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卉栋
摘 要 目的: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尝试使用隐喻故事进行干预,为新常态下的学生管理提供新思路。方法:在自然实验状态下,按照对比对照实验研究的要求,采取常模参照检验的办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常模标准。结论:隐喻故事能有效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态。
关键词 隐喻故事;心理健康;实验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22-0117-03
Empirical Study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with Meta-phoric Stories//HU Huidong
Abstract Purpose: Intervene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students with
metaphoric story, providing new idea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tu-dents under the new normal. Method: Under the natural experiment condition,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requirement of the control, take norm referenced test approach for empirical research. Result: The SCL-90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norm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story of metaphor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status.
Key words metaphor story; mental health; experiment
1 引言
陈朗在《国外隐喻与话语研究新发展博观》一文中指出,隐喻这种修辞手法不仅仅是一种高效的语言表达方式,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甚至是人类表达抽象概念或思想的核心方式[1]。“隐喻”这一名词出自于希腊语,代表传递的意思,也即将真实的事物以影射或类比的方式表达出来。
隐喻故事则是隐喻修辞手法的一种运用,本质上属于那种结构比较完整的隐喻。它具有与真实状况类似的情节与角色,也存在完整情节的发展。其实,隐喻故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常用的俚语、歇后语,耳熟能详的神话、童话故事,扣人心弦的电影情节以及让人欲罢不能的电视连续剧,日常生活中充满隐喻的影子[2]。
在学生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他们的一些不合理行为和思维总会让教师焦头烂额。比如:有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攻击行为,有的学生说话做事不诚实,有的学生学习生活懒散,有的学生总是把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的教育当成故意刁难,等等[3]。面对种种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问题,许多班主任和管理教师传道式的说教往往无济于事,甚至有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本研究尝试运用具有治疗作用的隐喻故事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2 对象与方法
对象 随机抽取湖北工程职业学院2014级40名学生,随机分成两个20人的小组;其中男生12人,女生28人,平均年龄为16.3±1.8岁。
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于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和廣泛的常模,在心理学研究中被广泛地用来评价心理健康。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等10个症状评价因子。采用五点评分制,该量表五个等级分别按照无、轻度、中度、偏重和严重,记0分、1分、2分、3分、4分。得分越高,说明被试在该因子上存在的心理问题越严重。量表总分是由10个因子的得分相加得到的,总分越高,被试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方法
1)针对具体管理事件倾听实验组学生心声(对照组按照传统管理方法),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收集相关行为、想法与情绪资料,也要通过调查法收集个案拥有的积极社会资源,形成个案特殊的记录。将想到的干预手段的切入点、可利用的积极社会资源以及采取的方法写下。
2)初步确定需要准备隐喻故事的主角及相应配角(如学生本人喜好运动,通常用蜜蜂来当主角),此部分对作者素质要求比较高,完全靠直觉和临时应变完成。
3)以故事主角为核心,编撰故事发展情节。个案的情绪、行为、想法与资源都是情节发展的线索,可以添加故事的背景音乐。作者可以类似这样地引入:“接下来我要讲个故事给你(或你们)听……”
4)教师与实验组学生达到共情,这是对实验组学生施加影响的关键。第一步是从困境开始,探讨与问题解决有关的方法;接着实时地给出故事的结果。故事结束之前,必须与实验组学生讨论,达到建立故事与事实的关联目的,争取将故事治疗的效果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统计分析 数据录入、整理以及统计分析都使用SPSS V17.0处理。
3 结果
在自然实验状态下,为期一学期的针对性隐喻故事治疗结束,将SCL-90同时施测于实验组和对照组,分组对照常模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常模参照t检验结果显示,采用隐喻故事的实验组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显著偏低,而采用传统说教方式的对照组各因子并没有出现偏低的情况,并且关系敏感因子(7.79**)和抑郁因子(3.17**)反而出现偏高情况。
4 结语endprint
蘇珊·佩罗在《故事知道怎么办》一书中指出,通过故事来解决问题的方案不是一开始就制订的,而是通过隐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其自然地引出来,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解决问题的方案与故事情节脱钩。在制订故事的解决方案时应该注意:只有那些能促使学生产生积极行为和信念的方案才能取用,而那些让学生感到羞愧和内疚的方案必须放弃[4]。在班级学生的管理教育过程中发现,成人式的讲理和说教并不能影响到他们,因为学生已有的社会经验还无法理解教师所讲的道理;但是隐喻故事却能够通过隐喻和故事情节的巧妙结合,帮助教师向学生很好地传达这些道理。
下面介绍几则实验过程中曾用到的隐喻故事。
【故事一】有些学生上课时受到私心杂念干扰,玩手机或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强行禁止或者没收手机都不会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在恰当的时机跟他们演绎一则隐喻故事,适当地激发他们参与编撰故事情节的热情,效果会大不一样。
春秋战国时期,曾经有一位年迈的先生,他在草地上给那些即将毕业的学生讲授最后一课,问道:“如何除掉草地上的这些杂草?”学生甲说:“用铲子铲啊!”学生乙说:“用火烧比较好。”学生丙说:“撒上石灰把杂草烧死。”学生丁说:“连根拔去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学生的回答可以让班上的同学参与。)年迈的老先生笑了一笑说:“你们可以把每一种方法都试一下。如果没有除掉,一年后再来此地相会。”同学们试想一下一年后会发生什么情况?
