电比色计、泡菜坛等新颖的器材,还有不同规格的容量瓶、烧杯、玻璃棒、水浴锅、托盘天平、药匙、漏斗、pH试纸、定性滤纸、铁架台、菜刀、砧板、榨汁机等常见的器材。由于绝大多数学生进实验室的次数不多,实验操作技能略显稚嫩,使用常用的生活器具和化学实验器材尚不娴熟,更不必说使用光电比色计和移液器。为避免时间过多地浪费在指导使用实验仪器中,故课余时间安排学生参观实验室,并学习使用光电比色计和移液器。
3.3 效果分析
实验过程中,学生跃跃欲试,表现得兴趣浓厚,由此可见新颖的实验器材对学生参与度的提升有积极的作用。课后,学生对光电比色计尤感兴趣,主动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光电比色计的工作原理。部分学生还利用课余时间测定不同浓度CuSO4溶液以及其他有色试剂的光密度值。
4 基于唤起学习兴趣的策略
4.1 策略要点
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奇事物之间存在偏差时,个体就会产生疑惑和矛盾的情绪,从而激发个体的探究欲望。探究过程中,学生就可能用到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建模、综合等理性思维的手段。教师应筛选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素材,并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升参与的有效性。
4.2 实施策略
教师由腌制品和亚硝酸盐的材料引入,通过创设情境展开教学。腌制品中亚硝酸盐具有致癌的威胁,让人闻风丧胆。学生对亚硝酸盐熟悉但也陌生,他们不清楚亚硝酸盐的致癌风险有多大。利用光电比色法定量测定亚硝酸盐含量,既属于感性的素材,又涵盖理性的分析,使之成为学生兴趣的激发点。教师结合实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解决学生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敦促着学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4.3 效果分析
若是实验的操作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就不愿意动手或者只为完成任务而动手。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是少见的定量实验,学生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兴奋度和活跃度远超以往的实验课堂。能达到如此效果,正是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实验素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促使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生命。
传统生物实验课堂中,学生只是动手,缺少动脑。教师积极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尽显生物实验课堂的魅力。学生的实验报告中也反馈出学生有所想,有所感。当然创新实验课堂不仅限于此,优化课堂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肖泽领.如何提高学生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参与[J].中华少年,2013(12):199.
[2] 陶志坚.学生有效参与生物课堂教学的策略探析[J].科教导刊,2013(12):153.
[3] 陈松,王林华.“泡菜的腌制和亚硝酸盐的测定”的实验优化设计[J].中学生物学,2016(2):48-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