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泉,杨木清,代贺龙(.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广东 深圳 58055;.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普通外科,上海 0007;.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泌外器官移植科,湖南 长沙 400)
匹兹堡大学医学院Thomas E. Starzl移植研究所(Thomas E. Starzl Transplantation Institute,STI)的前身为匹兹堡大学移植研究所(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Transplantation Institute),建于 1985年,1996年为纪念“现代器官移植之父”Thomas E.Starzl更名为STI。建所33年来,STI以临床移植的巨大成就和基础研究的领先水平闻名于世。应《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的邀请,我们不揣浅陋,将我们在STI学习期间的见闻与思考呈现给读者,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探讨,以期对我国移植相关基础研究有所裨益,不妥之处还望同行斧正。
对于科学实验的开展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科研经费;对于科学探索的热情和水平而言,学术思想的自由和学术环境的宽松则至关重要。但是,科研经费申请的压力通常会催生论文发表的压力,进而挤压学术思想的空间,导致很多科学家特别是年轻科学家挣扎在“活下去”的边缘,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均不少见。科研人员为了获得资助,每年要耗费几个月的时间撰写各级各类标书,几乎是“国际惯例”。在美国,为了解决这个突出的矛盾,个人或者企业以捐赠的形式资助建立了很多非营利性研究所,例如在生物医学界享有盛名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HHMI)。STI的创立同样得益于企业和个人的捐赠。社会的捐赠不但为研究所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助,搭建了高水平的科研平台,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研究所的生存问题,为自由的学术思想和宽松的学术环境提供了经济基础,让科学家得以轻装上阵。
我们认为STI在基础研究方面最大的特点和长处在于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将一批造诣高深、阅历丰富的移植学家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学术社区。在这个社区里,人们可以很容易共享到丰富资源,包括学术思想、研究经验、人力资源、试剂耗材和24小时开放的研究平台等。甚至在餐厅或休息室,人们也可以开放交流。每个人都会在这样一个社区里找到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的作用,满足自己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STI是一个实质性的机构,它的科研所长(Scientific Director)有人事权和财权。所内有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10余人,每年在STI工作均超过10个月。他们均是经历过艰苦科研训练的、对科研有真知灼见的并且有能力指导学生的专家。他们有人擅长移植患者的研究,有人擅长动物实验;有人擅长同种移植的研究,有人擅长异种移植的研究;有人擅长免疫,有人擅长病理,有人擅长分子生物;有人擅长流式分析和分选,有人擅长活体内成像;有人侧重基础机制的探索,有人侧重调节性免疫细胞治疗的转化研究。 STI具备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住院医师不仅需要完成临床培训内容,还需要经过2年左右的科研训练。对于转化医学的培养模式采用双导师制,一个导师为临床教授,另一个导师为专职科研教授。
此外,STI 建立了多层次、全方位、常态化、制度化的学术会议,有实验室例会、联合实验室例会、研究进展研讨会和移植研究文献抄读等STI内部的学术会议,这些会议均有STI的教授(们)出席,是学生们汇报、交流、学习、锻炼、成长必不可少的平台。其中移植大查房、移植生物学研讨会以及每年一度的STI Scientific Retreat,将外请移植领域的专家到STI进行学术交流。还有设立于1996年的Thomas E. Starzl外科学和免疫学奖,每年的颁奖仪式暨获奖者演讲业已成为匹兹堡大学的一道独特风景和一次学术盛宴。Starzl Prize的获奖者均为在移植和免疫学领域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如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Dr. Ralph Steinman。综上所述,STI的成功诠释了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核心作用,体现了科研环境、科研文化和科研制度的重要意义。
STI久负盛名,但STI的同仁们还在努力攀登新的高峰。目前看,STI的上升空间主要包括:① 在移植领域更好地反映出基础学科的发展,甚至作出引领基础学科的发展;② 通过异种移植的研究,突破供体器官短缺这个移植领域最大的瓶颈;③ 通过干细胞及转化研究,着力解决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
在STI研究移植免疫和其它免疫相关课题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移植免疫学近年来的进展虽然较快,但是水平不高。在基础研究方面,移植免疫研究大都是在跟随基础免疫学和细胞生物学的进展,尽管通过套用移植模型而具有鲜明特色,但未能在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等更高层面作出引领性的贡献。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研究的目光转向了临床诊疗方面,如生物标记物的寻找和新药的应用,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移植免疫基础研究的低迷和无奈。当前,世界正处在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的前夜。我国的移植相关科研人员,应该紧密结合国家战略意图,审时度势,充分发挥自身的学术背景和特长,转换思维、超前思维,在突破核心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战役中有所建树。中国学者不仅在显微操作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科研能力更是有目共睹。近5年来,STI发表的高影响力论文中(影响因子>10),中国学者作为第一作者的超过了一半,便是明证。因此,我们应当以STI的长处为师,建立、完善、提高中国的移植科研平台,精心培养中国的移植医学科学家,满怀自信的开展来自于中国的移植原创研究。
中美两国体制不同,文化各异,自然不能将美国的经验和规律不加区分的照搬到中国。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我们也应当积极汲取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慎思之,笃行之。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基础研究方面要“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要“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要立足本职岗位,在创新的能力、水平和质量等方面下足功夫,为提升我国科技实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