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平
(江苏省沛县人民医院,江苏 徐州 221600)
小儿肺炎是常见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症状表现为高热、咳嗽、肺部听诊有湿罗音、气管内有脓性分泌物等,若治疗延误会损伤肺部和其他器官,对患儿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病菌微生物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或是空气飞沫进入患儿身体,造成感染,从而引发肺炎[1]。临床护理研究发现,对患儿和家属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能够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帮助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疾病再次发作。本文分析了健康教育应用在小儿肺炎护理中所取得的效果,总结如下。
抽取我院在2015年8月~2017年10月收治的小儿肺炎患儿96例作为护理对象,患儿均临床检查确诊为肺炎,症状主要有咳嗽、肺啰音和高热等,符合西医小儿肺炎的临床确诊标准;患儿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护理;排除患有免疫功能缺陷、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等。随机将患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试验组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为(6.58±0.27)岁,对照组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为(6.49±0.17)岁,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等数据可比。
两组患儿在入院后均进行止咳、抗生素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临床护理:保持病房内的舒适、清洁,定期通风和消毒,控制好房间内的温度和湿度,温度为25℃左右,湿度为60%。减少家属的探视时间,保证患儿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根据温度适时增减患儿衣服,不要过薄或者过厚,防治患儿受凉或出汗。每日清洁患儿身体,保持皮肤干燥,当患儿有口腔、鼻腔、咽喉等分泌维护时要立即清除,保持呼吸通畅。试验组患儿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首先是入院指导,患儿和家属对医院环境存在着陌生感,护士要主动接待患儿和家属,与其亲切的沟通交谈,介绍医院的环境、医疗制度和相关知识等,消除家属和患儿的陌生感[2]。心理护理:患儿在疾病折磨下和对医院环境的恐惧会出现较多不良情绪,例如恐惧、哭闹、躁动、抵触治疗等,护士要用鼓励性的语言来安抚患儿的不良情绪,用拥抱、拉手等方式增强患儿的安全感。当患儿确诊后,护士要耐心向患儿家属讲解病情状态,让家属安心接受治疗。出院指导:发放小儿肺炎的防治手册,叮嘱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参加室外锻炼活动,多接触阳光。季节交替变化时节要注意增减衣物,避免着凉或是大量出汗。对患儿进行卫生知识教育,例如餐前便后勤洗手,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控制饮食,粗细搭配,保证营养元素的供应。护士要用患儿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习惯养成,例如“拉钩钩”等来提升患儿的护理依从性[3]。
统计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咳嗽消除时间,让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进行满意度评分,评价内容包括护理态度、护理技能等,满分为50分,分值高表示满意度高。
本次护理研究所涉及的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并对组间数据进行差异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差异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差异用t检验,只有检验结果P<0.05时数据可比。
试验组患儿退热时间(2.64±0.16)d,对照组(5.06±0.17)d,t=12.7,P<0.05;研究组患儿咳嗽消除时间为(2.61±0.21)d,对照组为(4.31±0.27)d,t=13.8,P<0.05;研究组家属护理满意度评分为(46.34±1.24)分,对照组(33.61±1.18)分,t=15.4,P<0.05,两组间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小儿肺炎的患儿年龄较小,无法准确表达自我感受,也难以主动配合各项护理工作的进行,因此要提升家属的护理依从性,让家属带动患儿配合治疗,保证小儿肺炎的治疗效果[4]。小儿肺炎的护理中应用健康教育主要是对家属进行教育,使家属对患儿的病情有正确的认识,提升护理效果。对于严重焦虑、恐惧的患儿,家长的护理参与能够明显提升患儿的护理依从性,接受治疗。大部分患儿抗拒“服药”、“打针”等治疗方式,对患儿进行健康教育能够改变患儿的认知,减少抵触行为,提升治疗效果,改善预后[5]。
本文分析了健康教育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试验组患儿和家属接受健康教育护理后,患儿的退热时间、咳嗽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家属对护理满意度高,证实了健康教育所取得的护理价值,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患儿和家属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在生活中规避小儿肺炎的发病危险因素,改善预后。
综上,健康教育在小儿肺炎护理中发挥了积极的应用价值,能够促进疾病早日康复,提升家属的临床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