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包装工程专业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1-31 22:17陈晨伟杨福馨雷桥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7年22期
关键词:就业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陈晨伟+杨福馨+雷桥

摘 要 开展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分析了“校企联合、双向互动”培养模式、“双证”培养模式、“三名示范”培养模式。本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适用性和示范性,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提高了专业服务行业的能力,充分满足了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包装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包装工程专业;实验实践教学;就业能力;工程化应用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22-0086-03

1 前言

包装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专业,其学科跨度大,涉及知识面广泛[1]。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包装工程专业规范》[2],包装工程专业应培养适应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人才培养的工程化应用要求已成为目前包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值得重点研究的问题,而人才培养的质量一般可以用职业竞争优劣来进行衡量。

本课题根据包装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开展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培养具有解决实际产品包装系统工程问题能力的人才,使包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包装行业应用发展需求有效衔接,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 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联合、双向互动”培养模式 包装工程是涉及从供应链上游的原材料研制、生产,到下游的产品包装设计、生产及使用等的系统工程,无论是专业课程课堂理论教学,还是实验实践教学,仅依靠学校本身的教学资源均较难很好地满足工程化应用人才的培养要求。“产教融合”模式已成为世界各国工程化应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2],通过“产教融合”,能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大学课堂教育和以获得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为主的生产实践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因此,“校企联合、双向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使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从而提高理论与实验实践教学的工程应用性,充分满足培养包装工程专业创新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

近五年来,上海海洋大学包装工程专业与近10家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同时在上海建立涉及食品包装、塑料包装材料生产、包装机械、运输包装等七家校外实验实践实习基地,为“校企联合、双向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提供了支撑平台。通过该支撑平台:

1)紧密结合企业实际问题,对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学科竞赛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深化,开展以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创新课题/赛事作品设计;

2)请企业/行业专家走进校园进行指导把关,加强理论与实验实践教学的工程应用性;

3)与企业进行有效衔接,使企业运营、培训、生产等环节提前融合到学校教学过程中,也使学生更早了解企业需求,有计划地提升自己。

这些均为学生后续自信地面向职场、更好地对接工作需求做了很好的铺垫。

“双证”培养模式 “双证融通”是指学历、学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相互融合与衔接,它是指以学历、学位证书为标志的学历教育和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之间的一种互认[3]。结合包装工程专业以应用为主体的专业特色,根据职业技术岗位的工作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调整包装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完善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为培养包装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提供基础。

本专业建设在课程设置上对接职业标准,设置包装师职业课程,引入上海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颁证的包装设计师职业证书考试,同时与上海五加一培训机构合作,更好地促进学生证书考试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从而使学生在就业时更具有竞争力。

“三名示范”培养模式 “三名示范”中的“三名”是指名师导航、名人演讲和名企参观实践。邀请江南大学、暨南大学等名校教师,教指委、中国包装联合会等机构专家,上海海纳彩印包装有限公司、上海联盈塑料印刷有限公司、美国希悦尔(上海)包装有限公司等包裝企业/行业专家,言传身教,指导学生培养。从新生入学教育到毕业,全程式参与指导;再到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与答辩,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联合指导把关。同时带领学生到可口可乐、光明乳业、界龙集团等知名企业进行参观实践教学,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培养市场抢手人才。该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结合自身的优势及兴趣爱好,更早地确立了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也为学生更好地就业打下了基础。同时,专家及企业的加入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渠道。

参与式教学方法 参与式教学主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通过“参与式教学”,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角色,教师从信息传输者的身份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同时在课堂上组建学生小组进行讨论学习,一方面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学习效果更佳;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团队意识,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大提高,使之更具备就业竞争优势。

对接包装产业,参观国际包装展 在专业设置及教学过程中,均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强化专业内涵与特色,提高专业服务行业的能力,提升专业影响力,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专业设置和包装产业需求相对接。