……
一年后,学生都来到曾经的那片草地,但他们的老先生却没有来。当学生看到满地茂盛的庄稼而无一根杂草时,终于悟到了一个真理:欲除杂草,必种庄稼。
同学们试想一下:如何才能排除私心杂念的干扰?——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故事二】有些学生偷了同班或同寝室同学的物品,其实这些学生的家庭条件也并不差,家长给的生活费也都绰绰有余。针对学校里出现过偷盗行为学生的心理干预,实验过程中用到如下隐喻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森林王国里有一座城堡,城堡里面住着一只小白兔。平时它很少走出城堡,只在城堡里面享受自己喜欢的萝卜和白菜。小白兔渐渐长大,一天它走出了城堡,来到了一片果园。虽然这里的桃子、杏子和李子并不是它所喜欢的食物,但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小白兔没能控制住自己,把果园里的果子弄得满地都是,其他小动物看了都很吃惊……
想一想:小白兔到底怎么了?其他小动物为什么很吃惊呢?
【故事三】国家二胎政策放开后,很多学生因为家里添了弟弟妹妹而变得心事重重。针对二胎政策在部分学生中引起的“同胞竞争”心理障碍,实验过程中用到如下隐喻故事:
马戏团里的小马每天晚上都给城里的人们表演节目,它可以后腿直立行走,还可以前腿倒立奔跑。自己精彩的表演能够获得大家的喜欢,小马感到很自豪,每次表演完成后都会感到开心和快乐。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有一天,小马再也快乐不起来了,因为马戏团里新来了一只会变魔术的小猴,它既可以一会儿从帽子里取出鸽子,一会儿从帽子里取出冰糖葫芦,还可以从嘴里吐出活蹦乱跳的金鱼。人们对小猴的表演很是好奇,喝彩的声音远远超过了小马的表演。小马因此感到很失落,它想城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不喜欢他了?
有一天,小马决定离开这个马戏团。在离开的路上,一位老郎中喘着气喊住了他:“你能帮我快速地赶到王员外的家里吗?他的儿子得了急症,需要我赶紧抢救。”这对小马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热心肠的它让老郎中骑在自己的背上,一溜烟直奔王员外家里。因为抢救得及时,王员外的儿子终于得救了。为了感谢小马和郎中的帮助,王员外感激地留着他们在自己家做客吃饭,席间还请了马戏团新来的小猴为他们表演助兴。当得知小马所立下的功劳,小猴很真诚地竖起大拇指对小马说:“你真棒!你这种驮着人还能够快速奔跑的本事,我一辈子都学不会。”
从此以后,小马便留在了老郎中的身边,虽然不能够救死扶伤,却成为城里人们的救护车。每当它驮着老郎中及时地赶到病患家中时,人们给它的不再是热烈的掌声,而是感激的眼泪和热情的拥抱。
想一想,城里的人们真的不喜欢小马了吗?
在日常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师经常陷入管理学生的窘境。在面对学生出现的种种不合理行为和思维的时候,或者学生突然情绪失控,让人毫无准备或束手无策的时候,教师都可以心平气和地给他们讲隐喻故事。南希·梅隆在《你也可以成为故事高手》一书中指出,隐喻故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生活,为学生提供解除困境的方案,为学生提供勇敢和善良的人格形象。隐喻故事在滋养学生的内心,帮助他们找到精神成长的力量方面有着神奇的力量[5]。
喜欢听故事是人类的本性,不论大人还是小孩。小孩通过童话故事就可以获得乐趣,而成人则需要通过阅读或者创作小说来获得满足。归根结底,所有这些都是故事的一种形式。本研究结果证实,隐喻故事能够有效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陈朗.国外隐喻与话语研究新发展博观[J].外语教学,2014(2):19-24.
[2]邓秀芬.巧用隐喻故事,激活心育课堂[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7):24-25.
[3]张鲁宁.运用隐喻故事帮助幼儿改正不合理行为的研究[J].教育导刊,2014(6):17-20.
[4]佩罗.故事知道怎么办[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70-71.
[5]梅隆.你也可以成为故事高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121-1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