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佳丽
摘 要 以群落演替教学为例,从增进对“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方法”以及“科学技术社会”理解,浅谈生物科学素养在实际教学中的渗透,突出课堂教学对形成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 生物科学素养 群落演替 生物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指出。“生物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高中生物教师的使命就是在课程目标的指引下,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领悟科学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下面以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四节“群落的演替”为例,谈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如何渗透生物科学素养。
1 增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科学知识是由科学事实、概念、原理、理论和模型组成的结构化的体系。科学素养应首先包括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群落的结构、演替这两节内容帮助学生从群落这一生命系统层次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节内容的核心概念是演替、发展、影响,因此根据课程标准,本节课学生学习目标之一是阐明群落的演替,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把握其内在逻辑联系。
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学生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教学中,教师可先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弃耕农田的演替”入手,使学生了解弃耕农田上植被、动物发生的变化,后引出裸岩、沙丘上群落演替各个阶段的变化,由简到难,层层递进。通过资料分析、实例辨析等活动,学生经历初构概念、理解概念、完善概念和拓展概念的过程。这种基于事实的概念教学,尊重学生概念认知的规律,实现概念的自主构建和深度理解;“先实例、后概念”的“歸纳式”结构,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能力,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科学概念形成的过程,并感受该过程带来的乐趣。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在已有经验上主动建构“群落演替” “发展” “影响”这些核心概念,并围绕这些概念建立图1所示的知识结构。
2 增进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提高其生物科学素养
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是初生演替,很难纵向寻踪它的发展过程,怎样研究裸岩上演替的过程呢?教师在呈现了弃耕农田演替实例后,抛出问题:“裸岩上能否也演变到森林呢?”在学生七嘴八舌的思维碰撞后,教师展现另一个实例“沙丘地上植被类型”:距离河岸线最近、形成时间最短的沙丘上分布草本(根系不发达),远处的沙丘上是灌草丛,更远的地方是一片松林、橡树林。
通过教师的描述,再加上形象的图片,学生慢慢体悟到,群落演替时间漫长,当无法长期观察它的动态变化,可以在某一时间点观察不同的空间,经过逻辑分析推理出时间上的变化顺序。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研究裸岩上的演替。经过前面的思维启迪,学生提出通过地质考查界定火山爆发的时间,再观察周围植被发展程度,从而推理出裸岩演替阶段。
教师一直鼓励学生要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首先教师需要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如果教师停留在讲概念、练概念的层次,那么学生的思维也会僵化停滞。人的思维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但并非人人都能科学地、合理地进行思维,科学思维是科学素质的组成要素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以上教学环节,学生通过沙丘演替的研究方法迁移到裸岩演替,逻辑推理出裸岩上的变化。该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方法,是一种科学的理性思维。
另外,必修3模块在科学方法方面重在系统分析的方法。“群落的结构”明确了群落的边界、组成要素、层次结构;“群落的演替”重在领悟系统方法的思想,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从系统的整体出发,分析整体和局部、部分和部分、整体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图2)。
3 增进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理解,提高其生物科学素养
科学、技术与社会是紧密联系的,社会可以影响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科学和技术又会影响社会。在生物学课程学习中,关注与科学技术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当他们参与社会活动时,能够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对某些问题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并能够采取适当的个人行动。
在工业文明的高压下,经济增长成为人们追求的首要目标,从而出现了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群落的“逆向演替”现象,如草地沙化、土地荒漠化、围湖造田、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这些社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为因素。通过情境设置,学生直面社会,认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过程和趋势有十分显著和关键的影响,树立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同时,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们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从而促进群落演替的良性发展。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认同经济发展不能以消耗资源、大规模排放废物、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感受到生命科学的壮美,这其中凝聚着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智慧。
群落演替在学生面前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生命画卷,展示生命之美。课后有学生创作了小诗——《生命色彩》:
荒凉的大地,一片静寂/不经意间,地衣孢子初绽,那般娇嫩可爱/阳光抚爱,雨露洗礼,苔藓的小叶逐渐青翠欲滴起来,芬芳的泥土越发显露生命的印记/微风拂来,小草起舞,虫儿欢唱,灌木争先恐后的生长/乔木也毫不吝惜展露自己亭亭玉立的身材/岁月流转,生命在灰白到苍翠的转瞬间显示出自己的色彩。
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不是一个“全或无”的变化,而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科学素养渗透进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促使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多方面生长。
参考文献:
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