开放式教学,授课不止于课堂。引导带领学生参观大型产业活动,如国际食品加工与包装展、国际橡塑展等,极力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消化以至最后的检验,都不只是停留于课本和教室,而是初步融入社会,非常有利于成长和发展。每年均会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包装展,并且要求学生撰写参观学习报告。通过包装展“大杂烩”式的内容,拓展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为学生更好地就业提供内在支持。

3 成果

双证融通,双证出校门 学生毕业时,除可拿到本科学位/学历证书外,还拥有“包装设计师高级/三级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培养模式从探索性开始到不断完善落实,形成以“包装师职业课程”为依托的“双证”培训及考证工作,目前已实施三年,成果显著,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通过率达到约90%,使学生在就业时更具有竞争性。更有毕业学生反馈,具有该证书的员工在某些企业可享受每月额外300元的补贴。endprint

就业形势好,就业率高 包装工程专业主要就业分布在包装、印刷、食品、化妆品、科技和商业几大领域。根据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学工部统计结果,本专业连续三年学生就业率排名全院第一,就业率100%;部分优秀学生进入雀巢、欧莱雅、好时巧克力等世界500强企业;此外,毕业生更是成为旺旺集团、光明集团、界龙实业集团、紫江集团等知名企业的抢手人才。

用人单位满意度高,名企连年接收毕业生 用人单位作为高校毕业生的接收者和使用者,其满意程度可直接反映学校包装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许多知名大型企业已连续几年招聘上海海洋大学包装工程专业毕业生,有些通过直接推荐面试进入,如旺旺集团、好时巧克力、来伊份等企业已连续三年接收包装专业毕业生,从侧面反映出对学校培养的学生的认可。此外,毕业生也有进入界龙实业、紫江集团、光明集团、美国希悦尔等众多上市公司,企业对学生的反馈评价均较高。

学生思维活跃,频获创新课题/赛事大奖 近年来,包装工程专业学生获得30多项创新课题和60多项竞赛大奖。创新课题主要来自上海市大学生创新课题、上海海洋大学骆肇尧创新基金等,大赛包括国家级、市级和行业协会等举办的各类赛事,如全国大学生挑战者杯铜奖、上海市上汽教育杯特等奖、上海市大学生挑战杯二/三等奖、上海市“科创杯”二等奖、全国包装结构设计大赛三等奖、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等多项奖项。参加学生比例超过50%,涉及面广,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在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应用,深化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学生提升就业能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编写应用型专业课程教材,突出专业课程内容的应用性 对接包装产业应用,逐步建设完善以应用型为导向的包装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本研究团队主编《食品包装学》《食品包装实用新材料新技术》《农产品保鲜包装技术》《食品软包装新技术》《包装助理设计师》等多本包装专业类教材,重点突出内容的应用性,实现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应用的对接,为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专业基础。

专业影响力不断扩大 随着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校外专家的联合把关,上海海洋大学包装工程专业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学校专业教师也被邀请作为行业专家参加一系列活动,如参与编写《中国包装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参加国家、省、市包装管理部門组织的相关专家论证交流会,加入上海市计监局的食品接触材料专家委员会,应邀参加国内包装行业顶级包装赛事评审。专业影响力扩大的同时,也大大推动了学生的就业。

4 结语

该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适用性和示范性,以包装产业需求为导向,强化专业内涵与特色,提高专业服务行业的能力,提升专业影响力,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衔接、专业设置和包装产业需求相对接,从而提高理论和实验实践教学的工程应用性,充分满足培养包装工程专业创新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本成果具有很强的推广应用价值,适合于各类工科专业,尤其是应用型工科类专业,同时也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范例。

参考文献

[1]陈晨伟,杨福馨,雷桥.视频案例教学法在包装机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1):99-100.

[2]杨祖彬,程惠峰,李玲.基于“产教融合”的包装工程专业工程化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1):31-34.

[3]卢丽虹,熊火金.高职院校“双证融通”面临的问题及思考:德国“双证融通”的借鉴意义[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3):114-116.endprint

猜你喜欢
就业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外语能力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